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字 哲理我常常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的生命如此短暂,如何才能让这短暂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呢?想到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面。北美生活着一种奇特的蝉,名字叫“十七年蝉”。十七年蝉的雄蝉与母蝉交配后,产下卵,便双双死去,只留下卵在地下生长十七年,才破土成虫而出,开始自己的生命历程,在黑沉沉的地下生存十七年,才能有机会来到地面上生活,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呀,而十七年的等待,只为了那短短的几十天的存活期,生命的意义对于蝉来说,或许并在于长短,而在于活的是否精彩。在炎炎夏日蝉热情的鸣叫着,这聒噪的蝉鸣,如今在我听来却是如此的动人。
-
500字 哲理生命,不在乎年轮的长度,我更看重的是生命中的特定意义是否完成。在万千变化的世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永恒,也无所谓对错,如果一定要有个绝对,我更相信,文字,图片,视频,数据的存储是一种永恒,文字可以真实的描述某一刻心里的感受,也可以记录一个感动的故事,图片,可以定格某个微笑的一瞬间,快乐,痛苦又或是感动的一瞬间,所以我更相信他们是一种永恒!
-
600字 哲理风轻轻地吹着,清香四溢,我正坐在窗前,倚着窗沿,看着那桃花随风飘落的萧瑟景象,思绪飞翔,我疑惑了: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花一面盛开如锦,一面零落如雨?究竟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她五岁到十岁之间动了三次大手术,最后成为高位截肢患者,胸部以下失去知觉,生活不能自理。这样的命运足以使弱者为之颤栗,为之惊骇,甚至使之了结自己的一生。是啊!多么残酷,多么不公平的命运啊!张海迪在这样的命运面前也曾有过脆弱,有过动摇,顽强地对命运作出挑战――自学完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在高考预选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
500字 哲理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让生命在生活中变得有价值,有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谈谈“生命”二字吧!我最不希望的一天还是来了,我奇迹般起了个大早,这可是我假期在姥姥家的最后一天(所以这是我最不希望的一天)。吃过了早饭,舅姥爷带我上了“集”,走着走着,和舅姥爷在一家卖鱼摊位前停了下来。舅姥爷问我:“想不想吃鱼?”“好啊,我最爱吃鱼了”我说。于是,舅姥爷精心挑选了一条活生生的鲤鱼,我惊奇的看着鱼败捞鱼心想:难道舅姥爷是退隐江湖的高手么?就连旁边的售货员阿姨也惊呆了,因为那条大鲤鱼太难捉了。回到家,舅姥爷使出吃奶的力气拍鲤鱼的头鲤鱼使出它所有的力气挣扎,最后,它不挣扎了,眼睛慢悠悠地动着,嘴巴一张一合的,好像在说:“你好狠啊!”我对舅姥爷说:“舅姥爷,你看,它都这样了,你就把它放了吧!”舅姥爷语重心长地说:“是啊,没想到一条鱼都这么热爱生命!”
-
750字 哲理珍惜,一个永恒的话题,唯有珍惜即时的拥有,生命的记忆里才会少一些悔恨。珍惜生命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珍惜时间让每分每秒过的更有意义,珍惜哺育我们生长的一方水土,珍惜亲情友情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珍惜每一个爱我们的人,珍惜身边的一切一切…… 时间是消无声息的,人世间没有人不走过风风雨雨,大大小小的困难的事。但在途中要和困难作斗争和时间赛跑。用最短的时间把一件事做好,这样不是又节省了时间又高兴又兴奋,多么好!而在困难中为了更好更快的做好它一定要认真思考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它。 记得每一次上学的时间,我总和时间赛跑,5秒钟到达一个地方,5秒钟到达一个地方……用最快速度花最少的时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自己的生命,一天只有24小时,等你再和月亮告别的时候,等你和阳光再见面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但时间却是一个很古怪的东西。也许你珍惜它,却不能留住它;也许你合理安排它,但它依然飞之而去。 珍惜时间就是爱护生命。大发明家爱迪生平均三天就有一项发明,他正是抓住了分分秒秒的时间去探索去研究,才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大文豪鲁迅曾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罢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却不好好的珍惜时间,他们有的抱怨时间太慢,整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有的感慨时间的稍纵即逝,却不付诸行动去把握时间。要知道,时间是公正的,他回报勤劳者以硕果,回抱懒惰者只有“香如故”的坦然,抱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的豪情。陶渊明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泰戈尔说:“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的轮回是自然的规律,生命的凋谢也意味着生命的重塑。 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是在短暂和局限之中不断追求的完美,是正视上名的挫折和轮回。 让我们坦然地走过生命的平原和高山,走过春夏秋冬,真正地领悟生命的意义吧!
