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临水
五千年的文化荡涤着华夏的历史,文明源于黄河,所以,在文人总与水有着莫大的关联。文人临水,往往是灵感涌动的先引。
最早,最伟大的临水者当推孔子。面对滚滚东逝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话。山具有仁者该有的一切品德:坚忍,顽强;而水,更多的是智者的通达,飘逸。“仁”是一种道德,所以山的形象是坚定的,不容改变的;而“智”是一种修养,在百转千绕后不变的是内涵,所以,它以水为承载,一种柔弱无骨却可冲击大浪的文人的气质显露无疑。
庄子“长于水而安于水”,则反映了文人的不羁。任由水大浪高,我只安于水中。任由外界环境怎样,文人还是文人,心灵中安静如水。在道家学派中,崇尚“无为而治”,现在说其颓废,然而,有时对待是一种生活方式,有时无谓亦是一种幸福。大海有它的壮阔,浅井有它的宁静,对于那只可怜的青蛙,或许真正适合他的只是浅井,而不是大海。没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长于水而安于人。
说了伟大的思想家,自然不能忘了诗人。诗人的敏感、善愁、多情很容易把水的东逝,委婉,曲折作为精神的依托。
文人多失意,而诗人更是堪怜。孔圣人早就有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诗人在落泊后,往往寄情于水,任由情随水逝,世与时流。
唐建中四年,任侠使气的韦应物出任滁洲刺史。在铺天盖地的黄河江浪中,只觉一叶小舟的孤独。“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自己就如伊水岸边孤村里的孤雁,在强劲的北风中向前飞去,不堪回首。同样被贬黄州的苏轼,来到黄鹤楼上,长江、汉水奔流而下,两水交流,颇为壮观,而想到自己的被贬,不由感叹:“江表传,伊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州对鹦鹉,苇花萧瑟。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埋葬祢衡的鹦鹉洲,而今芦苇萧萧,荻花瑟瑟。既为文人,何必追逐权力,在政治游戏中,文人注定是牺牲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的绝唱,使水成了愁的代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起月落,潮涨潮消,能有多少愁随水而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碧水依旧东流,只是岁岁花相似,年奶奶人不同罢了。在亘古不变的天地间,文人的声音是微弱的,文人的悲哀是巨大的。
在悲哀的色调下,有时也会有几缕小小的喜悦挑染。“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多么妩媚,多么撩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多么天真,多么幽静。然而,在阴柔的碧波中,阳光永远照不到全部。文人临水,因水有德,因水有情。日日月月的冲刷中,散了他的忧伤,消了他的迷惘,只留下永恒的文字作为见证。记得这里曾有一位文人的眼泪,有一位文人的死亡,有一位文人的呐喊,有一位文人曾经的梦想。然而,一切都已逝去,在滚滚长江的波涛中,有谁听到当年的英雄高吼,在悠悠汉水的细纹里,又有谁听到昔日的怨侣低诉。一切都不复存在,只留下了水,一位智者,缓缓地淌过历史,永不止歇。
身后澎湃的泡沫,只会在转眼间涅灭,留下潮湿的回忆。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真实的虚幻,在水的映衬下格外动人。临水的时候,不要忘了身后真实的背影。
文人的宿命
一部纷纭浩繁的中国文明史,无数惊心动魄的生剧与死剧,林林总总的治世与乱世,挥挥洒洒的文治与武治,往往都是在文人弹指脱帽或是醉洒狂歌间完成的.,文人用血和泪记录了一份份具有深刻意义的精神图谱。
这是古代文人的宿命。一个特立独行之人往往被视为异端,富于魅力的精神话题常常被蝇营狗苟者把玩。
王国维算是懂尼采,康德的人,偏偏生存在皇权的阴影里。顾炎武的铮铮铁骨依然浸泡在文人的奴性里…….
我认为一个文人写作应该是为了振奋心神,拼搏进取,而不是忧愁呻吟。如今站在汩罗江畔,清丽的月光下,树影婆娑,清风吹拂的依旧是屈夫子的飘飘衣袂与华发。屈原的气息、屈原的历史存在,浸淫了以后中国各个时代文人的魂灵。使古代文人选择了一个充满阴森与鬼气的价值取向,无论出世或是入世,文人总是在“忧”中度过痛苦的一生,他们的抱负理想往往是在壮志难酬而扼腕中殒灭的,千古吟叹亦为这一个“忧”字。屈原一步步走向生命尽头的脚印踏出了两千年来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谱,点燃了几千年文人文化价值向往的香火,让以后的文人尽其绵薄,为真理献身,为正义殒命,为国家存亡肝脑涂地,为民族大义挥洒热血,到头来,换回的依旧是暴政,依旧是吃人的制度,依旧是倒退,堕落,邪恶,愚昧。两千年所谓“源远流长”的文明最终成了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资本,民族骄傲的原来是矫情和娇气。
我认为一个文人不应该陷入这样一种循环,书呆子的认真往往是一种睿智的糊涂,中国向来缺少具有深刻民主思想和自省意识的文人。文人的职责不应是批判时弊,不应整日生活在杞人忧天的忧虑中。因为忧国忧民是要有底气的,呻吟地忧倒不如不忧;忧是要有魄力的,无能的“忧”,没有人理睬你,即使有胆量一声惊呼,振聋发聩,没有附和,也是白搭。我不想皓首穷经,做“笔下有千言,胸中无一策”的狂士,我认为写作应该服务与中国制度的改革,让消极怠工者积极进取,怠家误国者睿智敏学,心灰意懒者志向远大,让这片崇神拜上,不愿思考的国度沐浴民主自由和科学春风,中国急需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如果一个民族不能发出时代的最强音,顺应历史的潮流,那么根植在国民心中冥顽不化的生命意识还有多少值得尊重!
