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的艺术》读后感
自从看了《断舍离》与《佐藤可和士的超级整理术》之后,我深感整理就是一门艺术。我们自小就被教导要从生活中获取什么,成长更倾向追求所谓的得到,不懂得对无关紧要的事物断舍离,不懂得如何整理自己的生活,这就导致无法抓住生活真谛的窘境。
整理就是重新设计的过程。在设计界中比较流行的极简主义,同样也适用于“整理”这门艺术。极简主义,先是清除一切无关紧要的事物,直到只能留下最重要且是最合适的东西。整理的第一步,就是断舍离。不要的东西果断扔掉,不要想着留着以后有用。如果不舍弃现在无用的东西,哪能为现在有用的东西腾出位置?
在《整理的艺术》这本书中,作者小山龙介提到他在生活与工作中运用到的一些整理技巧,这些整理小技巧归根究底就是及时性的重新设计。及时性的重新设计,就是整理的第二步。例如,纸质资料工作完成后要电子备份,扫描或拍照及时保存,这就是将纸质文件转化成电子文件形式。每看完一本书后,写书评或博客等等,就是将知识重新设计成自己的思维语言。给看过的书,看过的电影重新设计做个目录,看着目录我们也许更容易获得些灵感。
整理的艺术就是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生活要么在秩序明了的个人系统化下前进,要么在不经整理的乱麻中颓唐迷茫。
下辈子
如果有下辈子,我要做一块石头,因为这辈子永远也学不会它的坚强。有太多太多隐忍的泪,而我的心像久筑不坚的堤口,时常在黑暗的默默中让她们决堤。堤上有太多的伤口。
我喜欢透过手指间的觑隙看阳光,碎碎的阳光投下斑斑驳驳的影,有种异乎寻常的美。于是不知道为什么就这么喜欢上了破碎,固执地坚守它的美。于是喜欢看那些忧伤的脸和那些深邃的眼。于是总是想这些脸庞上曾经荡漾的欢乐与笑言。也许真的是,曾经最美。
我喜欢望天,在孤独的时候。而我一向孤独,所以总是望天。偶尔有人会对我说看我望天的背影很寂寞,我惨笑。孤独的人,怎会不寂寞?也许是我不会伪装,不过看着她们的欢笑,我想,欢笑背后,也会有人有内心的孤独吧。我用手指在地上写字,瞬间被风覆上尘埃。忽然想到一句话:天是破的,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
可是我想问,天空为什么是蓝的,为什么我望着你流泪了。
我喜欢奔跑,其实是喜欢奔跑时的那种感觉。似乎真的是可以把什么都抛下,把一切都忘却。那些过程,到底发生过什么,已不记得。淡忘了那么多,却清晰了感觉。没有伤痕,没有疼痛,风灌满我的衣衫,仿若自己在飞。突然羡慕彼得?潘,永远快乐,做个长不大的孩子。
有时候迫切地希望快快长大,有时候害怕岁月的无情,想留住青春。就是这样的矛盾。
想起那蛋壳,坚强的外表,似乎永远也捏不碎,却经不起小小的磕碰。一如我。我有完整的躯壳,破碎的灵魂。
想起维纳斯的美好,柏拉图的永恒。对我而言,全都是空气!似游离在身边,却是伸手不可触及。
于是哭,而且不淋漓尽致不痛快!宣泄过后,是我一览无余的脆弱。
如果我这辈子注定脆弱,那下辈子要做块石头,做块顽强的石头,屹立于悬崖之上,接受暴风雨的洗礼,勇敢地面对一切,不会动摇或哭泣。如果不能这么伟大,但至少是块铺路石也好。那样我会感到自己的存在。说不定,我会是块没被发现的陨石。
不知道是否会有下辈子的存在。只想把握好这辈子的存在。
相关推荐
-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想想自己在学生时代,也希望老师能理解我,关心我,希望老师能做我的朋友。但今天我成为了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平时一味地看重学生的学习,为了成绩、分数,甚至侮辱学生。为了让班级成为优秀班级体,为了所谓的常规,我不允许孩子犯一点错误,有的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却一再的埋怨是家长管教不严,而我却忘了,孩子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想我们所不能想,做我们所不能做的。我为什么要一再的约束他们呢?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同理心”,它让我知道了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同理心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一个基本条件,它的意思是说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要懂得换位思考,只有教师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并有效地把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尊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样才能唤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还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尊重接纳学生,不会因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讨厌他们, 教师必须承认学生是一个有潜力,有价值的人,不管这种潜力与价值的体现需要多长时间,教师都必须始终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着朝向好的方向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其实这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表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待后进生,对待班级上个性突出,调皮捣蛋的学生,开始时充满激情,信誓旦旦要改变他们,但在与他们对招的过程中,我的耐心磨尽,激情消退,剩下的就只有冷漠和粗暴的话语,根本谈不上尊重。我想今后应该以一颗宽大的心去接纳他们,把他们当成我的朋友,尊重他们,学着去爱他们,给他们树立信心,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多多沟通,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 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创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看来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教育方法,不断向他人求教,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努力改善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教育是一门艺术,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是一位学生犯了错误,有的老师批评他接受批评的态度很好,有的老师批评他却顶牛,为什么呢?这就是批评的艺术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沟通的艺术问题。