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梦想600字

飞天梦想

600字 六年级 散文

深秋的戈壁大漠,寒风凛冽。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为“神舟五号”飞船送行,来为航天员杨利伟送行。人们十分关注“神舟五号”发射,说明了人们热爱祖国,希望飞船成功发射。我也曾经有过这样激动和期盼的心情。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当老师念到我的分数的时候,我的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一个学期的努力,到底有没有白费呢?这时的心情正和当时的人们一样,那种期盼。紧张。关心和祝愿都和发射时,人们的心情一样。

“曾慧然94.5分,进了新学期的培优班!”啊!我的心情就像“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一样,内心的激情有如大江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剧烈震荡。这种激情从脸上流露出来,切时,切情,切境,多么精彩的一幕啊!那时,顿时,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太兴奋了!我一学期的努力没有白费,我考了94.5分的好成绩!

杨利伟来到太空,向中国人民发回了问候。“飞船高速飞行着,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了一道美丽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啊!杨利伟眼中的地球太美丽,太神奇,太漂亮了!

不知道杨利伟眼中的地球究竟是怎样的可爱,不知道太空究竟是怎样的迷人,一切的遐想是萦绕在我们心中的梦。2004年5月17日是个难忘的日子,因为我们这些文学青年们亲眼看到了“神舟五号”飞船的返回舱,了解了中国五十年的船空事业发展史,激动、兴奋溢于言表。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我希望中国的航天事业能够蒸蒸日上,成为全世界的第一大国,一定要超越美国和俄罗斯,为中国出一口气。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读后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将迎来祖国的六十四岁生日,回忆这六十四年来,发生了诸多有着重大意义的事件。但是,最让我感到自豪的,还是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进行的那次太空授课。来,让我们重温一下,重新感受那一次的喜悦吧!

“同学们,你们好!”,这本是在课堂是司空见惯的一声问候,而在今天,这一声问候却非比寻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由中国最高的讲堂——距离中国土地300多公里的“天宫”传来的问候。

上课了,三位航天员面带微笑地出现在同学们的视线中,主讲人王亚平在另外两位航天员的帮助下轻点脚尖,徐徐地向我们“飞”来,站稳后,向我们问好,随后介绍自己。三位老师亮相后,就给我们表演了几个高难度的动作,看:指挥长聂海胜一下子变身一位轻功了得的“武林高手”,一开始就展现了“悬空打坐”,王亚平老师也不甘示弱,施展“大力神功”,只消轻轻一推,聂海胜立刻横飞出去,“狼狈”地贴在舱壁上。生动滑稽的表演让太空授课地面课堂的同学们以及电视机前的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地面上,大家通常都用称、天平等测算物体的质量,可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地面上的测量方法还管不管用呢?首先,王亚平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实验:王亚平老师从助教聂海胜手中接过两个一样的弹簧,弹簧的底端分别固定了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在地面上,由于两个物体质量不同,所以两个弹簧的伸长量也不同,可是在太空失重环境下,两个弹簧的长度却是相等的,由此可以说明,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地面上的测量方法是不管用的。可是,既然这样,在太空的航天员们又是如何得知自己的体重是否有变化呢?这时,王亚平老师似乎看透了同学们的心,知道了同学们的疑问,为我们介绍了可以在太空里测量质量的质量测量仪,并动手操作起来:他们从天宫一号的舱壁上打开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指挥长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老师轻轻拉开支架,把支架拉到指定位置,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显示屏上显示出数字:74。0,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千克。随后,王亚平老师向我们解释道:这台质量测量仪使用的是着名的牛顿第二定律:F(力)=m(质量)×a(加速度)。随后,王亚平老师还给大家布置了一道课后思考题:除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二个课题开始了:王亚平老师为我们演示了一个单摆运动。王亚平老师取出了一个支架,把一个小球用一根细绳连接在支架上,形成了常见的单摆。王亚平老师把它固定在展示平台上,把它提到一定的位置,松开了手,但小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左右摇晃,而是浮在空中;王亚平老师轻轻地推了小球一下,小球就开始做起了圆周运动,王亚平老师又换了一个方向,结果也没有改变。

