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作文结尾(10篇)
  • 600字 初中 写人
    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
  • 650字 高一 写人
    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 900字 写人
    陶渊明,淡泊名利固然好,却应面对现实;安贫乐道固然好,却应选对道路;独善其身固然好,更要兼济天下。若你换一种眼光看待世界,就会发现你所谓的名不是百姓对你的褒奖。要懂得:为官,追的不是名;做事,谋的不是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百姓的幸福,人民的安居乐业!陶渊明,愿你换一种眼光看待世界,做一位新生的陶渊明。我会为你喝彩的!
  • 750字 初一 写人
    记得十五岁时,我好像是说:“陶渊明远离尘嚣,内心不是空旷的荒芜,是满载的纯净,没有繁杂的思想,只有单纯美好的小幸福。我也要像他一样,做简单真实的自己,抛掉所有污秽的杂念,享受单纯的美好,用真诚而挚意的新对待每一个人。”是的.,做单纯、美好、简单、透明的自己,好孩子不说谎话。我在陶渊明的引领下,渐渐长大。一千年以后。一个小女孩跟着她的爸爸在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一种干净透明的心境正在轮回。?
  • 900字 高三 叙事
    在社会上,我一直在寻找陶渊明的影子,我知道,在社会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精神上的已逐渐被人们遗忘,那种田园生活在逐渐销声匿迹。对现在的社会而言,物质上所需要的东西早已超越精神上的满足。陶渊明,一个永远让我无法忘怀的名字,一个永远不会被我遗忘的名字,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寻找陶渊明的影子,寻找一种安逸的生活,这样,那便很好了。
  • 800字 高中 写人
    你从我的世界里走过,每当我焦躁不安总会想起你的身影,那颗在淤泥中打滚的心,就会被慢慢洗净,取而代之的是平静与积极。是你让我变了,变得积极向上,我开始过好每一天。我开始执着勇敢的去追求我的梦,因为你,我相信,我的梦想不仅仅是梦和想。陶渊明你是我心中的净土,是那梦中的淡淡花香。陶渊明你隐了身,只是不想汲汲于富贵,只是不想为五斗米折腰,只是不想满身铜臭而保持文人应有的清高。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退,退成了隐逸之先宗,开创了中国隐逸文化的流派。你的菊花香不仅在我心里,还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
  • 1200字 初一 记叙文
    望着渐渐细瘦的溪水,眼里尽是无奈与感伤。”在微昏的黄昏下,有一位老者拄着拐扙临着溪水而独悲。“唉,浪费了原本可以好好利用的水,可知滴水贵如金乎?村民默然,但未封上开口,而是扛起犁头头也不回的走,显然是怒了。陶渊明的到来,本应是欣喜,但最终失望。资源在浪费,无人珍惜它。所以我们该做的是:珍惜资源,崇尚节约。那么陶渊明到来时定会满面春风!
  • 650字 高一 记叙文
    陶渊明,一个敢于追求自我的人。喜欢他,不仅喜欢他的诗,他的词,更他那句句中透露出的自然清新的味道。这种味道令我着迷,也令我向往。陶渊明所做的一切虽已成历史,依旧受人们喜爱。这就是自然的影响力。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大自然,没有人不热爱朴素的生活。这些,只有陶渊明做到了。他真是“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 750字 高一 写人
    陶渊明,一个敢于追求自我的人。喜欢他,不仅喜欢他的诗,他的词,更他那句句中透露出的自然清新的味道。这种味道令我着迷,也令我向往。陶渊明所做的一切虽已成历史,依旧受人们喜爱。这就是自然的影响力。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大自然,没有人不热爱朴素的生活。这些,只有陶渊明做到了。他真是“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高一:佚名
  • 700字 初三 叙事
    4、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陶渊明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