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篇一:永远的陶渊明
溶溶月,淡淡风,终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无影无踪,可是历史却为我们记载了你,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曾祖父是大将军,你笑之以对,未因此而骄傲。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未改变你乐观的人生态度。当家庭衰落后,你出仕做官,却因看不惯官场的浑浊讨厌人与人之间的假面相对阿谀奉承,更不因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而去。“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你体内最深切的呼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你内心最向往的生活。
面对南山,你选择忘记,忘记所有的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清宁恬适的生活让人心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你洒脱旷达的心境让人敬佩;“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你积极乐观的态度更让人叹为观止。这就是你,一位不慕名利、只求淡雅的菊花君子。
尽管家境贫寒,罢官归乡的你却不改豁达本性。“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人以流憩,时矫首而暇观。”一句句淡雅的文字勾画的出一幅幅令人向往的乡村生活图,字字珠玑之中洋溢着乐观与从容。
你的一生是不屈的一生,是让无数仁人志士敬佩的一生。你如莲般高洁,如菊般隐逸,如梅般坚贞,如竹般清正,花中四君子也难以比拟你这生于污浊却清于世的真君子。面对死亡的威胁,你吟唱着“死去何所得,托体山阿”的磅礴词句。你的精神如何能让人不去敬佩不去传颂呢?
千古的文章已经流传了千古,你——陶渊明将永远伫立在历史之中。
篇二:与陶渊明面对面
在世人的眼中,陶渊明你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士;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五柳先生。你是高洁旷达的隐士,是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世外高人。
时过境迁,跨越千年,我与你陶渊明面对面,却不由得发出另一番感慨。陶渊明,你“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是淡泊名利,自得其乐?你厌恶世俗官场,抛名弃利,是高风亮节?你鄙弃社会黑暗,“心远地自偏”,是是非分明?这些,在我看来,你多了一份孤芳自赏,少了一份应有的谦逊;多了一份逃避,少了一份面对。你的归隐,是一种自私的做法。
你“忘怀得失”不过是孤芳自赏,终是为自己写了传记;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还是到亲友那里“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你避世退隐,不过是为你的逃避现实,寻了一个漂亮的借口。厌恶官场的你,若是真的心系百姓,何不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官,为百姓谋福利?但是,你没有。你辞官归隐之时,又是否想过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你怕,怕被官场的浓浓的墨水浸染,为何不勇于做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的莲花,傲然挺立?你担心没有知音,为何不甘愿做一株芬芳优雅的兰花,让幽香远播,弥漫整个社会?个人的力量是小,为何不做一颗最耀眼的星星,用微弱灿烂的光,给暗夜期盼光明的人以信心?无始何来终?你终是没有这份勇气,还是退缩了,选择了山林。
包拯生活在污浊的社会,同样为官,面对皇亲国戚,却是刚直不阿公正清廉,为百姓断案无数,成为后人所传诵的“包青天”。而你,得到的只是所谓的“隐士,”却无其他褒奖,因为你从未和百姓站在同一条直线上,你选择的是退缩,求得自身的宁静,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的做法?又何来自得其乐?贫是自己选择的,又何来“不戚戚于贫贱?”悠悠然的生活人人都向往,可若是每个人都像你一样,选择做所谓的隐士,又怎么会有现在的国运昌盛?百姓的安居乐业?
陶渊明,淡泊名利固然好,却应面对现实;安贫乐道固然好,却应选对道路;独善其身固然好,更要兼济天下。若你换一种眼光看待世界,就会发现你所谓的名不是百姓对你的褒奖。要懂得:为官,追的不是名;做事,谋的不是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百姓的幸福,人民的安居乐业!
陶渊明,愿你换一种眼光看待世界,做一位新生的陶渊明。我会为你喝彩的!