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哪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是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的确如此,学生之所以犯某种错误,一定有他的内心的想法或根源,不是平白无故就犯错误的,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犯错误的根源,才能批评道点子上,你批评的语言学生才能接受,否则,一阵暴风骤雨、劈头盖脸的训斥,学生从心灵上接受不了,不顶牛才怪呢!尤其是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需要沟通的艺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才能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尤其是后进生,他们在老师面前往往存在一种自卑心理,本来就不能与老师心心相印,心灵相通,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心灵沟通,只凭简单粗暴的批评甚至打骂绝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12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篇一:《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从大二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中国绘画后,就经常听到有人谈论中国艺术的精神,当时也只是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浅浅的探讨一下,并不能深入。随着学龄和阅读的增长,自己也能够把中国艺术精神谈两三分。这其中对我影响对大的一本书就是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著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篇二: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艺术的精神是什么?是乐?是游?我国古代最初是以音乐为中心教育,慢慢的就变成礼到后来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其实我在想,大同社会是不是就是最初的乐高于礼的状况呢?应该是吧,在我眼里,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乐高于礼?可能吗?完全不可能?社会是不可能倒着发展的。社会永远是前进的,就算你是退,也只是你个体的退。实际上以人性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群体意义的用“乐”去陶冶,是不现实的。我觉得社会发展到巅峰状态,肯定是要毁灭的。不管说是天灾还是人祸,我倒觉得人祸的可能性还大点。倒也不是说这个毁灭就非得是今年的“2012”。李复观讲到孔子对乐的追求,举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例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人格与磬声为一体,这样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讲庄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说,真的很难懂。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个“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艺术上的东西,来源于游戏。因为在艺术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对此有一些的怀疑。许多时候,对于艺术的创作,都是创作者对于自身某种情感的一种宣泄。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一种快乐难道不是一种利益吗?那么艺术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恐怕谁也无法将它准确定义。那么究竟又为什么要来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好,顺其事物自然的发展就好了。无即是有。研究过去研究过来,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找到了数学上的一根渐近线。另外,我觉得对于不是学画画的人来说,徐复观先生对于那些画的整理、讨论与考证,真的很让人佩服和赞叹。不仅为他的作品——这本书,也为他的这种精神。真的很好,或许这就是卫夫人所说的“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吧。【篇三: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作文】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背景下,徐复观先生写了《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系统地指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启示。他在此书中对儒道两家思想在传统艺术人生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了深入研究。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徐复观认为,中国人在艺术精神上的诸多区别,如果穷究到底,可以概括为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两个典型。这是因为:中国只有儒道两家思想,由现实生活的反省,迫进于主宰具体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潜德的显发以转化生命中的夹杂,而将其提升和纯化,进而落实于现实生活之上,奠定人生价值的基础。所以只有儒道两家思想,才有人格修养的意义,并使这种人格修养的作用成为文学艺术的根基。而具体地看,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又呈现出两种典型性格。由孔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是道德与艺术合一的性格;由孔门通过音乐所呈现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即是善与美的彻底谐和统一的最高境界。由庄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则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上是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画家及画论家,常常在若有意若无意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契会到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孔子所奠定的儒家艺术精神才是“为人生而艺术”,由庄子所奠定的道家艺术精神则是“为艺术而艺术”,可以说,唯有“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正统。