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
中国是一位理智的巨人,因此我们有了悠久的历史和光明的未来;中国是一位略带偏激的文人,因此我们总可以在中国历史的角落里找到一些被人有意或无意遗忘的东西,让后人一次次的评论。
有人说这是一种悲哀,是的,说着话的一定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文人,他热情,猛烈,有着几分怀才不遇的感慨;有人说这是一种魅力,因为这样,中国才显得与众不同,才配得起“包罗万象”这样的成语,说这话的人也应该是一个文人,他聪明,机警,有着几分把酒临风的得意。
在中国做文人是一件辛苦的事,他们必不可少,但永远不会是高贵一族;他们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主流,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是主导。真正高贵的主导者往往轻蔑地称之为“家伙”。“中国的社会里永远都不缺少泼冷水或唱高调的家伙”,既然是被称为“家伙”,可见这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这无疑是中国社会的特点,也有几分鲁迅所说的“民族劣根”。
中国人喜欢歌功颂德,喜欢歌舞升平。中国的文人得意时自诩为“国之精华”,失意时的逃避也粉饰为“寄情山水”。他们是中国群体中最幸运也最委屈的人,这也应该是余秋雨笔下文人“自卫和自慰”的原因。
中国的文坛从不寂寞,即使是文人们被统治者仇视时,也能留下一些故事让后人传说。前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后有乾隆帝的文字狱。那些坑中的遗灰已冷,被拖出的尸体已化为黄土,人们只能在记忆中思考……当然,中国文人也有过快乐的记忆。宋朝时的士大夫们都是出色的文人,他们的文章不但有着深邃的思想,也拥有着华丽的辞藻;他们即使在一株花草前低吟时也兼顾着一颗富有哲理的心。这是文人最快乐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坛最流光溢彩的时代,中国的文化在那个时候达到了顶峰。
可当我们仔细回望那段历史时,是不是有一股悲哀的凉意从脚底窜起――如果宋朝的那群文人不是出身优渥的官宦人家,如果宋朝的那群文人不是为了仕途而致力于文,那么那个时代还会让后世的文人有一种快乐的怀念吗?华丽的辞藻是为了衬托深邃思想的,清丽诗篇是为了思考仕途疑惑的。后世留下“唐诗重情,宋诗重理”的感叹时,我们是应该得意于前人创作的逐步成熟,还是悲哀于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中国的文人似乎永远也逃不出政治的桎梏,一半是社会的的现实,一半是文人的自愿。没有人会舍弃功名利禄,连出身草莽的西楚霸王也懂得“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的道理,更何况是饱读圣贤书的文人呢?中国的儒学讲究的是积极入世,“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对于政治和社会的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无权批判。
有人说,中国的文坛里也有只寄情山水的人物,也有只羡慕闲云野鹤的文人,单单一个林和靖,就足有隐逸的风骨了。聪明的文人听到这话多半是会微笑的,且不论余秋雨先生早已回驳过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单单看到人们都晓得这位姓林的先生,就知道他还是没有逃开“功名利禄”的一个“名”字,只不过是晚些许年罢了。我有时真的很想知道林先生对于他后世留名的想法,也不知他是否还可以心无二物的调弄素琴。
坦白的说,中国的文人大都是不够坦白的,张爱玲是个例外。“出名要趁早。”这是张说的,她的坦白可见一般,作为文人,更是难得。可正是这个敢于承认自己从小就自认为是“天才”的女人,她的写作才华却从未得到过“文人们”的认可,以至于在后世的眼中她只是一个高级“琼瑶”。这是文人的失误,还是文人的妒忌?没有一个文人象张那样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寂静;能让自己的作品被人称赞的文人很多,但能让自己也如此传奇的文人似乎都躲不过被张的光芒掩盖的结局――只要他想和张比。文人自古就相轻,这是文人的可爱之处,也是文人的可笑之源。
文人,尤其是中国的文人,如果是为了生存而弄文的话,这样的文人是最不幸的,但无疑也是最才华横溢的。这样的文人,外国有克拉赫伯,中国有古龙。但古龙似乎更不幸,因为克拉赫伯被公认为伟大的小说家,而古龙只是一个通俗作家。他不是通俗大师,金庸是,因为古龙弄文是为了生存,而金庸不需要。古龙迷们感到痛心吗?没关系,古龙已经为自己的可悲苦笑过了。斯人已逝,只留下楚留香,谢晓风,西门吹雪等名字延续弄文生存的文人的光彩。“中国如今的文坛已经市场化了。”这是中国文人的希望,还是更深一次的泥足深陷?韩寒许久没了消息,那个自诩为天才也被世人公认为天才的少年已被人忘记了名字,留下来的只有不断“尝试”的郭靖明和喜欢无痛呻吟的张悦然。已经找到自己风格的慕容难道只看见人生中的黑暗?余秋雨退隐了,王朔也许久没“开骂”了,如今的文坛不知是热闹还是冷清。这就是如今的中国文人吗?我们是喜是悲?