中国有依附于集体意志的习惯,传统的意识形态中,大众意识往往尊贵,中国文化是为国为家为集体为基础,而个人想法却如草芥般不值一提,以集体的名义,为了崇高的目标,可以舍家卖命。
四百年前的李贽曾高呼“儒者不可以治国”,“王侯可以言贱而草民却可言贵” 。此时的中国商品经济已走在世界前列,资本主义萌芽蠢蠢欲动,而中国的政治治铁板一块,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李贽用自己的观点结实经典,马丁·路德的自恃,也无加尔文的自信,他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灌木,而不能形成丛林。我认为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把社会引领到一个高尚的至境,而不是被扼住喉咙,做了可怜的哑巴,做了统治者的奴才(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等),不应卑躬屈膝以求名流荐言,一朝摆脱平庸,走向辉煌。
毛主席曾说:“三皇五帝到如今,骗了无涯过客”。写到这里,感慨之余,不免有些气殪。站在一代代中国文人用血泪筑成的精神长城上,跨越绵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我想说:我们的宿命与前人不同,我们傲然自立,浩然成峰!
相关推荐
-
临水一舞入秋了,夕阳归隐后夜拉开黑重的幕严守着光源的出口,偶尔泻落的星光穿透无边的黑暗早已失了气势被夜染凉。风从各个方向吹来,不疾不徐,竟也是黑暗中迷失。立在窗边的人抓住其中一股,开口问:“可知如今是哪朝哪代?”它却不知。夜的重门闪出一丝黝黑的光,没有穿过站在窗边的我的眼睛,直接射进了我的心脏。临水一屋,房中灯影柔和,并不随风摇曳,光下的书桌上摆满了摊开的书——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气候星相,轻音乐还开着。我在湖中仰望上一个时段还学习着的屋子,突然意识到它在水边立的多么优雅。如果没有那个窗口我或许如今还在里面,不会自动沉到湖中来,甚至感受不到淆乱的风向。鱼不会觉得水冷,化身为鱼。水中温暖。我想大脑既然选择了让我跳下来,大概不是为了换个角度看这里的水和屋。浮上水面仰望故乡,今晚要远行。时空在水中变幻成倒影,虚虚实实,季节便如同涟漪,一个轮回是一个旋涡。渭水边,我停留了。在一个旋涡里我反复扇动着鳍,只为了将自己定位在那一根鱼杆之下。姜尚在水边呆了太久了,不知年月不识昼夜,时间在他身边静止,历史在无声等待。我知他最终能等到愿意上钩的人,可是我想他见到愿意上钩的鱼,想被他提上岸去陪他一起等待。钩是直的,我反复研究也没能顺着它进入他的视线。想庇护在姜尚光环里,让光阴永恒,可是那枚钩不是为我而做。太湖的鱼虾都太肥美了,我劳累奔波已不能媲美,即使作为一尾具有人的意识的鱼,我也不想在那里挤挤拥拥。沿江顺流,不知不觉到了一片幽静的水域,三山环绕,水上无波,临水映竹,轻烟笼合。战国时代,亡越领土。有琴声传来,宛如天籁。是西施吗?一定是了。四下张望,多希望她能出现在水中,让我做一回为她的美貌而沉到湖底的游鱼。多时等待也不见她的身影,或许我本不敢让她出现,天仙样的她出现在人间无论如何美丽都难以让驰骋了两千多年的想象安静下来。冥想间,我碰到了水底的石头。原来鱼类早就有了提起西施就沉落了习惯,无一例外。唐代,秦淮的歌舞声几十里之外就在我耳中了,尽管早就知道这里是这样的繁华,可是到了地方我依然惊了,以至于不把自己当做鱼了。在船的一角处静静地听细细地看,努力辨认吟诗之人是谁,嫉妒浮上心头。宁愿只能同他们谋一面,我也甘愿永久地停留在这繁华易逝的地方守着那些千古名篇,即使上演一幕人鱼的悲剧。寒夜里,钟声渔火,姑苏城外,无眠的人对夜愁。可知那一夜有一尾小鱼在船边跳跃,试图打破寒夜的寂寞吗?黄鹤楼畔天映水,长江不见孤舟去,移船相近邀相见,云近天低月照人……本来打算在水中片刻就回去,我还有机会恢复人身,但是遨游的太远我终于误了时辰……临水的书桌可还为我而留?1000字 高三 叙事
-
文人风骨我也记得在温州以前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来到这里,所以根本就不会知道这些问题到底有多么严重。所以要来到这里感谢的是那个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干脆他带给我们了那么多的信息,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个美好世界的存在。但是从未必真的能够天天在这里待着,享受着这么多的信息。未必能够在一个地方看得懂,其实这些东西在交到这什么所谓的人权,实际上也是一种外在的给自己夹了一个标签而已。他们一直都羡慕着别人所拥有的那种文人风骨,以为自己所拥有的清高孤傲就是这样的,可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只不过是自己在假装,然后去排斥其他人的一种文化形式而已。所以当他们看到他们写那种娱乐新闻的时候,娱乐文章的时候就会出现那么大的反应,绝对是他们侮辱了这个平台,玷污了这个平台,可是实际上他们没有想过是他们自己内心出了问题。他们还曾经自诩自己这么热爱这样的一个领域,可是到最后却还是自己的小心眼儿。就好像那个清华大学出来的学生所说的那样,现在普遍了这些高材生都没有什么外人风骨。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大气,段实际上骨子里还是斤斤计较着。400字 高三 记叙文
-