篇三:南山隐士——陶渊明_600字
你本是拥有荣华富贵的一代才子,然而你看到百姓的痛苦、官场的腐朽后,你明白自己已无力改变现实社会的污浊,于是心中的那股想法涌上脑海——做一位行者,不论尘世的喧嚣,做自己。
着一身布衣,穿一双芒鞋,飘然而去,与山间幸福相伴,赠给世人一个坚定的背影。
陶渊明在南山下隐居了两年左右,日子虽苦,穿着打了补丁的粗布短衣,吃不好也住不好,“但使愿无违,此中有真意”,都是出自这位本应享受富贵,但如今贫苦的人士之口。陶渊明素来淡泊名利,不追求繁华的社会,与世格格不入,甚有隐士风范。自得其乐,爱好读书,又不像世人一样深究,不像世人一样为了名利考官而学习,陶渊明为精神快乐,直率、豪放。爱好喝酒,而且一喝就喝个尽兴,期望不醉不归。陶渊明,性格有时候也比较安静,少说话,凸显出他的守志不阿。
吃,爱喝酒,但不能常常喝,因为家中贫困。所以经常到亲戚朋友家喝酒,家里盛饭的盆子,舀水的盆子经常是空的。
穿,打了补丁的粗布衣,没有金丝银缕的大衣,在寒冷的冬天无棉抵抗低温的恶袭。
住,四周空荡荡的没有任何装饰品,不能遮风蔽日。
南山月下的那轮明月,照亮了世人的迷茫,不为权利而读书,不为利益而拼搏,不为官名而生活。正是这轮明月,为世人迎来初升的朝光。
陶渊明,隐姓埋名生活在小山间里,就是为了能过上安静、悠闲的生活,抛开官场上的压迫、剥削,不是金钱为命,只为自己而活,一生安贫乐道。
关于陶渊明
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自在。没有大悲大怨,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也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吧!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陶渊明首当其冲。《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一样,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如一。正因为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吾师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文章吧!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仅此一人。上古隐士的残文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论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相似题目
-
陶渊明在许多现代人眼中,隐士只属于古代。他们与山为友,与水为伴,品一盏淡茶,酌一壶薄酒,诵读诗书,舞文弄墨,好不逍遥自在!但是,他们看破红尘之后消极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横扫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济苍生,而是逃避社会现实,独自享乐。所以,在日益发展的当今世界,“隐士”便毫无立足之地。既肯定又否定,这是许多人一贯抱有的态度。东篱采菊悠然见南上的陶渊明是隐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怀有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他跌入谷底。最后,因不事权贵,他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正是由于这条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些老师仍然很理性的评价他,重复着“陶渊明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他消极遁世……”之类的语言,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学生们呢,大多也走在这种思想早已铺好的大道上。在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想当陶渊明,随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成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笑柄。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渊明,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消极遁世”。我则不然。陶渊明找到了适合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田园,然后用毕生精力去修筑这个心灵的堡垒。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境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于是,这便成了一种精神——“隐士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比如,80后的青春文学掀起一场风暴,这个也是作家,那个也是作家,结果翻开一看,只能感叹:中国的作家真是太多了!与商业挂钩而不能全身心致力于创作,就只能触摸大批肤浅的表面,熠熠生辉的时日就不能长久,这些书就只能挂上所谓“畅销书”的名号,成为人们娱乐的方式。所以,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互换,当然没有错,但一旦联系起来,就难一成就真正的人才。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应该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园”,将隐士精神的精髓发扬光大!900字 高中
-