中国的文人,笑过,哭过;坚定过,彷徨过……那接下来,该做些什么?
中国文人欠缺什么?
翻开中国灿烂的文学史,许多“星宿”发出耀眼的光芒,唯独缺少一颗“星宿”——诺贝儿文学奖。为什么,中国文人没有获过此将,象征着纯粹文学的奖项。我深思下来,思考着,中国文人是否欠缺着什么,那么欠缺在那。为什么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竟没有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我不禁要问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当代文人只沉浸在研究古代文学,为什么当代文学文人不去写中华民族最纯粹、最传统、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难道这仅仅是因为无人欣赏,无人拜读;难道在偌大的中国,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竟找不到一个懂得欣赏的知音吗?这的确令人难以置信。
在古代,由于社会性质,价值取向,决大多书读书人只为升官发财,实现自已的人生报复,写出的文章有很浓的政治气息;而未实现人生抱负或在官场中受到排挤,写出的文章多则抑郁寡欢,虽然此类文章有很多被传诵下来,也有很多是千古的名篇。但,真正写出本民族特色的却寥寥无几。
在当代文学中,则千篇一律,清一色的全写小说,每当我到书店购书时,总能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看到,本季畅销某某小说,作者某某,而要是已略有名气的作家,则写成某作家最新力作。出版的小说不是“言情”就是“武侠”,很少有能看到其它文体的文学。只有在书店的某个角落的书架上,摆放的,唯一的显得“另类”的书,就是那以过逝的作家,写的诗歌,散文等,可是那些书已布满了尘埃。
在当代文坛中,文人谁着社会的大潮涌动着。一阵雷一阵风,风雨一过便重此销声匿迹,很难有长久流传的势头,虽然中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但留给后人的精神食粮太少,而仅有的又没被后人很好的传承下来。
中国文人欠缺什么,欠缺写作技能,阅历,还是……我认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是不会欠缺这些的,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一个正确的“三观”。
虽然写小说满足了大众的口味,畅销的小说也满足了作者金钱的“欲望”。从而就导致了国民的愚昧,素质的偏底。
近年,国家正改革当前的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转型,当然应试教育的课本已不顺应时代的需要。。于是“教改员”就把畅销的金庸小说引进了课本,并把一些爱国主义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删除。这引起了轩然大波:赞同者认为这样能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反对者认为,这样会使学生淡忘先烈的英雄的英雄事迹。我也执反对意见:“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而一个有英雄的民族人们却逐渐的淡忘,这更令人悲哀,”可能中国文人就是欠缺了一点爱国主义和爱国的热情,所以才不去写本民族最纯粹的文学,才写不出最高雅的文章,才无缘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国家,泰戈尔几把本民族纯粹的文学,把爱国的热情升华到了极点,让全世界听见了亚洲文坛的声音。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流传后世,才经得住时代的洗礼,只有这样的文章才看称真文学。
亚洲第二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国家——日本,川端康成,也把大和民族的文学的文学写出了特色,可我却不会认同。一个不敢正视本民族历史的民族,一个企图窜改本民族历史的民族,即使写出的文章在有特色,我也不回去拜读,我怕被那些肮脏的文眼玷污了我的灵魂,可能我执的观点有些偏激,可是这就是我的风格。