中国文人中国是一位理智的巨人,因此我们有了悠久的历史和光明的未来;中国是一位略带偏激的文人,因此我们总可以在中国历史的角落里找到一些被人有意或无意遗忘的东西,让后人一次次的评论。有人说这是一种悲哀,是的,说着话的一定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文人,他热情,猛烈,有着几分怀才不遇的感慨;有人说这是一种魅力,因为这样,中国才显得与众不同,才配得起“包罗万象”这样的成语,说这话的人也应该是一个文人,他聪明,机警,有着几分把酒临风的得意。在中国做文人是一件辛苦的事,他们必不可少,但永远不会是高贵一族;他们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主流,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是主导。真正高贵的主导者往往轻蔑地称之为“家伙”。“中国的社会里永远都不缺少泼冷水或唱高调的家伙”,既然是被称为“家伙”,可见这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这无疑是中国社会的特点,也有几分鲁迅所说的“民族劣根”。中国人喜欢歌功颂德,喜欢歌舞升平。中国的文人得意时自诩为“国之精华”,失意时的逃避也粉饰为“寄情山水”。他们是中国群体中最幸运也最委屈的人,这也应该是余秋雨笔下文人“自卫和自慰”的原因。中国的文坛从不寂寞,即使是文人们被统治者仇视时,也能留下一些故事让后人传说。前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后有乾隆帝的文字狱。那些坑中的遗灰已冷,被拖出的尸体已化为黄土,人们只能在记忆中思考……当然,中国文人也有过快乐的记忆。宋朝时的士大夫们都是出色的文人,他们的文章不但有着深邃的思想,也拥有着华丽的辞藻;他们即使在一株花草前低吟时也兼顾着一颗富有哲理的心。这是文人最快乐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坛最流光溢彩的时代,中国的文化在那个时候达到了顶峰。可当我们仔细回望那段历史时,是不是有一股悲哀的凉意从脚底窜起――如果宋朝的那群文人不是出身优渥的官宦人家,如果宋朝的那群文人不是为了仕途而致力于文,那么那个时代还会让后世的文人有一种快乐的怀念吗?华丽的辞藻是为了衬托深邃思想的,清丽诗篇是为了思考仕途疑惑的。后世留下“唐诗重情,宋诗重理”的感叹时,我们是应该得意于前人创作的逐步成熟,还是悲哀于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中国的文人似乎永远也逃不出政治的桎梏,一半是社会的的现实,一半是文人的自愿。没有人会舍弃功名利禄,连出身草莽的西楚霸王也懂得“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的道理,更何况是饱读圣贤书的文人呢?中国的儒学讲究的是积极入世,“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对于政治和社会的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无权批判。有人说,中国的文坛里也有只寄情山水的人物,也有只羡慕闲云野鹤的文人,单单一个林和靖,就足有隐逸的风骨了。聪明的文人听到这话多半是会微笑的,且不论余秋雨先生早已回驳过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单单看到人们都晓得这位姓林的先生,就知道他还是没有逃开“功名利禄”的一个“名”字,只不过是晚些许年罢了。我有时真的很想知道林先生对于他后世留名的想法,也不知他是否还可以心无二物的调弄素琴。坦白的说,中国的文人大都是不够坦白的,张爱玲是个例外。“出名要趁早。”这是张说的,她的坦白可见一般,作为文人,更是难得。可正是这个敢于承认自己从小就自认为是“天才”的女人,她的写作才华却从未得到过“文人们”的认可,以至于在后世的眼中她只是一个高级“琼瑶”。这是文人的失误,还是文人的妒忌?没有一个文人象张那样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寂静;能让自己的作品被人称赞的文人很多,但能让自己也如此传奇的文人似乎都躲不过被张的光芒掩盖的结局――只要他想和张比。文人自古就相轻,这是文人的可爱之处,也是文人的可笑之源。文人,尤其是中国的文人,如果是为了生存而弄文的话,这样的文人是最不幸的,但无疑也是最才华横溢的。这样的文人,外国有克拉赫伯,中国有古龙。但古龙似乎更不幸,因为克拉赫伯被公认为伟大的小说家,而古龙只是一个通俗作家。他不是通俗大师,金庸是,因为古龙弄文是为了生存,而金庸不需要。古龙迷们感到痛心吗?没关系,古龙已经为自己的可悲苦笑过了。斯人已逝,只留下楚留香,谢晓风,西门吹雪等名字延续弄文生存的文人的光彩。“中国如今的文坛已经市场化了。”这是中国文人的希望,还是更深一次的泥足深陷?韩寒许久没了消息,那个自诩为天才也被世人公认为天才的少年已被人忘记了名字,留下来的只有不断“尝试”的郭靖明和喜欢无痛呻吟的张悦然。已经找到自己风格的慕容难道只看见人生中的黑暗?余秋雨退隐了,王朔也许久没“开骂”了,如今的文坛不知是热闹还是冷清。这就是如今的中国文人吗?我们是喜是悲?中国的文人,笑过,哭过;坚定过,彷徨过……那接下来,该做些什么?1200字以上 高三 议论文
-
