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作文结尾(8篇)
  • 1200字以上 五年级 记叙文
    人们只知道汉武帝征讨匈奴的武功,知道霍去病马踏匈奴的壮举,但往往不知道汉武帝征讨匈奴,打的长期的消耗战,而且最后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最后一次战役李广利投降匈奴,士卒死亡数万人。消息传来,汉武帝中止了与匈奴的战争,此后汉不复出兵。李广利兵败3年后,汉武帝去世,留下了一个经济衰败,人民贫困,社会动乱的国家。《汉书》上说,“天下虚耗,人复相食”,全国人口死亡过半。而且,就在汉武帝去世那年的冬天,“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匈奴之患依然。历史是常常重演的。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汉武帝到隋炀帝,这类“雄才大略”的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气质几乎是一脉相承,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万万民众之上,全不顾百姓死活。这类害苦了百姓的专制人物会不会再次将中国人的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上呢?那些赞颂对这类人物的小说和电影,不都是在叫魂吗,不都是在呼换他们的幽灵再现吗?
  • 1200字以上 五年级 叙事
    而且,就在汉武帝去世那年的冬天,“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匈奴之患依然。历史是常常重演的。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汉武帝到隋炀帝,这类“雄才大略”的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气质几乎是一脉相承,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万万民众之上,全不顾百姓死活。这类害苦了百姓的专制人物会不会再次将中国人的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上呢?那些赞颂对这类人物的小说和电影,不都是在叫魂吗,不都是在呼换他们的幽灵再现吗?
  • 900字 初二 写人
    汉武帝晚期由于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并由于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农民起义。汉武帝曾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叫画公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壮,为了防止太子的年轻母亲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狠下心借口处死了她。 公元前87年, 汉武帝驾崩,葬于茂陵,庙号是世宗。
  • 700字 五年级 写人
    汉武帝从景帝手中接过政权时,四方诸侯实力日益增大,汉武帝明白要做到天下太平就必须通过法制为依据清楚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法制”作为一种治国的重要办法,想要把国家治理好是不能没有的。他实行主父偃的“推恩令“,以使更多的皇族子孙领受皇帝的恩泽为里有,要求诸侯王把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子弟。这种层层分封的办法使王国的力量分散,消弱难以同中央对抗。汉武帝到晚年之后,也开始相信可以有仙丹使自己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虽然因此付出了代价,但他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这就是汉武帝,一个有勇有谋,任用贤才的千古一帝。他的威名如松、如柏、如峰、如岳,荡满四海青天。
  • 900字 五年级 写人
    但是汉武帝也有缺点。他好大喜功,连年打仗,耗国库空虚,他同时也相信神仙方术,而且权利欲望极强,迷信自我意志。汉武帝晚年自己也承认,曾下诏检讨:“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怨苦,不可追悔。向者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信方士,求神仙,大兴土木是汉武帝一生中的一大缺点。不过他也是至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向众人承认错误的皇帝,当然我认为只要知错能改,便善莫大焉。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汉武帝,虽然有缺点,但人无完人嘛!不过我特别欣赏他重视教育,重用人才。当然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大公无私,这使他在治理国家方面获得了不少益处。
  • 900字 六年级 状物
    是江充,是江充这个卑鄙的小人。当汉武帝听闻这些事时,虽然意欲崩溃,但他并未停下他杀人的血手,为了一己私利竟不惜残害千百人的生命。每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时,全身总感觉有一股莫名的寒气涌遍全身。这些场景总是时不时地溜到我的脑海之中,让我内心不得平静,它像海中那一股股的小浪花,浪虽不大但有着一定的冲击力。品读汉武帝,也不过是这样。
  • 650字 初二 写人
    但没有完美的人,你的刚愎自用也是我要引以为戒的,因为你的刚愎自用,导致了朱买臣这个才子的惨死,刚正不阿的司马迁受以宫刑,太子的战事让长安名不聊生。最后,我在这暗暗发誓向汉武帝学习,做一个顶天立地,惊天动地的伟人。历史长河还在不停地流,今后的名人可能数不胜数,但汉武帝仍会继续发光,人们仍可以从他身上学习,翻开历史的新篇章。------后记江西省南昌县莲塘六中 刘子男
  • 1200字以上 叙事
    [11]《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12]《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13]王也扬.《汉武帝与轮台罪己诏》[J].炎黄春秋杂志,2005年,第4期:73—74参考文献[1]《汉书》[2]《史记》[3]《逸周书》[4]《资治通鉴》[5]王也扬.《汉武帝与轮台罪己诏》[J].炎黄春秋杂志,2005年,第4期: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