-
1200字以上 哲理在中国文学史上,曾有人把《西厢记》和《红楼梦》评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赵景深:《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金圣叹更说它是天造地设的妙文:“不是何人做得出来,是他天地直会自己劈空结撰而出。”(《第六才子书?读西厢记法》);明初的贾仲明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部《西厢记》,竟能得到人们这样的赞叹,我想其中的关键在于主人公对于传统价值和道德的颠覆及叛逆。这种颠覆和叛逆,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历史发展使然,也是人性发展的结晶。 特殊的社会氛围形成独特的气质与心态,艺术家把自己全部的感情——痛苦、压抑、悲哀、激愤和希冀都汇入和消融在艺术的想象和幻觉中。王实甫的真实意图是明显的,他肯定男女的情欲和爱情,他的表达是隐晦的,放在距元代几百年的唐代,有点以古喻今的味道。在爱情和追求的背面,作品所展示的寓意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的有限性。作者在他的叙述中完成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转换诉求,使作品充满活力地将历史和现实贯穿并加以表现,流传至今。无论在共时层面上还是在历时层面上,作品都显示了巨大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就是无距离。历史与现实就相当于镜子的里外之间,当历史在现实中重演,或者,把现实放回到历史中加以折射,谁又能因为时空的差别把它们明辨得黑是黑白是白呢?现实视角与历史视角常常可以在某个共同的母题中叠合在一起,或找到自己的一种类似于梦诠释,相得益彰。 从元稹的《莺莺传》开始,到董西厢、王西厢,崔莺莺在性格上基本是不变的,都是叛逆的,唯一改变的是她的命运。关键就在张生。张生从一个负心、虚伪的文人一变而成为痴情的“志诚种”。这种转变是有进步意义的,当然更有读者的接受趋向和作者的取舍。抛开陷入相思中的癫狂,作者赋予张生几近完美的男性气质:才华横溢、俊美多情、风流倜傥、柔情豪气兼备。他的出场,就是如此:第一本第一折,张生自我介绍后,表达自己大志未遂的惆怅:“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接着唱一曲[油葫芦],抒发了他何其雄伟的气魄和抱负:“九曲风涛何处显,只除是此地偏。”张生的怀才不遇和自我欣赏,实际上充满了孤芳自赏的意味。而这种自赏、自信乃至轻狂,却显得“傻”而不那么世故,甚至可爱。这也是张生得到崔莺莺爱慕的缘由,为他抛弃一切,无所顾及也是符合人物的心理逻辑的,甚至于符合了多数古代女性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形象。李渔说:“整个西厢只为张君瑞一人。” 在那个社会,男性在政治上、社会上、家庭中,都是绝对的统治者。男性有各方面的自由,在婚姻问题上、爱情问题上。性生活上都是如此。张生遇到的阻力较小,不过这种阻力来自老夫人,她是根本不准莺莺和其他任何男性有任何接触的。莺莺对张生既然“临去秋波那一转”,从她的身份、处境来说,已经尽可能地作出了暗示:她对张生颇有好感。以后产生的一些波折,则是因为张生太性急太鲁莽;因为张生对《明月三五夜》这首诗的破解不够标准,因此出现过尴尬的局面使张生一度处境非常狼狈。如此而已。而莺莺这方面,情况要复杂得多。她早已经被父母许配给了表哥郑恒,已经没有资格再考虑其他男性了。而在老夫人那里,她知道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她在初见张生时,“临去秋波那一转”,已经够勇敢了。虽然和张生是偶然邂逅,产生爱情也是必然的。《西厢记》没有写她当时内心的思想斗争,仅仅写了她对老夫人管束太严的不满。后来经过白马将军解围前后,她事先希望张生能退掉贼兵,那么可以名正言顺与张生缔结良缘,因为这是老夫人事先的许诺。