临水照花人又是烟雨满楼,一条深巷写满无尽的悲凉。看着来往间的喧闹,嗅着落梅的芳香,我想伸手触碰,却奈何只是无用的“看客”。看着“临水照花人”的她,老去、老去,便化作尘埃消逝在不染的红尘。想到落泪亦想为她低叹,不是不理性,只是如知己般哀悼她。是,这里是民国。是那栋小楼,依旧是一张青席,一杯苦茗还有那一本线装红楼。她爱红楼,却不似黛玉般柔弱亦不像熙凤般张扬,当然也没有十三钗那般的娇媚。但我却被她吸引,她的爱憎分明,她的平静似水,甚至她的决绝都令人沉醉。正如胡兰成所说是他配不上“她”,甚至贬低了她。或许是造化弄人吧,她的人生注定坎坷“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般最平凡的生活胡兰成也给不了她亦是给不起她。身处乱世的她大概早料到自己的命运,面对胡的背叛,她没有一丝小女人姿态,而是很平静,默默的受着、忍着那份屈辱,那撕心的痛。桌上这杯茶,早不再温热,没有旁人的屋子显得格外幽静,她从未落泪也未抱怨。远远的望她一眼,眼眶多一丝湿润。岁月格外伤人,窗外的梅花随这风不甘凋零。她,也随风成了上海的“名人”——汉奸姨太太。话说的太过讽刺,对与前日名满天下的才女来说,真是莫大的悲哀。我不知道,是什么让她苦苦撑下来,从始至终没有一句抱怨。那些日子里,她没又出门,我懂得再坚强,也不过是为了掩饰心中的懦弱。她的痛没人知道,是她不想被同情罢了!换一个笔名?换不掉过往的情景,她依旧拼命写作,这次不是为了打发时间亦不是有了创作的灵感,只因为那个逃亡的负心人,让她多分保命钱。是的她虽然决绝的与胡断绝关系,内心却忘不掉胡,如果不是无力抚平“心口伤”她还会守这“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句空话过一辈子。我这“看客”却是很高兴这般的结果,如果她此时还放不下,也就不会被我所追捧。虽说她的路依旧不平,她所求的安稳也从未得到。但她却做回了她自己,不论之后的风雨沧桑,她都是民国不可磨灭水莲花!今日,在江南的一脚,依旧是有朵高傲花!她——白落梅,宛如冬日的青梅,洁白、美丽。在她笔下,我第一次认识了“她”——张爱玲,并为之动容。此后,我将如飘逸沙儿,做个渺小的从在,读爱玲、品落梅。高三:李晨越800字 高三 读后感
-
文人杀鸡文人杀鸡特别让武夫耻笑,刀提在半空里,哆嗦着,磨蹭着,迟迟下不了手,对鸡和自己都是一种折磨。文人常被讥为妇人之仁,杀鸡大概是最好的佐证。前几日,家里的一只母鸡暴死,母亲说要立刻放血,时间一长就吃不了了,我最爱吃鸡肉,杀鸡却是头一次,心里惴惴的。由鸡窝里取鸡的死尸,旁边一只大公鸡不答应,脖颈的毛立起来,直啄我的手,我猜想着,那死的一定是他的“妻”吧,他心情一定悲痛之至,就自己先心虚了,好象我是刽子手似的,杀了他的妻,还要吃他的妻的肉,啃他的妻的骨头。后来一想,鸡终究是鸡,是鸡就得被人杀、被人吃,人吃鸡是天经地义的,何况我历来是最爱吃鸡的。于是胆子大了,由鸡笼里扯出它来,大公鸡疯了似的,从鸡窝里飞出,扇着一对大翅膀朝我扑过来,我急忙扔掉手里的鸡,它才停下来,眼睛死死地盯着我的手,我不敢动。母亲过来帮我,提着小木棍拦在公鸡和我之间,公鸡跳起来,立刻遭到小木棍的袭击,我则飞快地提了死鸡离开,倒了一大盆开水,将它扔在了冒着热气的开水里。我心跳的利害,怕她的“丈夫”会再反扑过来,但他终于没再过来,远远地立在那,看着我将他的“妻”褪去毛,剖开肚皮,挖出内脏……我的手颤抖着,心狂跳,不敢再看他的眼睛。鸡做熟了之后,我一点味口也没有。过了一个月,一次喂鸡时,发现大公鸡双脚鲜血淋淋,以为是与其他的鸡斗耍时被啄的,没在意,谁知第二天回来,母亲就告诉我:“那一只大公鸡昨天还好好的,今天不知怎么就死了。”我跑到鸡舍旁,母亲已经把它的尸体由鸡舍里取出,放在地上,它的头软软地耷拉在地面上,硕大的身体还有微热,两只腿健壮有力,爪子上还留着血的斑痕,我不敢再看它,悲伤笼罩了我的全身。我用一只袋子装了它的尸体,等到天完全黑了,带上铁锹,在外面找了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掩土埋了。回来的路上,我想对一只鸡已经仁至义尽了,谁知更加放不下,不知道他是真得了什么怪病,还是因他的“妻”的死,悲愤交加,郁郁而终。我总是愿意相信后者,那是一个多么有情义的大公鸡啊。唉,这就是文人杀鸡,总觉得杀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800字 高三 叙事
-
文人文人多不愿自称为“作家”。“作家”“做假”。对老祖宗发明的文字,他们有很大的疑义,想那造字时代的君主定不会有“文字狱”的念头,却苦了后来的老文人们,硬是在百把字的文章里留下了成堆的通假字,用数学老师的话说,就是文字的近似值,说白了,其实就是错别字。文人手中的笔,仿佛不是自己脸上的嘴,丢下的文字,似那没有瞄准器的冲锋枪------乱射出来的。无须顾虑前方是否有靶子,只是为图个痛快。假冒的,走私的,劣质的,只出子弹不吐壳的,连扳机都扣不响的依然妄想能吓死两个文盲。用1。5的眼睛带老花镜去洞察社会。用草纸编印的心得,大泻在文化市场上,去诱骗“处女们”的第一次。笔名的隐身效果大大超过了U17上的钠米氧化锌,或干脆牺牲自己的知识产权,慷慨地让给自己最厌烦的名人。这一招是郭靖射大雕,一来以他人的名声去提高自己的销量,二来以自己肮脏的语言反过来玷污那厮的形象。以子之矛攻子盾,打一枪换一个名字,机动灵敏地游击战术,“绝影”1般地消失速度,让人望尘莫及。文人习文人学人文。文人是拥有智慧语言的泼妇,生存在批判和被批判之间,在这百鸦齐沸的时代里,期待有王者英雄出现,我想那人定是聋哑人,因为只有他才可以做到真正用心去书写!450字 高二 议论文
-
文人文人,一群游离在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精神病患者!他们追求着精神解放的同时,又寄冀于物质带来的享受和灵感,在双重世界里矛盾重重。他们标榜着清高风洁的品格,又不得不在俗尘历经磨难,他们痛苦、迷茫、彷徨、不知所措。他们又在痛苦中不断的追求着理想中的精神高度,在物质世界越痛苦,越沉迷于精神世界。他们是一群不舍不扣的精神病患者。远在春秋战国,就有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按现在的心理学分析,屈原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病患者,只看到自己内心而忽略了世界所存在的根本。