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帧照片说起600字

从一帧照片说起

600字 六年级 叙事

在我家的相册里,我看到了一张很不起眼,旧的不能再旧的照片,照片是黑白的,边长为五厘米的正方形,相纸已发黄。仔细看,才能看清上面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坐在一个有树木和花草的院子里,后面绳子上晾着一些破旧的衣物,背面有“于1978年”的字样。问爷爷才知道这是我爸爸和姑姑在1978年时,一个外地人来我们村抢拍的一幅照片。那时没有彩色照片,就是黑白的也只有距家60多里外的县城才能照。所以这帧照片就显得尤为珍贵。

爷爷说,那时,农村的改革还没起步,农村生活还很困难,每个壮劳力每天的工。值只有几角钱。而全家唯一的收入就是爷爷一个人41元的工资。全家六口人的生活可想而知。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家和千千万万个中国农民家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家除了爷爷奶奶有养老金外,大爸爸一家住着楼房,开着大卡车跑运输。爸爸学校毕业后,在电力局工作。姑姑大学毕业在空军服役。全家每月的人均收入近千元。我们姐妹姐弟,表妹都掉进了蜜罐里。要穿啥,要吃啥我们说了算。时不时还要出去旅游一番,家里也有自己的彩色照相机。就我一人的彩色照片不下几十张,和那张“珍品像”相比,真是天上地下。这张照片也就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和中国农村的变化。

在我们老家的农村,现在果树遮隐蔽日,人人出入下了三轮,就上摩托,家家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照相机,一村还有几户有洋汽车的姑娘小伙出门,谁都分不清是干部还是农民。农民们说过去的天堂也比不上现在的农村。

一帧照片,映出两重天。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北关小学六年级 胡佳贤

从一粒米成功

1000字 初二 议论文

提起台湾首富王永庆,几乎无人不晓。他把台湾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业的前50名。而在创业初期,他做的还只是卖米的小本生意。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叙事
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