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油画形式语言探索简介1200字以上

意象油画形式语言探索简介

1200字以上 叙事

意象油画形式语言探索

意象油画是中国油画家对油画民族化的积极尝试。中国意象油画作为一种新的创作观念与艺术形态,在民族文化艺术精神的涵养中生成,极富中国民族特色和美学品格。意象油画强调以中国人的意象思维式进行艺术创造,呈现出独特的语言魅力,体现出精神的意象追求和意象的画面形态,使它区别于其它类型的油画。斯基说过“对艺术要素的分析,是通向作品部的桥梁”。因此对意象油画的形式语言加以研究,可以使人更深层次的理解艺术作品,把握艺术表现的基本原理和法。

本书主要从油画民族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意象是油画民族化的基、意象油画的艺术精神与创作理念、意象油画的主要类型与特征、意象油画的语言元素和形式组织、意象油画的艺术实践、当代艺术家作品个案分析等七个面展开了论述,探寻意象油画语言的精神涵和形式语言特征。本书结构谨,自成体系,图文并茂,观点正确,深入浅出,案例典型,将意象油画的审美观念与形式语言相结合展开论述,由观念到技法,对意象油画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索,具有很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读者可从书中获得颇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

本书在2013年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立项资助。

书名:意象油画形式语言探索作者:高波ISBN:978-7-80250-979-5/D·399类别:油画-绘画理论-研究页数:132出版社: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9月定价:28.00

装帧:平装开本:880毫米×1230毫米1/168印出版发行:中国言实出版社(CIP)数据:(2012)第203615号字数:200千字

作者简介高波,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向:视觉形式语言研究与绘画创作。

目录第一章油画民族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1

l第一节油画民族化的必性1

l第二节油画民族化的必性2

第二章意象——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基4

l第一节“意象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征5

l第二节意象性在中国油画中的呈现12

第三章意象油画的艺术精神与创作理念18

l第一节意象油画的精神源泉与审美趣味18

l第二节意象油画的创作理念26

第四章意象油画的主要类型及特征30

l第一节视像性意象油画30

l第二节写意性意象油画32

l第三节抽象性意象油画34

l第四节结语37

第五章意象油画的语言元素和形式组织38

l第一节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38

l第二节意象油画语言元素的一般性质与表现形式40

l第三节意象油画形式语言的表达手段与构成规律56

l第四节意象油画的语言特征71

l第五节意象油画语言的拓展76

l第六节结语77

第六章意象油画的艺术实践78

l第一节意象性审美心智结构的建构78

l第二节意象油画作品的意蕴81

l第三节意象油画的意境创造84

l第四节意象油画精神维度的拓展88

l第五节意象油画的创作式90

l第六节意象油画形式语言的个人化96

第七章当代艺术家作品个案分析99

l第一节德群绘画作品评析99

l第二节无极绘画作品评析101

l第三节冠中绘画作品评析103

l第四节天赐绘画作品评析105

l第五节欧洋绘画作品评析107

l第六节尚阳绘画作品评析109

l第七节洪凌绘画作品评析111

l第八节吉冈绘画作品评析114

l第九节冬峰绘画作品评析116

l第十节任传文绘画作品评析118

参考文献121

后记122

容简介本书在综合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大量事实,详细分析考察了意象油画家及其作品,以艺术文化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形态学等为视角,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观念,从意象原理入手对“意象油画的艺术精神与创作理念”“意象油画的主要类型与特征”“意象油画的语言元素和形式组织”“意象油画的艺术实践”等面展开了系统的研究,探索意象油画形式语言的精神涵和形式特征以及形式语言的表达手段与构成规律。这种将意象油画的审美观念与形式语言相结合,由观念到技法展开的论述,揭示了意象油画语言的精神涵、造型观念和形式语言的审美特征。为意象油画的训练与创作实践建构起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模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意象油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本书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意象油画创作的繁荣与发展,使油画这个外来艺术更好地满足中国人的审美需求,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第一章油画民族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首先阐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一切外来文化都要经过本土文化的过滤与选择而实现民族化的过程。没有这种民族化,这种艺术就会失去原有的活力,就不能运用这种艺术形式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国的历史表明了,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经过民族化的过程,这是不可抗拒的事实。揭示了油画民族化的必然性。其次,阐述了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倾向使民族文化的活力正逐渐丢失,文化单一化导致了世界性的文化危机。人类的多元化的精神需求需要以区域性的多样文化来平衡;意象油画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东诗性化的“意象”审美追求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与慰藉;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自尊、自信心的确立。从而揭示了油画民族化的必要性。

