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结网意识浅谈
我们知道,一堂课,一个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老师,心往一处想,情往一处倾的时候,那么这个课堂的“场”就成立了,每一个人这个时候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大家层层推进,最后达到情感的升华。但是,有不少语文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却怎么也形成不了这样的“场”,他们在课堂预设的时候,准备不可谓不充分,有了动情的音乐,也有激情的朗读,还有各种提问的巧妙的切入,但学生却没有入场,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这就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如今的小孩子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坎坷,没有类似的痛苦的经历,没有忍受过饥饿的折磨,没有艰辛的生活,被家长宠惯了,被社会娇惯了,在这样的一群孩子面前怎么样来上类似的课文。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思考、去探讨、去实践。王崧舟老师讲,在课堂里面凝构一个立体的、丰厚的、具有磁性般语义的场,可能永远是一个理想,或者说永远是一个梦,我们总能够无限地接近它,却永远达不到它。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是心境平和而又才情四溢的,而要创设这样的“场”,还要教师敞开心扉去体验,去弊很多东西,关注孩子们的潜结构,即他们知识、文化、情感、态度,生命的全部总和。
一名教师在上课文《我盼春天的荠菜》时,虽然故事很感人却打动不了学生,课堂上孩子游离在场外。文中那个小女孩,因为肚子太饿,实在忍不住,去偷了地主家的玉米棒子,被地主家的儿子追打着,跳到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差点死掉,这种感觉,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根本无法体会,因为他没有这样的经历,怎么办?有那么一个强烈的落差在,怎么办?认识人物的坎坷经历实在不易,要让现在的孩子进入到那样的场中更是不易。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通病,各级各类学校的文科教学更多地关注了知识的传授,却少有情感的熏陶,特别是应试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更是丧失了它的情感性,机械而单纯地传授语言文字和文学常识。
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坎坷”的经历,领悟人物的情感呢?
一、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首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感动是事实,但人的情感应该是古今相通的,通过搭起沟通的桥梁能达到心灵的互通。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课堂上,尽管老师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和预设,也带着自己的丰富情感进入课堂,但学生就是“不买你的帐”,依然进入不了这个“场”,就连特级教师也坦然承认在自己的课堂上有学生进入不了这个场,游离在外,譬如同学在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有的同学却在一旁嬉笑着或无动于衷,这样的个别学生总是存在的。究其原因,我想与我们的社会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如家庭环境的改善,生活条件的提高,艰苦经历的减少,都给学生一种远离痛苦和挫折的感觉,要让这样的学生进入那梦魇般的社会背景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进化在几千年内的情感是相通的,为什么经典、名著历时长久而不衰?因为人性当中的一些最本质的东西,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淌而被刷掉。人性当中最基本的,即被认为经典的东西,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必定是人之常情常理。因而,教师要把握人的性情中最本质的那些内容,所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在普普通通的每一个人的性情当中,把握普通人的常情常理,一定要打通作为人的一些基本的人性的相互之间的沟通,要解决好这个关系,要为书上的人物和孩子修路径、搭平台。教师若能做到这一步,那种情况可能就会有所改观。同样的《我盼春天的荠菜》这篇课文,在另一个老师的课堂上就有不能自已掩面而泣者,亦有学生声泪俱下。
教师在引导学生从现在过渡到过去的时候,要有相应的介绍和认识,让学生在走入这些人物之前,先走近他们。对话是一种较好的方式,通过对话建构起相关的认知,在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再进行情感渗透。教师要搭建一个平台,以大家的知识作为基础,以课堂环境氛围作为支点,以教师言语手势表情作为媒介,展示给大家一个苦难的情境幻想,并从中体味文章的时代感情。
二、丰富文学情感的积累。
增广学生的见闻,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奠定学生想像的基石也很重要。在小学语文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描写或记叙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的,也有不少是反映人物的意志品质、人生历程的,还有一些是反映国内外的旧时代的生活的,其中不乏名人名篇名作,如《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飞夺泸定桥》、《再见了,亲人》、《罗盛教》、《祖国,我回来了》、《一定要争气》、《我爱春天的荠菜》、《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珊迪》、《小音乐家扬科》、《穷人》……举不胜举。要读懂这些课文并不难,但要体会作者的情感却不易。
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课外品读有关的文化历史,知史方可论文,知人方可喻文,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才可能与教师有心灵的互通。文学作品在培养人的情感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常读书的学生能联系较多的类似情节,有丰厚的储备,易于找到情感,能体会文章的意蕴。通过文本的解读让学生能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文学积累,达到感情的升华。
阅读有关的背景文章或相关知识是更好地理解文章、进入情感的基础。对一些专有名词或历史名词,很多同学往往很费解,有些一个时代所特有的词汇也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而在课外能多一些这类题材内容的接触,多一些相关知识的积累,是激发学生苦难情感的必需品。
三、运用切实有效的教法。
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有待提高。就不少教师而言,有良好的动机和想法,想给学生营造一种相应的氛围来感受当时的情景,让他们能入情入理。但事实往往是动了自己的情,却动不了学生的情,或者在自己准备不够充分的基础上,在自己无法打动自己的基础上,也让学生走进不了课堂。
我曾上过《再见了,亲人》一课,虽然自己在备课时常常都被自己的设计打动,也每每在一些语言上情绪激荡,心潮起伏,有一种想将自己的这份感动带给我的学生的冲动,而且就在上课前与学生接触为学生示范朗读时,学生个个凝神听完,不禁鼓起掌来,我以为这堂课能让学生感动,但是事实是到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却十分差强人意,一方面,学生对这个文本刚拿到并不熟悉,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我只注意了以自己的情感来带动学生的情感,一次次的引导、激发,学生却闻而不动,特别是男生的朗读显得苍白无力,柔弱松散,不能入情,有一部分学生有感动,但无法形成这个“场”。
课后,我知道了我没有将学生自主理解放在主要位置上,当我自己“进入”以后,大部分学生却还都游走在“外面”,我没有能“走出来”拉学生“进入”,让他们自己体味到文中深情,只是用我的感动来感动他们,所以他们没有从内心里得到浸润,也就让人觉得师“动”而生欲“静”。从方法上看,我在让学生回到那个年代时,没有营造离别的场面,只是让他们体会了战争年代的感觉,没有预先铺设送别的情感,在主线的提炼上也片面地抓住了“亲人”的生发,而忽略了其它方面。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没有能深入地体会到那个历史年代的特定情感。我觉得在这种课堂里如果学生不能进入这样的“场”的话,就是失败的。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还有许多的思想、方法有待提高。
另外,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情感要求,也有不同的教法,比如有些课文在再现历史的基础上要能与时俱进、联系实际来进行,有些课文让学生进行查一查、写一写、做一做的相关练习效果来得更好,有些课文还需要进行实践探索等。
四、加强教师情感的感染
追求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学习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保证,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是课堂出色的前提。既然我们的学生离历史情感有距离,不能进入,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入,这正是教育者与教书匠的区别。在好老师的课里,我们总能找到让学生感动的那种人的本质的东西,总可以进入相应的“场”。教师要通过自己饱满的情感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就要自己有充足的情感,运用自己精彩的语言,饱含深情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无情不成文,无情不成课。