这时,有人提出了疑问: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航天员有没有具体的方位感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王亚平老师在助教聂海胜的帮助下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杂技”:先是悬空横卧,这时对她来说,头顶上方是上,脚的下方是下;她在聂海胜的帮助下又转动了90°,变成一个倒立的姿势,这时对她来说头顶上方是上,脚的下方是下。王亚平老师转回来后,向我们解释道:“在太空中航天员自身的感觉是无所谓上和下的区别的,无论航天员头朝向哪一个方向,他们自身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不过,在天宫中,为了方便和生活,他们也人为的定义了上和下,把朝向地球的一面作为是下方,并铺设了地板。”

接下来,第三个课题开始了: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高速旋转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轴特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这一特性更加明显。于是,王亚平老师取出了一个陀螺,把它静止悬放在空中,再用手轻轻地一推,给它一些干扰力,陀螺开始翻滚地向前运动,可以看出,它的轴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王亚平老师把这个陀螺旋转起来,把它放置在同样的位置,给予相同的干扰力,这次,它不翻滚了,而是晃动地向前运动。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加清楚一些,王亚平老师取出两个相同的陀螺,一个静止,一个旋转,给予同样的干扰力,对比一下它们的运动。结果很明显:静止的陀螺的轴向变化很大,而旋转的陀螺虽然晃动,但轴向基本没有改变。

接下来,王亚平老师要给我们演示一些与水有关的现象:王亚平老师接过一个在太空在喝水用的饮水袋。王亚平老师把饮水袋上方的止水夹打开,水却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流出来,真是不可思议。这时王亚平老师半开玩笑地说;“如果诗人李白在天宫生活,大概他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了。因为在失重环境下,根本不可能会‘飞流直下’。”接下来,王亚平老师要挤出一个小水滴。看,一个晶莹剔透的小水滴诞生了,为了避免它到处乱飞,王亚平老师使用了一个独特的方式来收服它:只见王亚平老师张开口,把小水滴吞了下去。这一举动赢来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我们正在意犹未尽时,王亚平老师又拿出了一个金属圈和另一个饮水袋,首先,王亚平老师把水袋打开,把金属圈慢慢地伸进去,轻轻地拉出来,奇迹发生了,水在金属圈上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这在地面上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地面上有重力的影响水膜一出水就容易破裂,但在太空中,由于处于失重状态,水的表面张力就会大显神威,所以能够轻易的做出一个水膜。为了验证这个水膜是否结实,王亚平老师轻轻地晃动金属圈,水膜没有破裂,只不过是甩出了几个小水珠。王亚平老师又把一个印着一个中国结的小圆片轻轻地放在水膜上,水膜也没有破裂,这真是一个奇观!

水膜很神奇,但接下来王亚平老师所做的将会更加神奇。王亚平老师又重新制作了一个水膜,一点一点地往水膜上加水,只见水膜越来越厚,形成了一个大水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水球中间有许多的小气泡。于是,王亚平老师就用注射器把小气泡给抽出来。这时,这个水球就像一个透镜,透过它,还可以看到老师的倒影呢!试验就这么结束了吗?才不会呢。王亚平老师又用注射器在水球里做了两个气泡,可这两个气泡并没有融合在一起,而是单独存在着。现在,聂海胜把气泡抽了出来。接下来,王亚平老师要把红色的液体注射进水球中,看看会有什么变化呢?在注射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看到红色的液体在水球中蔓延开来,形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红色水球。

所有实验都结束了,到了自由提问时间,。“天宫里的生活用水是循环使用吗?”“在天宫里能看到太空垃圾吗?”“在天宫里看到的星星会闪烁吗?”……一个个问题连珠炮般投向三位航天员,他们则耐心地一一作答。当一个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女生问及“是否能看见UFO”时,更是让三位航天员忍俊不禁:“我们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UFO,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奇妙的现象: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我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或许,短短几十分钟的太空授课,并不能满足我们对太空知识的渴求。但通过大家聚精会神的目光、发自内心的掌声,却可以看到,一颗颗热爱科学、追寻梦想、探索未知的种子,已在大家心底悄然扎根。我们也期盼着,这一颗颗梦的种子早日绽放出绚烂的花朵。正所谓“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我们正值花季,我们的理想也已悄悄发芽。我相信,在未来里,我们会实现各自的梦想,让祖国比现在更加强大。

六年级:夢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散文
6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