当老夫人的设宴答谢张生救命之思时,居然自食其言,命莺莺与张生兄妹相称,莺莺忍不住对老夫人咒起了诅。从此之后,她就采取了背对背的斗争策略,决定造成既成事实,让老夫人去应付。 崔张二人,从一见钟情到私定终身,爱情似乎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理由。而真正引起人们注意的,已经超越了爱情本身,着意于颠覆不合理的、与人性相悖的各种观念和道德,以及人们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的约束,去寻求自我等等诸多作为人本身的价值的实现。男女主人公寻求个性解放、超越各种精神束缚的意义比爱情本身更为有力,也更为重要。更为主要的是,作品还显现了主人公在面对上述实现人生价值时自我意志的较量,从而使得这个故事在艺术家手里获得了终极意义。在他笔下浓缩的爱情经验,为社会提供了最典型、最有力的批判和最不动声色的瓦解。因而这出戏剧不是浅层次地展现人与命运的游戏,而是人不甘于命运的摆弄,不甘于社会黑暗现实的左右,通过颠覆式的抗争找到希望与理想之路。这是人类欲望与意志搏斗的一个绝好例证。他肯定人欲本身就是对儒学、礼教的一种对抗。这一点,除了爱情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现。第一本第四折中,普救寺里众人为老相国做法事。作者这样描述众和尚见到美貌的莺莺时不能自持的生动场面:[乔牌儿]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觑着法聪头做金磬敲。这个极富喜剧性的生动场面实在令人发笑,然而笑的背后是苦涩的。那一刻是人性真实瞬间的再现,它显示了封建儒学和宗教制约下“人”的荒谬与可笑的痛苦,以及人的“自然性”本真体现。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新时期以后出现的一个当代小说家汪曾祺。他对人性的关注集中体现在那篇被受关注的《受戒》中,小说有极其类似的描写。 张生被爱情所折磨的痛苦、为情欲所受的煎熬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崔莺莺如果不是为着情欲的痛苦和爱情的理想,也不会抛开一切精神上乃至人性上的束缚,勇敢地自荐枕席,去追求自己吉凶难料的未来。年轻的男女主人公开始对于挑战封建礼教、追求个性的自由并没有自觉的意识,或者说他们本不想背离现有的生存模式,他们是在自我情欲的主宰下才去追求爱情,并且是在不自觉的追求中一不小心成了封建价值观念的离经叛道者。王实甫终于揭掉了人性的面纱,使他们的灵魂和情欲,不再有任何遮掩。他让人们思考,人如何面对自我,是服从于外在的社会性的约束,还是服从于自我意志;是听凭命运的安排,还是与之较量,从而使作品在爱情之外,在挑战门第和封建礼教之外,获得了多元的意义。 王实甫的叙述是理性的,旁观者式的。同时,作者对这种叙述做了时空的限定:作品产生于元代,展现的却是唐代的故事。我以为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忠实于原着,而是有其复杂的人文背景和精神导向。这种限定的好处在于,它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堡垒,在男女主人公爱情的背后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对他们的追求做一个理性的洞察与判断;同时作者可以更加隐蔽地传达自己的人文思想,呼唤个人的自由和情欲的解放。元代历时几百年,对士人、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是一场没有明天的噩梦。元代士人的心灵负荷比它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来得沉重。他们所体验到的,不是一般的仕途坎坷和宦海沉浮所带来的痛苦,而是生存的困扰、个性尊严的失落和生命价值的被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