还记得《二泉映月》一课深刻的感触。王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坎坷”可谓费尽心机,学生开始对“坎坷”一词理解不深,只是浮光掠影一般,或者只停留在口头上,王老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将写阿炳的人生经历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词“坎坷”,并在每一段每一次的文字理解中让学生反复理解、加深印象:“这就是什么?”“这就叫什么?”“这里写的只有一个词,就是”“读出了什么?”句句点到。在想像阿炳的坎坷生活中这样提示:“大家看,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回来了,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就在阿炳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边,又饥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度的语言组织能力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教师饱满的情感投入,让学生感受了一次心灵的撞击。教师带着情感的引读,柔和深沉的语音,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本中的情感,一种如怨似艾的《二泉映月》的味道。
教师情感的深入与否在于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教师自身的情感阅历也影响着情感的表达。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引发学生的共鸣,必须要有恰当的描述、正确的情感暗示和展现。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当经常进行一些朗诵和演讲的训练,以达到以声动人、以情感人的效果。
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全都深深地凝聚在了课堂上,语文课堂不仅是人文知识的反映,也是人文情感的表现,是课堂所以感人之处,也是“场”能存在的道理。
学生没有苦难情感的体验可以理解,是现代社会孩子的正常现象,即使是挫折感也并不能代替苦难的历程,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将学生“拉”入特定的环境中,不是不能,是不为也。这样的课,一些名师都已用自己尽善尽美的课堂艺术给我们诠释得很清楚了。
课堂是一首诗,课堂是一曲歌,课堂是一段情,对苦难情感的体验基于执教者深厚的功底。作为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在生活中砺炼自己,不断追求、不断创新,才能不断突破、不断成功。
留逝
寂寞打湿了衣裳,离别吹乱了丝绦
流转的时光,像风迷失了方向,撞击着心房
曾经会不会走远,现在又在何方
将来的旅途,又有谁陪我走过,踏遍世事无常
思念不止蔓延,心情停留不谈
逝去的回忆,早已走远了吧,留下的孤寂
独自舔伤
思念编织了翅膀,愁绪闯进了新裳
彷徨指引的路途,在何方
留下的回忆,拦住的别绪
暮然惊醒,旧时人已新样
弹出的轻弦,淡淡的吟唱,葬在了心间
道出的别绪,谁来为谁奏响
惨败衣裳,终是不再
高一:一袭513
相关推荐
-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牛丽颖(沈阳市旭日弘文教育培训学校)语文教学里,作文教学首当其冲,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主要就是作文能力。而作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师来讲一直是一块比较难啃的骨头,尤其是针对那些刚刚接触作文和写作底子比较薄的小学生来讲,更是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抓破了头皮。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生作文教学呢?我想把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心得体会,和大家一同探讨一下。高度负责,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被人们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获此殊容,作为教师当勇挑重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将这一宗旨贯穿执教生涯的始终。充分备课,备课要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对每一课时的应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理解严密准确,不出错漏。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甚至要设计好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以防备“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在写教案方面,我一直主张用详案,详案能让老师的教学质量在短时间之内得到迅速提高,因为写详案的过程就是模拟上课的过程,其中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枝末节都会在此过程中现身,这样,问题就会在课前得到解决,而不至于遗留到课上去随机应变或应付了事。此外,详案也是一份有价值的教学参考资料,方便新的老师快速熟悉教材、把握教学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创新,方便了教学管理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兴趣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能够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并且能顽强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是一种学生内在潜力的迸发,不容忽视。也许每个教师都深知其中的道理,然而行动上往往却背道而驰,原因就是不得其法。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面狭窄,对事物的体验不深刻,不全面,我们应根据这个年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如,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吹泡泡,使学生从说一句完整话提高到一段具体的话。起初,只要求学生说“老师教我们吹泡泡”这一句话,接着,要求逐步提高: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吹的过程怎么样?泡泡的形状如何?颜色 如何?让学生展开一场生动的“说话”练习。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活泼,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都做到了观察仔细、思维活跃、积极主动、情绪高昂,学生的兴趣都提高了,并获得了足够的作文材料。说完后,再让学生把这些刚才说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通过创设和谐、愉悦的氛围,与学生的兴趣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快教学中激发作文的动力。作文评改是整个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以往,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几乎成了传统作文教学天经地义的事,我认为,作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互评自改的能力。这样不仅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进来加强协作和主人翁意识,还能使学生在互评自改过程中得到炼意、炼句、炼字的反复训练,在修改的实践中去认识正误,分辨优劣,得到习作的审美感悟,达到提高认识和写作能力的目的。当学生看到自己修改的作文通顺了,流畅生动了,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有了满足感,也就提高了写作兴趣。阳光教学,“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用教师的思想之泉滋润学生的灵魂之花,只有如春风的教诲才会有似海深的师恩。教条的说教或冰冷的批评,事实已证明难以奏效。相反,通过不断地鼓励,潜移默化地引导,却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地好办法。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美的发现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一个刚刚学过的词语的运用,虽然用的不是那么恰当,一个富有童趣的句子,一个其他孩子都不知道的生字,这都很微小,但是却能产生很大的力量,我们教师要找到学生成功的地方,这样为他的心灵之窗送去一缕阳光,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才能滋生万物。常规培养,切实可行的常规培养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保障。读书常规——每天只读一篇文章或是一个片段,甚至也可以是一句话,每天只读一点点,贵在坚持,做到定量而有恒。在读书的时候手里拿着笔,准积极备随时画下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提出自己的问题,写下自己的感想。发言常规——做到积极、礼貌、严谨、有序。 书写常规——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坐姿端正,握笔正确,书写快速而规范。作业常规——到家先写作业,作业时间最多不超过一小时(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把握好量),及时完成,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做到有质有量。课堂常规——不迟到,守纪律,善于发现问题,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疑问。礼仪常规——举止文明,不说粗话、脏话,不打人、不骂人。在校尊敬老师和同学,在家尊敬父母和长辈。做到这些要求,关键是教师坚持正面引导,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只要坚持正面引导,学生是做得到的。