陶渊明话说在东晋,有一奇人叫陶渊明,人们都认为他是一名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我却不这麽认为。。主要依据就是这篇《五柳先生传》,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而这篇文章也就是揭露陶渊明真正身份的一篇代表作。我初次读完这篇文章,就意识到一点,这篇文章的作者并不是陶渊明,而是他的学生为揭露他丑陋行为而写的一篇匿名信。由于文章写的是陶渊明,所以后人认为作者就是陶渊明。为什麽说是他的学生,文章第一段有解释“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在古代,先生都是称呼老师用的,所以是他的学生。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给他留情面没直接写出他就是陶渊明。接下来就写出了他的种种不足。“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主要因为他学历不高,说话怕被别人笑话,所以干脆不说,对于荣华富贵更是不敢妄想。“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虽然他学历不高,但他好学,由于有许多字不认识,所以只读懂大意。(这可能是唯一夸他的地方,毕竟做人不能太绝吗!)而每当真正读动一句话时,就异常高兴,以至忘记吃饭。“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如果有一句话实在不能理解,就借酒消愁了,又由于他经常不理解句子的含义,所以养成了喝酒的毛病,最后把家都喝穷了。“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的邻居知道他爱喝酒,所以很少喝酒,但一喝酒他就闻到了。一喝就没完,还希望喝醉。最后赶紧走,不想让别人追到他管他要钱。“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紧接着,邻居们就把他的住所都拆了,用来抵债。就出现了“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景象,他也就认了。“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就是他的学生在咒他赶紧死。文章最后一段是别人对他的评价,与我的学说不一样,我就不再多说。这就是五柳先生陶渊明。750字 初二 写人
-
陶渊明说到五柳,可不是五棵柳树,但他却有了柳树一屡清风吹过,潇潇洒洒的飘逸。他,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因为刚读过有关他的自传《五柳先生》,只是为欣赏一下他的洒脱,而用浊笔写写自己的感受。“因门前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多么随意,又不失内涵,丝毫不比后来者“青莲”“六一”逊色。足以见随意之中的意韵,足以见先生的洒脱与智慧。”先生有三好,好读书,性嗜酒,好写文章,虽不是斗酒诗百篇,且也不为读书而读书,名声而作文。先生好读书,却不求一字一句的见解,只求领会文中精妙。这意境可比只为“汲汲于富贵”的寒窗十年的“芊芊学子”们高了不知多少,仿佛是已于凡尘决断的神仙一般,只求其中精华,观天下之大道。只份气质,就是柳树的潇洒,人笑柳树柔弱,风已经将它击垮,我却不然,柳絮飘散在风中的英姿,多么的飘逸,这是在尘世这风中唯能如此洒脱的了。先生性嗜酒,却因“家贫不能常得”,他们发难了,贫困都买不起酒了,还需亲旧伸以酒,哪是大家风范。贫穷,并不代表心灵不高尚,性格不洒脱,若只是“戚戚于贫贱”,那自然是不贫穷咯?先生曾不吝情去留,虽好酒,但并不因为酒而失去了他的飘逸!做文章自娱,却不是为了得到功名利禄,环堵萧然,箪瓢屡空,也都晏如也,如同柳树迎着大风飞舞,却不能让风吹破丝毫。五柳,五柳,飘逸洒脱尽显其中,淡泊名利,安然自若,五柳先生似乎将柳树的品格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不为富贵贫贱,只为飘逸洒脱,乐哉,乐哉。600字 初三 写人
-
陶渊明他是个喜欢天然的的人,他是个可以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他是个就算是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东晋,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十分遥远的年代。在东晋,名人屈指可数,估计我们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陶渊明吧,因为他的守志不阿?因为他的独立率真?因为他的任放中和?还是因为他不为五斗米而向他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小人行拜?可能都有一些吧,所以我们敬佩着他,而最印象深刻的人也就是他。他不喜欢官场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向往的是平静,恬淡,舒适的田园生活,其实从他的诗中就能读出这种情感,比如《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是的大意是这样的: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可能这“鸟儿”写的就是他吧,从喧嚣,人心险恶的官场,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当然,这也是我的见解,可能“五柳先生”还有别的用意……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600字 初中 写人
-
陶渊明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其实这是对陶诗的一种曲解.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内,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现在是到了应该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600字 六年级 议论文
相关推荐
-