但儒家所开出的艺术精神,立足于仁义道德,需要经过某种意味的转换方能成就艺术,没有这种转换便不能成就艺术,而更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则是庄子的艺术精神。对庄子的艺术精神进行疏释,是徐复观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画龙点睛之笔。徐复观进而通过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绘画史圆融于一体的考察,对庄子的艺术精神的深远影响作了深入论析。他指出,庄子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在绘画方面,通过魏晋玄学的影响,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而魏晋玄学的影响,是通过人物画与山水画两方面表现出来的。徐先生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将艺术作为与道德、科学相并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认为艺术最能体现出一个全整个体所具有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手段。中国传统艺术成就蔚为大观,而其中体现的艺术精神来讲,就是由道德而艺术,在世界中安顿内在自我进而达到与外在社会秩序和谐的一种力量和超越精神。他进而认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最高体现就在其艺术精神,而中国的艺术精神实际上则由老庄思想系统所导出,尤其体现在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上。他说“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地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P28),并且,“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与儒家的入世精神相比,道家更表现出一种人性解放的“纯艺术精神”。徐先生的这一论点从从整个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大处着眼,观点鲜明,论述详备,但此论一出就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中国艺术精神,能否以道家为精髓和根本?因为,在徐先生看来,无论在精英传统,还是在民间社会,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礼乐文明只承担了道德领域的伦理、政治教化的重任,而在艺术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则逊色于道家。换言之,在儒家内部,作为尽善的仪式化、规范化的儒家礼教只是伦理道德的,而“儒家真正的艺术精神”,即能尽美的乐教文化,不幸“自战国末期,已日归湮没”。其衰落的原因,徐先生认为是儒家乐教自身内部和社会外部的双重原因所导致的。从内部来看,“乐”的到达不是唯一的工夫,也不是一般人能轻易用的上的工夫。一个儒者可以通过“克己复礼”、“慎独”、“正心”等更容易做到的工夫完成人格修养,因而也就“无需乎必取途于乐”。从外部看,孔子所要求的“为人生而艺术”的雅乐并不能被一般大众所接受,“孔子所追溯达到的美善合一的音乐精神与其形式?之合于少数知识分子的人生修养之用”。而易于被人民接受的俗乐又“始终不能得到被儒家思想所影响的人们的正面的承认”而难于发展。因而儒家乐教在先秦以后开始衰落。徐先生认为这就导致了儒家艺术人生的欠缺,进而也就不能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了。在徐先生看来,儒家思想不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而道家能够做到这一点。他继而进一步具体阐述了老庄一系自由、放达的自然心灵与“以虚静为内容的道家人性论”在绘画艺术中所体现的和谐身心、解放人性的美学思想。但是我认为这里面也存在着问题。首先,仅仅是绘画艺术能否充分表达道家思想及中国艺术精神?中国的山水画并不是对客观的真实再现,而是一种主观的取舍和布臵,其背后透出一种主体的精神关注和价值取向。它是技艺与精神的共同创造,它是超脱了自然实存的人文化了的理想世界和精神田园。他的价值不在于山水的壮丽,而是画面所透露出的画家的思想和精神,因而它的表现手法无疑是自然含蓄内向的,这与道家精神实有相通之处。但是,即使虚静、自然、安宁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却并不能就此认为其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由于艺术形式多元化的事实,用艺术精神来理解老庄思想可以,但以道家的艺术精神来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就有了以偏概全之嫌。而且即使绘画突出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中道家取向,也并不能表明儒家思想就没有自由超越的艺术精神。其实在中国的山水绘画的传统之外,还有其它诸多艺术形式,诗歌就是一例。中国对于绘画与诗歌的文论是有不同标准的,一个偏重于“虚”,而另一个则是“实”。因此,中国诗的高品与正宗同中国画的高品与正宗明显差异。而这二者的差异反映了儒道两家在人生追求和艺术旨趣方面的不同。所以说,在评及传统艺术时,只注重一方而将其定义为中国艺术精神是不恰当的。其次,对艺术精神获取的途径问题。对艺术的真正把握要求观者要有强烈的移情和丰富的想象,并达到艺术欣赏所应有的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但是个体对艺术的感悟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对艺术移情的对象和联想的素材来自个体的经历。个人审美经验的获得是审美主体在欣赏过程中的自我展现和人格造就的过程。因而艺术作品及其浸润的精神来源于实践,艺术欣赏活动也要依赖于实践。把艺术追求的美等同于无限制、任意的自由或“游”,把对美的追求等同于对道家之虚静、自然之“道”的追求是偏颇的。第三,绘画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入世的熏陶教化和技艺练习。教化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自我经验,这个过程是走向身心和谐的必经阶段,绘画也不例外。儒家并没有拒绝这一意图达到永恒美感的心灵追求,而是把这本具有深刻出世意蕴的绘画技艺,当做一个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老庄所谓的“道”是抽象的,但是却具象于日常的生活中。艺术的使“道”更加形象;“道”使艺术更具有深度。而“道”在艺术里要通过“技”来表现。要入世才能真正地学到“技”。只注重于对“道”的追求而忽视“技”的训练,并不能使艺术精神得以形成。