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自我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后,教学中所出现的情况越来越有挑战性、常常出人意外。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反思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课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成功的课堂教育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课后,教师必须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与同事交流,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合作解决问题,扩大了教学反思的空间,通过群策群力,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文献资料的阅读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行为的思路。不要总是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更为重要的是,阅读这些教学文献资料,可以使我们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教学进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高度负责端正教学心态,充分备课塑造自信形象,兴趣教学,阳光教学联手打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常规的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学反思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师的职责催其风雨兼程,学生的祝福伴其昼夜耕耘。虽如秋出的红枫,映出岁月的蹉跎,只为春意更浓……1200字以上 一年级 记叙文
-
浅谈昨夜有雨愁思长恐开窗,懒梳妆未卜来日前途和茫茫乎一岁,草木黄少年自有少年狂涉昆仑,笑吕梁磨剑千年今日试锋芒胆忠心,眼迷茫50字 一年级
-
反思语文教学语文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我发现一位平时学习吊儿郎当的学生成绩居然非常出色,虽然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但却又一次证实了我以前提出来的语文到底要不要教的问题,在我的观点里,我始终认为语文不是学得的,而是习得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语文真是不可以教的,教师只能是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而最终要有出色表现的话,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琢磨,不能死板应对。这里有一个学生本身素质的问题,人聪明、善于思考这是聪明的表现,但爱读书就不仅是聪明所能达到的了。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不一定明明白白,相反,学生在自己的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却可能悟到更多的东西。所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都肯定的一点就是阅读是造就学生出色语文水平的基础。但怎样的阅读才能达到如此效果呢?关键还在于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是在思考和运用中产生的,所谓的“死读书”并不算数。比如有的孩子被家长逼着去看一些所谓的必读书、名著之类的,这样哺育出来的只能是书呆子,是被动地去吸收的傻子。真正爱读书的,达到茶不思、饭不想的,是因为他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莫大的快乐,在阅读中他能将情感融入其中,或笑或悲,或惧或狂,并且读后还会玩味一番,甚至在现实中再去求证一番,有时还与大人讨论一下,也会在生活中引证一下,如此一来,书就读到了骨子里。这样的读不论是读经史子集,或是读日常小报,或是读儿童故事,亦或是杂七杂八的东西,他总能引起自己内心的共鸣,这样的理解与思考,这样的语文运用是超乎任何说教的。想一想,一个孩子如果每天都在大量地与那些心智敏锐的作家进行着阅读的对话,他的语文成绩怎么可能不好呢?再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响应上级的规定、政策,或者唯恐哪一点不讲到误了子弟,总是兢兢业业地按部就班地将那么多的知识教完,不厌其烦地为学生分析这个、分析那个,一会儿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会儿引导学生接受什么主义教育、什么思想熏陶,任务太多,孩子也无所适从,刚刚在一点上听得有了味道,想出点东西来,课堂重点就又被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语文为什么而教、教什么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我想就语文课堂而言,一是基础的字词句的积累和语法讲解,二是引导学生爱上阅读。但现实上即使孩子们很喜欢阅读,教师们也不得不打断孩子们的兴趣,告诉他们“上课了”,然后就讲一些孩子们并没有多大兴趣的东西。兴趣是要培养的,养成习惯更要花大量的时间,玩是天性,读书却并不是天性,要让孩子爱读书、爱学习并且善于思考是全社会的事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积极的教育引导,提供合适的家庭、社会温床,制定合理的教育方针政策,渐思渐行。(时2008-01-26)1000字 一年级 抒情散文
-
浅谈网友也有期盼也有牵挂虽然不曾谋面却总有聊不完的话没有真姓没有真名虽然只有昵称却依然让人动心说想说的话爱所爱的人虽然只是虚拟却一样使人认真不求卿卿我我不求朝朝暮幕虽然只有一尺屏显却宛若流水知音好言交好友好心酿好情虽然只有一个姿势却照样装点多彩人生100字 一年级
-
浅谈现代中学生的劣根性本来还想借文字改变现代中学生的恶习,至少就在我周围的,也已足够了,但时至今日我才幡然醒悟:已成定局的事,不是什么力量可以改变的,鲁迅先生也好,马克•吐温也好,纵使他们功底再深,号召力再大,也不能改变时下这种恶劣的风气。我也不是专家,不能高谈阔论,浅谈一下就足矣。第一点,变相嫉妒。本来不想把X君的事翻出来说。但诸如此类现象在X君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与普遍。X君好象什么人都能嫉妒,但这个嫉妒,却是被扭曲了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了,转变为永无止境的诋毁和诽谤。如果说有嫉妒我的日恩,那X君必定得算在里面。只是他的技艺实在太高超了,掩饰得令人一点也看不出来。就在我身边的事而已,用句较低粗的话来说,X君就是很贱!而以他的角度来想,他一定比我强很多?不然怎么能如此有力地打击我?粗鄙的话语他已经掌握得炉火纯青,即使是无可补救的过错,他也当成艺术,因为那是他精神上的唯一支持。他所创下的低俗的打油诗,实在精辟,但也只有他写得出了。第二点,惟我独尊类的称霸心态。Z君的事我写在了先前,他是这个集体里唯一有这种表现的人,彰显他的独特个性。他总想在他人脑中注入这种思想:一切遵从他,服从他,以他为王!你别以为我太夸大其词,我只能告诉你,Z君是不懂得与人共处的,他幼稚的思想告诉他:不想成为批呢工友,就成为君臣。于是,尖酸刻薄的性格是他的武器,总想去征服谁,但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在此顺便说说我对Z君的态度,因此事,我对Z君仅存的一点友善态度也消灭殆尽了。还有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事,有人想学习Z君的自我主义,但终究失败了,于是,只好实施低级的暴力恐吓手段。第三点,不知具体如何描述,以为已经恶劣到了文字无法描述的地步了。为什么要推行应试教育制度?为什么好学校要举办入学考试广纳贤才,招揽生源?还有我想问一下,中学生那股好学劲又到那里去了?学校好不好不是大问题,世界上的好学校多得像大米一样!问题是靠什么途径进去的,有一种是靠才华,有点累。另一种就轻松多了,直接坐在钱织成的魔毯上飞进去得了。有人不服:你有才华,你读清华北大得了!你首先质疑于他的逻辑:你有钱,你怎么不去读?我知道我在众人眼中是俗得不能再俗,不是我夸大其词,事实确实如此,现在这个泛滥的社会,一切与“学”沾边的都是宿。社会在发展,在成熟,在完善,也在进步,我为自己感到悲哀的是无法改变什么,文字的宣泄渐渐成为我心中自己补救自己的方法。回到正题,厌学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现代中学生情况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现象;那现代中学声不读书,又在干什么呢?说到底也就两件事,拉帮结派,在学校里扩大势力范围;搔首弄姿,吸引他人注意。有一种东西也喜欢这么做——病毒现代的中学生,就像被依波拉控制了一般,不禁自情地做着自己并不愿做的事。说起这件事,忍不住要斥责一些人:21世纪的中国,缺的是人才而并非美女帅哥、校霸班王。然而可悲的是,仅仅看到我周围的事,就能看出这许多劣态,中学生的品德缺失到底还要严重到什么程度?!中学生,可以说已经踏在社会的门槛上,可能便是社会上疯狂的浪潮吞噬了他们的心神,这样的无法补救。而重复这个句子:21世纪缺的是人才来改变这个恶劣的现实,而不是校霸班王的镇压!之前的“八荣八耻”这面镜子没人愿意去照,希望我信手写下的这篇文章也能成为镜子,有没有人照不要紧,反正可以反射。写完以后,这类现象愈发严重,而现在,要我概括我周围这些中学生的素养情况也很简单,两个字:粗俗1200字以上 一年级 记叙文
-
