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民间传统的皮影戏1000字

记民间传统的皮影戏

0
0
1000字 初一 说明文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甘肃平凉市静宁县,传统的皮影戏有两种名称,在晚上表演的,叫“牛皮灯影子”;在天气晴朗、光线好的白天表演的,叫“日影戏”。

静宁地处陇东要塞,与陕西省相邻,流传在静宁民间的皮影戏主要受陕西皮影戏影响,属于“弦板腔”一类,在静宁,皮影人的所有头饰叫“梢子”,身材叫“线子”。每逢节假日及各种庙会,静宁县及周边地区便是皮影戏演出较为频繁的时候。每次演出时,一人捉线子、一人主唱,加之文武乐队约5人,总人数大约5-7人。表演时,在台口设一“亮子”,其材料在以前多为白纸糊的,现在是用白布做的。亮子要堵住台口,不要让里面的人露在外面。捉线子的人既要专管影人表演,又要进行唱腔、独白表演,文武乐队人员进行爆鼓、堂鼓、梆子、唢呐、板胡、二胡、手锣、大锣、扬琴、碰铃等的表演,唱戏的时候,捉线子的双手撑竹竿,进行人物、马匹、腾云驾雾、跌打厮杀等动作表演,生、丑、净、旦、末人物各有千秋,文武大臣平民百姓各附神奇。

如今,在静宁进行皮影戏表演的皮影戏班主要有三家:古城乡上李村张守忠戏班,甘沟乡屯堡村上大路社的张玉元戏班和甘沟乡王川村岔口社的桑维禄戏班。演出地点主要在隆德、庄浪、西吉、固原、会宁、通渭、甘谷、天水、秦安等地。

今年69岁的张守忠是静宁皮影戏传承人中年龄最大、才艺最多的一个,他从9岁起跟着皮影戏班走南闯北进行表演,至今已整整60年。张守忠还有多年的皮影制作经验。

谈到静宁皮影戏的发展与现状时,张守忠说:

“近些年,皮影戏的现状大不

如从前,以前每年至少要演出15场次,现在能维持10场次就不错了。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对皮影艺术不感兴趣,由于演出费用低,也没人愿学。”

桑维禄从事皮影戏表演近30年,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戏班成员都是临时的,而且还分散在好几个乡镇,有演出时凑在一起很不容易。他自己会唱会操作,也会敲鼓,但一直没有徒弟,子女也都不感兴趣,面临着传承危机。

张玉元虽然从事皮影戏只有20年,但近70岁的他热爱这一行,心态乐观,精神矍铄。自己组建了一个7人的固定戏班子,当起了“老板”。

为了把戏班子办好,张玉元四处招贤,广纳人才。这两年,他把一位年近50岁的秦腔演员招录进来,成为正式成员,又将一位热爱唱戏的机关干部纳入班子,在皮影戏中唱旦角。由于班子专业,演出效果好,每年都会受到很多邀约,年演出至少20场次,好多人只认他的戏班子。

谈到戏班子的发展前景,张玉元告诉记者,他希望能尽快把接班人培养好,这样才能让皮影戏的传承不断档。”

皮影戏(4)

650字 初三 应用文

几年前,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风靡一时。剧中人物胖墩的父亲是一位靠耍手艺度日的民间艺人,他耍的就是皮影戏。皮影戏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甚至有人认为皮影戏就是现代电影的“始祖”。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皮影人物及道具是以皮革为材料制成。以牛皮和驴皮做原料的皮影最好,具有坚固性和透明性,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皮影戏人物一般都由头、上身、下身、两条腿、两大臂、两小臂和两只手共11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后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皮影戏的发源地在陕西,但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吸收了各自地方音乐的精华,从而形成了众多流派。如陕西、山西、河南一带的皮影流派,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而河北、北京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则分别吸取了京剧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精华,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皮影戏对表演者的技艺有着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一个人控制三四个人物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三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自己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

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户外、庭院甚至室内,架起影窗、幕布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皮影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搬运十分便捷。这也是皮影戏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说明文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