陶渊明的隐逸诗句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归园田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还有4首同名背不出来,你找找吧~)【篇一:陶渊明的隐逸诗句】陶渊明是我国魏晋时期重要诗人。他性格豁达,崇尚自然,狂放不羁,率性而为,几番出世入世后归于田园,“一蓑烟雨任平生”;他蔑视权贵,淡于功名,重视个人情操,捍卫人格尊严,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佳话;他的诗文质朴无华,清丽自然,韵味隽永,意境清幽,如初春一阵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执着地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在混沌的尘世建立纯净的乐土,以超然物外的隐逸之心,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成为他们灵魂的休憩之所,逃避虚伪与丑恶的精神家园。陶渊明出生于风景秀丽的江南古郡——柴桑,它的郡治所在地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九十里处,由于其西南有柴桑山,因而得名。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其北有庐山,那巍峨高峻的气势和云雾缭绕仿佛天人接壤的神奇景色,以及层峦叠嶂、碧透山曲、涓涓水流等都曾对诗人产生巨大吸引力,留下深刻印象。庐山之北是长江,浩瀚之水滔滔向东。与长江相接,自湖口而南有鄱阳湖,宽阔平静的水面一望无垠,呈现着无限宏伟的气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如此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之境长大的陶渊明汲取了天地精华,未沾染俗世尘埃,变得心性恬淡,娴静少言。加之诗人家境清贫,从小便跟着母亲参加农耕或者做一些其他的活计,因此习惯并熟悉山水田园生活,较之于生长于市井城镇中的世家子弟,更善于发现田园生活中的乐趣与意蕴,也更能忍受田园生活的平淡与清苦。春风拂过大地,时间一晃而过。诗人在此已度过28年,人生中最纯粹最美好的年华。农忙时节,他帮着家里人料理农事,闲时便在家里读书,有时也到山水间去观赏、品味隐藏在大自然间的美丽与真趣。他沉浸于自然带给他的宁静与安详,仿佛天地都化于心中,难为外人道。他享受自然赠予他的平淡舒适,不必被尘世琐碎束缚,天地任逍遥。自然的祥和与清幽赋予了他“质性自然,不慕荣利”的品性。正如《晋书》所言:“颖脱不羁,认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壮志凌云的年纪,诗人却徜徉于山水田园之间,因为爱山,因为乐水,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人情系田园,所以不管远离多久,多远,终究会回到田园。陶渊明是已故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及父亲都做过太守,到陶渊明时家道虽已中落,但毕竟是书香门第,家中藏书甚多。少时的陶渊明就常常呆在书房,虽不似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但也算得上是废寝忘食。当时世道混乱,民不聊生,众多有识之士就将希望寄托于求仙问道之中,因此儒教衰落,佛教道教盛行,世人多读“佛”“道”二家经典,陶渊明也不例外。他着迷于老子的“物化自然”,也惊叹于庄子那旖旎丰富的想象,他从中看到人生的风云会变,也领悟到生死的无常,他在老庄哲学里,看到了与自然的契合点,看到了符合本性的人生哲学——顺应自然,与自然合一,这就为他日后归隐奠定了思想基础。陶渊明虽出生于官宦世家,但其祖辈皆是不慕荣利之辈。其外祖父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加之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本性洒脱的陶渊明自然也加入了这一潮流。但陶渊明毕竟是接受过传统儒家思想的文人阶层,他也曾“猛志固常在”,也曾希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正如其在《饮酒》、《杂诗》等诗中所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但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他在官场几番出入,但做的始终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戚,终晓不能静。”时光飞快流逝,不愿违背本性而同流合污的陶渊明在官场始终无甚作为,无法为黎民百姓谋福利,身为有识之士的他心里难以平静。目睹官场荒诞,更加重他的心理忧虑,他开始考虑是不是该隐退,以求内心的平静。倘若他身处太平盛世,他或许会上书皇上,直指官场的黑暗,“铁肩担道义”,为正义奔波。但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斗争严重,宦官把权,军阀混战,许多正义之士都无辜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所以有良心有道德的士人都将重心转到求仙访道上,一方面寻求内心的安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全性命。身处政治体系底层的陶渊明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改变这种现状,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社会日渐混乱,人民日益贫苦,朝代日渐衰落,作诗以遣怀,但身为士大夫的他内心却怎么也不能平静。黑暗腐败的官场和动荡血腥的社会犹如千斤重石压在他胸口,他无处可逃,无所适从,犹如困在笼中的鸟,囚在水里的鱼,他知道自己不属于这个地方,唯有转向田园,亲近自然,才能获得身体的自由,内心的安宁。迫于生活压力,归隐后他又数次出入官场,但宦海进出数遭后,他身心疲惫,终于看清“代耕非本望,所业在田桑”,42岁那年终于下定决心,不为五斗米低下高贵的头颅,退出官场,重归田园,由追逐建功立业转向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澹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渊明在重返田园后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与自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时的他犹如脱缰的野马,尽情呼吸大自然的空气,尽情享受身心自由的快乐。陶渊明归隐后日子并不舒适。首先他家里并非望族,家底也就不殷实,他在为官期间奉公守纪,清廉自爱,自然也就两袖清风,加之他本为文人,虽自小帮忙做农事,却并不精于此道,因而日子也就过得尤为凄苦。他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写道:“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缠。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大火烧了房子,田里有多害虫,气候变化无常,收成就很差。