浅谈沙盘游戏作文教学儿童喜欢沙,似乎是对沙具有某种出乎天性的情感。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里都有“玩沙地”和“玩水池”,同样是一种天然的沙的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因而,游戏中包含着天性的恢复,若是这种天性受到了阻碍或压抑,在游戏中也就蕴含自愈的条件和机会。游戏也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和探索世界的桥梁,因此,沙盘游戏很容易被儿童接受,不需要太多的指导,儿童就能很快进入游戏过程中,儿童的投入与合作程度也是任何其他形式无法达到的。基于儿童这种天性,海天教育率先研发出小学生沙盘游戏作文学习课程,以解决困扰家长和孩子的写作难题并解决孩子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厌学等一系列学习上的问题。一般参与1次,孩子爱上沙盘游戏,3-5次孩子明显愿意写作文,爱上写作文,从而提升学习能力。海天教育独创性地将作文教学与心理学上的沙盘游戏结合起来,巧妙地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让孩子根据在脑海中的想象并且创造出生动真实的画面,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让孩子在玩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让写作文像玩游戏一样简单,让作文像童年一样鲜活灵动。沙盘游戏作文就是让学生通过沙盘体验,把自己想说的话通过摆沙具真实地表达出来。沙盘游戏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孩子犹如置身大自然,用心倾听和感受自然的声音,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大胆的想象和创意,描绘沙盘世界;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空间能力、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沙盘游戏作文首先是选出沙具,摆出自己的沙盘世界,叙述沙盘世界,写出沙盘世界。沙盘游戏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孩子犹如置身大自然,用心倾听和感受自然的声音,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大胆的想象和创意,描绘沙盘世界;沙盘游戏可以让学生通过沙盘体验,把自己想说的话通过摆沙具,真实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空间能力、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海天教育成功把沙盘游戏运用于小学阅读和写作的教学过程中,研发出了一套集情绪疏导、心灵成长、经典阅读、作文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方案。该方案以积极关注、无条件包容接纳为基石,为孩子营造一方安全、自由的心灵空间。800字 初中 叙事
-
浅谈中年级作文教学浅谈中年级作文教学 中年级的作文教学侧重于片断练习,练习写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或一个场面,不要求写成篇的文章。但写出的片断,要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既“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学生要写好片断,关键是内容。内容就是学生遇到的学习生活中的事物,把这些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用文字表达出来,就会写出一篇好文章。因此只有丰富学生生活,学生才会有内容可写。因此学校要多开展一些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如拔河、登山、故事会、演讲会等活动。这样,当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不会有“没话可说,没话可写”的现象了。 要指导学生写好片断,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丰富学生写作内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多读书可以实现由内而外的灵活运用。只有让学生大量地、反复地读书,从而才能规范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语感。因此,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写作能力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但写作质量不高。问题主要表现为遣词造句的功夫不够,文章的病句较多,为了克服以上诸多毛病,我们主要注重从三个方面去加以解决。首先是注意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习题讲解,都力求自己的语言准确、流畅、无语病。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注意到自己的语文表达。550字 小学 叙事
-
蜘蛛结网暴雨一过,一片金黄的阳光斜射进树林。树叶绿得可爱,我悠然地走在林荫道上,忽然看到树枝上吊着一个黑乎乎的东西,走近细看,原来是一只小小的蜘蛛,它正在织它的网。我想也许是刚才一阵暴雨,冲坏了密密的蜘蛛网,使瘦弱的小蜘蛛失去了“家”,现在正在重建它的家园吧。黑色的小蜘蛛被一根细长的丝吊在空中,丝的上头系在一根树枝上,丝的下头连着腿上的一个小孔,随着八只爪子不停地划动,那丝也不断地延长着。哦,原来蜘蛛是先落在下面的一根数枝上,把细丝固定好,然后顺着树干很快地回到原来的那根高枝上,再往下跳,也不会摔着,是因为这时第二根丝早就从小孔里出来了,它又稳稳地落在树枝上,接着第三根,第四根……。。 不久,它的“新家园”就建完了。我盯着蜘蛛,瞧着它不停地织,不禁怜悯起蜘蛛来。我想,蜘蛛做一张网,真是不容易啊!要爬高,要悬空,真是像在杂技表演呢,多难呀。我想着想着,往后退了几步。这时一只小麻雀突然从对面的树枝上猛冲下来,一下把网撞破了,还带走了一大片蜘蛛用了不少时间才结起来的网丝。。望着残破的网,看着弱小的蜘蛛,我真恨麻雀。看着带着蜘蛛网飞走的麻雀,就像见了一只浑身是疙瘩的蛤蟆,那么恶心和讨厌。。麻雀一飞走,小蜘蛛又耐心地织起网来,织得又快又好。这时,文文扛着竹竿,冲着我喊:“姐姐,知了!你怎么愣着不捉了?”说着就拿着竹竿打了过来。竹竿未到,知了早已飞了,可竹竿扫下来的时候,刚好砸在蛛蛛网上,小蜘蛛又前功尽弃了。一个接一个的挫折,小蜘蛛也许心灰意冷,失去继续织网的勇气吧,我不忍再看下去,悻悻地回家了。第二天清早,路过这片树林,又来看望蜘蛛,我惊奇地发现弱小的蜘蛛织的网是那么大,那么密,那么好。我呆呆地望着,望着,心灵一颤:多么了不起的小生灵啊!蜘蛛虽小,但他那种不怕困难、奋力拼搏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吗?750字 初二 叙事
-
蜘蛛结网在一棵高高的树上,有一张大大的网,那是蜘蛛的家,每天晚上,蜘蛛都会坐在家里等着飞虫上门。可是,有一天,刮起了大风,蜘蛛网被吹得摇摇晃晃,接着电闪雷鸣,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倾盆大雨。蜘蛛网破了一大半,蜘蛛想:这张网是我辛辛苦苦织的,我一定要把它补好。还没等蜘蛛补完,网又被大雨打破了。蜘蛛不放弃,,继续补———第二天,雨终于停了,太阳见了笑眯眯地说:“你重新织的网真好,真结实呀!”蜘蛛舒了口气,笑了。150字 二年级 叙事
-
“蜘蛛结网”“蜘蛛结网”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7年第32期民国老课本由叶圣陶等人主编,丰子恺插图,其中有篇题为“蜘蛛结网”的课文:“蜘蛛在檐下结网,既成。一蜻蜓飞过,误触网中。小儿见之,持竿挑网,网破蜻蜓飛过。”你对“小儿”的行为有何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立意参考】对于“小儿”的行为,可表示赞成,也可表示反对,还可辩证看待。如赞成“小儿”的做法,可立意为:(1)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2)不可见死不救。如反对“小儿”的做法,可立意为:“小儿”的行为破坏了自然界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也有悖于我们当今所倡导的生态平衡、自然和谐的精神理念。如辩证看待,可对“小儿”行为的利弊及其影响表达看法。值得一提的是,不管从“人文”还是“自然”角度看问题,都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应重点围绕“为什么”而写作,即写赞成、反对或辩证看待“小儿”行为的理由;第二,立意应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若抛开材料内容,不是针对“小儿”的行为发表看法;或只把爱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当作话题泛泛而谈,应视为偏题之作。500字 叙事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了《语文——新课程百问》,我简要谈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体会。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通过阅读可以获得信息,更能在感情上、思想观念上、意志品质上得到熏陶。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就离不开阅读教学了。新课改之后的阅读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虽然这以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知识层次、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局限,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很难把握,但也绝不能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机器“默默聆受”。语文教学有两大中心任务:一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是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是体现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的例文。教师的任务是通过例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知识点,掌握读懂类似文章的方法,而不仅仅使他记住这篇文章的字词句段及其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结构紧凑、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小短文,每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以整体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心去读,自己去慢慢琢磨文章的写法特点,细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及其创设的情景。学生读出味道来了,自然就有了学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启动者,学生思维领域的开拓者。