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字 高三 叙事逆向思维不是让你有叛逆心理,更不是让你与别人格格不入。逆向思维是正常思维方式。只不过现在大多数人更喜欢正向思维,从而忽略了逆向思维。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对于感动中国人物王茂华、谭良才事迹很熟悉吧。二人不顾个人安危舍身救出五名孩子后,王茂华不幸牺牲了。”我们看到这个事之后,多数人的反应是很痛惜,也很感动。
-
5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我们班上什么课思维速度都比别的班慢几拍,因为我们上课举手的人寥寥无几,我们班的思维实在是太慢了,如果在其他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每个人的手都会齐刷刷的举起来。思维快慢跟平时有很大的关系,平时多思考多动脑的人思维就快,反之者,思维就慢。星期五晚上,我和弟弟比赛拼图,我先给弟弟出十道最低级的题木,按说明书上的帮他把大部分的都摆好,小部分的留给他自己摆,结果弟弟花了几秒钟的时间就搞定了第一道题,思维速度真是快之又快,在后来的九道题里,弟弟的思维速度虽然变慢了,但他的头脑仍旧再动,还在思考,并没有因为题目太难而不敢面对、不敢思考。
-
500字 高三 叙事打破惯性思维本文是关于高三叙事作文的打破惯性思维,感谢您的阅读!什么是惯性思维,或许你会疑惑得问,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惯性思维的束缚下走不出来。一块巨石挡住了你前行的道路,多半你会选择退缩,放弃这个目标,因为你有一种惯性思维,你搬不动这块巨石,无法将它移开。但是你根本就不用将其搬开,方法有很多种,绕开巨石,寻找捷径小道。或者将其击碎,跨过巨石,而导致你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你做不到,是你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
-
500字 三年级时光飞逝。转眼间,我来到了三年级。在吕老师的教导下,我学会了什么是“思维导图”和如何画出具体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自从吕老师教会我画“思维导图”,我的学习生活就变得方便多了。不管是课内课文还是课外阅读,我都能通过画“思维导图”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义。
-
500字 五年级 叙事都说学奥数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思维活跃,反应灵敏。于是,我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进了奥数的世界。那时我才二年级,为了入门奥数,我看了很多关于数学思维训练的书籍,一开始,觉得实在太难,没有信心去学。爸爸妈妈鼓励我并耐心地告诉我学习奥数对我的思维和解题方法会有很多帮助。于是,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我踏上了攻克奥数难题的征程,开始了真正的奥数生涯。
-
500字 六年级 散文跳出思维的陷阱,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有时就能发现通向成功的捷径。——题记近几日,闲来无事时,随手翻起一张“中国少年报”,发现了一个新奇的题目——《跳出思维的陷阱》,忽感十分特别,便读了下去:有一个国王,有一天心血来潮,想知道自己的池塘里有多少桶水,他的那些平时自命不凡的大臣们此时个个满腹狐疑,都从池塘这个角度去想,有的说是20桶水,有的说是30桶水,答案都不一致,而一个小孩子却鹤立鸡群,异想天开的从桶这个角度去思考,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桶跟池塘一样大,那么就有一桶水;如果桶是池塘的2/1,那么就有两桶水;如果桶是池塘的3/1,那么就有三桶水,依此类推......
-
500字导语:行业上的造诣是一笔财富,但也是一扇门,会关住自己。要想成功,需要换一种思维,打破思维定势,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哲理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一个木匠做得一手好门。他给自己家做了一扇门,他认为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过了一段时间,门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颗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不久又掉了一颗钉子,木匠就换上一颗钉子。后来,又有一块板坏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块板换上。再后来,门闩坏了,木匠又换了一个门闩……
-
5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我们所知的事物中,大部分都只有一个标准的正确答案。而出现不同答案,则很大程度是由于不同人所处的不同环境、经历、学识层面及思维方式、角度有关。事物的准确答案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事物、现象做出真实可靠且令人信服的结论。它使事物变得清晰,不再模棱两可。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只去盲目地追求“唯一的答案”。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完全准确无误的答案毕竟不多,即使某些答案、结论在某人身上行得通,可能照搬在别的地方就变得毫无“用武之地”了。
-
500字 高二 叙事那些在学术上领军的科学家们也恰恰使用了换个角度、换个思维来解决自己在研究时遇到的障碍。比如说爱因斯坦,他在一次做实验时,需求一个梨形的白炽灯体积和表面积。众所周知,梨形使不规则的,而体积、表面积的公式只适合用于规则的物体,而对这么烧脑的问题,爱因斯坦把水倒在白炽灯里,然后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在规则的物体里,来测量其体积和表面积。
-
500字 六年级人们跑步时,到了终点总不能一下子就停下,总要多跑几步才能停下来。这是运动的惯性,那你听过思想的惯性吗?没有吧!今天我们就和何老师一起玩三个游戏!准备好了吗?第一个游戏:1+1=3首先,何老师伸出一根手指头,死命地强调着“1,1,1……”,再伸出两根手指头强调“2,2,2……”,突然,何老师边说“1+1=?”边伸出三根手指,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3!”“啊!1+1=3?”何老师笑着说。这就是思维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