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假如我是小仙女
假如我是小仙女,我就要把全世界的坏人都变成善良的人,那小孩子就不怕走夜路了。
假如我是小仙女,我也要把不诚实、不孝顺的人变成有爱心的人,让社会更加和谐。把对人类有害的人、事、物通通消除。
假如我是小仙女,我就要造福人间,这样一来,世界会成为一方安静的乐土,不会再担心小偷偷东西,不会害怕坏人做坏事,大家一定会很高兴的。也会更喜欢我,和大家一起做朋友。
我希望我是真正的小仙女,看那美丽的,迷人的,普照万物的七色彩虹;看那天空中悠闲的云彩嬉戏。我,也想在站在白云上,看着那和平、祥和的世界,给予人民安定的保护罩。我也能在属于我的那段短短时间里,做着我喜欢的事,去做一位快乐的神仙。但是我最终的愿望还是希望,人们能在这一安定的乐土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我多么想把我的快乐分享给所有的人,快快乐乐地活下去,过着幸福平安的生活。
相关推荐
-
中秋节的由来每年八月十五日是一个月圆之夜我想知道中秋节的由来,我问妈妈,妈妈说:这个我也不知道。”然后我跑进书房查了查电脑,电脑博士告诉了我他的由来,他是在八月十五日的时候。也就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在中国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仲,季三个部分,因儿中秋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的月亮比其他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八月节。这一夜,人们看天空如玉如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又称团圆节。你们喜欢过中秋节吗名师点评:小作者在这篇作文中,为读者介绍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由来。小作者的介绍很详细,让读者对“中秋节”的知识,有了更多更清楚的了解。从这篇作文中我们能够看出,小作者是个非常有心的孩子,当心中有问题得不到解答时,能够自己去查找资料,解开心中的疑惑。小作者的做法,值得我们大家去效仿。“每年八月十五日是一个月圆之夜”改成“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都是一个月圆之夜”会更精确。“这个我也不知道”这是妈妈对“我”讲的话,原文中缺少了前半部分的双引号。“他的由来”应该是 “它的由来”。“他是在八月十五日的时候。也就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改成“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正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因儿”应该是“因而”。“八月十五日的月亮比其他更明亮”应该说“八月十五日的月亮比其他时候更明亮”。“你们喜欢过中秋节吗”原文缺少了问号。5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中秋节的传说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五年级:高雨婧900字 五年级 散文
-
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10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
我与中秋节不知不觉,中秋又至。坐在院子里,遥望夜空中那一轮皎洁明月,我又想起了以往中秋节的快乐时光。我记忆中的中秋节是在三岁,年幼的我哪里懂得中秋的含义,只记得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和圆圆的月饼。我围着妈妈转来转去,希望她能给我一块月饼。妈妈给了我一块我最喜欢的蛋黄馅的月饼。我心满意足地坐在沙发上,吃着甜甜的月饼,看着喜欢的动画片。那时,在我心里,中秋节就是那又甜又圆的月饼。此后的中秋节,我都是在美食中度过的。六岁时的中秋节晚上,吃过饭后爸爸妈妈站在阳台上赏月。我挤过去问:“月亮有什么好看的?”妈妈一把搂过我,告诉了我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还教我好几首关于月亮的古诗。小小的我虽然似懂非懂,但和爸爸妈妈一起望着圆圆的月亮,我感受到了中秋节的美好和快乐。时光飞逝,转眼我今年已经十岁了。中秋节前,奶奶告诉我:“爷爷可能要在医院里过中秋节了。”不能和爷爷一起过节,我心里有些难过。可中秋节晚上,输完液的爷爷还是坚持回来和我们一起过节了。爷爷看起来气色不太好,可心情很不错。吃晚饭时,我问爷爷:“您不是住院吗?怎么能回来了?”爷爷笑呵呵地说:“我跟护士请假了呀,再说一家人不团圆还能叫中秋节吗?”我听了爷爷的话点了点头,“团圆”这两个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晚饭后,一家人吃着月饼,聊着家常,其乐融融,我也更明白了“月圆人团圆”的含义。在古代,中秋人们更注重的是各种祭拜仪式,后来有了吃月饼及赏月的习俗。我想,现在的中秋节更主要的意义在于:忙忙碌碌的人们在这一天放下手头的工作,好好的和家人相聚在一起,聊聊家长里短,分享各种美食。希望以后的每一个中秋节,我们全家人都能团聚!650字 五年级