这时教师的“导”就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孩子的灵活的思维方式、宽阔的思维领域、多维的思维取向是靠经常训练而自觉形成的。所以各年级段都应该注意这一点。阅读教学中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是要求教师花大力气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课堂上的每一个质疑都是需要精心研究设计的。要抓住每篇文章的关键点,找准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书──让学生自己读。读,要给足时间;读,要有层次地指导;读,要形式多样。读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问──让学生自己提。老师要充分把握时机,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问能够提。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要让学生尽情地提,提充分。踊跃提问,体现为一种良好的阅读意识,反映为一种不懈的追求精神,它是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发展的重要教学策略,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果──让学生自己摘。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既摘到了“果子”,又能掌握摘“果子”的过程,那么,学生的阅读思维水平和迁移能力必然会得到快步发展与提高。情──让学生自己抒。真正溶入教材,在语言文字中畅游,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就能有效地把阅读教学教出个性。如读《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如有感情朗读董存瑞冲到桥下,毅然拉响炸药包英勇牺牲的那一段,不是老师一句“请同学们读出董存瑞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感情”就能到位的。学生情感形成过程,是老师讲、灌、析都无法代替的。非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想、读中品,抓词析句,反复揣摩,层层推进,深入体验不可。而老师应同学生一道卷入课文,全部教学策略应在学生“愤徘”处给予启发与点拨,或恰如其分地给予示范,使学生真正走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读出董存瑞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读出董存瑞可歌可泣的动人画面。话──让学生自己说。教学中,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源泉,提供说话的时空,营造说话的氛围。只有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学──让学生自己评。学生会用自己的目光、积淀、经验、认识、智慧去认识美、感受美、揭示美和完善美,并实现表现自我的欲望与意愿。让学生拥有评的权力,不仅能充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浅谈古诗与语文作文教学乌桕坝小学:谭阳发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诗歌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教学内容。大致在小学二三年级时,语文教材极出现了比较简单的“四绝”,如洛宾王的《咏鹅》,李绅的《锄禾》,白居易的《草》(前四句),张俞的《蚕妇》。而选入教材的古诗,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真正的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的心灵美,这对于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大有好处。作文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综合训练。作文教学是一种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叙事、抒情、议论、说明的能力,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记叙描写能力。如果能够把作文教学方法应用于古诗教学中,或者说以作文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古诗,这不是达到学习运用语言的目的了吗?本文力图寻找出这样一条途径为小学高年级的语言教学提供若干思考。一、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1、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小学阶段,最初是书面语言落后于口头语言,但是从二三年级起,书面语言就逐步赶上了口头语言,到四年级,书面语言就可以超过口头语言水平。2、小学高年级作文的一般发展趋势大致由不切题至切题,由切题至中心突出,由自然的开头结尾至多样化的开头结尾,由不分清段落至逐渐能分清段落,由只会用简单句至会用复杂的复合句,由平铺直叙不善表达思想感情至能够初步的借物抒情。二、古诗作文化的几种形态1、扩写古诗。小学生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把语言写明白,写通顺。把古诗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儿童写作时候的偏题问题。大凡要扩写的古诗,先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其含义,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这使得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不仅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值得指出的使,扩写与翻译有所不同。扩写是翻译程度上的语言加工,已经是高于“改写型言语表达形态”了。它不仅仅只局限于在教师提供的翻译上加上一二句话或者是一二个词,它可以加上作者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的句子只要能使作文内容连贯,过度自然就行了。2、改写古诗。改写古诗形式灵活多了,可以从原诗出发进行改写,也可以跳出原有的诗歌改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的改写都要依照原诗的文风,依照原诗的结构布局,依照原诗的主题中心。以白居易的《草》为例。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的第一句讲野草长满了整个草原,第二句讲野草生长规律,三四句讲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先是记叙描写,然后议论抒情。后两句用来赞美一切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点明诗歌主旨。(1)增加内容学生在改写时,必须先找到改写的突破口。在这首诗歌中,学生是想以描写野草蓬勃茂盛生长的样子为主呢,还是想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呢?待学生确定某一方面后,便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写作。以前者为例,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描写辽阔的草原,枯黄的草地,野草的长姿,甚至是作者身临其境时的感受,然后议论抒情,按照古诗的布局娓娓道来。(2)改变内容还是写野草,歌颂它的生命力,只是换一种情境,换一种场合。比如说,可以先描写门前的几株野草被石头碾断了,然后是忽然有一天又发现它们摇曳在微风中,青翠欲滴,风姿依旧。这样改写,还是吻合诗歌的布局,中心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换汤不换药”。如果再作深层次的加工,我们还可以把野草置身于悬崖峭壁之上,推测它的来历,描写它的现状,然后设置一个野草将近死亡的场景,然后笔锋一转,它又兀然出现,生命力极强。无论是哪一种写法,还是不能离开作者的写作模式以及主旨。这一点在“古诗作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3、渐渐走向自然作文改写多了,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那么,就应该有自己的写作模式了。“换了汤也要换药”。自然作文的初期阶段,可以是内容题材相近的两首诗歌的移接转化。如与《草》相同的,学生可以选择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孟夏已临,而于山寺中,春又重来。这种感想转入到《草》中,野火焚尽,生命复还,赞美再生的乐趣,歌颂生命,不是又富有新的意义了吗?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练法,即提出不同的选材要求多次练习写作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找处事物间的内部联系,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由点联想到面,由现在联想到过去和将来,由此及彼。转化移接多了,学生可以自己创造“自然作文”,写自己想写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作文,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把真实的思想写下来,放胆作文。当然,限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的阶段性,教师对他们的“自然作文”不能苛求,只要有新意,语句流畅明白就可以了。4、缩写“自然作文”诗歌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为它的短小,对仗工整,语言具有节奏感,具有韵味。流传广泛的诗歌中的很多字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思考,深思熟虑的。“临安一个字,捻断数千茎”。小学生写了一定时间的作文之后,通常回游语言罗嗦重复的毛病。可不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写诗来避免或减轻这种毛病呢?现在许多儿童刊物里已经出现了儿童诗人的作品。因此,这可以说明小学生以课本或者自己的文章为对象,把“文”缩成“诗”。