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领导力21法则有感750字

读领导力21法则有感

0
0
750字 高三 读后感

《领导力21法则》是由全球领导力大师约翰麦克斯维尔所著,书中阐述了关于提升领导力的21条法则。也许有人会问怎么这么多,我想知道,最关键的是什么。麦克斯维尔会告诉你你需要知道,关于领导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领导力,你所需要知道的不仅仅是一点。这些法则决定着组织的兴衰成败,遵循这些法则,人们就会追随你。

那这神奇的21条法则是什么呢?《领导力21法则》共有21章,每章阐述一个法则,分别为盖子法则、影响力法则、过程法则、导航法则、增值法则、根基法则、尊重法则、直觉法则、吸引力法则、亲和力法则、核心圈法则、授权法则、镜像法则、接纳法则、制胜法则、动势法则、优先次序法则、舍得法则、时机法则、爆炸性倍增法则、传承法则。

文中通过通熟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每种法则的含义,并列举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麦当劳兄弟和雷克拉克的故事是盖子法则的成功诠释,麦当劳兄弟有限的领导力和视野限制了它们企业的发展,最多的时候开了10家,而雷克拉克的领导力盖子非常高,他将麦当劳在全球遍地开花;全美第四大零售商Costco的总裁辛内加尔对待员工的倍增法则,也成为业内成功的范例;取得环法自行车赛七连冠的阿姆斯特朗,他的成功来源于优秀的团队,是核心圈法则的一个例证;以及重振苹果公司的乔布斯的直觉法则等等。

从书中不仅找到了各种领导者获得成功所遵循的法则,同时每个法则后面有一个提示,可以教你如何将法则运用到生活中。跟随书中的故事和提示,对照自己、对照自己工作的团队、对照自己的领导可以找到很多自身的不足、运用镜像法则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以及如何提高领导力的方法。

也许你之前还不具有优秀的领导力,但是遵循过程法则,让自己不断提升和发展,会逐渐提高领导力。通过本书也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领导是从心的领导,与他是否在某个领导岗位无关,当你有一定领导力时,你身边就会出现追随你的人,来共同实现你规划的目标。

九点领导力付出的读后感

1200字以上 读后感

九点领导力付出读后感一真正的付出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而有些人经常打着付出的旗号去索取。

付出和所取的不同在于,焦点是在自己,还是在别人。

如果帮助别人焦点在自己的得失,目的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回报,那就是索取;如果帮助别人时,焦点在别人身上,只要别人好就心满意足,那就是付出。

付出是一种开放的心态,索取则是一种封闭的心态,付出和索取是两种心态意义上的说法,而并不一定牵涉到行动。

付出和索取之间有一个中间地带,就是投资。

在公司里,老板投入金钱和资源,员工投入智慧和精力,这是一种投资关系,并不是付出和索取的关系,要正确区分。

人们经常抱怨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实际上就是在衡量投资回报率。

付出是真心为别人着想,索取则是只为自己考虑。

付出源于深藏的自私。

自私这个词听起来可能会让你有些不舒服。

付出是无私,但是所有的付出最终都会归结为自私。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自私又有“小我和“大我之分,我们这里的自私指的是后一种涵义,即“大私。

普通人自私于有形,他们的自私是着眼于物质享受,主要是考虑自己能得到什么,而不顾整体利益;而圣人的自私则是放眼天下,自私于精神追求,在无私中成全自己的自私的愿望,追求的是道和义的境界,让人敬佩。

所有的无私都隐藏着自私,在无私的付出中会自然地实现自己的自私,这是自然规律。

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依靠自私的方式,不择手段,唯我为先;一是凭借无私的方法,通过无私的付出,成全别人,利人利己。

尽管两种方式最终都能“成其私,达到的境界不一样,给人的印象也大不相同。

所以,付出是源于深层次的自私,因为付出总是建立在某种自私的基础上,并且是为了实现自私。

付出的出发点是喜悦。

付出的焦点在对方,并不求什么回报,但是付出源于自私,总是要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这种目的就是喜悦。

就是说通过付出,我们可以收获内心的喜悦。

付出的形式各不相同,付出的对象也不同,但是付出相通的一点就是付出的那一刻,你是开心的,你会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温暖。

因为主动和自愿,付出的人是充满喜悦的,因为焦点放在别人身上,看到别人能够变得更好,就会很满足。

由付出带来的这种喜悦的经历和体验可能会要用一生去慢慢体会。

简单来说,付出就是快乐着别人的快乐,最终快乐着自己的快乐。

付出的表现形式是“无我。

付出是不计较得失,不求回报的,如果“有我,就不是付出,而是索取。

不能把付出当做索取的条件,要付出,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在他人身上,收获的就是身心的愉悦。

“无我不是说不重视我的价值,否定“我的存在,而恰恰相反,它有两个前提:一是我是重要的,所以我有能力付出;二是我是足够的,不需要索取。

这就构成了“无我的表现:你是重要的。

付出的程度决定于“无我的宽度。

“大我越大,付出覆盖的面积就有多大,“小我丢弃的速度越快,付出的效率就会越高。

付出是利人利己最好的方式,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例:妈妈对孩子的付出是无私的,她全身心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不求回报,只希望孩子能够更好。