-
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鱼很有灵性并且非常的善良,所以被佛祖所点化,要它去人间找寻最伟大的爱后方可成佛,当这条鱼来到人间,却偏逢饥荒,人们都流离失所,它寻找了好久,都没有结果。有一天,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帮助灾民的时候,看见一个妇女哺乳她的孩子,但是由于没有进食而导致没有奶水,看着怀里因饥饿而啼哭的婴孩,那位母亲只好咬破手指用自已的鲜血来喂养孩子,它顿时明白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来自母亲,哺乳是世界上最有爱心的方式。回到佛祖身边,这条鱼就开始以哺乳这种独特的方式来为人们传递心愿,并完成心愿,播散爱的种子。从此以后人们用奶瓶来喂鱼,并许下美好的愿望,而且都很灵验,所以有了个很好的名字叫心愿鱼。250字 五年级
-
传说春天的校园摒弃了那份不属于我的银装与素裹,现在的我,更显得生机勃勃。那一份对美的执着,终于使我重新拥有对生命意义的追朔,还有红花与绿树在诉说:红花尽管我不久又要没落,尽管我很怕夜间的黑暗与寂寞。但我还是会勇敢地生活,看风吹着雨的执着,不理会心急的孩童轻轻询问:“你何时会凋零,以结出硕果?”因为死亡对我来说,是一种过错,无论风吹着我是多么柔弱,我也要默默奉献出,我的光和热。当我重新获得生命的那一刻,我就向春天许诺,让我的一生,灿烂地走过。绿树此时,我没有选择沉默,在浪漫的季节,有风吹过,“沙沙”的声音如歌。我新的生命,曾在诗人的中庭,词人的院落,莹莹的绿色如泼。校园的夜晚有星光闪烁,我绵绵的枝芽,曾自信地说过:“黑夜的宁静,已被我成长的声音打破。”在校园的春天,树花曾放开喉咙诉说。300字 初一 议论文
-
传说每天,总是有不同的人与你擦肩,却只有少数人会回头,招手,或是停驻。所以,能留住身边的人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时间是很可怕的有一个东西,能把需要的带来,也能把它带走,能不留有一丝痕迹,也能使人伤痕累累……回忆就象一个盒子,装满了不同颜色的玻璃珠,里面荡漾的是各种各样的每天……随手拾起一颗朝着太阳射过来的方向总回闪耀出最耀眼的光芒。对呀,那都是我们灿烂的回忆,无可取代的美好回忆……一阵微风吹过,片片樱花散落在地,铺满了脚下的小路,我拾起掉落在鞋面上的一瓣,这是回忆的印记……200字 高三 议论文
-
压岁钱的由来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除夕之夜,当象征新年来临的钟声敲响后,孩子们就成群结伙地向长辈们索要压岁钱;长辈则怀着对孩子们的疼爱,把一张张钞票塞到孩子们手中。这本来只是一种传统习俗,无可非议。然而,今天也出现了令人焦虑的局面。过去,长辈们给孩子们少量压岁钱,寄托祈求吉祥的心愿。可是,现在,压岁钱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对正在成长中的少年来说,它竟成了一个财源,受之当然,挥霍之亦当然。这样,对孩子来说,压岁钱已成为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了。其一,不少人凭着自己的主观感觉,扭曲了对压岁钱的看法,总是用压岁钱的多少衡量长辈对后辈的疼爱程度。这样,不但离间了亲人们的感情,甚至会发展到孩子们以钱的多寡来作为衡量一个人亲情的标准。其二,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也宽绰了,大人们为了显示生活富裕,就无节制地给孩子们压岁钱,甚至相互攀比。孩子们起而效之,也互相攀比。这就催发了孩子们的虚荣心理。虚荣心对任何人都无一点益处,更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呢!有的孩子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竟不择手段,最后锒铛入狱,落了个可悲的下场。其三,压岁钱助长了孩子们的消费欲望和浪费习气。现在孩子们的压岁钱,大多当零用钱花掉了,很少用在学习方面。男孩子把压岁钱源源不断送到零食店、台球案、游戏机厅;女孩子把压岁钱用来“武装”自己,或买化妆品,或买几件流行的衣服。这样的孩子,将来岂能在社会的漩涡中自立?又怎能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重任?!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把压岁钱花到了该花的地方,可惜这样的孩子太少了。这使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但世上的悲剧多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1000字 六年级 议论文
-
介休的由来重耳,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诸侯,称其晋文公。重耳曾经在外流亡11年,起先他逃到陈国,但晋国很快派刺客来刺杀他。他刚上陈国城墙,便发现后有辆马车来追,于是他连忙命人射箭,却听见一阵呼喊。细看,发现是朝中一般大臣,他们情愿来追寻重耳,而放弃荣华富贵。后来,他们为找靠山,而去了楚国。路上,他们又饥又渴,大臣只找了一点野菜,重耳难以下咽。他已6个月没吃肉了。突然,一个叫介子休的人端来一碗肉汤。重耳吃完后才知道这是介子休大腿上的肉。重耳感激不尽,发誓以后当上一国之君一定会报答的。果然,重耳如愿以偿,当上了晋文公。但因为兴奋过头而忘了他。但他下了一条命令,凡是跟随他者,必有重赏。两个月过去了,介子休依然没来。他的邻居很奇怪,于是推门而入,大声质问,因为他还有个八旬老母。介子休平静的回答:“重耳当上晋文公是上天的意愿,与我们无关,而那些靠300字 初二 议论文