可以看出,徐先生对道家思想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论述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其实徐先生仅仅从儒家乐教的衰落推导出儒家艺术精神的“日归湮灭”不免有些武断,因为儒家讲求的修身治世、立己达人的内在性超越精神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产生也是有影响的。我更觉得中国艺术精神在内容上应该是儒道互补的。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李复观讲到孔子对乐的追求,举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例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人格与磬声为一体,这样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讲庄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说,真的很难懂。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个“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艺术上的东西,来源于游戏。因为在艺术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对此有一些的怀疑。许多时候,对于艺术的创作,都是创作者对于自身某种情感的一种宣泄。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一种快乐难道不是一种利益吗?那么艺术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恐怕谁也无法将它准确定义。那么究竟又为什么要来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好,顺其事物自然的发展就好了。无即是有。研究过去研究过来,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找到了数学上的一根渐近线。另外,我觉得对于不是学画画的人来说,徐复观先生对于那些画的整理、讨论与考证,真的很让人佩服和赞叹。不仅为他的作品——这本书,也为他的这种精神。真的很好,或许这就是卫夫人所说的“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吧。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我想这就是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著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在徐复观看来,在庄子的艺术精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画,不仅在历史上有其伟大的成就,而且在现时代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于,中国艺术精神所成就的中国绘画,所体现的人生境界,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性格,呈现出鲜明的不同。中国艺术精神的这种寄意自然、玄远淡泊的境界,无疑与现代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以及由之而来的激烈的竞争、变化,处于两极对立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的艺术精神及其中国山水画,在现时代就失却了实际的意义,仅仅只能作为思想史和艺术史上的古董。徐复观颇有感慨地说:“专制政治今后可能没有了;但由机械、社团组织、工业合理化等而来的精神自由的丧失,及生活的枯燥、单调,乃至竞争、变化的剧烈,人类还是需要火上加油性质的艺术呢?还是需要炎暑中的清凉饮料性质的艺术呢?我想,假使现代人能欣赏到中国的山水画,对于由过度紧张而来的精神病患,或者会发生更大的意义。”在他看来,中国的山水画就是一支对“现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疗效的“镇痛剂”,对今天和今后的人类生存仍然有着积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1200字以上 五年级 读后感
-
艺术艺术,在人类发源时便与之共存的一种源远绵长的事物。上至三星堆的各种文物,下至后印象画家梵·高的各类作品,皆向我们展现了艺术的美。欣赏艺术,不仅使我们大饱眼福,更受到了灵魂的淬炼,得到了心灵的成长。第一个上台介绍艺术品的就是我,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一番介绍后,伴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迅速下了台。第二个人上台的是我班的搞笑担当,他介绍的是快板。经他的介绍,我们都明白了,原来快板这小小的东西竟蕴藏着如此大的学问。要数让我最感兴趣的,非小邓的弹弓莫属了!这弹弓乍看上去像一个小小的人,就是没有手臂。这弹弓高约10厘米,宽在6·5厘米左右,弹弓上部的结构十分巧妙。两端皆与弹弓中部相距2·5厘米,没有丝毫误差。这样应该能保证发射时射得更远吧!小人的颈部,也就是弹弓的手柄,呈微凹状,这样能保证握上去时舒适,没有突兀感。这弹弓一出场就受到了所有人的喜爱,现在更是如此。所有人都想亲自去试一试这弹弓的威力究竟如何。而后,我们又看到了似真似幻的飞机,欣赏到了获得国际大奖的音乐,还听到了关于丹顶鹤唯美而凄凉的故事。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探索艺术的脚步从未停止。艺术是美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心灵。一次艺术欣赏活动就给大家带来了如此多的享受,那生活呢?生活是个大熔炉,它将所有的事物筛选,最终留下来的都是美的。可是现在呢?真正的艺术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虚假的所谓“艺术”,令人作呕的“艺术”。艺术,艺术,重现江湖,为我们带来真正的“美”吧!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7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
艺术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在我们家卧室的转折角有一个醒目的橙色南瓜。这个南瓜是我的婶婶送给奶奶,奶奶一直摆放在我的家中。这就是我喜欢的艺术品。这个南瓜直径大约是36厘米,顶端有一个大约4厘米的花把。一大片的橙色中,有一小点的绿色,整个搭配的非常协调,越看越像《灰姑娘》里的南瓜马车!这个南瓜是陶瓷的,重约3斤。表面非常的光滑,冰冰的、硬硬的,但是能让人爱不释手,就像捧着一个聚宝盆。那深绿色的花把有点透明,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增添了几分活力。一个南瓜整体被分成了10份,真是十全十美呀!这个南瓜构造较为简单,跟农民伯伯种出的南瓜样子、构造是一样的;这个南瓜不是那么的鲜艳夺目,而是一般的橙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心旷神怡。这简单朴素的景色比镶着奇珍异宝的陶塑南瓜好得多它以简朴、素气而引人注目。玻璃南瓜那朴素的颜色是我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它的诞生是于玻璃陶艺工人那双勤劳得手分不开的。这个南瓜,为我家增添了几分姿彩。因为玻璃陶艺工人丰富的想像力,必定会有更多人得到更美的艺术享受!无效五年级:孙贱人450字 五年级 状物