夏天常常吃不饱,冬天连被子都没有。这样清苦的日子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但陶渊明却并不怨天尤人。“在己何怨天,离忧戚目前”。他认为贫困由于自己,只是遭受如此忧患,实在感到悲伤。而当有人向他抛出橄榄枝,希望他再次出世为官时,他却说到:“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他宁愿忍饥挨饿甚至出门乞食,都不愿违背心性出世为官。古来隐逸之人众多,但有几人能做到如陶渊明般,房子烧了农田遭践踏了,饿得前胸贴后背也不愿再入官场?大多文人墨客仅仅只是把隐逸当做落魄时寻求感情慰藉的桃花源,或是逃避俗世纷扰的精神家园,他们往往如王维般,一边做着高官领着俸禄,一边在田园闲云野鹤,而很少真正参与到田园劳动中来,更不用说亲身体会田园生活的平淡、乏味、凄苦、艰辛。然而陶渊明却做到了,他亲自参与农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南山下种豆,野草太多豆苗也就少了。清晨早早出门去除草,要到晚上伴着月亮回家。这一番平淡朴实的描写犹如记事本上那轻描淡写的一件小事,却准确刻画了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天,平平淡淡,甚至乏味。然而陶渊明不但不嫌弃这样的生活,反而自得其乐,于平淡中发现无限妙趣。“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道路狭窄草却很长,露珠就沾到了我身上,衣服弄湿了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这符合我天性,没有违背我的志愿。田园生活艰难异常,然而陶渊明却并没有以一个士大夫高高在上的心态来面对,他亲自劳作,与相邻相处融洽,“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他完全把自己当做乡间劳动的一份子,融入乡间田园生活中,怡然自得地生活其间,以平常却明亮的双眼发现并欣赏着田园生活宁静祥和融洽的静穆美,留下无数素淡自然的田园诗作,供后人瞻仰。历史的洪水冲刷掉无数才子名士,然而陶渊明那一派怡然自得的形象却越显光辉,他以固穷守节的的志向,恬淡平和的性情和笃意真古的诗作为后世文人建筑了一座精神家园,开创了隐逸之风,成为士大夫仕途失意,厌倦官场后的最好归宿,无愧“古今隐逸之宗”的美誉。1200字以上 叙事
-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饮酒(其五)》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3)君:指作者自己。(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5)悠然:自得的样子。(6)见:看见(读jiàn),动词。(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9)相与还:结伴而归。《饮酒(其五)》白话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饮酒(其五)》赏析《饮酒》为一组诗,共二十首。诗前有序云:“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检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可见这一组诗作于归田闲居之时,都是酒后之作,但并非成于一时。前四句写归田闲居的自我感受。前两句说居住在人世间,却无车去马来的世俗交往的烦扰。意为归田之后,尽管仍没有脱离纷纷扰扰的人世,却摆脱了许多车马喧嚣的烦扰。这种烦扰本来是很难摆脱的,可是作者却摆脱了,透露出作者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对闲居恬静生活的喜爱。后两句自问自答,对前两句所说的情况作了解释,说明只要内心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即使处于喧嚣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住在僻静的地方一样。作者从心理上解释前四句,认为只要从心理上厌恶世俗的烦扰,任凭世俗如何烦扰,也能够摆脱而保持括静悠闲的心境。作者在闲居生活中领悟了这个心理学的道理,这个道理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没有对世俗的深恶痛绝和对闲居恬静的喜爱,是很难领悟到的。接下四句写闲居的生活和所见的自然之景。秋象征高洁而不随流俗,爱菊成为作者生活的一个内容。他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心里悠然自得。偶然一抬头,南山出现在他的眼前。他不注意看山,山却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热爱自然,自然景物也随着他的出现而出现。人到作者喜爱自然已到了与自然浑然为一的境界。时已傍晚,作者用“佳”字写南山之美,也正是作者热爱自然心理的反映。山鸟相伴归林虽是眼前之景,何尝不是反映作者厌恶官场生活而归田的心理?可见作者不单是写自然之景,而且是从写景中表露出自己归田闲居的心情。最后两句作者说:从这大自然的景色中,领悟到人生的真淹,本来要说明一下这真谤,可是到要说的时候已忘记了该怎么说。那就是说人与自然既然浑然为一,那么人生就听凭自然吧。言外之意,人生何必去争名逐利,扭曲自己的本性。情、景、理结合是本诗的主要特点。前四句言情,但情中有景。“而无车马喧”,实际是有喧嚣不断的车马,只是由于作者“心远地自偏”而不见不闻而已。而“心远地自偏”正是作者从厌恶世俗喜爱闲居恬静的心理中悟出的道理。中间四句主要写景,而景中有情有理。东篱采菊见出悠然自得之情;“见南山”中传出热爱自然之情,“佳”字正是这种心情的表露;而“飞鸟”句更表露了其厌倦官场生活和喜爱归田的情感。末两句言“真意”亦从景中而来,其中又包含着理,但作者没有说出,含蕴而有味。一篇短短诗歌中,既言人情,又写自然之景,并道人生哲理,实在是精练之极,蕴厚之至,而且三者结合得浑然一体,水乳交融,见出了其艺术的纯熟和高超。1200字以上 高三 叙事
-
