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观后感1200字以上

《京华烟云》观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观后感

几天功夫,把44集的新版《京华烟云》算是看完了(最后4集没完整看,以前看过)。观看期间,想过看完后一定要写写观后感;可真的看完了,又不知从何写起。不想写了。打开百度搜索,也有人对该剧作过一些评价,当然,分析的角度很全面,用词也很贴切。相比之下,也许我搜肠刮肚,也很难找出一些词句来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但为了留个纪念,还是想稍稍记录一点东西,也不枉费这几日对它的牵肠挂肚。随便找个借口,我不是中文系的,用拙劣幼稚的语言来抒写,也无可厚非吧。也许这是规律把,近几年来,每个寒暑假,都有机会完整地看一部好剧。《新上海滩》、《半生缘》、《上门女婿》、《蜗居》、《拥抱阳光》等等。

记得2005年,这部新版《京华烟云》出来后,遭到了很多非议,尤其是赵薇饰演的姚木兰。我没有看过赵雅芝版的姚木兰,无从比较,也没有什么可多言的。就像几年看《新上海滩》,孙俪版的冯程程被与赵雅芝版的比较而遭批一样。或许,真正深入人心的只是人物本身吧。所以,我想说的,也仅仅是针对这些角色,而并非演员的演技如何。

看了这么多电视剧,依然觉得民国时期的题材最有看头。风云变幻的乱世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夹杂着政治、利益、功名的纠纷,似乎显得更加值得玩味。那是对一个时代立体地描绘。

姚木兰是我最想说的,也是最一言难尽的一个人物。当我看了剧情的前半部分,不禁感叹:难道一个女人太过完美也是一场悲剧么?她的完美让自己的丈夫感到畏惧而不敢爱,是命运的阴差阳错铸成了一段婚姻的悲剧。一直希望她能跟曾荪亚离婚,和志同道合的孔立夫结合。然而,她的责任、宽容、大度,使得丈夫浪子回头。这是一个传奇式的女子,但又并非真的那么神通广大。她用心良苦地帮助丈夫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却接二连三地受打击和伤害她很无助,很沮丧;但依然坚持。她要和曾荪亚离婚,也终于看到这个女子并非圣人,凡人的忍耐度总是有限的。可最终又留了下来,最初的原因,却只因放心不下丈夫在外面的私生子。那种无私的博爱,试问天下有几个人能做到?其实,真正的婚姻无所谓门当户对,而是两人志同道合,以精神为伴,感情才能地久天长。

一些爷们儿角色中,最敬重姚思安。这个喜好云游四海,无为而治的道家信奉者。大结局中,他在熊熊烈火中高喊的那一句“就算这甲骨化成灰,也要让它在华夏大地上”令人为之震撼。人活着为什么会那么累?无非就是抛不开名和利。而这些,在姚思安看来,都是“身外之物”。所以,他对一切都很淡然,活得很洒脱,很逍遥。几年前,我买了于丹的《庄子心得》,通读了一遍,就搁在书架上了。一直以来,也很憧憬老庄的道家思想和活法。也许,是性情所致;也许,是羡慕道者在无为中脱离尘世的纷繁……但我知道,只要还身处在这个社会中,人心是无法真正做到这种平和的,尤其是人年轻的时候。只有不断经历一些事情,不断思索、思索,才能慢慢将人心从浮华中出脱吧。

一向很讨厌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分析小说、影视剧的一些手法啊、艺术表现啊……只是想从一些人物的人生轨迹中,寻找些影子和寄托。从姚木兰身上,看到了一个人,即使自身再完美,生活也总会留下一些遗憾——这才是最真实的人生。但我们依然要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与坚持。姚父告诉我,除了亲情,名与利都为为“身外之物”,应时常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凡事都能想开了。烦恼的源头,不也来自这些“身外之物”么?