-
艺术艺术有很多种,我喜欢其中的一门艺术,那就是——音乐了。我从小就喜欢音乐,但是我以前唱歌老是跑调,经常给同学们笑。那是一节音乐课,我的音乐老师李老师教我们唱《同一首歌》。李老师先教我们唱旋律,她先让我们大家跟她一句一句地唱,她唱一句,我们也唱一句。这还算好,一句一句跟,我总不会连这样也跑调吧?然后,李老师让大家连起来唱。我唱着唱着,我就明显地不对劲了,因为我完完全全地唱跑调了。全班同学听了我这变异的音乐,顿时哄堂大笑。过了好一阵子,这一阵阵的笑声才停了下来。现在,李老师又让我们唱歌词。我心里想:唉!等会儿我一唱,我肯定会成“明星”的,肯定要被同学们笑了。事情果然如我猜的一样,我刚唱了三句,就又跑调了,同学们一个一个都听见了我这古怪的音调,我顿时成了全班的笑柄,大家都哈哈大笑。我的脸都红了,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音乐,要唱好,不能成为全班的“明星”。为此,我天天练习唱歌。先是跟磁带一句一句的唱,接着是跟着磁带一首首的唱。暑去寒来,几年过去了,现在的我唱歌已经不会跑调了,同学们也不会笑。五年级:绝世少年400字 五年级 叙事
-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感情无关的古话,却在必须程度上证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但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透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潜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此刻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感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礼貌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力图做一个交易,此交易即称之为感情。弗洛姆认为,以上提到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马克思曾强调过知识和成熟在感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你就应思考在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观点类似,成熟的人格是获得真正感情的基础,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险的潜力、有勇气,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成熟的感情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成熟的感情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拥有创造性的爱,具备爱的潜力,愿意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做用心的奋斗,愿意为赢得他所爱的东西而劳作,真诚地爱一个人,就是关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潜力和他自身。这样的爱,是一种“给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透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透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双方都因此而充满快乐。弗洛姆认将“给”认为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透过“给”,个人才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而与之最为相反的是,极端的自私主义。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而是为了爱自我才爱他人,找到爱的对象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幸福”。这种爱,在对象能满足他们需要时,还能够维持平静的生活,而一旦对象无法满足,或者他们自己产生怀疑、动摇,或是自我空虚,他们的爱就会碎裂,熄灭。所以,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到达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潜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部分,主要强调了爱需要具备耐心、专心、勇气、信仰,这些词看似简单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只有身体力行,付出行动,才能收获爱。在实践部分,弗洛姆特意写到,在开始爱别人之前,个人应具备“独立的潜力”,学会与自己相处。这倒是跟我们当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学观点相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爱他人。写到那里,谈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及如何获得爱后,那我们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感情是人生永远的话题因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离,从孤独中抽身。而感情是人类克服孤独的唯一方法,人的感情是一种用心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分享彼此的秘密,人与人结合,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也切记感情与生活并不是脱离的,感情依附于生活。鲁迅曾谆谆告诫:“不要只为了爱而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好处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好处便是生活,人务必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1200字以上 读后感
