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500字

楹联

0
0
500字 四年级 叙事

一大清早,妈妈把我从甜美的梦里叫醒,我揉着眼睛,已经听见炮仗声,妈妈说:“快点起床,去和哥哥贴春联,快点!”我一点都不敢怠慢,赶忙穿衣服。

天气有点冷,大家已经忙来忙去,有烧肥肥的猪肉的,有写喜庆对联的,还有打扫院子的。我就对妈妈说:“妈妈,帮我搅浆糊嘛。”“自己搅。”妈妈边做事边说。

我笨手笨脚地舀了一勺灰面,撒到盆里,拿了一双筷子,不停地搅啊搅,然后放到火上煮。

浆糊搅好了,我端去给哥哥,哥哥很熟练地刷了一层浆糊,再把对联贴上去。哥哥就像魔鬼一样折磨我,一会儿要我递对联,一会儿要我递浆糊,一会儿又要我递椅子,害我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为了超过邻居,我觉得很值得。

对联只有最后一幅了,哥哥就说:“这幅对联让你来贴。”“YES。”我大声地说。可当我走到门前,心里就像小鹿在撞一样,“扑通、扑通”地跳,但是我还是壮着胆,在门上笨手笨脚地刷上浆糊,小心翼翼地贴了上去,感觉有点歪,我把对联很小心很小心地撕下来,结果还是撕破了,只好请“书法家”——爸爸再写一幅。

一幅幅鲜红的对联贴起来,房子就像穿了新衣服,这家的对联是“新年行开千里路,春风送进四方财”,那家的对联是“劳动门第春常在,勤俭人家乐有余”,有的我能读懂,有的我读不懂,但是一个个字笑眯眯的,透着喜庆。

新年,是你让我接触对联了。

楹联的另类作法-对联知识

1000字

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仍是更易二字: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

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又据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这段记载再次说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民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手居多,像上举的“左手”、“右手”联即是;二是文人雅士,为准确表示自己的联作主旨,不愿受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缚,明知违律而有意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四年级
叙事
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