假如中国文人不随波逐流;假如中国文人有一个正确的“三观”;假如中国文人有一点点爱国感;假如中国文人……嗨,真的很悲哀,假如中国文人从事纯粹文学的创作,又怎能落到如此田地,那获诺贝尔文学奖启不早以是中国文人的囊中之物。
相似题目
-
中国文人我们,都很悲哀。近期,一年一度的高考伴着风声雨声又匆匆向我们走来。十年寒窗,千声哀叹。记不起多少个日日夜夜,台灯、几案,伏案疾书,睡眼朦胧;也记不起多少次低头抬头,推算、草稿,工整做答,斗志昂扬。而现在,或许是一切都该结束了,有或许一个新的开始在等待。站在这繁忙的年月间,让沧桑的目光穿过喧嚣的街市间拥挤的肩头,穿过百年来一台台已经凝固的悲剧和戏剧,一声声已经蒸发的低吟和高喊。搭乘着历史奔袭的列车,直接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在那儿,一群长袍青衫的失意文人还在高谈阔论,仰天悲嚎。想着这种考试的选拔制度,不过是考了一点文化知识,不就是评测一点能力技巧。竟然能炒得这么热,闹得这么火,一千多年都凉不下来,几乎把长长的一段历史都烤出火焦味来了。然而,那些曾经失意的文人们,纵然是屡战屡败,却依然执着地,一生穿行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一次次的科考,一次次的失败,又一次次的重来。有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有人”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那些高中的自然是一举成名,飞黄腾达。而热闹之后,繁忙之后,谁来记忆那些落地的考生,他们心里的悲凉,谁又知道。当得意的马蹄在身边窜过,喧天的鼓乐在耳畔鸣响,得胜者的名字在街市间哄传,轻视的目光在四周游荡,他们不得不低头叹息了。他们颓唐地回到旅舍,旅舍里,昨天还客气地拱手相向的邻居成了新科进士,仆役正在兴高采烈地打点行装。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怎不悲哀。于是,他们无奈地把自己关在房里,提笔欲抒,却只写下一串苦涩的字眼“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赵嘏)”。李频说“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王建说“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考生们总是或多或少的被寄托着家族使命和责任,因此科举得失也就成为一种牵连家庭、亲族、故乡、姓氏荣辱的宏大社会命题,远不是个人的事了。而一个落第者要回家,不管是他本人还是他的家属,在心里上都是千难万难的。今天,多少考生,一届又一届,多少复读生,一次又一次,不也正有意无意中延续了古代文人们的悲哀吗?我们的课本里还保留着《孔乙己》《范进中举》这些悲惨文人的故事,各地的戏曲舞台上也还有《琵琶记》和《秦香莲》,虽然是在批判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弊端,但又何曾没有在影射今天的应试考试呢?这些种种的悲剧和滑稽,我们不能不说:由一代又一代中国古代政治家们好不容易构想出来的科举制度,由于展开方式的严重失度,从一开始就造成了社会心理的恶果。这种恶果比其他恶果更关及民族的命运,因为这里包含着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急剧退化。科举制度实行之后,中国的任何一个男孩子从发蒙识字开始就知道要把科举考试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除了不多的少年及第外,他们都将为这种考试度过漫长的年月。不知道当年升沉于落第和及第狂潮中的书生,有几个曾突然领悟到科举对自己的人格损害?但一定有人曾觉醒过。只是这种由巨大的政治权力所支撑的国家行为,怎么会被少数明白人的抱怨所阻遏呢?而这少数明白人的明白,又能到什么程度呢?科举制度在人格构建上的诸多弊端,至少不可能被当时的决策者彻底洞悉。