-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想想自己在学生时代,也希望老师能理解我,关心我,希望老师能做我的朋友。但今天我成为了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平时一味地看重学生的学习,为了成绩、分数,甚至侮辱学生。为了让班级成为优秀班级体,为了所谓的常规,我不允许孩子犯一点错误,有的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却一再的埋怨是家长管教不严,而我却忘了,孩子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想我们所不能想,做我们所不能做的。我为什么要一再的约束他们呢?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同理心”,它让我知道了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同理心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一个基本条件,它的意思是说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要懂得换位思考,只有教师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并有效地把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尊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样才能唤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还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尊重接纳学生,不会因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讨厌他们, 教师必须承认学生是一个有潜力,有价值的人,不管这种潜力与价值的体现需要多长时间,教师都必须始终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着朝向好的方向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其实这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表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待后进生,对待班级上个性突出,调皮捣蛋的学生,开始时充满激情,信誓旦旦要改变他们,但在与他们对招的过程中,我的耐心磨尽,激情消退,剩下的就只有冷漠和粗暴的话语,根本谈不上尊重。我想今后应该以一颗宽大的心去接纳他们,把他们当成我的朋友,尊重他们,学着去爱他们,给他们树立信心,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多多沟通,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 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创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看来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教育方法,不断向他人求教,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努力改善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教育是一门艺术,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是一位学生犯了错误,有的老师批评他接受批评的态度很好,有的老师批评他却顶牛,为什么呢?这就是批评的艺术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沟通的艺术问题。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哪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是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的确如此,学生之所以犯某种错误,一定有他的内心的想法或根源,不是平白无故就犯错误的,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犯错误的根源,才能批评道点子上,你批评的语言学生才能接受,否则,一阵暴风骤雨、劈头盖脸的训斥,学生从心灵上接受不了,不顶牛才怪呢!尤其是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需要沟通的艺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才能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尤其是后进生,他们在老师面前往往存在一种自卑心理,本来就不能与老师心心相印,心灵相通,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心灵沟通,只凭简单粗暴的批评甚至打骂绝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即使他表面上屈服了,但好景不会长久的。另外,师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必然僵化,那么,老师的用心再怎么良苦,学生也不会领情的,并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如果一个后进生对你的抵触情绪产生一种定势,那么,你将害了这个学生,因为他有可能在后进生的行列中越滑越远,同时你也将被宣判教育的彻失败。我想,成功的教育当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能否恰如其分的与学生沟通,或者说是否能高质量地与学生沟通。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家长没有耐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或者会不自觉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其结果,学生进行激烈的反抗,或表面的顺从、沉默。我们教育的目的修正学生,转化学生,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固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成为健康、自信、自立的人而非单纯的服从的应声虫、小绵羊。1200字以上 小学 读后感