她的付出同样是源于自私,因为妈妈只会对自己的孩子好,同时在付出的过程中,看着孩子越来越好,她会很高兴。

而她忘我的付出,不叫苦不喊累,心甘情愿付出,喜悦地付出。

一直以来起飞就把付出的这样的信念与心态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个起飞人的心中,这样做的目的不在于只是心里知道付出会有回报,而是使付出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的习惯,好像天生就有这样的能力。

而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就拥有这样的能力,我想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笔远远超过那种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财富。

在起飞的各个活动中亲身体验着付出,也享受着包括叔叔,翔哥,萍姐等师哥师姐们带给我们的付出。

记得刚刚开始接触付出这样一个词的时候无法接受付出是自私的这样一种说法。

在之前的信念里,付出的人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无私,然而怎么可以说付出是自私的呢?随着深层次的学习以及不断的在日常生活的体验,我才渐渐地明白,付出背后的深层意义。

原来付出可以不去做任何事,最为重要的是付出也是需要前提的,就是作为付出的主体要承认我是重要的,因为我重要所以我才有能力去付出。

比如说我们很多人都喜欢说自己是多么的爱别人,可是实际上去发现他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谈的上他能够真正的爱别人呢?另外一点是要承认我是足够的。

因为我是足够的,所以我就不需要通过索取来满足自己,相反的是,我可以有足够能量去付出。

而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体验的尤为深刻的一点。

记得我在大一下学期刚刚对起飞有了一点了解的时候,于是就急切想着自己可以在叔叔鼓励下的付出和担当中收获成长。

所以呢,一些事情就会盲目的承诺,在这样的承诺之下也是所谓的“付出,应该是索取才对,因为一开始我的心里想的就是能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成长,而没有百分百的考虑对方,把焦点完全放在对方身上。

结果呢,虽然我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的确成长了不少,然而与之相对应的代价就是身体垮掉了。

我一直以为付出就是不遗余力的去帮助别人,只要别人能够收获,牺牲我自己的一些东西也是无所谓的。

然而渐渐的我才发现,现实中远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因为当我在心有而力不足的情况之下,我是不可能完成付出的。

而这种情况下的付出充其量只不过是假付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这样的付出的过程当中,我并没有体验到喜悦,相反却是忧心忡忡。

因为想要付出与身体不适的矛盾,导致心里矛盾,信念里便受到干扰了。

而当我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之后,自然而然的又可以以无我为出发点去付出了。

对付出另一点体验比较深刻的是师傅带给我的启示,其实这也是有关感恩的话题。

师傅教我们练拳是要收取学费的,当然相比社会人士而言是很低的。

这与其它社团练拳是有所不同的。

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接受,因为在他们心里,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拳师,在大学里教拳怎么可以要钱呢?都说师傅待人友善,想将武术有所传承,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无常教授呢,在他们的信念里很多拳师都是这样的!于是他们也想师傅也应该是这样的。

之前我也有点疑惑,直到学习了付出我才明白,师傅这样做有他的道理,一方面师傅要靠这些不算多的钱养活一家人(其实按照师傅的名望和实力,他完全可以过上丰衣足食或者说大老板式的生活,不过我想那不是师傅想要的生活),当他没有家里的牵挂,自然而然的就能够无我的付出。

师傅都收取了我们的钱了,为什么还说他是真心的付出呢?因为我们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师傅所交给我们的远远多余社会人士的,而且师傅是把他的所见所闻,所体验到的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都会给我们分享。

这是我所知道的所有的拳师都无法做到的。

另外一方面是源于师傅对拳的尊重。

我想在师傅眼里,拳比他自己都要重要。

这也是他的信仰。

他不想让拳被人随便的练,他说那些不远付出的人,练了一点皮毛就觉得自己了不得了,就自以为是的去教别人,这样反而让人们真正误解了拳,也不在愿意学习拳,他说他付出的是他的拳,我们付出我们的钱,这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然而事实上我们已经得到的远远超过了那几百块钱所能买到的东西。

这其实是师傅的真实付出。

所以说付出要想达到无我的状态,就要明白只有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可以这么说,付出是九点领导力里,我最喜欢的一点,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这个词很温暖,很让人敬重。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乐于付出的人是快乐的,一定是这样的。

《菜根谭》说,真正的施恩者,心中既没有自己施恩于人的念头,也没有别人受恩与我的想法。

是的,当我们真正去付出时,是怀着一种很原生态的,不掺有任何杂念的,纯粹的心态去为。

不是投资,更不是希望向别人索取一些物质的或精神上的回报,付出的那种喜悦感却极大的升华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这就是我理解的付出的真谛。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在我们青年志愿者协会里面,能加入的,肯定都是一些愿意为这个社会,为他人,真心付出奉献的人,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有其他不正当想法的人,比如说,为了荣誉,为了名声而去做一些事情等等,这就不是真正的付出,而是一种附加了条件的,变了味的付出。

怎么说呢,在现在这个社会,那种真正去无私奉献,而丝毫不考虑自己的人,应该是很少,人都是自私的,这也是人存在之目的,但圣人的自私和我们常人的自私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常人多追求物质上的回报,而圣人追求的却是精神上的愉悦。

我们达不到那种高度,那种境界。

我们虽都不是圣人,做什么事情,都多少会有一些私心在里面,但我们能做的,是通过提升,不断努力,使自己能无限趋近于圣人的那种境界,让自己更接近无私的标准,近一点,再近一点,就会发现,自己也可以体会到这种崇高的喜悦感,自身的价值感,存在感也随之加强。

我想,我们都会很期待那种由衷地喜悦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读后感
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