第二章意象——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基

第一节.主要论述了中国美学以“意象”为中心畴,将“意象具足”视为普遍的审美追求,中国艺术就是营造意象的艺术。详细阐述了书法、古代诗歌、传统戏曲、古代园林、传统绘画中的意象表达,论证了“意象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普遍特征,为意象油画语言的实践找到了理论支撑。

第二节.阐述了中国意象油画的缘起和意象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油画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民族化的过程,突出的呈现出了“意象性”的特征。

第三章意象油画的艺术精神与创作理念

第一节.重点阐述了意象油画的精神源泉与审美趣味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的浸染,它以传统文化的精义来观照意象油画的创作,积极吸收中国书画形式语言的营养,赋予了意象油画诗性化、写意化的特征,体现出了中国化的文化观念、人格境界和品位格调。

第二节.立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追求与时代性,对意象油画的创作理念(即天人合一大象无形、意在笔先抒发性情、设置意境捕捉情境、扬个性时代精神)进行了论述。

第四章意象油画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本章以自然真实程度为参照,将意象油画归纳为“视像性意象油画”、“写意性意象油画”和“抽象性意象油画”三种类型。并对这三种类型的风格特征及形式语言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一节.论述了“视象性意象”起始于画家的视觉感官,起始于画家对现实世界的知觉体验。作品中描绘的形象带有明显的现实世界的痕迹。视象性意象油画,仍以写生作为作画的基本式,但写生的涵已完全不同于写实油画了,它是西画的写生式与中国画的“写意”观念的整合。面对客观物象讲究“悟对通神”“迁想妙得”,在画家眼里客观物象不再具有绝对客观的物理意义,即在审美体验中过滤掉了多物理的“现象”因素而更偏向于物象的语义符号意义和形式构成意义。作品追求画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作画的过程强调画家的主观参与意识,心理过程强烈地交融在景象之中。

第二节.阐述了“写意性意象油画”是以简练放纵的笔墨技法写出物象的形神,“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写意性油画创作更加强调画家的主观因素,强调注入画家的意念、情感、个性、形式冲动等在需要;强调有感而发和主观激情的抒发。在表达形式语言上更加主观化、情绪化、表现化和程式化。

第三节.指明了抽象性意象油画是具有意象意味的抽象油画和具有抽象倾向的意象油画,是介于意象和纯抽象之间的一类油画艺术。着重分析了中西抽象艺术的本质特征,揭示了抽象性意象油画在创作中既注重意象的寻求,又注重形式语言的建构,并突出形式语言在作品中的地位。

第四节.着重指出了意象油画的三种形态在审美观念与语言形态上既有着共同的倾向,又各自在风格特征、形式语言等面有着各自的特征。并指出意象油画不仅是一种表现式,更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表达形式上具有无限的包容性。

第五章意象油画的语言元素和形式组织

本章是这部书的重点部分。笔者认为:艺术形式是衡量一件作品艺术价值的核心尺度,是形式使艺术成其为艺术,是艺术最基本的规定性。斯基曾说:“对艺术要素的分析,是通向作品部的桥梁。”通过对形式语言的研究,把握艺术表现的基本原理和法,更深层次的理解艺术作品。