-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在三月闲暇之余,我读了《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与人沟通方面的知识。书中让我们了解到了再现代社会中,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和陌生人交流,和陌生人交流的好处举不胜举,通过和陌生人结交为朋友,可以不断的扩大社交圈子。和陌生人交流的好处如此之多,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还是多陌生人敬而远之。在《沟通的艺术》中正是教我们怎样建立于陌生人的关系,如何正确的与陌生人沟通。沟通的基本要求就是主动。不管是与同学还是同事,都要主动与对方沟通,及时反映己方观点,并学会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分场合分时机有适度的沟通,注重交谈的细节和技巧,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使自己的谈话充满社交艺术,交谈目的是与人建立关系,交流思想和信息。尊重,是交流的前提。沟通是彼此的事,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学会尊重他人,意识到对方也有充分的潜能,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你喜欢别人,别人也会喜欢你;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实际上,在人际交往中尊重别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数。人格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最宝贵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了解、没尊重、生活是简单的,与人沟通也是简单的,有的时候是我们把它想得太复杂。只需坚持自己的原则——简简单单做人,简简单单沟通。所谓的简单,就如出生的婴儿一般,没有心机,没有世俗的烦扰,没有太多的顾虑,看了就让人很愉快,那就是生命的开始,沟通的本源。做人、沟通真的很简单,简单如一杯纯净的白开水,不掺杂任何的杂质,从容平淡,真实快乐。600字 高一 读后感
-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寒假里,我有幸读了《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从中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效能产生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只有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学生才会对我们的教学感兴趣。想想自己在学生时代,也希望老师能理解我,关心我,希望老师能做我的朋友。但今天我成为了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平时一味地看重学生的学习,为了成绩、分数,甚至侮辱学生。为了让班级成为优秀班级体,为了所谓的常规,我不允许孩子犯一点错误,有的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却一再的埋怨是家长管教不严,而我却忘了,孩子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想我们所不能想,做我们所不能做的。我为什么要一再的约束他们呢?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同理心”,它让我知道了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同理心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一个基本条件,它的意思是说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要懂得换位思考,只有教师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并有效地把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尊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样才能唤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还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尊重接纳学生,不会因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讨厌他们, 教师必须承认学生是一个有潜力,有价值的人,不管这种潜力与价值的体现需要多长时间,教师都必须始终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着朝向好的方向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其实这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表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待后进生,对待班级上个性突出,调皮捣蛋的学生,开始时充满激情,信誓旦旦要改变他们,但在与他们对招的过程中,我的耐心磨尽,激情消退,剩下的就只有冷漠和粗暴的话语,根本谈不上尊重。我想今后应该以一颗宽大的心去接纳他们,把他们当成我的朋友,尊重他们,学着去爱他们,给他们树立信心,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多多沟通,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 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创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看来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教育方法,不断向他人求教,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努力改善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900字 初三 读后感
-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作为一个演讲者首先要有信心,这样才会有站起来的勇气,才能完善自己的演讲。再者要有计划,没有演讲稿、材料是不会有好的演讲的。当然,也不需要你把所有的演讲内容逐字逐句的准备好,你只需要把重点整理出来,排好序,再准备一些相关材料就好了。沟通不是一种本能,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的。正式演讲前要先预演,也不是需要你找个人呆呆坐着听你很正式的演讲,只需要在你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随性的讲出来和他们分享就好了。你演讲的内容需要讲精讲细,而不能空而广。所以你要反复的问自己一些细节,挖掘一些重点出来详细讲解。演讲最好以自身为切入点,多说说自己,把自己的经历、感受分享给听众,让听众感同身受。当然,你也可以说说别人的故事,但是要有明确的人事物,要是真实的,不能瞎编乱造。我们要抓住每个练习的机会,认真完成每一次演讲,经过总结归纳,组合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演讲方式。演讲也要有一个目标,你想要听众学到什么?学到何种程度?或是只是希望他们了解状况就好?你的演讲要始终向着自定的目标前进。偏离了这个目标,你的演讲就没有意义了。演讲者要相信自己的演讲内容并给以激昂的热情,只有自己相信自己的演讲才能让听众共鸣。再者,演讲要有鲜明的主题,不要一伙人在那里热情洋溢,但是,回家以后都不知道今天学到什么。你要用积极的心态思考问题,相信自己的一番努力是会成功的。要对自己在众人面前的演讲成果保持一种轻松乐观的态度,而非胆怯的面对大众,战战兢兢的说话。可能的话,要让听众参与你的演讲。可以让他们提些问题,或是让他们发表一些意见。这样,听众自己参与了,印象也就更深了。600字 初三 读后感