他们中有不少人也是从科举的路途而踏上高位的,无法看透自己和同道们身上的根本性隐疾,但是他们却感到了科举制度所遇到的麻烦。就像一屋子喝醉的人谁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喝醉了,只感到桌面的倾斜、杯盘的摇晃。他们开始整治科举制度,只在具体操作规程上着眼,出了很多新点子,又遇到很多新障碍,消消停停千余年,终于没有走通。现在,站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也不得不寻着先辈们曾经的足迹,默默望一眼不到头的峰顶,只得又低下了头,继续无奈地向上攀爬。……窗外又开始下雨了,在这个高考的季节,或许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罢。那稀疏的雨滴,是奋斗挥洒的汗水,还是失意感慨的泪水,只有考生们自己能体会罢。“路迢迢,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寻着那条古老的路,我也将去走走罢,只不知踏上那条路的我,又当是怎样一番体验。还是在这里祝愿那些高考的莘莘学子们:祝你们好运!1200字以上 高二 叙事
-
中国文人我一篇一篇翻着书页,那样沉迷,看过了李白,读过了苏轼,却懂不了满腔情仇的意念。那树,又开花了,我忍不住也想做一个诗人。无奈,我只是个俗人,我的脑袋里还回想着那一篇余秋雨写的《家住龙华》,是否,做一个人很难,做一个中国人更难,做一个中国文人那又有多难?在一本本名著上,我读懂了中国的辛酸,更读懂了中国文人的辛酸。我捧着那一本厚重的《上下五千年》似乎用我全身的力量也支撑不起。历史的篇章总是很庞大,因为修辞太多了,要我说说历史并不客观,客观的是那一群客死他乡的中国文人…。.一个个不知名的文人,一个个短暂的生命,一篇篇幸楚的文章,刻画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他们也继续写,在一群狂热的粉丝下继续写,但是,又有多少人懂他们的文章呢?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懂…。还会有多少中国文人呕心沥血而死呢?不知!我不知余秋雨写《家住龙华》的主要意义是否为哀悼那两位教授,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只是俗人,不是诗人,我不懂中国文人…。.或许,我连《家住龙华》的意思也没明白,但我很明白,中国文人真的太心酸!在无数个只休息几个小时的日夜里,中国文人的灵魂还会活吗?是否只会像机器一样…。.400字 初二 散文
相关推荐
-
中国文人欠缺什么?翻开中国灿烂的文学史,许多“星宿”发出耀眼的光芒,唯独缺少一颗“星宿”——诺贝儿文学奖。为什么,中国文人没有获过此将,象征着纯粹文学的奖项。我深思下来,思考着,中国文人是否欠缺着什么,那么欠缺在那。为什么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竟没有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我不禁要问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当代文人只沉浸在研究古代文学,为什么当代文学文人不去写中华民族最纯粹、最传统、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难道这仅仅是因为无人欣赏,无人拜读;难道在偌大的中国,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竟找不到一个懂得欣赏的知音吗?这的确令人难以置信。在古代,由于社会性质,价值取向,决大多书读书人只为升官发财,实现自已的人生报复,写出的文章有很浓的政治气息;而未实现人生抱负或在官场中受到排挤,写出的文章多则抑郁寡欢,虽然此类文章有很多被传诵下来,也有很多是千古的名篇。但,真正写出本民族特色的却寥寥无几。在当代文学中,则千篇一律,清一色的全写小说,每当我到书店购书时,总能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看到,本季畅销某某小说,作者某某,而要是已略有名气的作家,则写成某作家最新力作。