这是极度的精神与极度的物质相互的碰撞,在强大的不可动摇的物质世界面前,屈原的精神世界渺小的如同泰山下的蚂蚁那么不堪一击,最后忍受不了精神世界的极度压抑,以跳河自杀来结束生命,来呐喊世人的觉醒!这是悲剧,然而,悲剧不止一次的发生……近代自杀的文人,举其大者有王国维、三毛、海子、老舍、顾城等。当中,海子的自杀给我最大的印象,也是文人在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矛盾的最典型案例。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微查湾人。1964年3月出生,1979年以15岁之年考入北大法律系,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在呼啸而过的火车,断裂的身体——和着他的诗,他的梦,破碎在只匆忙走过的26个年头里。这是不舍不扣的悲剧啊!诗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说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一生向往大海,期望能到海边领略大海的奔高,起静的风范。从诗文里我们能感受到他那对大海强烈的向往以及对生活充满了温煦。但恰恰就是这首诗,奠定了他自杀的依据。正是对生活充满了绝望,对向往的大海——想见又不敢见的矛盾,最终让他把希望寄于明天,把绝望留在今天。正是物质极度贫瘠和精神世界高度丰满,让海子不堪折磨,迫使他精神高度分裂,最终走向不归路。死时,抱有的《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在疾风中翻落……悲剧的产生,我们是可以预见的,不管是从前还是以后,这将不断的发生,不断的为文学史上,勾勒一笔又一笔殷红浓墨的悲伤。正是由于文人过于活跃的精神的高于他人的思维深度,让他们离人群愈来愈远,最终不堪忍受与世独群,个个用极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性格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清高风洁,孤寂独行,离人索居,在精神和物质两个世界不断徘徊里,导至精神分裂!但愿往后的文人,能够清醒一点。900字 高一 议论文
-
文人的莫逆之交刘禹锡贞元六年游学长安,于贞元九年与柳宗元一并进士及第,从此,两人因同道而相识,由相识而相知。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不知是捉弄还是恩赐,将这两位文学巨匠在后来的二十多年的仕途旅程中紧紧地拧在一起。他们同登博学宏辞科,同入二王集团,同时成为朝廷命官,又同时贬为远州司马,同时应诏回京,又同时外放岭外刺史……同升迁,共沦落,命运之神的安排,使这两个萍水相逢的同路人,成了荣辱与共、患难同当、肝胆相照的莫逆之交。“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贬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做刺史,而那里根本不适宜人居住。当时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八十高龄,若是同去,定会吃尽苦头。念及此,已经确定被贬到柳州的柳宗元立即“请于朝”,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于是,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两人从京城出发,在衡阳分别,情景颇为凄凉。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刘禹锡内心也是同样悲苦,却对柳宗元进行宽慰。获知柳宗元客死柳州的噩耗后,刘禹锡泪如雨下。随后,他一边派仆人前去料理柳宗元的后事,一边含泪给韩愈写信,希望能为柳宗元撰写墓志铭,以昭其冤。刘禹锡还花费了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此外还收养了柳宗元的一个遗子。文人相轻的毛病自古有之,修艺修心,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柳宗元的“以柳易播”,刘禹锡的抚养遗子,共同诠释了堪比高山流水般的友情,至真至挚。友情如果没有志同道合,只靠名利与金钱来维系,那么就只能是貌合神离,不能久长。600字 初一 议论文
-
文人的风骨文人的风骨是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的节操。面对生死决择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很轻松地为自己找一个续命的方法和理由。但是他没有,他准备用自己的陨落唤醒四万万国人沉睡的灵魂。他的那一根骨已不再是他自己的那一根骨,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因为有了这节操,国人才行得正,坐得直;因为有了这节操,中华民族才在生死存亡中挺起了倔犟的头颅。文人的风骨是海伦·凯勒在严重的生理缺陷下而达到文学巅峰的无畏。尽管她又聋又瞎,但异乎寻常的勇气与毅力,让她在困难面前变得异常强大。而无畏便是这勇气与毅力的载体,是无畏让困难变成了历练,是无畏让她在面对困难时还能发出欢快的笑声。没错,这就是风骨,它能让处于劣势者成功,它能让失败者微笑,它能让成功者继续奋力前行。回首绵延期了五千年的文人风骨,它是岳飞为民族大义舍身忘我的忠义,它是郁达夫身陷孤岛却拒绝与侵略者合作的正直,它是史铁生身患残疾却笔耕不辍的坚强。文人正因为有了风骨,才凸显了才气。曾经,十分羡慕那些有风骨的人。从今以后,我不再羡慕,因为有一天,我也会有那风骨,13亿国人也都会有,而民族的风骨便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450字 初二 议论文