一定时间的锤炼,会使小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词语凝练、句子写精的意识,那么,缩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三、“诗歌作文化”的意义古人云:“读遍唐诗三千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教学在我国古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学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而今,随着历史的发展,诗歌在文学中已经不是占有主流形式了,而且在教育领域中它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重要位置。然而,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的儿童诗,它的教学形式的展开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意义仍在延续,而且,可以预见诗歌教学的潜力的挖掘是无可比拟的。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让诗歌走进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能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古诗作文的练习中真正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创收。四、结语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诗歌的讲授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能初浅的理解,这实质上是对古诗资源的极大浪费。既然读诗诵词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把这个目标融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呢?特别是当儿童已经学习了一两年的诗歌之后,让她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学会较好的运用语言,不是既可以达到传统教学的目的,又可以解决语言培养的目标,何乐而不为呢?“诗歌作文化”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难题,利用小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避咳扬利。或许,“诗歌作文化”真的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条可以借鉴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江西教育资源网)1200字以上 小学 叙事
-
浅谈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浅谈小学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姓 名: 李淑娟单 位: 鹤壁市山城区第五小学职 称: 小教高级联系方式: 155浅谈小学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第五小学 李淑娟著名教授钱理群说:“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现在的语文却变得很可怕,不怕作文的学生太少了。”可见说起作文,孩子们都很头疼,甚至连才进入作文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学生都有“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的苦恼。这其中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低段忽视作文的渗透教学,造成写作起步晚,没有做好低中段写作教学的衔接工作,一到中段就手忙脚乱,以致于到高段还是写不好作文。因此,笔者认为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天真,求知欲强,善于模仿,好提问题,喜爱表达,思维形象具体,但表达起来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的特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提倡作文教学低起点、早起步。这样,可大大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能力有益处,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对学生轻松愉悦地学好语文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实施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计划呢?下面我就肤浅地谈一谈自己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摸索低段作文起步教学的一点看法。一、说好一句话,写通一句话。(一)口头表达。低年级小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句子结构形式的把握正处在培养、发展、提高的时候,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注重言语的规范。他们对“句”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头脑中有“完整句”的印象:“谁(什么)干什么”、“谁(什么)是什么”、“谁(什么)怎么样”。当然,这要由浅入深地进行,也就是先说后写。说话,这对学生来说,是件极其容易的事,在上学前,他们已拥有一定的经验,但并不一定规范,为了让学生的头脑中有扎实的句子的概念,可以从下面的两点入手:1.识别句子的各部分要素。比如:老师说出一句话:“小鸟在树上叫”,让学生找出“什么”“怎么样”这两部分。2.判断句子的完整性。如出示以下内容:“(1)下雪 (2)春风吹醒了笋芽儿 (3)我的妈妈 ”让学生判断一下,哪些是完整的句子,哪些是不完整的句子,并说说理由,给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这两方面的训练并不是只靠这些题目就够了,平时要加强,可以是有意的集中练习,也可以是在教学中无意的分散指导,贵在持之以恒。这些句式的训练加强了学生说话写话的逻辑性和规范性。(二)书面练写。口头表达到位后,更重要的是书面练写。低年级书面语言的练习要从兴趣着手,立足生活与教材,设计一些轻松、简单的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得到发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1.练写四素句,句式是“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内容不限,自由发挥,心里想写什么就写什么。2.变换句式。如“把字句”改写成“被字句”,把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提到句子前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等一些简单的句式变换。3.扩句。如:出示句子“娃娃哭了。”再写“娃娃( )地哭了。”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时间和地点。4.随意写句。如给定一个词语,写一句话日记,我曾让学生用“长大”写一句话日记,有学生写到:“我长大了,一个人睡觉不怕了。”“我家门前的小树长大了。”所写的句子不但完整,而且富有情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学习课文后,让他们任意挑选一个词语写一句话,内容的题材可以是学校生活,也可以是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度,这样他们写起来特别来劲。这样的练习起点低,坡度小,学生的兴趣浓厚。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学生完全有能力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部分优秀的学生并不满足于一二句话,能写一段话。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每天我总喜欢把学生写得较好的句子在班里读给大家听,与大家共享,给学生适时的表扬和鼓励。此时此刻,教室里往往传出阵阵热烈的掌声。二、说好一串话,写通一段话。语文课程标准 对低年级的写话训练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这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学生喜于接受、愿于表达、乐于动笔的话题和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写作的束缚,使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产生最优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出示错乱句子,给句子排序。在作文起步教学阶段,不适宜马上放手,而应先“遵法而入”,然后才能“破法而出”,也就是说要先教给学生写话的一些方法,其中句子间的有序性尤其重要。训练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调整错乱的句子是个好方法。可以写好几段分别按时间顺序的、按方位顺序的、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句子,打乱后让学生重新调整。如:( )上午,我们在草地上捉蝴蝶。( )傍晚,我们在河边欣赏美丽的景色。( )今天是我和妹妹到外婆家的第一天,心里可高兴了。( )下午,舅舅带我们去海边玩耍。( )清晨,我们跑到山上看日出。( )这真是令人难忘的一天啊!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步发现句子间衔接的规律,这为自己写话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提供一些词语,练习连词成句。从每课中挑几个词语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由于给熟悉的字词筛选、重组、加工、整合,学生从未感到这是一件苦差使,反而每次坐在那儿苦思冥想,想方设法找到这些词语间的联系,产生出全新的的信息。这不单单是巩固字词,而且是张扬个性、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更是提高写话能力的好途径。