-
含羞草的由来自从女娲造成人类以后,养了一头牛和一条龙。一天,女娲的鞭子弄丢了,牛和龙决定去帮女娲找回鞭子。回来的路上,龙问:“可以把鞭子给我看看吗?”牛答应了。又有两天过去了,它们快要到了,这时龙走不动了,牛决定背龙回来,所以人们都说牛勤快。牛和龙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龙把鞭子交出来,把功劳全放在自己身上。牛觉得很委屈,把真相全部告诉了女娲。女娲大怒,把龙砍成了两半,龙的上半身变成了植物,女娲把龙的下半身接在自己的腰下面,传说女娲长着龙的下半身,便是这样得来的。自从龙变成植物以后,人们一碰它,它以为是牛,就不好意思地把身体卷起来,人们给这种植物起名为“含羞草”,含羞就是害羞的意思,连起来意思是害羞的草。250字 三年级 议论文
-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广东佛山顺德区广教小学六年级:张伟轩1200字以上 六年级 叙事
-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三年级:神崎美月樱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200字以上 三年级 日记
-
神话与传说神话与传说同属于民间文学作品。它们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神话是原始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是一种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传说则产生较晚,内容更富有社会性,大都是叙述历史事迹和英雄行为,主人公大多是人,幻想的成分比神话要少些。如《女娲补天》、《羿射九日》是神话,而《孟姜女》则是传说。后来神话传说辗转相传,神话中的神变成了人;传说中的人又变成了神。鲁迅说:“造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此后神话传说混淆,界限也很难分清,往往把神话和传说放在一起来论述。神话传说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古代,人们不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奥秘,以为无法战胜的神鬼控制着大自然,并支配着人类的命运;而人们又甘心永远被神鬼奴役,不愿永远被自然力支配,所以它们幻想着一些力量无穷、机智勇敢的人出来,克服困难,战胜灾害。于是人们就根据人类社会的情形,按照劳动英雄的形象,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神,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神”的故事。这就是《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产生的原因。正像马克思所说的,神话“是古代人们知识贫乏的产物”。神话传说有着其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是神话传说最突出的特征。比如《夸父追日》中的夸父,虽然“道偈而死”,但是临终时还把手杖抛弃在大荒之中,让它化作桃林,以寄托自己的不屈壮志。这种想象是多么大胆而又绚丽!又如《嫦娥奔月》中那广寒宫前飘飘而舞的嫦娥,又是多么美丽动人。这种浪漫主义的美好幻想,给古代的神话传说带来了“永久的魅力”,艺术地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征服大自然的雄伟气概。这种幻想又不是毫无边际的,如羿射九日,这是不可能的,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时人们已经在用弓箭进行狩猎了。所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又是在现实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其次,对自然力的人格化和对劳动英雄的神格化,是神话传说应用最广的一种艺术手法。诸如传说中的燧人氏、神农氏、后稷、鲧、大禹等等,都是古代劳动英雄神格化的结果。神话传说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有着巨大的影响。神话传说的瑰丽想象和大胆夸张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激励人们去探索、改造自然;神话传说的题材,情节成为后代文学创作的肥沃土壤。正像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有了希腊的神话,才有十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了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才孕育了我国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陶渊明、李白的诗歌,《柳毅传书》、《张羽煮海》等戏剧以及《西游记》、《镜花缘》等小说。