-
“文人”的感觉为了成为一个文人,我选择了文科。于是乎,处处以“文人”自居,以“文人”的语言和做事方式“规范”自己。“文人”说完一句话总喜欢加上“不是吗”,“难道不是吗”,“文人”说话时总喜欢把“你认为”改为“对方论点”。“文人”变得更能自我安慰了,一两次失败以后,随口吐出:“无所谓了。”“文人”处处在寻找感觉,迷迷糊糊地寻找一种遥远的感觉。可是渐渐地,也厌倦了,感到一种莫名的苦恼……(一)选择了文科,首先感到的便是自己永远成不了一个科技工作者了。有时想想。那些“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科学是没有国度的,但科学家却是国度的”豪言壮句,已有一去不复返之感,我无可奈何的说:“永别了,理化!”但是后来想想,觉得自己的选择还算没错;虽然自己在文科上没有取得多大成绩,但是乐趣还是有的。是的,如果什么都想学好,那么将什么都学不好。渐渐地,不再认真的去做理化题了。渐渐地,对理化课本资料嗤之以鼻。渐渐地,上理化课不再想认真听了;老盯着什么东西发呆,为的只不过是寻找一种感觉,一种灵感,锻炼出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渐渐地,“厌”屋及乌,明知文科高考也少不了数学,可对数学的热情也淡化了。不再耐心于听老师那种不厌其烦的解析,不再耐心于盯着一道数学题思考半天。那种“解不出题绝不罢休”的决心永别了……一个偶然间,我发现自己的智商在衰退,自己变得越来越笨了,我极不情愿地盯着一道数学题,盯上半天(作业当天要交),可是还是不知所以然……不过我想想,其实也“无所谓了”,历史老师曾说,不是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笨,只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这样想想,自己也不禁觉得高兴,或许我于无意中却在向文人的方向靠拢呢……(二)为了实现文人的夙愿,事实告诉我要读大量的书。于是我开始四处“搜捕”,像一只饿疯了的老虎四处追捕小野兽,我到一本适合的书,便像守财奴扑向他的金钱一样,疯狂的扑向那本书。没有好书的日子里,我实在闷得慌,像只被猫蹲在洞口的老鼠,小眼睛骨碌碌直转,顾盼四周,等待可乘之机。获得一本好书,那种不把题解出不肯罢休的决心变成了不把书看完不肯丢下的“毅力”,于是我克服着疲困,手不停地按摩着太阳穴,硬生生的把书啃完。接着朝窗外望去,昏天暗地的世界豁然开朗,远处白色高楼,近处在秋风中摇着的绿意尚未消尽的杉树顶……此时,感慨万分――一种“文人”的感慨:啊,生活多美好……不知何时,对那床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有时由于缺少睡眠而对床思念万分,但这并不能使我对床有如此的酷爱。闲时,随意一想,感到自己逐渐在养成一种习惯:喜欢躺在床上看书,爬上床,一般脑儿往床上一躺,用被子加上枕头支撑起头,随手从床上拾起一本书,悠哉乐哉地看起来,唉,那种滋味简直别提了,看完一段,兴尽致哉!想起这是一种“文人”的感受,于是信心百倍。然而闭目沉思,慢慢地,慢慢地进入梦境……待到醒来,缓缓地睁开双眼,窗外的风吹进室内,撩起了“青纱帐”,想像着自己是只蜘蛛,在梦中吐丝编织成了这方方的“青纱帐”……记得孙犁在一篇文章中讲他有一种酷爱摸书的爱好,于是晚上熄灯后,我也学着去摸索着书面,把书面拨动得哗哗的响,蕴孕在书香里睡去……(三)或许我太“文人”化了,在月考中我一落千丈。那种“文人自我欣赏感”一下子失去大半。冷静地想想,自己只不过自命清高罢了,唉,要想做个文人,首先还得成功地做一个普通的人哪!我还得从学会做人做起,学会生活,学会学习……1200字 高一 议论文
-
文人四季春水,又是一年了“南风吹了,将春的微笑,从水国里带来了。”再没有哪个作家的语句似冰心的语句般温柔、细腻。她的诗句如春风拂柳,即使是身处寒冬,也能感觉心中春水在荡漾。她总能展现人类最真善美的一面。读她的诗,你会忘记自己的年龄,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天真的小孩,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故事,躺在河边的草地上数星星。人,是一年年地老了;但心,却是一岁岁地年轻。因为童年,本来就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冰心,是永远属于春天的,或者说春天是她撒播的,有如她那端庄秀丽的身影,永远给人内心以温馨。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在断发照相后所题的这七个大字,如同夏天的七个霹雳,振聋发聩,响彻云霄,不仅震撼了东瀛大地,也震动了一衣带水的神州大地。是的,这就是鲁迅,是中国的民族魂,永远呐喊着人们向希望前进。如果说冰心是“中国文坛的慈母”,那么鲁迅就是“中国文坛的严父”。没有哪个作家的笔锋似其犀利、敏锐。他用笔战斗着,“傲然睥睨”,无所畏惧。他如同炎炎夏日,炽烤着人们去奋斗,去迎接革命秋天的收获。虽为时代所不容,但他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这就是鲁迅。秋天的怀念我们每个人,都是母亲在春天播下的一颗种子,经历了风风雨雨,饱尝了世事沧桑,种子终于在秋天成熟了。而母亲,那位播种者,有的却已经悄然逝去。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位不幸者。他残废了双腿,母亲活得比他还要苦。经过母亲在上帝前的苦苦祈祷,孩子终于不用母亲操心了,也已经在人生的长河里小有成就时,母亲却只能含笑九泉。