陶渊明《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的文学常识《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前四句写作者独自策杖还家途中的情景;后六句写还家后邀请附近邻人欢饮达旦的田园乐趣。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陶渊明《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原文怅恨独策还46,崎岖历榛曲47。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48。漉我新熟酒49,只鸡招近局50。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51。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52。《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翻译我怀着怅恨情拄杖回家,崎岖的小路上长满荆榛。山洞里的流水又清又浅,可用来洗我足振奋精神。滤一滤我那新酿造的酒,杀一只小鸡儿招待近邻。日落后房屋里已经昏暗,没明烛也只好点燃柴薪。欢乐时都怨恨夜间大短,不觉中又看到旭日照临。《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赏析这首诗是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的最后一首。诗的前四句写作者独自策杖还家途中的情景;后六句写还家后邀请附近邻人欢饮达旦的田园乐趣。对诗的首句“怅恨独策还”,有两种解说:一说认为这首诗是紧承第四首而作,例如方东树说,“怅恨”二字,承上昔人死无余意来”(《昭昧詹言》卷四),黄文焕也说,“昔人多不存,独策所以生恨也”(《陶诗析义》卷二);另一说认为这一句所写的“还”,是“耕种而还”(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中语)。这两说都嫌依据不足。如果作者所写是还自“荒墟”的心情,则上首之“披榛步荒墟”为“携子侄辈”同往,何以“独策还”?如果作者是耕种归来,则所携应为农具,应如这组诗的第三首所写,“荷锄”而归,似不应策杖而还。联系下三句看,此句所写,似不如视作“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在一次独游的归途中生发的“怅恨”。其“怅恨”,可以与本句中的“还”字有关,是因游兴未尽而日色将暮,不得不还;也可以与本句中的“独”字有关,是因独游而产生的孤寂之感。这种孤寂感,既是这次游而无伴的孤寂感,也是作者隐藏于内心的“举世皆浊我独清”(《楚辞·渔父》)的时代孤寂感。次句“崎岖历榛曲”,写的应是真景实事,但倘若驰骋联想,从象喻意义去理解,则当时的世途确是布满荆榛,而作者的生活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联系其在《感士不遇赋序》中所说的“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不妨设想:其在独游之际,所感原非一事,怅恨决非一端。诗的三、四两句“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则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永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人多称渊明冲淡静穆,但他的心中并非一潭止水,更非思想单纯、无忧无虑。生活、世事的忧虑固经常往来于其胸中,只是他能随时从对人生的领悟、与自然的契合中使烦恼得到解脱、苦乐得到平衡,从而使心灵归于和谐。合一、二两句来看这首诗的前四句,正是作者的内心由怅恨而归于和谐的如实表述。这首诗写的是两段时间、两个空间。前四句,时间是日暮之前,空间是山路之上;后六句,则在时间上从日暮写到“天旭”,在空间上从“近局”写到“室中”。如果就作者的心情而言,则前四句以“怅恨”发端,而后六句以“欢来”收结。作者尝自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其“归田园居”的主要原因,如这组诗的首篇所说,为的是“复得返自然”,以求得本性的回归,保全心灵的真淳。这首诗所写的始则“怅恨”,终则“欢来”,当忧则忧,可乐则乐,正是其脱离尘网后一任自然的真情流露。后六句的“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四句,写作者还家后的实事实景,如其《杂诗十二首》之一所说,“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从这四句诗可以想见:酒为新熟,菜仅只鸡,草屋昏暗,以薪代烛,宛然一幅田家作乐图。这样的饮酒场面,其实很寒酸,但作者写来丝毫不觉其寒酸,读者看来也不会嫌其寒酸,而只会欣赏其景真情真,趣味盎然。篇末“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二句,即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意,也寓有《古辞·西门行》“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而夜长,何不秉烛游”几句中所抒发的人生短促、光阴易逝的感慨。而为了进一步理解、领会这两句诗的内涵,还可以参读作者的另一些诗句,如《游斜川》诗所说的“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又如《己酉岁九月九日》诗所说的“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从这些诗来看作者的这次欢饮,显然有聊以忘忧的成分,在“欢”的背后其实闪现着“忧”的影子。同时,作者之饮酒也是他的逃世的手段,是为了坚定其归田的决心,如其《饮酒二十首》诗所说,“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二十首之七),“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二十首之九)。当然,他的饮酒更是与其旷达的心性相表里的;这就是他在《饮酒》诗的首章所说的“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朱光潜在《论诗》第十三章《陶渊明》中谈到渊明的情感生活时指出,他“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对于这首诗所写的“怅恨”、“欢来”以及“苦”时间之短促,是应从多方面去理解、领会的。1200字以上 初中
-
