-
500字 议论文包拯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就是说,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贪不好,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近闻名。
-
450字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今属安徽省)。他十岁那年,有一天和姐姐一块儿到花园里游玩。游兴正浓时,姐姐问道:“你长大准备干什么事?”“做个为民办好事的清官。”包拯眼睛一眨,干脆利索地回答。“做清官可不容易,你能行吗?”姐姐又问了一句。包拯胸有成竹地答道:“只要大公无私,善动脑筋,案件总能审得清的。”
-
600字 四年级 议论文包拯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就是说,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贪不好,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近闻名。
-
4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被老百姓称为“包青天”的官——包拯。一天,他接到圣旨,要他去处理“趁火打劫”的大案,出发时,有一个卫兵跟他说:“你知道谁是罪犯吗?那个人可大有来头,他可是当今丞相的儿子,你一定要小心啊。”这时,丞相和他的大女儿陆续来到包拯面前送礼物,说情。哪知,包拯顿时变了脸色,把那两人丢在一边,急匆匆地走了。一到了地点,包拯立马开堂办案,把犯人关入地牢,等候处罚。
-
1200字以上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
400字包拯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刚任开封府尹不久,就遇到一件案子。有人犯了罪被官府缉拿归案。按刑律,要受杖刑。那时的杖刑很重,竹杖又大又沉,几杖下去皮开肉绽,打成重伤是常有的事。犯人一听害怕了,赶紧托人找到包拯手下的一个小吏,花钱求他改判轻点的刑罚。
-
1200字以上陈婉儿逃出赵府后,躲在开封城的一座庙里。第二天,恰好遇到开封府尹包拯在此经过,陈婉儿拦轿喊冤,包拯命人把陈婉儿带回府衙询问。听了陈婉儿的哭诉后,包拯义愤填膺,决心要惩办凶手,为民除害。不过,此案颇为棘手,赵衙内的父亲是镇守边关的元帅,战功显赫,当今皇上对他十分倚重,要去元帅府拘拿赵衙内,须有皇上的圣旨,可是,皇上是不会轻易下圣旨去赵府抓人的,必须先取证据后抓人。
-
550字 五年级 读后感不久前我刚看完一本关于包拯的书从中知道包拯生于公元999年庐州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立志"竭忠死义"要为国家尽忠尽效。包拯那么小就有这样的志向使我感到自愧不如。我也是青少年可却从没想过那些事情。以后我应该多关心国家大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像包拯那样的国家栋梁。
-
1000字 高一包拯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他认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是错误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包拯此举如天惊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
400字 小学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