这就是一种甚似秋天的悲凉。史铁生一个人摇着轮椅,让内心的痛苦和落叶一起将过去掩埋。那位因人生之不平而大发牢骚的青年也已经步入人生之秋了……但是,即使是落叶纷飞的秋天,我们也要好好活。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的文字,是适合描写雪境的。但我们能从他的文字中,读出春天的绿意,那是生命的希望。他将北方淘金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冬天经他之手,并非死寂,而是令人向往。人人都畏惧冬天,因为那往往是死神来临的季节,可每个人都有冬天。杰克·伦敦也是,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无数个冬天,他却死在了自己的冬天,那是心灵降温到0度的季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要让心灵永远保持温暖。800字 初一
-
欣赏文人雅士我欣赏文人雅士,欣赏他们眉宇之间的多愁善感,欣赏他们谈笑中的之乎者也,欣赏他们行礼时的毕恭毕敬,欣赏他们作诗写作时的文笔神韵,欣赏文人雅士的点滴……。我欣赏文人雅士,欣赏文人雅士的代表——陶渊明。一首《桃花源记》,一句“良田美池桑竹”让我读懂了你,读懂了你向往美好的愿望,读懂了你感情的丰富,更读懂了你就是一朵隐逸傲骨的菊。你厌恶了凡世的纷争,你淡泊了官场的名利,你乏味了世人的勾心斗角,所以你选择了做菊。以写诗为好,以赏花为乐,以品茗为趣,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世,你的雅为清高之雅。我欣赏文人雅士,欣赏文人雅士的灵魂——李清照。好一句“藕花深处,不知归路”十五六岁的豆蔻年华,却埋下了“雅”的种子。现在的“雅”为天真浪漫。好一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多娇的你,已诗兴大发,用心灵浇灌出了一棵小小的幼苗,你对诗的无限依恋与热爱回报了你--情真意切的“雅”。好一个“舟轻愁重,欲语泪先流”,多愁的你,伤感压翻了你的轻舟,是什么让你“欲语泪先流”,你经历了什么?走过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带走了什么?为何你的多愁善感却带给了我无限的哀思。难道埋下的种子,结出了一颗让你苦涩的果?可如今你的“雅”是青春给予你悲欢的“雅”啊!你的雅为清丽之雅。我欣赏文人雅士,欣赏文人雅士的精华——屈原。你的“雅”并非“汩汩”泪罗,就能诉说完你对国家的雅意。并非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而能表达出你埋葬心底那份愁绪万千的“雅”,你的“雅”却得不到抒发,满腔热血洒到江中。也许那是一种释怀,只有涓涓细流的泪罗,方能抚平你心中的伤痛。你的雅为赤诚之雅。我欣赏文人雅士,我欣赏文人雅士的领袖——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从字里行间向我们渗透出对朋友的热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的一席话,让我胜读百年文学,告知了我正确的态度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的八字经典为我吹散了黑暗的浓烟,展示了中华子孙的优良道德。孔子,你的圣人训让我如何忘怀,你用儒家观念,为世界讲了一课“中国魂”。你的雅为圣洁之雅。欣赏文人雅士,用欣赏的角度,读透雅的含义。用文人雅士的语言为我的生命谱写一首永恒的赞歌。河北省定州市新华西路中学初二:杨楠800字 初二 抒情散文
-
文人与政治以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读书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于是大批文人趋向于考取功名,至于是否真的“兼济天下”,也真难说。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君王枉把平陈乐,换的雷塘数亩田”政治家之言也。“长陵亦是闲丘陇,异日谁知与仲多?”诗人之言也。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政治家因为种种原因囿于政党立场、时势使然为了政治生涯的继续纵然博古通今也难免“顾全大局”。所谓“大局”为了统治阶级、所在朋党牟利的,也自然不在少数了。说到文人,就不得不提文学。维特根斯坦说:“哲学是一种风度。”我以为,文学也是一种风度。更广义而言,是一种气象。这并不在于太白写了多少诗歌亦或退之写了什么篇章,更不在于作协领导高屋建瓴的指导与保证。而在于社会民生,在与老一辈人口耳相传中。而文人,也正是文学的传播者、发扬光大者。文学是文化的积淀,因为纯粹文人的不可行性,文化则成了更现实的点。随性二字,在文人身上得到很大程度的一个体现。柳七可为众名姬春风而吊之,谓“上风流家”,陶潜可归隐南山东篱采菊自此不问世事纷扰。其实本质都是随性,饥则食思则歌,怡然自得,羽化而登仙。在政治家身上体现更多的,李宗吾先生一言蔽之曰“厚黑”。所谓“厚”,即“面厚”,“黑”,即“心黑”。着实不契合随行一词。文人泼墨挥毫肆意不顾“乌台诗案”,政治家连喉舌都是机械麻木——为了权衡势力,为了争权夺利在政坛占据主导地位。文学只是他们手上的选票。其实古往今来,文人与政治家的界限也日趋模糊,甚至聊胜于无。今天也不乏学者教授登上政治舞台,政治家写书传播所谓“正能量”。更早的是在春秋,孔子提出“王道”的思想,尽管鲁迅先生认为中国从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王道,可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是支配着控制着大批的中国文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入朝为官的学说更是深入人心,履被仿效。做政治家搞朝政的文人可是多之又多,这非但没有为政治镀上一层浪漫主义的光晕,还拉低的文学的“格”。在当今物欲横流、波诡云涌的社会更是普遍存在。一个领导人,写了几句诗,变成了“著名文学家”连闲扯也都“寄寓着旷古忧思,抒发对光明未来的无限向往。”可笑矣,亦可悲。在此,我谨呼吁文人专心治学,莫谈政治。让文学单纯一点,让文学不再政治化。800字 初三 散文