陶渊明《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的文学常识《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前四句写作者独自策杖还家途中的情景;后六句写还家后邀请附近邻人欢饮达旦的田园乐趣。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陶渊明《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原文怅恨独策还46,崎岖历榛曲47。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48。漉我新熟酒49,只鸡招近局50。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51。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52。《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翻译我怀着怅恨情拄杖回家,崎岖的小路上长满荆榛。山洞里的流水又清又浅,可用来洗我足振奋精神。滤一滤我那新酿造的酒,杀一只小鸡儿招待近邻。日落后房屋里已经昏暗,没明烛也只好点燃柴薪。欢乐时都怨恨夜间大短,不觉中又看到旭日照临。《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赏析这首诗是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的最后一首。诗的前四句写作者独自策杖还家途中的情景;后六句写还家后邀请附近邻人欢饮达旦的田园乐趣。对诗的首句“怅恨独策还”,有两种解说:一说认为这首诗是紧承第四首而作,例如方东树说,“怅恨”二字,承上昔人死无余意来”(《昭昧詹言》卷四),黄文焕也说,“昔人多不存,独策所以生恨也”(《陶诗析义》卷二);另一说认为这一句所写的“还”,是“耕种而还”(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中语)。这两说都嫌依据不足。如果作者所写是还自“荒墟”的心情,则上首之“披榛步荒墟”为“携子侄辈”同往,何以“独策还”?如果作者是耕种归来,则所携应为农具,应如这组诗的第三首所写,“荷锄”而归,似不应策杖而还。联系下三句看,此句所写,似不如视作“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在一次独游的归途中生发的“怅恨”。其“怅恨”,可以与本句中的“还”字有关,是因游兴未尽而日色将暮,不得不还;也可以与本句中的“独”字有关,是因独游而产生的孤寂之感。这种孤寂感,既是这次游而无伴的孤寂感,也是作者隐藏于内心的“举世皆浊我独清”(《楚辞·渔父》)的时代孤寂感。次句“崎岖历榛曲”,写的应是真景实事,但倘若驰骋联想,从象喻意义去理解,则当时的世途确是布满荆榛,而作者的生活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联系其在《感士不遇赋序》中所说的“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不妨设想:其在独游之际,所感原非一事,怅恨决非一端。诗的三、四两句“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则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永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人多称渊明冲淡静穆,但他的心中并非一潭止水,更非思想单纯、无忧无虑。生活、世事的忧虑固经常往来于其胸中,只是他能随时从对人生的领悟、与自然的契合中使烦恼得到解脱、苦乐得到平衡,从而使心灵归于和谐。合一、二两句来看这首诗的前四句,正是作者的内心由怅恨而归于和谐的如实表述。这首诗写的是两段时间、两个空间。前四句,时间是日暮之前,空间是山路之上;后六句,则在时间上从日暮写到“天旭”,在空间上从“近局”写到“室中”。如果就作者的心情而言,则前四句以“怅恨”发端,而后六句以“欢来”收结。作者尝自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其“归田园居”的主要原因,如这组诗的首篇所说,为的是“复得返自然”,以求得本性的回归,保全心灵的真淳。这首诗所写的始则“怅恨”,终则“欢来”,当忧则忧,可乐则乐,正是其脱离尘网后一任自然的真情流露。后六句的“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四句,写作者还家后的实事实景,如其《杂诗十二首》之一所说,“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从这四句诗可以想见:酒为新熟,菜仅只鸡,草屋昏暗,以薪代烛,宛然一幅田家作乐图。这样的饮酒场面,其实很寒酸,但作者写来丝毫不觉其寒酸,读者看来也不会嫌其寒酸,而只会欣赏其景真情真,趣味盎然。篇末“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二句,即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意,也寓有《古辞·西门行》“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而夜长,何不秉烛游”几句中所抒发的人生短促、光阴易逝的感慨。而为了进一步理解、领会这两句诗的内涵,还可以参读作者的另一些诗句,如《游斜川》诗所说的“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又如《己酉岁九月九日》诗所说的“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从这些诗来看作者的这次欢饮,显然有聊以忘忧的成分,在“欢”的背后其实闪现着“忧”的影子。同时,作者之饮酒也是他的逃世的手段,是为了坚定其归田的决心,如其《饮酒二十首》诗所说,“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二十首之七),“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二十首之九)。当然,他的饮酒更是与其旷达的心性相表里的;这就是他在《饮酒》诗的首章所说的“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朱光潜在《论诗》第十三章《陶渊明》中谈到渊明的情感生活时指出,他“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对于这首诗所写的“怅恨”、“欢来”以及“苦”时间之短促,是应从多方面去理解、领会的。1200字以上 初中
-