出版的小说不是“言情”就是“武侠”,很少有能看到其它文体的文学。只有在书店的某个角落的书架上,摆放的,唯一的显得“另类”的书,就是那以过逝的作家,写的诗歌,散文等,可是那些书已布满了尘埃。在当代文坛中,文人谁着社会的大潮涌动着。一阵雷一阵风,风雨一过便重此销声匿迹,很难有长久流传的势头,虽然中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但留给后人的精神食粮太少,而仅有的又没被后人很好的传承下来。中国文人欠缺什么,欠缺写作技能,阅历,还是……我认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是不会欠缺这些的,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一个正确的“三观”。虽然写小说满足了大众的口味,畅销的小说也满足了作者金钱的“欲望”。从而就导致了国民的愚昧,素质的偏底。近年,国家正改革当前的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转型,当然应试教育的课本已不顺应时代的需要。。于是“教改员”就把畅销的金庸小说引进了课本,并把一些爱国主义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删除。这引起了轩然大波:赞同者认为这样能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反对者认为,这样会使学生淡忘先烈的英雄的英雄事迹。我也执反对意见:“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而一个有英雄的民族人们却逐渐的淡忘,这更令人悲哀,”可能中国文人就是欠缺了一点爱国主义和爱国的热情,所以才不去写本民族最纯粹的文学,才写不出最高雅的文章,才无缘诺贝尔文学奖。印度,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国家,泰戈尔几把本民族纯粹的文学,把爱国的热情升华到了极点,让全世界听见了亚洲文坛的声音。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流传后世,才经得住时代的洗礼,只有这样的文章才看称真文学。亚洲第二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国家——日本,川端康成,也把大和民族的文学的文学写出了特色,可我却不会认同。一个不敢正视本民族历史的民族,一个企图窜改本民族历史的民族,即使写出的文章在有特色,我也不回去拜读,我怕被那些肮脏的文眼玷污了我的灵魂,可能我执的观点有些偏激,可是这就是我的风格。假如中国文人不随波逐流;假如中国文人有一个正确的“三观”;假如中国文人有一点点爱国感;假如中国文人……嗨,真的很悲哀,假如中国文人从事纯粹文学的创作,又怎能落到如此田地,那获诺贝尔文学奖启不早以是中国文人的囊中之物。1200字 高三 议论文
-
文人风骨我也记得在温州以前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来到这里,所以根本就不会知道这些问题到底有多么严重。所以要来到这里感谢的是那个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干脆他带给我们了那么多的信息,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个美好世界的存在。但是从未必真的能够天天在这里待着,享受着这么多的信息。未必能够在一个地方看得懂,其实这些东西在交到这什么所谓的人权,实际上也是一种外在的给自己夹了一个标签而已。他们一直都羡慕着别人所拥有的那种文人风骨,以为自己所拥有的清高孤傲就是这样的,可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只不过是自己在假装,然后去排斥其他人的一种文化形式而已。所以当他们看到他们写那种娱乐新闻的时候,娱乐文章的时候就会出现那么大的反应,绝对是他们侮辱了这个平台,玷污了这个平台,可是实际上他们没有想过是他们自己内心出了问题。他们还曾经自诩自己这么热爱这样的一个领域,可是到最后却还是自己的小心眼儿。就好像那个清华大学出来的学生所说的那样,现在普遍了这些高材生都没有什么外人风骨。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大气,段实际上骨子里还是斤斤计较着。400字 高三 记叙文