-
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这话多美,蕴含着张爱玲的风韵和气质。在风起云涌的民国世界,她无需干涉世事,这世间的一切自会寻她。她就是那个安静的临水照花人,遗世独立,傲然枝头,风霜雪月是她的过客,一纸经年是她的生活。张爱玲那么傲然的活着,大隐隐于市,与世隔绝,那么淡然自若的处世。其实我是很艳羡这样的人的,充满故事。自她幼时所沾染的前朝遗风,到其稍大的灿烂霞光,和她中年时浓重渲染的笔墨时光,老年时的寂寂心声,这一切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都将化作经年里泛黄的点点滴滴,供灵魂回味。灵魂这东西是让人捉摸不透的,我们都是迷茫的旅人,用生活感受和泼墨般的情愫喂养灵魂,惟愿最后,求得一魄丰满的魂灵。我想,张爱玲老时,即便是靠回忆度日,也不会觉得生活空虚。她跌宕起伏的一生有太多小说般的情节,她可以不去触碰心底有关胡兰成的伤与痛。她有炎樱,有桑弧,有宋淇,以及夏志清那样的挚友,亦有温暖彼此心灵的赖雅,这些,已经足够填满一个人的灰机,将一个人的情感喂养到丰满。张爱玲医生喜爱孤寂,纵使她无可忍受寂寞,渴望热闹,孤寂依旧是伴了她的一生。我欣赏她老时的独居,只为求得心灵的安宁,将全部精力付与写作。这样的生活真是静谧,完全是自己内心的世界,清幽静寂,不被打扰。民国这个概念于我而言可谓相当模糊,但每每忆起那样一个年代,我却总是想起一个旗袍裹着的独有风味的世界,既有着中国的传统之美,又融合了20世纪的新潮之风,旗袍将之天衣无缝的衔接在了一起。若说旗袍裹着的一生,最美的当是张爱玲。她一身繁复的旗袍摇曳在风起云涌的上海滩,又一神素雅的旗袍在洛杉矶留下最后的背影,这样的转换,像极了她初期辉煌后期悲凉的一生。在我心中,张爱玲当是清瘦孤绝的,她每一个转身,都是掷地有声的吻。她永是那神秘的作家,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内心有着不为人知的清凉,她决绝而又坚定了一生。而她文字的浓重、犀利,却是她将自己浓厚涂抹的情愫喂给每一位读者,撩动他们的神经,触动他们的心弦。最喜她那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懂得这红尘纷扰,她便做了那隔江观望之人,给自己一份慈悲,演绎了一生的传奇。800字 高一 散文
-
行走在古代文人之间历史的长河隔开了古人与今人的生活时空,古代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卷,所展示的思想情怀,今人往往难以想象。所以了解古人思想,感知古代文化就存在了一定的难度。当你走近、溶入古典诗文,又发现古人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古人的思想比今人更加深刻。我们的生活无不在他们精辟洒脱的诗词文中一一体现,感叹于文人墨客千百年之前就对生命的真谛如此豁然感悟。大道如青天的老子洋洋洒洒五千言的《道德经》注定了中华古国智者的形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为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而现代经营管理,也要有保密意识。睿智的孔子,思想的全部范畴如:“礼”说,“仁”说,“忠君”说,“三纲”说,“孝”说,“仁孝”说,“忠恕”说,“中庸”说,“仁恕”说等,其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以仁治天下。一个汉朝老者的感叹:“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原诗是在劝人要能够通达世事,别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烦恼上面,应该敞开胸怀去欣赏,把握自己身旁各种美好的事物。走进古典,我们看到了仰天大笑的豪者,采菊东篱的闲者,独钓寒江的适者,感慨流水的智者,感叹命运的明者……古代文学,处处体现着古人超凡的智慧与哲学思想。中国素有诗国之称。诗歌发展到唐宋时期,更是进入巅峰状态,达到精美绝伦的境地。现在的小说和诗已经丝毫没有了文字的美感,见不到唐诗的豪放与宋词的婉约,有的只是俗气的故事和词藻的堆砌。很怀念唐诗宋词的年代,那时文字像初春江南雨后的黄昏,美丽并着清香。谁会忘记“杨柳岸晓风残月”?谁会忘记“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尤其是宋代,那是个战乱及灾难不休的王朝,竟然诞生了那么多凄美玲珑的文字,催生了那么多飘逸且才华横溢的词人!行走于古代文人之间,让人感受到精神的滋养、人格的涵蓄、感情的熏陶、审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800字 初三 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