第一节.首先阐述了意象油画受西现代审美意识的影响,在努力开掘作品在意蕴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形式语言的探索与表现,它既是画家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推动力,同时又是作品审美价值的核心所在。形式语言在意象油画中的运用,增强了画面形式构成的力和作品主题精神的表现力度。接着重点阐述了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学说,继而指出贝尔的学说为我们研究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节.首先指出意象油画中的点、线、面、形、肌理、色彩、明暗和空间等造型要素,既是语言的基本形态,同时又在画面形式中起着互相影响、紧密关联的作用。这些基本的语言元素,具有不可估量的表现力和广阔而不固定的审美涵,对于这些元素的特征、意蕴以及基本的表现手法的认识与理解是深层次理解意象油画奥秘并进行形式构成的基础。接着从艺术心理学、艺术形态学、艺术文化学的角度对各种语言元素的一般性质、表现形式与文化蕴涵等做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第三节.首先指出艺术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在自然中找出密的秩序,然后重新构成画面,创造出新的“自然”。绘画所描述的并非是物象的单一表征,而是对物象在相互关联的结构探寻。要使作品给人以美感,就要对构建画面的材料、技法等以合乎人的审美情感的规律来组织,从而创造新的审美形态,给人以美的享受与美的启示。接着以造型艺术形式语言一般的表达手段与构成规律为基础结合民族形式特点对意象油画形式语言的表达手段与构成规律进行深入的探讨。

第四节.本节首先阐述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对于表现语言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差异,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产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意象油画的形式语言是意象精神赖以存在的实体,是构成其“意象油画”外观的物质基础,正是意象油画在实践中呈现出独特的语言魅力,体现出精神的意象追求和意象的画面形态,才使它区别于其它类型的油画。意象油画的语言特征是在吸纳中国书画艺术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接着着重从笔法、造形、色彩、肌理、构图几个面对意象油画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与归纳,认为意象油画的表现语言除具有油画艺术的一般特征外,它更倾向于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它是在吸收中国绘画中的笔墨精神及若干形式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取得了与中国画意象造型语言相近的意味。

第五节.首先以当下中外实验性艺术家的创作为例,阐述了综合材料的运用给油画带来了新的活力,材料和色彩一样蕴含着画家奔放的激情。艺术家对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强化了画面的视觉力与精神涵。接着指出在意象油画创作中,材料已经成为新的视觉语言,丰富了意象油画的艺术语言,扩展了人们的审美趣味,表达着艺术家独特的生命体验,拓展了艺术的表达空间。

第六章意象油画的艺术实践

第一节.意象审美心智结构是与意象油画创作相对应的一整套思维与法论系统,当这套系统形成之后就能够形成一种对形象与形式的感受性,也就开始具有表现这种形式的机能。文化背景是影响艺术家文化身份的决定性因素,作品不仅体现着画家的哲学观念、精神气度、文化修养以及性格气质等,更呈现着浓厚的民族特色。意象油画的创作,要求画家取得较为广博的传统文化修养,并纳入到当代观念和主体的艺术追求中来,从而构建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当代性和个人性的意象审美心智结构。本节着重论述了“审美心智结构的作用”、“审美体验与审美心智结构的机能”,揭示了“建构意象审美心智结构的意义”。

第二节.意蕴是艺术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涵和精神意味。它是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的体现。只有蕴涵深层意蕴的作品,才能充分展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本节着重论述了“人格、个性是作品的深层意蕴”“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作品的灵魂”“时代精神是作品的生命”“独立的风格样式是作品艺术性的最高体现”四个面。提出画家应当首先在容面将自己的创作立足于民族文化和现实生活之中,把东的文化理念、思维情感、品格气质与时代精神融入到创作之中,建立明确的人文精神追求和文化定位;在形式面在尊重油画本体语言特征的基础上努力探寻与确立个人化的造型语言体系,从而成就作品精神和语言的双向建构。

第三节.意境的追意象油画创作的最高的目标。意象是富有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寓意之象等催生出来的艺术境界。本节着重对“境象传神是意境生成的形象基础”“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征”“虚实、藏露是意境创造的主要手段”展开了论述。