陶渊明《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的文学常识《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前四句写作者独自策杖还家途中的情景;后六句写还家后邀请附近邻人欢饮达旦的田园乐趣。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陶渊明《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原文怅恨独策还46,崎岖历榛曲47。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48。漉我新熟酒49,只鸡招近局50。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51。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52。《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翻译我怀着怅恨情拄杖回家,崎岖的小路上长满荆榛。山洞里的流水又清又浅,可用来洗我足振奋精神。滤一滤我那新酿造的酒,杀一只小鸡儿招待近邻。日落后房屋里已经昏暗,没明烛也只好点燃柴薪。欢乐时都怨恨夜间大短,不觉中又看到旭日照临。《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赏析这首诗是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的最后一首。诗的前四句写作者独自策杖还家途中的情景;后六句写还家后邀请附近邻人欢饮达旦的田园乐趣。对诗的首句“怅恨独策还”,有两种解说:一说认为这首诗是紧承第四首而作,例如方东树说,“怅恨”二字,承上昔人死无余意来”(《昭昧詹言》卷四),黄文焕也说,“昔人多不存,独策所以生恨也”(《陶诗析义》卷二);另一说认为这一句所写的“还”,是“耕种而还”(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中语)。这两说都嫌依据不足。如果作者所写是还自“荒墟”的心情,则上首之“披榛步荒墟”为“携子侄辈”同往,何以“独策还”?如果作者是耕种归来,则所携应为农具,应如这组诗的第三首所写,“荷锄”而归,似不应策杖而还。联系下三句看,此句所写,似不如视作“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在一次独游的归途中生发的“怅恨”。其“怅恨”,可以与本句中的“还”字有关,是因游兴未尽而日色将暮,不得不还;也可以与本句中的“独”字有关,是因独游而产生的孤寂之感。这种孤寂感,既是这次游而无伴的孤寂感,也是作者隐藏于内心的“举世皆浊我独清”(《楚辞·渔父》)的时代孤寂感。次句“崎岖历榛曲”,写的应是真景实事,但倘若驰骋联想,从象喻意义去理解,则当时的世途确是布满荆榛,而作者的生活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联系其在《感士不遇赋序》中所说的“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不妨设想:其在独游之际,所感原非一事,怅恨决非一端。诗的三、四两句“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则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永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人多称渊明冲淡静穆,但他的心中并非一潭止水,更非思想单纯、无忧无虑。生活、世事的忧虑固经常往来于其胸中,只是他能随时从对人生的领悟、与自然的契合中使烦恼得到解脱、苦乐得到平衡,从而使心灵归于和谐。合一、二两句来看这首诗的前四句,正是作者的内心由怅恨而归于和谐的如实表述。这首诗写的是两段时间、两个空间。前四句,时间是日暮之前,空间是山路之上;后六句,则在时间上从日暮写到“天旭”,在空间上从“近局”写到“室中”。如果就作者的心情而言,则前四句以“怅恨”发端,而后六句以“欢来”收结。作者尝自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其“归田园居”的主要原因,如这组诗的首篇所说,为的是“复得返自然”,以求得本性的回归,保全心灵的真淳。这首诗所写的始则“怅恨”,终则“欢来”,当忧则忧,可乐则乐,正是其脱离尘网后一任自然的真情流露。后六句的“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四句,写作者还家后的实事实景,如其《杂诗十二首》之一所说,“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从这四句诗可以想见:酒为新熟,菜仅只鸡,草屋昏暗,以薪代烛,宛然一幅田家作乐图。这样的饮酒场面,其实很寒酸,但作者写来丝毫不觉其寒酸,读者看来也不会嫌其寒酸,而只会欣赏其景真情真,趣味盎然。篇末“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二句,即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意,也寓有《古辞·西门行》“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而夜长,何不秉烛游”几句中所抒发的人生短促、光阴易逝的感慨。而为了进一步理解、领会这两句诗的内涵,还可以参读作者的另一些诗句,如《游斜川》诗所说的“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又如《己酉岁九月九日》诗所说的“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从这些诗来看作者的这次欢饮,显然有聊以忘忧的成分,在“欢”的背后其实闪现着“忧”的影子。同时,作者之饮酒也是他的逃世的手段,是为了坚定其归田的决心,如其《饮酒二十首》诗所说,“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二十首之七),“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二十首之九)。当然,他的饮酒更是与其旷达的心性相表里的;这就是他在《饮酒》诗的首章所说的“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朱光潜在《论诗》第十三章《陶渊明》中谈到渊明的情感生活时指出,他“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对于这首诗所写的“怅恨”、“欢来”以及“苦”时间之短促,是应从多方面去理解、领会的。1200字以上 初中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