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的文字屋》读后感1200字以上

《水边的文字屋》读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二 读后感

《水边的文字屋》是当代著名作家曹文轩的著作之一。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水乡·回忆”“读书·思索”“赏析·感悟”这三个部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停留目光最久的就是“水乡·回忆”这一部分了。

“水乡·回忆”讲的是作者对于童年、故乡的一种喜爱、留恋与回忆的情感,并且在这一部分中我受益匪浅、我觉得这一部分的许多文章各有特色。有的写的很有趣,使我有一种愉快的心情;有的写得很朴实,却又蕴藏了丰富的道理。就如:“柿子树”“童年”。

“柿子树”讲的是“我”高中年代种下了一颗柿子树,柿子还未成熟,就被天龙摘了四个,当时“我”找他算账。可这样的事情在后来也发生过了,最后只保住三个柿子。我不禁纳闷,邻里之间为了几个还未成熟的青柿子大动干戈。当“我”去日本拜访前川先生是,发现他家也种了一棵柿子树。可在树上的柿子直到成熟也没有一个没有一个人来摘,最后跌在地上,顿作糊状。我不禁震惊,日本人民看到如此甘甜的柿子却不去品尝。从中让我明白了,国风成就国家。字啊日本,虽然柿子触手可及,但是也不曾被人摘食;然而,从侧面来理解,日本人民的这种行为,让人感觉太过谦谦君子、太相敬如宾、太隔膜、太冷清。而在中国,邻里之间为了一个没成熟的柿子吵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应该学习日本人民不贪图别人东西的品质,而作为拥有者更应该懂的分享,这样大家才会其乐融融……是啊,山本家那一树的柿子美丽的有些苍凉。它孤独的立着,徒有一树好好的果实。从这里经过的人,是不会有一个人来光顾它的,它永远不会听到,人在吃了它的果实之后对它发出的赞美之辞。我甚至想到山本先生及山本先生的家人也是无趣的。但是中国人却让柿子体现了它的价值。

看完这一篇文章,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另外一幅美好的情景:在柿子成熟的季节里,有趣都为慕青,她们带着杏黄色的头巾,挎着白柳篮子走在村乡里。篮子里装满了甘甜的柿子,他们一家一家地送柿子。其间会有人说:“这柿子好吃着嘞!”有人说:“你家孩子够吃吗,让他都吃点。”还有人会说:“谢谢了,每年都来给我们送柿子。”她们挎着柳篮,在村巷里走着,与人说笑着,杏黄色的头巾,在秋风里悠扬的飘动着……

“童年”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的成长过程,从优势的不哭爱笑、招人喜爱,到三岁的顽皮,有到九岁的贪玩、想入非非。作者写道:“我的家乡苏北是以穷出名。我的家一直是在物质的窘迫中一日一日地度过的。贫穷的记忆深刻。我吃过一会糠,一会青草。”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没有吃过糠、青草,生活水平也不错。也这是因为如此,浪费的地方大有所在。就拿学校食堂来说,一个学生浪费的数量有一小碗多,更何况几百几千人呢!我们要节约粮食,我们要记住,我们在浪费的同时,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生命因饥饿而消殒。文章有一句写的很真实:“苦难给了我幻想的翅膀。我用幻想去弥补我的缺憾和空白,用幻想去编织明天的花环,用幻想去安慰自己、壮大自己、发达自己。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我的性格注入了坚韧。”没错,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苦难,在苦难中,你也能收获各种经验。如果没有苦难,那么生命也就缺失了一部分。

作家曹文轩写的这些带有哲学的优美文字,像水一样清纯透明,却能滋养我的生命。而读书和思考,则引领我走向世界的繁花小径,思想的翅膀,有时也会像手臂一样,环抱起累累的金秋果实。因此读曹文轩的作品,就是在借助他睿智的眼睛,与他一同去欣赏艺术,去领会浪漫,去品味爱与感动。打开本书,我就自动踏上了一段奇妙的旅程,我随着他回到了懵懂的童年,回到另外他多雨的家乡。于是,我也就理解了,他的作品,为何总是如此洗练,如此温暖,如此感人……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1200字以上 高二 议论文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夏天》

如此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文笔有几人写得如此惬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品读汪曾祺的散文,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笑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爷般呆在架子上。

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带来的感觉享受。读汪曾祺的散文处处可见这样的文笔,行文中透着淡泊宁静,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写出不同的韵味。

如自1938年9月,日军飞机濒临昆明进行空袭,狂轰乱炸,西南联大教职员宿舍亦有被炸毁的,造成人员伤亡。汪曾祺正在西南联大学习,当时师从沈从文,后来写得小说受其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西南联大当时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著名教授和专家学者,如对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颇有研究的陈寅恪,对中国哲学史研究卓有贡献的冯友兰,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专长的闻一多、钱钟书、沈从文、柳无忌、叶公超、吴晗、钱穆、钱端升、张奚若、费孝通、罗隆基、潘光旦、贺麟、陈岱孙、王力、吴宓、闻家驷等。在很多名人的回忆录中,这段时间是惨淡动荡的。然而在汪曾祺关于这段时间回忆的散文中,却透着生活的情趣。如《跑警报》: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

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丁丁糖”既麦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揳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的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

在极度动荡恐慌中,居然能感受到松脂气味、阳光、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这让我感叹汪的心境何其淡定。

汪曾祺经历过人生的大波大浪。文革中,汪曾祺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正因为有这份超然,他的所作所为便不难理解了。他是唯一敢于在江青面前翘着二郎腿、抽烟的人。其中脍炙人口的“人一走,茶便凉。”便出自汪曾祺之手。汪曾祺渊博多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我对于汪曾祺的了解,始于读他的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这话让我深受触动,父子之间能做到这样少见。这让我对汪曾祺的文章有了兴趣,于是到书店去搜寻,遗憾而归。只好在网上断断续续的看。学校读书协会买了一批书,其中便有《汪曾祺散文集》,书拿到手中,如获珍宝,细读之后,忍不住想写感想。没有想到,动手写时,却顿顿卡卡总是词不达意,意犹未尽。看到极美的风景时,我们总是会感叹词汇的缺乏,似乎任何词语也表达不出此时的美。读到一本好书,也是这样的感受:任何评价都是多余的,任何词语都不能精确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微尘见世界,我只能这样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读后感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