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贪为宝的意思及故事750字

不贪为宝的意思及故事

750字 叙事

【成语】:

不贪为宝

【拼音】:

【解释】:

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

【出处】:

【举例造句】: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成语典故】:

《左传》长于叙事,又善写人。书中人物多至三、四千个,经作者点染刻画而呼之欲出者,至少也有数万人,从而构成了一幅宏伟绚丽的历史画卷。左氏刻画人物善用白描,简练而传神,读之恍如空际闻声。这篇百字短文,记事记言,都极简要,不加藻饰,不动声色使绘出子罕清正廉洁而又体恤入情的光辉形象,千载而下,凛然如生。

文章起笔直叙宋人献玉事,“勿受”二字见出子罕高标清格。为何“勿受”?作者暂不点破,情节需逐步展开,留下“关子”反更引人入胜。献玉者不知底里,觉得蹊跷,子罕为何拒而不纳?莫非怀疑玉是假的,田此特地声明,此玉已经过“玉人”鉴定确是真宝奇品,以明不欺。他殷勤致意,却不能洞见子罕博大胸怀。从“以示玉人”三句简短的话里,可以味出献玉者的心理活动。子罕见宋人不曾解悟,这才说明“勿受”的道理:“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这两句是全文的轴心,精光灿灿,泾渭分明地划分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充分显示了子罕清正廉明的崇高品格。

接着,子罕又从受与勿受正反两面说明利弊得失,指出以不献不受为好。子罕这番话也很简短,内涵丰富深刻。一层进一层,意向坚决明朗,词气温和委婉,显示了这位大臣的非凡气度。来人方知子罕不肯受玉,是由于保守清廉,可他还是坚请子罕纳玉,“稽首而告”,见出庄重恳切。他自称“小人”,身分卑微,身怀重宝远行会招致不测之祸;将玉献出,为着保全一条性命。而弦外之音,是说纳玉并非恶德,而是善行,请莫拒之。君子仁人不可动以利,而深喻于义,正是出于仁义之心,子罕没有生硬地挥之便去,而是把他安置在里中,并命工匠琢玉成器,待售出致富时,才打发他回乡。子罕终于没有接受那块宝玉,从而完成了人格的升华。深受国人爱戴,获得“邦之司直”的美誉。

成语典故:不贪为宝

700字

“不贪为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他非常高兴,便兜着它回家,请一个玉工来加以鉴别,玉工仔细看了后,赞不绝口地说:“这块玉好极了,没有一点毛病,是个宝贝啊。不过你得小心,别在人家面前露眼,让人家把它偷了去!”

其实,这人请玉工来家,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原来,平时极少有人上他家,这回玉工突然来,有人便不时进来张望。宋人心里不安,怕有个闪失空欢喜一场,便把宝玉秘密藏好。尽管如此,他还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如果把它卖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价值,给别人占了便宜。他考虑来考虑去,最后决定把它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过了几天,他见没人发现,便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见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献上了宝玉,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

宋人慌忙摇头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据玉工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因为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丧失了宝。”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只听子罕继续说道:“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了我,当然丧失了宝,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这样,双方都丧失了宝。”

宋人见子罕说了这通不收宝玉的道理,也无可奈何,只得实告道:“小民留下宝玉不得安宁,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

子罕沉思了一会儿,叫宋人暂时留下。接着,命一位玉工为这块宝玉雕琢,把它送到市场上去卖掉,把钱交给宋人,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叙事
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