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龙辽河入海流征文【优秀篇】1200字以上

如龙辽河入海流征文【优秀篇】

0
0
1200字以上

随着地球母亲的身体越发衰弱,保护坏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光注和重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龙辽河入海流征文。欢迎大家阅读!

【如龙辽河入海流_1】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大自然的奇妙之处,或江河 , 湖海,或山川原野,或天空日月,也或者是风雨雷电,这些看似平凡的自然风景,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溪水是属于大自然的,我们没有资格破坏它。但是随着人们的随意破坏,更致使他们无奈的消失。

在我的家乡,就有这样一条溪水。早晨,溪水远远地从远方奔来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时显得大大方方,舒舒展展。

到了正午,弯弯曲曲的清流原水在太阳下本是个大龙潭,水势汹涌,颇有“龙威”。到了九道弯这儿,越发跌宕多姿了,端急处飞珠溅玉,平缓处银湖泻波,错落有致,铮然有声。

黄昏时,天空中淋淋沥沥的下着雨。雨细如发丝,轻盈似飞天,整条溪水就迷离在那片蒙蒙溪水中,好像一位躲在珠帘后的少女,隐隐约约,只见其窈窕身段,不见其秀丽的面庞,让人产生一种“身不能到,心向往之”的渴望。

然而,几年后,随着人类无情的破坏。那条溪水渐渐迷失方向。这天,我又来到溪水边,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它被乌黑浑浊的外衣困着,早晨不能面向玫瑰色的照样微笑,深夜时不能和涓涓的月儿谈心,它明亮晶莹的泪珠,渐渐变成忧郁的深蓝色,时时凄咽着忧伤的调子。

随着地球母亲的身体越发衰弱,保护坏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光注和重视;为了不让溪水忧郁的调子传遍天涯为了让我们可爱的家园更加美丽富饶……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保护宇宙唯一的奇迹,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

【如龙辽河入海流_2】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地球村的某个小角落,有一个小县城,叫蒙山,现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

爷爷常在我耳旁喃喃道:“唉,想当年的湄江啊,这条哺育20万的人的江河啊,现在却一条臭水江。”“唉”!“唉”!“唉”!

曾经,有山之秀,水之澈,人之美!的誉称,到处生机勃勃,充满了绿色。小时候,大家一起河边嬉戏,笑口常开。大家一起河边洗菜,都说:“家乡土种菜,家乡水洗菜,家乡人吃菜。香!”

大家一起捕鱼自娱手拉手心连心一并体验并收获。那时,鱼儿多得犹天中星,地中沙,数不胜数!大家一起在原野上奔跑,一起载歌载舞,一起敞开心扉,看着湄江的秀丽风景,仿佛人生也添加了一条风景线。

如今,河上飘着垃圾,如:可乐瓶、塑料袋、小吃食品等等。鱼儿吓的吓,慌的慌,病的病,逃的逃,死的死!

如今,繁华的东江路划上了一条警戒线,这一条河啊,分隔了东江路。看,那浑浊不清的江水。闻,浓浓的臭味。听,有一个人往水中丢垃圾的声音。

如今,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缕缕烟雾正与东江路上的和臭味相投。二氧化碳渐渐增多。

我最近经常听到街上的人声声埋怨着河流。我真的想大声批判他们:要不是人类的肆意的破坏河流,难道会此番活得艰难吗?

我们的地球妈妈现已伤痕累累了,破坏者们,你们应就此罢休了,保护家乡是我们的品质;保护祖国是我们的责任;保护地球是我们的使命!

【如龙辽河入海流_3】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千万年来,长江、淮河、运河流淌不息,孕育了独特辉煌的江淮文化,滋养了生生不息的苏北大地,为幸福扬州、江淮之都带来了勃勃生机。

如何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如何使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与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相协调?这是我们每一位市民刻不容缓的神圣使命。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开展了创建河道疏浚达标市、创建农村河道环境优美镇等大规模河道治理工程?已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效。但是?乱取土、乱占用、乱设障、乱排污等违法行为仍时有发生?广大居民的河道保护意识、水环境保护意识仍然较低?特别是农村河道的长效管理机制还未真正建立。

借此机会?我们郑重倡议:社会各界立即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加入到保护河道的行动中来。一、我们要做保护河流的倡导者。保护江河湖泊?需要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保护河流的良好氛围。积极倡导水生态理念?使保护河流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二、我们要做保护河流的维护者。保护江河湖泊?需要以实际行动?自觉遵守有关河道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自觉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保障水功能?节约水资源。

三、我们要做保护河流的捍卫者。保护江河湖泊?需要全民监督?要勇于制止、大胆举报侵害河流的违法行为?承担起保护河流的光荣使命。

我们要始终牢记?保护河流不仅在于口号?在于良知?更在于行动?不仅在于一个阶段?在于一个人的行为?更在于全社会的不懈努力。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200字以上

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