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字 初一 散文阅读之美,也许就是在于,你亲自来到书中描绘之地,能够看到作者看到的景致,感到恍若隔世。思绪倒退回眼前,我再次轻启书页,又嗅到书的芬芳。我默默地想着,当年的朱自清先生也曾与我一样,陶醉在这秦淮河如诗似画的景致中。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也将携一卷书,品尝世间百味,遇见人生百态,沉浸如画美景,思考深刻寓意,感受阅读之美。
-
700字 记叙文共享,一个简单又易懂的词语,背后却有着如此之大的力量与哲理。它那改变人们道德的力量令我们赞叹它为无形之美;它那象征人类道德最高点的标志,令我们感叹它为伟大之美。没想到,共享也是一种美,这是一种让人们不得不为之折服并认同的美。方便,实用是共享的外表,但它的内在却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将要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共享时代。没错,如今共享正以它的美来渐渐改变着人们,我期望那一天可以早些到来。使共享不再令人陌生。互相使用,礼仪谦让,不损坏共享之物,这便是共享时代。共享之美真是一种伟大的道德之美啊!
-
700字 高三 议论文美只现身于人迹罕至的山谷,波涛汹涌的海上,和你凝神的一瞬间花儿的微笑。而人与自然情感的共振却越来越稀少,人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能体会到自然之美吗?从前,自然要为遁世的隐士提供归隐的山林;现在,又要面对为矫情的人们游山玩水而进行的旅游开发。然而,自然已经被人类拖累得太久了。自然之美也因人的参与而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
700字 初二 记叙文回想生活之中,有一次回老家,看了看屋前的大石头,突然发现,这块石头这次比以多年前的时候多了一个洞。正纳闷怎么回事,姥姥走了过来,我就借机问姥姥。姥姥告诉我,这块石头正对着屋檐,这几年总下雨,总有水滴滴下来,时间一长,这个洞就被这么滴了出来。当时,我还不太明白姥姥的意思,到了今天,我明白了这恰恰也是以柔克刚的表现。“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这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的名言。柔和之美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它虽平凡,却总比坚硬更加伟大,让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双发现柔和之美的眼睛吧!
-
700字 高一 议论文亲近自然之美,去追寻另一种坦然的人生。人生于三毛来说,便是“无论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们都要尝一遍,才不枉走这一遭”。于浮华的人生之外,自然提供给了我们更多的可能性,面对层峦耸翠,不免有种“我看群山伟岸,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之感,于自然山野中放纵自我情怀,这青山绿水孕育了我们更坦然的人生。亲近自然之美,于浮华之外探寻另一种可能。
-
700字 初二如果爬上山顶上往下看的话,会觉得,整座山被房子所占据。又构成了一副别样的画面。稻米熟时,每年水稻成熟时,房子又沉弥镶钳在在片片金黄之上,显出老房的富贵特色。每当掌灯时分,点点光芒从老房里映也,行走在纵横交错的小路上,耳旁是虫蛙声声悦耳。还有其他说不出名的声响,老房渐渐进入了梦乡。我尊崇的吴冠中先生有“桥之美”,我便以“老房之美”也掺和一下,共诉美之图、美之音、美之感。
-
700字 六年级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冬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冷的季节,大树的枝干上堆满了雪,像一个圣诞老人在准备发放圣诞礼物,小草盖上了厚厚的棉被,冬眠了。鹅毛般的大雪说来就来,雪花纷纷飘落下来,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冬天是清爽的季节!自然之美无处不在,自然在森林里、在公园里、在池塘边、在田野里,自然使我们心灵深处感到美好,我爱大自然。
-
700字 五年级白居易在一个落雪的冬天里,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冬天,表面上是寒冷的。但我觉得,冬天实则是温暖的,更是浪漫的。冬天,也美在这温暖、浪漫上。窗外落雪缤纷,诗人在屋里喝酒、烤火,何尝不是一种快乐?所以,在诗人笔下,每个季节都是人生好时节。如果说春之美是花儿,夏之美是阳光,秋之美是诗意,冬之美是浪漫。那么四季之美,应该是千古文人墨客笔下的一首首诗了。它们无论写春、夏、秋还是冬,都是美的。于是,千万种不同的美,汇聚了神奇的四季。
-
700字 初一 写景秋姑娘爽朗的来了。她带着她的代名词而来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飕飕不觉声,落叶悠悠舞。当树叶从嫩绿变成橙黄的时候,风儿姐姐轻轻的拂过,落叶接二连三飞舞而下,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舒适毛毯,与红橙黄绿的果树、果子衬在一起,美丽的冲击着眼。果园里瓜果飘香,田地里到处可见农民伯伯喜上眉梢的收获着好一份秋意浓浓!冬姑娘冷傲的来了,她轻轻一皱眉,就变成了她主宰的冰雪世界。冬天就像结成的冰一样透明直率,散发着属于冬天的美丽,一层层细腻的白雪,铺满了整个大地,白的刺目、白的单纯。这天然之美,只要你细心的多瞅瞅,一定会发现这天然之美是多么的惊心动魄!
-
7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懂得领略朦胧之美,才能懂得生活的真谛。纵然失意如张继,悲苦如屈原仍能品出生活的朦胧意韵,我们又何苦去破坏呢?生活的智者总会在如流的岁月中坐观红尘,拈花微笑。?若是将这些疑问尽数回答,那这千古瑰丽诗篇的韵味岂不是要荡然无存?苍生何辜?情为何物?死何苦?生何欢?问地何极?问天何寿?当汨罗江畔的屈原吟出《天问》时,我想他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一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