此外,鲁迅的《故事新编》,郭沫若的《女神,》等现代作品,也都明显地受了神话传说的影响。在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中,也有许多人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吴刚、嫦娥、牛郎、神女、共工以及孙行者等等。总之,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对于中国文学创作的繁荣,就像大地对于植株一样,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营养。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1200字以上 高一
-
吴刚折桂的故事传说_中秋节选编吴刚折桂的故事传说_中秋节【篇一】传说好久好久以前,咸宁这个地方发了一场瘟疫,人都差不多死去了三分之一。人们用各种偏方都不见效果。挂榜山下,有一个勇敢、忠厚、孝顺的小伙子,叫吴刚,他母亲也病得卧床不起了,小伙子每天上山采药救母。一天,观音东游归来,正赶回西天过中秋佳节,这天路过,见小伙子在峭壁上采药,深受感动。晚上托梦给他,说月宫中有一种叫木樨的树,也叫桂花,开着一种金黄色的小花,用它泡水喝,可以治这种瘟疫;桂榜山上到八月十五有天梯可以月宫摘挂。这天晚上正好是八月十二,还有三天就八月十五中秋节了。可要上到挂榜山顶要过七道深涧,上七处绝壁悬岩。最少需要七天七夜,可时间不等人,过了八月十五,错过了桂花一年一次的花期,又要等一年。长话短说,这个吴刚花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八月十五晚上登上了桂榜山顶,赶上了通向月宫的天梯。八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天香云外飘。吴刚顺着香气来到桂花树下,看着金灿灿的桂花,见着这天外之物,好开心呀,他就拼命的摘呀摘,总想多摘一点回去救母亲,救乡亲。可摘多了他抱不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摇动着桂花树,让桂花纷纷飘落,掉到了挂榜山下的河中。顿时,河面清香扑鼻,河水被染成了金黄色。人们喝着这河水,疫病全都好了,于是人们都说,这哪是河水呀,这分明就是一河的比金子还贵的救命水,于是人们就给这条河取名为金水。后来,又在金字旁边加上三点水,取名”淦(gàn)河”。这天晚上正是天宫的神仙们八月十五大集会,会上还要赏月吃月饼。这时桂花的香气冲到天上,惊动了神仙们,于是派差调查。差官到月宫一看,见月宫神树、定宫之宝桂花树上的桂花全部没有了,都落到了人间的“淦河”里,就报告给了玉帝。玉帝一听大怒。你要知道,玉帝是最喜欢吃月桂花做的月饼了的,一树的桂花都没了,他就吃不成月饼了,于是就派天兵天将将吴刚抓来。吴刚抓来后,把当晚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对玉帝说了。玉帝听完也不好再说什么,打心眼里敬佩这个年轻人。可吴刚毕竟是犯了天规,如果不惩罚他就不能树立玉帝的威信。玉帝问吴刚有什么要求,吴刚说他想把桂花树带到人间去救苦救难。于是玉帝想了一个主意,既可惩罚吴刚,又可答应吴刚的要求,他说,只要你把桂花砍倒,你就拿去吧。于是吴刚找来大斧大砍起来,想快速砍倒大树,谁知,玉帝施了法术,砍一刀长一刀,这样吴刚长年累月的砍,砍了几千年。吴刚见砍树不倒,思乡思母心切,于是他在每年的中秋之夜都丢下一支桂花到桂榜山上,以寄托思乡之情。年复一年,于是桂榜山上都长满了桂花,乡亲们就用这桂花泡茶喝,咸宁再也没有了灾难。再说吴刚同村有个叫嫦娥的姑娘,和吴刚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投意合。自从吴刚上月宫之后,她都一直照顾着吴刚的老母。直到老人辞世。吴刚、嫦娥相隔天上人间,相思之情与日俱增,吴刚砍不到桂花树不能回来,嫦娥也隔着天地,不能前去与吴郎相会。终于有一天,王母娘娘带着她的七个女儿到挂榜山下的鸣水泉洗澡,嫦娥看到了,偷偷的拿了七仙女的回天仙丹,拿回家去吃了,带上她的玉兔,上天和吴刚相会去了。这七仙女没了仙丹回不了天庭了,只有等她的姐姐们三天后再来洗澡时给她带来,才能上天。你要知道,天上一天,人间一年,在这三年里,七仙女遇上了董永,于是就有了那个众所周知的动人故事。【篇二】吴刚是古代神话人物,被天帝惩罚在月宫伐桂树。仰望一轮明月,可见月亮中有些阴影,传说那是吴刚在伐桂。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神桂不仅高大,而且能自己愈合斧伤。因为月中吴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然而不幸却犯了天条,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打发到寂寞的月宫,令他在广寒宫前伐桂树,只有砍倒桂树才能免罪。可是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伤就马上愈合了,所以他也只好不断地砍下去。【篇三】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1200字以上 高三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