如:选用下面的词语中2-3个词语写几句话——“打扮、地板、能干、干干净净、懂事、尽管、仍然”,学生经过酝酿,站在不同的角度,选用不同的词,写出异彩纷呈的语句:“尽管我不太爱学习,但我很爱劳动,经常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时,妈妈总是竖起大拇指说:‘如果学习上也这么能干,我就非常高兴了。’我想,以后我要向这个方向努力”;“我的妈妈特别爱打扮,老是不做家务。家里的事都是爸爸干的,他总是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我想:能干的爸爸,这辈子有你苦的了”;“我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常常把地板弄得一塌糊涂。尽管这样,奶奶还在别人面前夸我能干。我想:这是为什么?”3.创设生活情境,学写简单句群。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是的,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话”源泉,只是学生不曾留意而己。因此,我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睁大眼睛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使他们懂得观察越认真、越仔细、越深入,内容就写得越具体、越生动、越感人、越富有生活气息。(1)看看说说写写。出示一件物品,让学生观察它的形状、颜色,说说它的作用,然后写一写。(2)画画说说写写。可让学生创作一幅画,再说说画画的过程或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个小故事,然后写下来。(3)演演说说写写。组织学生表演小品或一个生活场景,让他们用口头语言来回忆,再动笔写。(4)玩玩说说写写。如:大家一起玩“我为三毛画鼻子”的游戏,然后再说话写话。4.仿照课文句式,编写儿歌短文。模仿是创新的开始。仿写也是扶着学生走向成功作文的一条捷径。有课文句式作铺垫,学生写起来就觉得轻而易举。如:教材中有一段话“爸爸是高山,妈妈是河流,我是一条小溪,一条欢乐的小溪。”在弄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我让学生仿编“爸爸是( ),妈妈是( ),我是( ),( )。”过了一会儿,一段段精彩有话语便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有的说:“爸爸是太阳,妈妈是月亮,我是一颗小星星,一颗亮晶晶的小星星。”有的说:“爸爸是大树,妈妈是花儿,我是一棵小草,一棵绿油油的小草。”……对于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则不局限于“爸爸、妈妈和我”之间,可以扩展到社会上、家庭中的各层关系,以扩展学生创造思维。5.充分发挥想象,填补课文空白。课文中有许多地方是作者留给读者揣摩、回味的空白之处,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对此挖掘、延伸。如:学习 春雨的色彩 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群小鸟中的一员,与麻雀、燕子、小黄莺一起争论春雨的色彩。有的学生争着说:“我是一只小杜鹃,我觉得春雨是白色的,瞧,春雨落在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落在李树上,李花白了,还引来许多嗡嗡的小蜜蜂呢……”在填补空白之时,学生必定要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倾吐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个性,可谓一举多得。6.看图写话引路,写作如此容易。实践证明,看图写话是培养初入学儿童向观察事物过渡的一个桥梁和凭借,是提高低年级学生读写能力的好形式,是培养儿童提高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好途径。看图写话记录着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瞬间,内容有趣,浅显易懂,既有图,又有写作提示和选用词语,这好比让学生在黑夜里看到光明,大大降低了写作难度,颇受学生的欢迎。他们很乐意展开想象,在大胆的想象过程中能联系生活实际,自觉地调整思路,让静止的人物活动起来,让花草树木充满生命活力。三、 多读课外书,丰富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郭沫若也有诗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作文就是厚积薄发的创造活动,低年级学生积累的好词佳句不多,生活经验贫乏,在习作中遇到的困难也就越多。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低年级儿童的优势是记忆力强,吸收语言信息快。因此,当他们在学会汉语拼音后,我就引导他们借助拼音这根拐棍走进课外阅读的世界,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优秀的文学园地里倘佯,受到熏陶感染,汲取精华,积累词汇,形成语感,以便在写话时挥洒自如。为了让学生将积累活动转变为自觉习惯,我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积累的兴趣。我在黑板一角每天写上一两句成语、谚语、名言格言、或其他好词好句的,让学生读一 读,记一记,还鼓励学生自备一本“采蜜集”,遇到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就认真地抄下来。我还隔时在班上评选“辛勤的小蜜蜂”,比比谁积累的好词佳句最多。我还激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用省下的零花钱买各种课外读物,成立一个班级图书角,同时也从学校图书馆找一些合适的书,让他们轮翻阅读,学生读的内容多了,积累的东西也越来越丰富。总之,作文起步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采用综合优化的策略,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将理论与实践、体验与领悟都整合起来,让学生的作文从量变到质变,达到一个较好的发展效果。1200字以上 小学 叙事
-
浅谈生作文入门教学浅谈小学生作文入门教学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80-02小学生入门写作主要有两大困难:一是“写什么”?(选取写作材料),二是“怎么写”?(写作方法与技巧)。作为入门应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才能讲究写作技巧,因为前者是基础,好比河水之源,如果没有源头,哪来涓涓细流乃至滔滔长河?三年级是小学生作文的“入门”阶段。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学生怕作文,甚至把作文视为是一项“苦事”。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用“问题”导向目标,有了问题作引导,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要领,从而积累大量作文素材。这样,写起文章来就会下笔自有言,写出来的文章就自然言之有物了。这就是教学的第一步观察。构思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学习谋篇布局的重要一步。有了观察得来的资料,还不等于能写出好文章,还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裁剪,才能写出好文章。不过,若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心理特征,借用写人、写事和写物的典型文章,将抽象难懂的作文知识化难为易,还是有办法把学生引上构思之“路”的。比如,在训练写景时,可用 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文,作为范文,这篇文章结构总分总,先总写小兴安岭,再分别叙述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文章结构分明,便于学生掌握。若训练写人,则引 爱迪生 一文先简介典型事例塑造人,外表内心是性格,最后赞美品质点中心。对小学生来说,教师还要重视口头和文字表达的训练。它也是作文训练的重点。训练的步骤是:先说再写,写后就读,边读边改。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定能把话说通,把意思表达清楚,把对象写准。总之,在表达训练中,将说写结合,读改结合,采用“说、写、读、改”的模式,训练学生表达由通顺明白到准确形象到生动。至此,通过作文教学的观察、构思和表达的训练,学生写出的作文也就有“序”、有“物”、有“理”、有“文”了。经过近几年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实践总结,我觉得学生能否由怕作文到爱作文,这与作文入门的指导有很大的的关系。下面就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一、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小学生对任何新的事物都有感兴趣的一面,并且有探知的欲望。三年级的学生,此时还未接触作文,真希望自己快点知道,作文究竟是怎么回事。是难是易?是有趣还是乏味等等一系列问题存在他们的思维空间时,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觉得特别要引导好第一节作文课。这就是激发好学生的作文兴趣。第一次给学生上入门作文时,我没有照章地按作文要求让学生作文,而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作文”。并且是在谈话中用最熟悉、最形象的事物,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理解“作文”的含义。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也许同学们很想知道怎样写作文,其实作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比如你们的妈妈在自己心目中漂亮吗?有多漂亮?你想告诉你的同学、老师吗?怎样说才能把漂亮的妈妈让别人知道呢?听了这些问话,学生们的兴趣来了,并且各抒己见,同桌之间议论纷纷。看到这一情景我接着说,你讲的如果能写出来让人看,就成了一篇作文。学生们听了,觉得更新奇,并感觉到作文原来既有趣又简单。接着,我还告诉他们,不光写妈妈,还可以写爸爸、爷爷、奶奶------甚至你觉得有趣的事情或者是其他有意义的东西都可以写成作文,告诉别人。