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0字 高一 写人诗人就像世间百态的晴雨表,可爱、敏感而又脆弱。一个诗人,他必须是热爱生活的。他会像一个调酒师一样去细细品尝,调制出自己喜欢的滋味。看花落花开,晓生命“化作春泥更护花”,远居在外,知“游子身上衣”的不易。晋陶渊明居陋室作《五柳先生传》,种豆于南山不求回报,小隐于林自得其乐。鲁迅在他的《病后杂谈》中说:“摒弃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而诗人就是一棵不修枝叶、硕果累累的生活大树。
-
650字 高一 记叙文诗人以前不会写诗,所以他真的很无忧无虑。成长,让诗人扔了很多的东西,也让诗人学会很多的东西。诗人开始写诗,是因为喜欢上了一位女生,很灵秀的女生。诗人第一次感到无比的开心,是因为自己得到自己喜欢的女生的回信。而信中写道“对不起,我已经有男朋友了”,但诗人还是很快乐。诗人不会安慰别人,所以只能写诗给别人。
-
650字 高三 叙事诗人爱站在窗台边,成为别人的风景。与他一起成为风景的,还有窗台上的一株欲放的玫瑰。六月的天真闷。诗人想着天上软软的白云,想着楼下池塘里那些娇人的荷花,诗人在天马行空。他在这闷热的天气里还能想像出花前月下的美丽,柔美与心醉同在,诗人似乎要肝肠寸断。雅致的浮莲,水上的涟漪,荡着诗人的心,可一提起笔,却不知从何下手。慢慢的,白云变成了柔软的枕头诗人困了,放下笔,于是凉椅晃着,诗人酣睡着。
-
750字 高中夜深了,月挂上幽蓝的天幕.残缺的弦月,稀疏的星星,在宁静的夜晚显得那么落寞,不知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就像诗人,无论如何也不懂他到底是为谁而写下动人的诗篇......寂静,幽深.诗人站在梧桐树下,深情地望着远方,眼神游离,口中喃喃低语:“你在桥上看风景别人在楼上看你我们的眼神交织在一起你嫣然一笑回头,转身,离开“
-
900字 高一 散文我有些踯躅。诗人化抑郁为希望是乐观的,值得认可的。渴望重返京都为国效力是令人敬佩的。跨越时间和现状的限制来评头品足对诗人是不公平的。但我终究有些失落。“文章憎命达”是贬官们酸楚无力的阿Q式安慰。纵使贬官文化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失意者们也被万人传颂,但终究不及一纸回京诏书来得让人“漫卷诗书喜欲狂”。柳宗元寄情山水,他为永州记录下的山水民俗让我沉浸于文字中的同时也觉得诗人神圣无比,纯洁之至。
-
1200字以上 高三 散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悲痛的沉默风,静静地掀起历史的帷幕;雨,默默地诉说前人的悲伤。百年风雨,一位诗人回眸,浑浊的泪水涤荡了前世的尘埃,带着几许痛苦和无奈,穿越了一个世纪,洒落在人间。“无端一炬双妖火,破瓦断碑白玉堆。”圆明园毁了,昔日的繁华今日的萧条,昔日的锦盛今日的荒芜,顷刻间一切都化成了荒烟。诗人哭了,泪和着雨水打落在这泥泞的土里,风夹杂着寒气侵蚀着他单薄的身体,然而诗人的灵魂早已飞离了躯体,埋葬在这堆废墟里。诗人静静地伫立这,悲伤凝聚成小溪在他的脚下流淌。他的嘴在微微颤动着,是在倾诉什么还是痛诉什么?忽然诗人就像是一个失去了理智的疯子似的在废墟里寻找着,他在寻找着什么,没有人知道,锋利的岩石划破了他的手指,血,一滴一滴地滴落在诗人的心上。诗人寻找的是中华五千年的尊严啊,它遗失到了何处?
-
1200字以上 高中 叙事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诗人王昌龄生平是怎样的呢?诗人王昌龄生平是充满坎坷呢?还是一帆风顺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诗人王昌龄生平,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诗人王昌龄生平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
800字 高一 叙事迷离的夜色,手握一本唐诗古书邂逅每一位佳人才子,就像在未期一隅与诗人的偶遇,听诗人呢喃尽愁时悲事、月园月缺、悲欢离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佳节又重阳,一位似水女子独守空闺等待离人归来。愁似乌云充白昼,一台香炉,袅袅青烟散出诗人的悠悠相思。一布绿色轻纱下她展转难眠,透过夜色她的愁苦四处蔓延。
-
1000字 高中【曹七步】三国魏诗人曹植,曾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咏絮才】东晋女诗人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比拟雪花而闻名。【七绝圣手】唐代诗人王昌龄善写七绝。【茶仙】唐朝文人陆羽,著有《茶经》,外号也称“茶圣”。【穷瞎子】唐朝诗人张籍,因其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又任过太常寺太祝,故人称“穷瞎子”。
-
800字 高一 议论文古今往来,只要一谜上写诗就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故诗人无不是“半仙之体”,其眼光和趣味也显然与常人不同,对“住房问题”,他们的看法总有匪夷所思之处。杜甫酸是个比较讲求实际的人。他住的显然是危房:一到八月,秋风乍起,“三重茅”便席卷而去。难怪他愕然长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屁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尽管是个名满天下的诗人,还没有得意忘形,知道自己首先是个寒士。他的愿望肯定是过分了,但不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