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_抒情随笔1200字以上

何以为家_抒情随笔

1200字以上 高一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写下此记,正好点燃一段蚊香。白烟不绝如缕地在空中缠绕攀升,竟一刻的出神。这样的生活太过安宁了,安宁到时常让人忽视。

蚊香一点点被黑夜吞噬。我的思绪随着细长缭绕的白烟上升,上升……所有压抑着的情绪在夜里越发如同蚊香般浓郁到难以挥散。

看完影片,脑海中反复出现的只两个词——现实,命运。

这个世界,能看得到的,只是冰山一角。那些我们眼中光鲜亮丽的世界,揭开它的表皮,底下多的是触目惊心,多的是是我们不曾见识过的鲜血淋漓和暗流滚滚。我们常常把过着体面的生活看作是理所应当,常常认为在这和平年代,哪有什么颠沛流离的生活,至少在我们看来,它很远。

但现实是,这些都是我们以为。影片将血肉淋漓的现实揭开在我眼前——这个世界远不如你想的那么美好,现实残酷至此,总有的人,他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终其一生只为追寻一个归宿;也总有人,他们如同寄生虫一样寄生在这个社会,暗无天日如同偷生般苟活于世;还有些人,在他们本不该涉世的年纪,便尝遍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世故现实,有过彻底失望,才会懂事得让人心疼。曼德拉说:我们可以卑微到尘土,但不可扭曲得如同蛆虫。但往往现实是——那些卑微到尘土的人,连带着活得也很扭曲,他们如同蛆虫般活着,亦或者说,他们被迫如此。

很多现实,只是尚未被揭露昭告于世。

我们歌颂亲情,殊不知有的亲情,让人避之不及。主人公赞恩控诉自己的父母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想让大人们听一听我的话,我想让那些不能照顾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否则长大后能回忆是什么,是暴力虐待,被铁链锁,被水管浇,被皮带抽吗?

被赞恩控诉的父母,他们只知把孩子带到人世,随意使唤,随意打骂,随意丢弃,他们说这样做也是被逼无奈,可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把孩子带到这世间来,既然没法给他们亲情,也无力提供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受罪,让他们早早就懂得人死去不是痛苦,活着才是痛苦,让他们过早接触到生活的悲哀无助,随即对这世界失望透顶,这样的父母,确不应戴上父母的头衔。

现实对他们来说已是残酷到无法扭转。无论是电影中的赞恩还是单身母亲,他们拼命想要守护住的人,最终都被现实生生夺去,不留一丝情面。他们被现实压迫得喘不过气,无论怎样努力挣脱,都摆脱不了桎梏枷锁。即便绝望到深陷泥潭,也没有人帮他们,连命运都不曾垂青于他们,他们唯有自渡,却连船也没有,也罢,那就只能偷渡。

毕淑敏说,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但命运有的时候真的不由我们掌控。影片有段台词:命运为什么要折磨我,我本来以为我会长大,长成一个好人,受人尊敬,被人喜爱,但真主不想让我们变成这样,他要我们像地毯一样被人踩在脚下。

看到此处,眼泪簌簌掉落,再难克制。哽咽着连带着心也一阵阵地疼,是同情吗?不,同情这个词太轻了,是绝望吗,绝望这个词又显得太苍白无力了,因为我不曾亲身体会,所以谈何绝望?顶多也只是无病呻吟,只有真正经历过绝望的人才会懂得。索性就只能当个看客唏嘘不已,为他的命运感怀,感怀这人世间的无常,感怀命运的不公,叹息我命由天不由我的无奈。

影片的最后,所幸所有人都有一个好的结局。母子团聚,控诉成功,这个世界还是有回声的。即便在我们看来拍身份证这么平常的事,却是影片中主人公不曾有过的奢望,赞恩最后终于绽放开了未曾有过的笑容,影片最终定格,大屏幕上是那个灿烂的看似不谙世事的笑脸。

即便被现实和命运双重打击,即便这世界不曾对你温柔相待,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我还是始终坚信“在一个充满仇恨的世界,我们仍然要满怀希望;在一个充满绝望的世界,我们仍然要敢于梦想。”

蚊香被吞噬了大半,黑夜过后,还是黎明。

何以为师也

650字 高三 议论文

何以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有人说,老师如园丁,辛勤浇灌着祖国的花朵,老师如路灯,点亮迷途的学子前进的道路,老师如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般的无私奉献。但我认为,老师更像一个友好的朋友可以听我吐露心声,为我排忧解难。

近年来,许多师生互殴事件层出不穷,师生关系该如何培养,也一直是脍炙人口的话题。

在中国人传统思想中有这么一句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意思就是但凡当了你一日师长的人,你一生都要将他以父之情对待,虽有夸张之说,但其中的伦理道德值得我们思考。

师长是伟大的,但并不一定要是神圣且不可侵犯的。

人们总是会向自己亲近的人吐露心声,但却很少有人为父母倾诉衷肠,原因可能是与他们之间有着代沟,或是不想令他们担心,人们往往会向自己的好友吐尽心中丝缕。如果一位老师能够在课堂之下成为学生能够信赖的好友,那他便能更加的了解到他的学生们,以便教育他们。

一位好的老师绝不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风骨,而是与学生们亦师亦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皇帝为何要微服私访,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我”曾经很“讨厌”我的一位数学老师,因为他特别的严厉,后来经历了一些事之后,他出乎了“我”意料的没有批评“我”,反而是语重心长的教导我,后来我对他刮目相看,数学成绩也突飞猛进。

这犹如电视剧一般的经典桥段,其实在生活中真实且常见。就是为了说明一味的高高在上的老师就算教学技艺再精湛,也比不过一个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朋友”导师。

我非常的庆幸我的老师们都不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圣人,”而是“食人间烟火的几位友人。”

何以为师也,在我看来,能成友,便良师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