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才”话题作文导写1200字以上

“德与才”话题作文导写

1200字以上 高中

[文题设计]

古代一名书生赴京赶考,途经一个小镇,发现地上有一枚铜钱,向四周看看无人,便弯腰捡起放入了自己的口袋中。书生此举恰被一老者看见。意想不到的是,考场之上的主考官正是先前的那位老者,当他看到那名书生之后,当即批之曰:“一枚铜钱尚动心,让他为官定害民;贪心从此须悔改,未做先做人。”书生后悔莫及。

请以“德与才”为话题写一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体裁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该话题属于“关系型”。写好这个话题,应注意下面几点:

认真审题。首先必须把握好每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德”即道德,可细化为“勤奋上进、自强不息、勇敢顽强、轻财重义、尊老爱幼、爱家卫国”等传统美德,“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互谅互让”等社会公德,以及各行各业所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才”即才能、才华,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有学能致用、用则见效、于事有益的“正才”,也有学不能用、用也不及“正理”、于正事无补的所谓“歪才”。其次要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把人的道德看成是第一位的,当然也希望多出现有才之人。所以我们的一般认识是:有才能会令人羡慕,有道德会让人尊敬,德才兼备则会使人崇拜。再者,应将二者关系认识得尽可能全面。德是做人的根本,才是立身的依托;德是成事的基础,才是成事的保证;德才兼备就是人才,有德无才尚为好人,有才无德便是小人,无德无才谓之庸人或无赖。

选定文体。对一个话题的含义理解之后,就要考虑选用什么样的体裁了,这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作者一贯的体裁擅长,作者在该话题上的“原有积累”情况,该话题的一些客观规定性等。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写记叙类(含寓言故事、报告文学、小说甚至剧本)、议论类(含议论性散文、杂文、小品等),还是应用类(如书信、招聘启事、合同等)。

确定主体。该话题不管按照什么文体写,的主体部分必须是反映“德与才的关系”,不然就偏离了话题。主体的扩展,可按“时间、空间、心理、逻辑”等顺序设置。

勾勒整体。按照选定的文体,根据“凤头、猪肚、豹尾”的原则构思出的开头、主体与结尾。从整体上看,记叙类应是“一个话题上的故事,生动表明对德与才的认识”;议论类应是“一个正确的观点,典型而充实的论据”;应用类就是“合格的内容与格式,明确的话题与主题”。

反映“大体”(重要道理)。文中的“大体”就是在德与才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典型而明确的道理,这需要有意设计:可“开头点,中间提,结尾扣”,可在完成叙述后集中揭示,可在行文过程中设置关键句、关键段。

【借鉴例文】

双翼才能翔天宇

有才能的人是令人羡慕的,具道德的人是让人尊敬的,德才兼备者绝对是使人崇拜的。

才,很重要。一个人要有一技之长方能维持生活,一个集体要有“业务骨干”才会发展,一个国家要有科技精英才能保证领先。有时它就是你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基础,真才实学几乎可使你走遍天下,畅通无阻。古有唯才是举,今有择优录取,也正是看中了才能。

德,更重要。现代企业都十分注重企业文化。丁格之所以脱颖而出,并不是因为他的才智有多高,而是他的道德素质符合现代企业文化的要求。

有德而无才者虽不能造福一方,但总能行走于世;有才而无德者,必为人之祸患,小则破坏邻里,大则贻害四方。古有秦桧、和绅,今有成克杰、胡长清,若论才,虽非才高八斗,却足经纶满腹。然而,或鱼肉百姓,坐享清福,或以谗言陷忠,丧尽天良,最终祸害四方,殃及民众,自身亦遗臭万年。原因何在?答曰:“少德。”

因此,作家刘镛说:“坏事都是聪明人干的,笨人做不出最坏的事来。”是否可以引申来说:做坏事的聪明人都无德,笨人无德也做不出坏事。当今微软副总裁李开复也曾有言:“宁选才差德高之人,不取才优无德之辈。”

