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字 初三 记叙文童年的弄堂,于现在的我,有一层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薄雾。弄堂的人,弄堂的家,这我曾经熟悉但如今早已陌生的一切,被时光冲洗得干干净净,不留痕迹。这里早已物是人非,血红的“拆”字在墙间肆意地挥舞着,昔日的弄堂,早已成了废墟,十年的岁月似比百年更加古老恒久。依旧怀念童年的弄堂。黄昏深处,一个单薄的背影独立着,静静勾勒昔日的弄堂……
-
1200字 记叙文江南女子的低吟,诗一般,浓浓的吴语吆喝“栀子花——白兰花”。声音在长长的弄堂悠悠远远地从这头飘到那头,已成为了旧上海弄堂背景音乐的象征。上海的弄堂在现代化的城市下,渐渐入睡。或许是新陈代谢、或许是喜新厌旧,总之上海的弄堂越来越少、也渐渐被人所遗忘。但总在闹市口,一两位老婆婆叫卖着“栀子花——白兰花——”。
-
10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这只是关于弄堂的一段记忆,还有很多很多,回想时依旧甜蜜,我会微笑。城市的霓虹灯是多么多而杂乱,水泥高墙是多么拥挤不堪,人群快速地穿梭在头顶红绿灯交替的空隙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忙忙碌碌。弄堂,同样城市的一角,它带给我的气氛,没有了世俗的喧闹,即使有几声自行车铃声,也是如此的动听。典雅,可以说是弄堂的特征。朦胧中,弄堂的影子又在我脑海中浮现……
-
800字 初二 记叙文我们很顺利地完成了采访,成为了唯一一组有采访过程的小组。那些外国游客或许并不知道,真正的弄堂的样子,那一排排摩登的小点、酒吧,遮盖了弄堂的那一段段美好而真实的历史。我们不禁想到,如果弄堂没有商业化,那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小弄堂是否能完整地得以保存?在如今这样的“弄堂”里,老人、收音机、包括挂着的衣服裤子,你们可知道?这弄堂是因为你们而亮丽!初二:炭疽
-
800字 初二 记叙文早晨的弄堂里,总能听见女人刺耳的尖声叫骂,孩子令人生厌的哭叫,卖早点的人不耐烦地呵斥,还有爱嚼舌根的老人们窃窃私语和讥笑的声音。匆匆走过的人们互相之间冷漠地擦肩而过。记忆里温和的、宁静的弄堂,就在这同样湿润的空气,同样墨绿的爬山虎,同样温暖的光亮中,一下子分崩离析。空气里传来的粗鄙的、尖刻的、讥讽的字眼,像一把一把比北风更锐利和寒冷的刀刃,瞬间把整个弄堂划开了许多无形的口子,仿佛沁出墨绿色的稠稠的血液。隐隐传来的是低沉的饮泣。半响无言。“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请善待环境,勿乱扔垃圾。”墙上的一张海报如是写道。我望着几乎没有垃圾的地面,心里却涌起一阵酸涩的感伤,似乎和在微风中低泣的弄堂起了一丝共鸣。善待弄堂,难道仅限于此吗?人们啊,你们善待弄堂了吗
-
9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我小时候还有一个嗜好,就是串门。记得有一次,我骑着自行车来到一位单身老奶奶家门口,我出自于好奇心,慢慢地走了进去,那位老奶奶看见了我,不仅没有赶我出去,反而很热情地招待了我,还带我去参观她家的阁楼。通过串门,我还知道了在幼儿园的一个同学的家。如今,由于旧城改造,那条弄堂、那两栋矮房子像一个飞走的梦,再也找不到了。我那小弄堂里的童年,我童年的小弄堂哟!
-
1200字以上 初三 叙事浓重的雾气朝屋里涌,头顶是深冬里飘荡的白寥寥的天光,光线还没有照穿整条冗长那个的弄堂。弄堂两边堆放着的箱子以及各种杂物都在雾气中浮出一圈浅浅的灰色轮廓来,屋子里布满了灰尘。有人说,他们最后一次见到老人是老人静静的躺在藤椅上,翻看着发黄的相册。后来,老人闭上了眼睛,手里还紧握着相册。再后来,老人的儿子和儿媳妇回来卖掉了房子。再后来,再也没有一个老人躺在树下的藤椅上。再后来……初三:冰封de情族
-
800字 初二 叙事在夏天的夜晚,不同年龄的男人,穿着宽大的平角裤,裸着上身。因为懒得去澡堂,也怕水弄湿狭小的屋子,于是,父子对坐,接来一大盆水,互相用力擦去一个夏天的烦闷,他们也会用水桶兜头浇下,于是洗澡,也如同餐桌对酌,棋盘切磋,不知不觉变成了一种精神修炼,原来,幸福,并不只在于个体本身,还来自于家庭的构建中。听外婆说,他们的老弄堂永远不会拆除,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决定了它的存在价值,所以人们的生活的方便与否,人的生存价值也就显得不太重要。
-
650字 初三 记叙文即使是谁家的鸽子弄脏了谁家的被子,谁养得猫碰倒了哪家的仙人掌,又或是买鱼的老太太少带了钱,还是卖啤酒的爷爷少找了钱,这些家长里短,人们总会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一笑了之,正是因为这种淳朴,和谐,让幼年的我爱上这弄堂,爱上这些朴实的人们。转眼十年过去了,离开弄堂后就鲜有回去,每每路过都会不由地停下脚步,耳边仍旧是那熟悉的乐声,只是时过境迁,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消失了,左邻右舍大都搬离旧居,年久失修的砖泛着锈色,不禁眼中微润,不知再过十年这老宅还能否健在。轻风拂过,思绪飘至过往,我怀念我的童年弄堂生活。
-
800字 初二 叙事“以前啊,早上每家每户跑出来倒马桶,我老被叫去做那活。还有烧饭的时候烧煤球。每逢夏季来临,弄堂中便时时可见一支支乘凉的大军。那时家中住房条件困难,大家便早早地便将草席、长凳、躺椅、竹榻搬到自己所住的弄堂口,用凉水冲洗一阵,然后坐在那里乘起凉来。许多在弄堂里开小商店的,则将自己店门前的排门板卸下,搁上两条长凳。老的大多是静静地躺在竹榻、睡椅上,睡眼朦胧地摇着扇子,小伙大多是打牌斗棋,要么聊天,举石锁。妇女大多是在草席上嗑着瓜子,做着针线,一边哄着孩子睡觉,小孩子嘛,大多是在弄堂里瞎胡闹。”老妇人一说起过去来就滔滔不绝,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我们很顺利地完成了采访,成为了一组有采访过程的小组。那些外国游客或许并不知道,真正的弄堂的样子,那一排排摩登的小点、酒吧,遮盖了弄堂的那一段段美好而真实的历史。我们不禁想到,如果弄堂没有商业化,那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小弄堂是否能完整地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