这时,作文的概念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二、注重读写结合的教学万事开头虽然难,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节作文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觉得教师还得注重培养他们读写结合的习惯,所谓读写结合,就是读不离写,写不离读,这就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引导学生怎样把一些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另外,读写结合还涉及到课外活动的开展。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宽、深化和发展。在课外活动中,主要从课外阅读与组织实践活动两方面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多方面的素质。比如建立“班级图书角”,保证时间的前提下,首先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提供学生课外阅读,教育学生多看名人作品和 小学生优秀作文选 等好文章。由此养成勤于读书、思考、动笔的良好习惯。如此一来,既提炼了阅读方法,又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衔接起来。三、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小学生的作文不能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也应该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生活首先要有顺序、有条理。写静态事物时要写出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用途等内容。并要求学生按从远到近或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去观察,然后有条理地写下来。写动态事物应包括写动物、活动变化的事物等。如写动物,就要写出它的外形体态及生活习性的内容。写活动变化的事物,就要写出它活动变化的情况。对这类动态事物,我们可以采取“游动”的方法来观察。如在一次写一动物的作文过程中,事前我讲明了“游动”的观察方法,让学生按这方法去观察自己家养的一种动物,并让学生有条理地写出来。这样,有的学生写“我家的一头黄牛”,能把黄牛写得栩栩如生,看了他的文章,就像亲眼看见他家养的牛一样。写叙事时,我要求学生按时间推移或地点变换的顺序来观察,要观察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重点是观察事情的经过和主要办事人物的行动。作文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来,把主要办事人办事的过程写具体即可。写人时要求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写人的文章可以“一事表人”,也可以“多事表人”。当然,观察事物不能只为观察而观察,应展开想象来丰富文章的内容。因为事物之间都是互相依存,彼此联系的。要由表及里地去认识事物,找出它的内在联系,从而全面地,本质地了解事物。 在作文中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地体验生活。四、批语要有鼓励性作文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个新鲜事物,维持他们的作文兴趣与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同等重要。而给学生成就感,写些具有鼓励作用的批语则是维持作文兴趣的有效手段。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带有很大的创造性,因而学生的劳动也十分艰辛。所以不少学生把作文视为难事,怕写作,不想写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费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了文章,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反而得到老师的否定与批评,那种不好受的滋味可想而知了。因此,批改作文时我认为应批些鼓励性的话,使学生看了批语,心情激奋,爱写作,想写作,下次写作文时,决心写得更好;如果批语不好,学生则会感到灰溜溜的,只能是适得其反,讨厌写作,怕写作。那么,作文教学定会失败或收效甚微。实践使我认识到,小学生作文入门的教学对学生以后作文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作文的爱好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入门教学非常重要。1200字以上 小学 叙事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深度阅读论文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对阅读理念理解的偏失,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阅读“过分自主”,缺少教师有效引导的现象,导致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十分肤浅。肤浅的阅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影响阅读教学质量。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其实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阅读分析,形成自己的分析文本的能力。这种能力如何形成,既然是通过对若干个文本的深度分析来形成的。如果我们对每个文本总是浮光掠影式的分析,缺少分析技能的学习、训练,那么学生就始终无法形成这种技能。阅读教学需要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是指个体在阅读文本中,能够潜心会文,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即能对文本加以个性化的、合理的感受、理解。语文“深度阅读”的实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语言文字的阅读过程,教师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和积累语言的同时,探究文本的精髓,让学生完成创造性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阅读的深度是学生主动体验获得,这是一个层层递进过程,是在学生发展思维、丰富语言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深度阅读需要教师深度引导。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及阅读能力有限,自主阅读时,对文本的感悟相对较为肤浅,这就需要教师的深度引导。通过引导将学生肤浅的阅读引向深入。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度阅读要重视对语言的分析、揣摩、感悟。文字作品是由文字堆积而成,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思想的载体。阅读就是解读“文字密码”,获得内在意义。阅读教学则是在引导学生破译密码的同时,学习作者编制密码的方法,从而培养语文素养,受到思想教育。选入教材的课文皆是文质兼备的美文。从思想内容上看,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义;从语言上看,文字优美生动,蕴含着高超的写作技巧或者描摹细致,或者遣词造句准确生动,或者言简意丰……然而,无论是学文,还是明理,最关键的都要通过品读语言才能实现。肤浅地品读语言,只能获得浅层的收获,深度品读语言,才能有丰富的收获。正如上述成功案例,学生深度品读感悟语言文字,领悟了文本的内涵,学到了表达方法,提升了语文素养。深度阅读需重视细节分析。一篇优秀的文字作品,固然必须具备思想之深刻,境界之高远、格调之高尚、叙述之生动、描写之形象、议论之深刻等因素,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也是极其重要的。阅读一篇作品,如果不能对其精彩细节进行分析,那么我们所看到的这部作品也就只是标本室的骨骼标本。强调“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要重视对文本细节的研读。通过对细节的分析,来提高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鉴赏能力,为作文写作提供参考。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粗线条的太多,作过细分析的太少。举个《我与地坛》的例子来说。这篇文本中,母亲每次在“我”动身前的无言帮助,“我”离去后母亲久久的凝望,母亲在地坛中找“我”又怕被“我”发觉的小心谨慎,母亲为找不到“我”而担忧以及找“我”时的吃力……这些细节,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无尽的追思和深沉的愧疚,无一不彰显着母亲伟大无私的真爱。这伟大的母爱,不仅感染了史铁生,也感染了无数的读者。正是基于此,我们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些细节描写使《我与地坛》有了如此巨大的感染力。如果教学中对这些细节描写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再去研读其它文本,其结果必然是夹生饭。深度阅读需要语文教师使用文本,要敢于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大部分教师都是注重十全十美,面面俱到,唯恐遗漏一点。其实所谓面面俱到,实际上是什么都不到。学生学习是一点点的积累的,循环巩固,以致成就。一个善于循环教学的教师,应该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把课程标准的知识能力要求列出一个体系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中,一篇文本强调某一知识能力点,这样做,学生才能扎扎实实地有所收获。语文阅读教学拒绝浅薄,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才可能给文本以厚重,才可能给生命以启迪,才能用思维与精神的深度让学生走向博大。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深度阅读论文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