那么,德与才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与才就如同一只鸟的双翼,缺少哪一只都无法畅游于天宇。

西周贤相周公旦,践阼摄政,春秋战国犹有声;三国武圣关云长,隔帘待嫂,千里单行美其名;大宋忠臣岳鹏举,精忠报国,华夏千年显其威……贤者,德才的统一体。

没有才的“德”是令人遗憾的——如同美玉上刺眼的瑕斑,翱翔长空的雄鹰折了一只羽翼,丽质的女子瞎了一只眼睛;没有德的“才”是令人痛心的——如同苍松腐了根,宏伟的宫殿碱了基,生命之泉污了源。前者,有效力之心却难有行动之果;后者纵使才高八斗,但污染的土壤里开不出鲜艳的花朵。

故而余秋雨说:“文化知识不等于文化素质,文化技能更不等于文化人格。离开了关爱人类的基座,文化人便是无可无不可的一群,哪怕他们浑身书卷气,满头博士衔。”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有德有才,谓之贤达;有德无才,谓之君子;有才无德,谓之小人;无德无才,谓之平庸兼无赖。

鉴此,愿我们的双翼都健全。

女子有才便是德_900字

1000字 高一 写人

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我却发现,无论古今,这都是句骗人的话。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一位性格最鲜明的人物,想必定是火辣辣的王熙凤了。而她,也的的确确是一位无才之人,园中姐妹们办诗社,她顶多当个做东的。有一次,王夫人在园中捡了个十锦春意香袋,没想到女孩子们住的地方竟有这玩意儿,气的泪如雨下,便托凤姐搜查园中各丫鬟,看看是谁的东西。眼看着查到了主儿,底下的人还想蒙混过关,指着凤姐手中查出的红帖说是账目,这不就是欺负凤姐不识字吗,如此看来,她可真够无才的。

可她有德吗?阴谋用尽坐享银两的是她,假装贤德逼死尤二姐的是她,私吞林黛玉遗产的是她,出主意结金玉良缘的是她。这样一个善于玩弄权术,众人皆为她所用,不达目的死不休的女人,纵然无才,却更无德。

而恰恰相反,避开众人皆知的宝黛两位才女不说,元春也是位值得提的人物。当时元春的地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女子最高的向往了,且元春被加封为“贤德妃”,这一个“德”字,是因为元春无才吗?当然不是,元春的才气是众人皆知的,入宫前,便教其弟宝玉读书识字,贾雨村也曾说过,正是因为这政老爹的长女“贤孝才德”四样都占,才被选入宫做了女史。而在元妃省亲那一回,她也亲自提了一绝,读来似行云流水,可谓文采飞扬: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就是这样一位才女,也真正赢得了众人的爱戴。

尽管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却足以看出古代人们对女子的期望,绝对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

就近代来说,无才的女人也难得到真正的幸福。鲁迅原配妻子朱安的命运便足以说明一切。

尽管朱安识字不多,但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孝顺至极,深得鲁迅母亲喜欢,可就这样一位贤妻,就是因为无才,却永远也得不到鲁迅对自己的爱,在这场婚姻中,她一开始就处于最被动的地位。从她的命运和周家联系到一起开始,鲁迅就仅仅跟她维持着一种形式上的夫妻关系,可她却在绍兴陪伴婆婆孤寂地度过了13个年头。鲁迅也曾多次对友人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孤独地来孤独地走。朱安死时,身边没有一个人,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六十九个春秋,却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个漫长的岁月。假如:朱安博览群书,又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进步思想,是鲁迅先生的左膀右臂,那么她的命运还会是这样吗?鲁迅还会认识许广平吗?要说朱安的婚姻是悲哀的,倒不如说是封建社会那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所酿成的恶果,怨不得任何人。

所以我说,女子有才,自立自强,自己去把握幸福,才是硬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中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