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抒情散文井冈乐章在2008年这个特别的春天,我们青云中学七年级全体师生追随着青春的脚步来到了井冈山。井冈山是一个革命根据地。它,以红色的精神传承历史;以绿色的翠林延续生命;以白色的瀑布气势挑战一切。谱写了一支井冈山独有的乐章。观井冈顺着盘旋的山路,我们来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个革命性的博物馆。在这里,我了解到了五次反围剿的那段艰苦卓越的斗争历史。
-
1000字 初二 记叙文自郓城沿京九铁路南下,坐一夜火站,于次晨到达江西吉安。接着,乘接站的中巴车,行一百多公里到达井冈山。一路上,任心中的向往飞翔。多少年了,从课本上、报刊上了解井冈山,心仪这个革命的摇蓝,被井冈山的青松翠竹所感染,这一次我终于来了!井冈山处于罗霄山脉的中段,湘赣边界一带,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年秋收起义后,毛主席率领红军来到井冈山,后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的部队会合,创建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
1200字以上 高三 叙事井冈山的山,山连山,山套山;井冈山的水,飞瀑隆隆,清泉涓涓。一代文豪郭沫若在游览井冈山后,挥笔写下了“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赞美诗句;朱德同志也誉其为“天下第一山”。说得一点没错。在中国,井冈山这个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先后率领秋收起义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在这里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进行了建党、建军、建政等一系列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经历了向井冈山进军、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篇章,使井冈山享有“中国革命摇篮”的盛誉。
-
1000字 初一 写景7月30日,我陪同爷爷经23个小时的展转到达了革命圣地——井冈山。井冈山,中国名山之一,朱、毛会师的地方;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绿色的宝库。“四面重峦山,五溪曲水萦。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的宝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清1960年访问井冈山时,对井冈山发展的评价是:井冈山——革命山——旅游山——文化山。
-
6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这个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决定到江西的井冈山参观、游玩。我们来到了井冈山。井冈山虽然也不凉快,但是起码比火炉南昌凉快多了。下午,我们参观了一下北山红军战士的纪念馆,它是为纪念红军战士而建的。次日早晨,我们来到了黄洋界,黄洋界的树木非常茂盛,据说原来那里除了光秃秃的山以外,什么也没有,这些树都是后来用飞机播种种下的。
-
650字 五年级这个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决定到江西的井冈山参观、游玩。我们来到了井冈山。井冈山虽然也不凉快,但是起码比火炉南昌凉快多了。下午,我们参观了一下北山红军战士的纪念馆,它是为纪念红军战士而建的。次日早晨,我们来到了黄洋界,黄洋界的树木非常茂盛,据说原来那里除了光秃秃的山以外,什么也没有,这些树都是后来用飞机播种种下的。
-
1200字以上 初二 写景篇一:井冈山之行_1000字7月30日,我陪同爷爷经23个小时的展转到达了革命圣地——井冈山。井冈山,中国名山之一,朱、毛会师的地方;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绿色的宝库。“四面重峦山,五溪曲水萦。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的宝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清1960年访问井冈山时,对井冈山发展的评价是:井冈山——革命山——旅游山——文化山。最高海拔2120米,主要景点有:茨坪、黄洋界、龙潭、五指峰。我们看到朱德总司令的题词:“中国第一山。”这倒不是说井冈山是世界第一高山,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其意不再山高。而是在中国乃至世界革命运动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
-
1200字以上 一年级 议论文井冈山游记井冈山盛称革命的摇篮,红色历史和绿色秀美的自然环境,为世人所敬仰和向往。趁今年国庆节长假,我们相约在老家株洲的大女儿一家,去江西一同游览井冈山。10月2日8时,我、老伴及二女儿一家,一行五人,女婿驱车由深圳沿粤赣高速北上,大女儿他们乘公交车由株洲沿当年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奔井冈的足迹南下,几乎同时(当天下午4时)在井冈山下的茨坪“胜利会师”。
-
700字 高二“江山不负英雄志,遗有风流天地中。”——题记几天的井冈山社会实践活动令我收获颇丰,体会甚多。我们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创新”的井冈山精神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又参观了革命先烈的旧居、黄洋界、医院旧址……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促使脑海中不断的呈现出炮声隆隆的山冈,那些视死如归的战士,那被血染红的殷红土地……。
-
500字 初二 记叙文讲起红色,不由得想起了井冈山,仍忘不了那为何自相残杀,令我们刻骨铭心的十年内战。据介绍,井冈山背后的历史深厚,它可是十年内战中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慎重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作战计划,正因这星星之火,形成了那燎原之势,革命的胜利打下了丰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