第四节.首先指出在中国传统的意象文化中对于艺术图景中的人性向度与人的现实生活状态、个人信仰以及社会政治性等面的开掘是十分有限的。接着结合尚扬、任传文、新权、马洪彦等的艺术创作,对如回应现代文明,切入当下,拓展意象油画的精神维度展开了论述。指出他们的创作围绕着真实的生活情感与现实体验,使我们从形式语言上感受到一种传统意象审美情怀的优雅、轻松的同时,更深刻地体验到形式语言对于现实文化景象和生存境况的关切。

第五节.本节是本章的重点。首先对意象油画的创作式做了归纳,认为总体可归纳为:对景写生式、素材提炼式和主观意想式三种,各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创作法。比如对景写生式创作强调主体独特的视觉感受的表现;素材提炼式创作强调素材的典型性和主体思想观念的表达;主观意想式创作则强调从情感出发,注重创造自己的精神符号。基于对景写生式创作式在意象油画创作中的广泛性,故本节对其做了深入的剖析。首先“从主题绘画说写生的意义”阐述了为主题的油画创作形成了一种格局——写生、速写的法。并认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讲,很多艺术问题包含在题材的创作中,包括油画民族化、油画中国学派等,很多油画家通过题材的创作找到了自己的解读式。论证了写生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接着对“意象油画写生的新环境与创作要点”展开了深入的剖析,认为:今天的写生,已经从记录生活、收集素材以及写实的层面,上升到了表达画家的精神境界、艺术个性、美学追求以及独立人格的高级层面。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和传统审美观念对写生的浸染,以及对中国书画形式语言的吸纳,使写生越来越呈现出浓厚的文化意蕴和“中国风格”。最后从七个面阐述了意象油画写生的要点。

第六节.本节首先阐述了“形式面的要素更多的支配着风格的构成”,它不仅是区别他人的标志,也是艺术高度的标志。继而论述了形式语言创造的三个层次,即敏锐性、生动性和独特性。指出前面两个层次主要关涉对物象现实特征和形式法则的把握,后一个层次则是主体的创造性的想象、归纳和抽象。形象与形式的创造包含着共性和个性的双重性,共性多于个性时,作品的风格特征就不明显。反之,则风格特征鲜明。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总是力图削弱共性的一面而放大个性的一面,以此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并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思维的评价”和“主体的意向性”作用是艺术语言个性化的源泉。最后论述了艺术语言的个性化在作品常体现为个人形式语言的程式化与符号化,它标志着艺术家获得并掌握了与自己艺术追求最合适的表达语言、最理想的表现形式与最深厚的表现精神蕴涵。

第七章当代艺术家作品个案分析

意象油画的创作已经得到蓬勃的发展,对于最具代表性画家的作品分析,可以使我们看到意象油画创作的共性与个性,开阔眼界,得到启发,悟解意象油画创作的真谛。本章以德群、无极、冠中、天赐、欧洋、尚扬、洪凌、吉冈、冬峰、任传文的意象性油画作品为例,对作者的艺术观念,作品的形式语言特征,作品的精神涵与意蕴表达等面进行了评析。

参考资料

l1.高波.意象油画形式语言探索.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9月:1(序言).

l2.高波.意象油画形式语言探索.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9月:1-2(目录).

l3.高波.意象油画形式语言探索.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9月:1-2.

l4.高波.意象油画形式语言探索.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9月:4-12.

l5.高波.意象油画形式语言探索.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9月:18-26.

l6.高波.意象油画形式语言探索.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9月:30-37.

l7.高波.意象油画形式语言探索.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9月:38-77.

l8.高波.意象油画形式语言探索.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9月:78-96.

l9.高波.意象油画形式语言探索.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9月:99-118.

词条标签:

意象油画形式语言,探索,意象油画,形式语言,油画形式语言

古诗词常见意象总结

1200字以上 高中 叙事

从1988年语文高考首次出现诗词鉴赏题以来,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叙事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