京华烟云读后感

1200字以上

我是先看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后看的林语堂的小说,此剧对小说改动很大,由于先看的剧,倒没有先入为主的感觉,电视剧拍得很好,每个演员都让我感觉那就是人物,处处都是戏。这部剧从初中看完,偶尔心情不好,或者想起来了,都会再看,每看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犹如看《红楼梦》。

初中看时,一看到木兰上了曾家的花轿,眼看和立夫的情感没有了结局,我就心急如焚,如鲠在喉,耐不住性子。一对这样好的人,简直天作之合,为什么命运要将他们分开?我看不下去了,木兰和曾荪亚结婚那一段,我看得太揪心。正逢一个堂哥到家里玩,他不爱看这电视剧,于是换了台。可我又不愿意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可我抢台也抢不过他呀。哎呀,真是急死了。过了几个晚上,堂哥终于回去了。太兴奋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看了下去。

对于木兰和立夫的情感,我始终不能释怀,总为俩人感到可惜。立夫第一次见木兰,便一见如故。如同宝玉第一次见黛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可阴差阳错,木兰要报答曾家的救命之恩,她对父亲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呢?”于是忍痛放下对立夫的感情,嫁给了不爱她的曾荪亚。嫁过去,可想而知,受了诸多委屈。我真为木兰不值,放着志同道合的立夫不嫁,偏偏要替妹妹的任性承担后果,太气人了!

可是年岁渐长,再看此剧,已经不再仅仅纠缠于木兰的这个痛苦的选择了。木兰这么重情重义的人,要她不去报答曾家的救命之恩,这是做不到的。可是,她心里的委屈,也许只有立夫和她的父亲最懂吧。

木兰的父亲曾对她母亲说过,有些人,虽然不能结合,但是他们是精神的伴侣,比如木兰和立夫。这一句话,也让我恍惚明白了什么。木兰和立夫,虽未结合,但他们在精神上,达到了高度契合。

立夫入狱,木兰费尽千方百计去见立夫。俩人泪眼相对,感慨万千。木兰给立夫带来了一本关于甲骨文研究的书,立夫一愣,木兰问:“你不是最爱甲骨文吗?”立夫随即点头。看到这里,我不知哪儿来的眼泪,模糊了画面。木兰哪,你大概不知道,其实立夫是因为爱慕你,才喜欢研究的甲骨文啊。立夫让木兰唱一段《李陵碑》,他大概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了,所以想再听听。听完后,他说:“今生今世,有你这样的红颜知己,我知足了。”我真想说,此情只应书(剧)中有也。俩人之情深矣,也许已经超越了爱情。

立夫娶了莫愁,我想其中也有木兰的原因在。莫愁与木兰大不相同。莫愁一心想到的是立夫的安危,阻拦立夫写文章针砭时局。此情可理解,但与立夫的心性不合。而木兰呢,会问立夫:“你最近写什么文章了吗?”立夫用笔名写的文章,木兰读了,不知道是谁写的,可总是会心一笑,深表同感,木兰和立夫的心性可真遥相呼应啊。

这让我想到了宝黛钗三人,宝钗总是想为了宝玉好,劝他考取功名。而黛玉则不会,甚至与宝玉共读俗人眼中的“秽书”――《西厢记》(想想画面太美)。名义上的为人好,其实还不如惺惺相惜、情投意合难得。当然立夫重情之人,娶了莫愁之后,一心对妻子,尽管他心中还是有木兰的一席之地。

除了爱情,最让我感动的是木兰和父亲之间的亲情了。木兰自嫁了荪亚后,总受委屈。父亲也很无奈,然而父亲总是开导她。父亲让她明白,人怎么活,全靠自己。父亲信道,崇尚庄子,常用道语开导木兰。木兰又是极聪慧的人,一点即开。

当初曾家逼婚时,父亲未曾逼过木兰半分,他让木兰自己拿主意,因为他明白,木兰有自己的想法。这样一个父亲,在鬼子来临之时,他为了守住那一箱子甲骨文,不让它落在鬼子之手,留在家中。他让女儿先走,木兰很舍不得,木兰哽咽道:“从小到大,您为我费了那么多心血,我还没来得及报答您呢?”看到这里,这些生离死别,我像经历过一遍似的,潸然泪下。父亲,女儿,生离死别,人世间多么痛苦的时刻。

父亲也许见不到女儿了,牵挂,思念涌上心头。女儿可能再也看不到父亲了,不舍、伤心和担心总在心上。而父亲,为了大家,为了老祖宗留下来的甲骨文,忍痛舍小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放火烧了前来抢东西的鬼子,连同甲骨文和他自己。这悲壮的一幕,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一部《京华烟云》,不止爱情,亲情,爱国之情让人动容,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回味。不知道下次看,还有什么体会呢。

更多相关读后感推荐:

1.京华烟云读后感

2.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

3.京华烟云小说读后感

4.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观后感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