-
艺术如果你是位爱美的女士,每天出门前总要对着镜子修饰一番:脸部的化妆,发型的变化,再到衣服款式和色彩的搭配,这些都是艺术。不是有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吗,这美,便是我们眼中的艺术。如果你是喜欢泡咖啡店或吃餐馆的人,那么你一定会对某家或某几家的店面和室内装饰情有独钟,成为那里的老客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到饭馆填饱肚子,而更注重于进餐时的精神享受:新颖独特的室内设计,一首美的曲子或一幅别致的图画可能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时的你也身兼“两职”——消费者和艺术欣赏者。如果你是注重细节的人,会把手机套上精致的手机套,挂上叮咚作响的手机挂链;把电脑外表加上一个可爱的小熊保护罩;把房间布置的格外温暖;在书包上贴上一个卡哇伊的贴画……往往一些小细节不被我们重视,其实说白了,这些都是艺术。不过不是知名画家手中的艺术,不是着名歌唱家唱出来的艺术,也不是设计师脑袋中的艺术。这种艺术是专属于生活的,是普通人的艺术。正是这样的艺术,才让我们的生活缤纷多彩,充满快乐和平实。盘山县长征小学六年级:赵迪450字 四年级
-
艺术每当我泛轻舟荡漾于西湖碧波之上时,总会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感受;每当我摇曳于藕花深处时,眼前时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桃花别样红”的夏日之景。冬日登山之时,除了有小天下之感外,更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宏伟气势在我心中跌宕起伏。大好河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不错,祖国的山川之美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不过,要是再加上华丽诗词的点缀的话,那就更使得分外妖娆的江山锦上添花了。纵观历史,多少名胜不是因为一句诗而名扬天下的呢?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不正是李白笔下地庐山瀑布吗?小小的一个寺庙,正是由于一句“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使得寒山寺成为一座名寺。黄鹤楼难道不是因为崔颢,李白等一些着名诗人的“烟波江上使人愁”,“烟花三月下扬州”而声名显赫吗?诗是艺术的精华。诗中的美景那就更如“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光华”。乘飞机时,你能看到“浓云远见现隐滔”,观日时,更能享受到“红日覆云霞万里,西山紫日映小溪”的落日之美。山水引人动情,艺术中的山水美景更加诱人,更加令人神往。陶醉于艺术中的美景不难,但要创作出艺术中的美景却决非易事。不过,只要有云和月,即便是八千里路,我也将上下而求索。广东深圳212六年级:2440249698450字 六年级 写景
-
艺术艺术对于人们特别重要,那些前人留下的宝贵的艺术作品,至今让我们得到许多享受。记得在我上五年级时,语文课上学过一篇叫做《月光曲》的文章,讲的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同学们便向老师提出要听听这首曲子的请求。老师盛情难却,就答应了我们的请求。等老师带着录音机来到教室时,同学们都很激动,我当然也不例外。这可是我第一次欣赏大师的作品呀!随着老师的手指按下播放键,一阵优美的钢琴声便从录音机中传出。一开始,音乐很柔和,我慢慢闭上眼,那音乐就如同海面上有一轮圆月,一半在天上,一半被海水遮住一般,海面上平静的很,时不时还有几阵轻风吹过,泛起了几丝涟漪,月亮的倒影浸显得模糊不定,更增添了几分浪漫。慢慢地,琴声渐渐变得激昂,仿佛月亮在慢慢升起,而海面上风也更大了,风让海水跳跃起来,浪花卷着月光舞蹈,时不时还碰了碰沉睡中的礁石。突然,琴声放慢了脚步,好像月亮已经升到了当空,静静地看着下面平静下来的海面,那月光洒在海面上,如同慈母的手轻抚着儿女的脸颊,那样温和,那样亲切。琴声渐渐退去,但我们却还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之中,多么美妙的音乐呀,让人陶醉!小时候只知道音乐好听,却不知道用语言该如何形容它,但此刻我知道了,那叫“天籁之音”。六年级:梦幻2013450字 六年级 议论文
-
整理书柜今天是一个温暖晴朗的春日,我的心情也很晴朗。中饭后妈妈对我说:“宝宝,你的书柜好乱啊,你去整理一下吧。”我爽快地答应了。我的书柜是长方体的;材质是铝合金的;外面是青绿色的',上面画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花纹。它有五层,每层各有两个小门。书柜里放着各种各样的书:课本、古诗词、故事书、国学经典、工具书……近二百本书。现在开始整理书柜了,我先把所有的书都拿出来,用抹布把书柜的每层都擦了一遍。我把书分门别类地重新整理,放入书柜。最高层放上爸爸妈妈的工具书、教材书、养生健康书……;下一层摆放上我的课本、古诗词、国学经典、工具书。紧接往下两层摆放故事书:童话、绘本、国际大奖小说、励志、人物传记;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从小爱科学》、《世界地理全知道》……。摆放时,我也注意了一下颜色的搭配,白色摆在红色的旁边,黄色摆在蓝色的旁边,紫色摆在绿色的旁边,远远看去,非常漂亮。最底下一层摆放各种棋类、美术用具等,妈妈还在我的书柜角落里放了干燥剂。我看着摆放整齐的书柜,心里舒服极了。以后我一定要做到“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450字 四年级 叙事
-
整理数据天下午两节课后,连老师让我和谢紫怡去整理数据,正好张云乔和王雪骄也来了,我们四个来。在刚来五分钟时,老师让王雪骄去叫体育老师交的综合评价表,张云乔和谢紫怡在里面整理流动红旗,我正在连老师旁边整理路队标志。这时连老师开口了:“孙琪,我让你当组织委员行不行?”我兴奋地点头,激动地说:“行行行!”眼里喜悦都要溢出来了。我想了想,问:“组织委员是干什么的?”也许是兴奋过度,大脑和小脑配合出了问题,反应迟钝了一下。连老师告诉我,组织委员是整理数据,开少先队队会的,在队会上演讲,给同学们讲少先队的知识。啊,我真是像在蜜罐里一样,甜丝丝,美滋滋的。要当好一位大队干部,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说今天吧,我一个个记录每个班的路队标志,虽然挺麻烦的,但我干起来,总有一种动力,让我干起来轻松,也不觉得麻烦,觉得快乐。一个大队干部就不该成天游手好闲,大队干部有大队干部要做的事儿,六年以来,我第一次感到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我整整盼了三年,今天,幸福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我期盼已久的一天!当大队干部的感觉真好!450字 小学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