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风俗佩茱萸簪菊花750字

重阳节风俗佩茱萸簪菊花

0
0
750字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

《茱萸集》有感

650字 初一 议论文

汪曾祺的《茱萸集》是回忆童年的散文集。比如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听‘瞿瞿瞿瞿’,哪里?这儿是的!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写《茱》的时候,汪曾琪已垂垂老矣,然而一谈起昔日最亲密的“伙伴”,也不由露出轻松活泼跃跃欲试之态。

?这让我想到小时候类似的经历。比如夜里趴在地上,耳朵贴着草根听虫声。从现在的住所往老街方向走,穿过一个胡同,数三幢,就到了上小学时一直住的红砖房子。一楼有一块很小的园圃,虽然没有“茱萸”之类的名号,但荠菜和狗尾巴一样不少。

遗憾的是没有捉过蟋蟀。然而在幽深的夜幕里,静听细碎的虫鸣,也是很好玩的。而且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在这时候发生——正谛听于一丛晴绿草叶之中,忽而感到一丝风。抬起头,竟看见一只碧绿的虫子跳到了最高的一片草叶尖上。叶子颠几颠,勾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月亮升得不高,就在虫须的顶端。很淡的清辉,在月圆外笼成一圈光环。这只颀长的虫子,很有气势地“站”在顶尖上,好像顶着明月的一个君王。恍忽中,想靠近,它却轻轻一跳,不留痕迹地消失了。叶子又颤抖着,伴随流转的清辉……

“有些事情就像蟋蟀一样,蹦来蹦去的,逗你前去找;但总在快到手的时候,又不见了踪影。”比若童年,即是如此。为此惆怅的何独汪老?时至今日,并不是没有时间或机会再去园圃里玩网,然而,心境已不复存在了。这并非单纯的“美感”的缺失—这况味早已超出了“美”,这“心境不复”亦不是失去了“发现美的眼睛”。一直避开不愿触动的心弦,因为偶然的契机,而“转轴拨弦三两声”,竟声如裂帛,不复停息——昔人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即或如此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7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