-
中国那些可怕的文人啊中国那些可怕的文人啊,我真想对你们说:回归美丽的大自然吧,走向深沉的人伦社会吧,抒写人间真爱吧,驱开浑浊的空气还民族一个湛蓝的清天吧……是的,我不能容忍!再也不能容忍那种可怕的罪行了!那些可怕的文人偏安一隅,不肯冲出成长的轨迹。久而久之,他们觉着生活烦了,干燥了。于是就发点牢骚。怎么发呢?写长篇,写大部头。他们说,出版商看重的是金钱,只要是大部头,读者就会觉得他们想像力丰富,觉得他们文采飞扬。读者多,书自然好出版,成名自然容易。写什么呢?是啊,写什么呢?来点武侠吧,来点玄幻吧,来点恐怖吧。其实我说,一个对自由爱情追求的主题何必写成厚厚一本呢?一篇震撼人心的散文,一首奇葩四溢的诗歌也许更能给予人以荡气回肠的力量。况且大多数的小说是用来过眼瘾的,大多数的散文和诗歌是用来提升思想境界,陶冶高尚道德情操的。那些可怕的文人有着十足的小女人味。他们不仅坐在井底,而且还不愿抬头看天。小资小调,夜郎自大,娇娇滴滴,矫揉造作。他们把写给情人的话写成一部长篇。他们以为自己是海纳百川,只要是自己的混浊的灵魂,那么其他人也以上有此臭魂。自己涉世未深就干脆来点悲情。那些可怕的文人失去了社会责任心。他们根本不懂社会是什么,却硬要往社会上套。沈红在《湿湿的想念》中写到她的爷爷沈从文执着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身缠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理想。鲁迅说:“我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救疗的注意。”你可能说,时代变了,那些是过时的东西了。好,退一步讲,现在呢?国内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给人们带来的困难,落后地区人们的愚昧,生态环境的恶化;国外黎巴嫩的战火纷飞,伊拉克的难民苦不堪言,非洲儿童的饥饿贫穷……这些你都看到了吗?你能用你那支神笔勾勒出来吗?你说,那是政治经济问题,与文学无关。好,让我们看看《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讲话:“《百年孤独》这部小说主要是表现拉丁美洲的孤独。”你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那些可怕的文人或许根本就没有美丽的心灵和高尚的灵魂。也许我想错了,中国不曾有许许多多的文人。那些脱离土地的人,抛弃人民的人,追求虚幻靡丽的人,躺在灯红酒绿下的人,良心何在?德国诗人海涅曾说过:“诗人在他不离开现实的大地时,是坚强有力的,只要他空想地在蓝色的空中飞翔,他就变得软弱无力了。”莎士比亚在《真,善,美,就是我的生命》写到:真,善,美,就是我的全部;真,善,美,万变不离其宗;这变化,尽显我的创造;三位一体,魅力无穷。”而那些可怕的文人呢?爱心何在?崇高何在?我说:中国那些可怕的文人啊,呼唤正义,呼唤光明,呼唤爱心吧,让我们的民族崇高起来吧……1000字 高三 议论文
-
文人杀鸡文人杀鸡特别让武夫耻笑,刀提在半空里,哆嗦着,磨蹭着,迟迟下不了手,对鸡和自己都是一种折磨。文人常被讥为妇人之仁,杀鸡大概是最好的佐证。前几日,家里的一只母鸡暴死,母亲说要立刻放血,时间一长就吃不了了,我最爱吃鸡肉,杀鸡却是头一次,心里惴惴的。由鸡窝里取鸡的死尸,旁边一只大公鸡不答应,脖颈的毛立起来,直啄我的手,我猜想着,那死的一定是他的“妻”吧,他心情一定悲痛之至,就自己先心虚了,好象我是刽子手似的,杀了他的妻,还要吃他的妻的肉,啃他的妻的骨头。后来一想,鸡终究是鸡,是鸡就得被人杀、被人吃,人吃鸡是天经地义的,何况我历来是最爱吃鸡的。于是胆子大了,由鸡笼里扯出它来,大公鸡疯了似的,从鸡窝里飞出,扇着一对大翅膀朝我扑过来,我急忙扔掉手里的鸡,它才停下来,眼睛死死地盯着我的手,我不敢动。母亲过来帮我,提着小木棍拦在公鸡和我之间,公鸡跳起来,立刻遭到小木棍的袭击,我则飞快地提了死鸡离开,倒了一大盆开水,将它扔在了冒着热气的开水里。我心跳的利害,怕她的“丈夫”会再反扑过来,但他终于没再过来,远远地立在那,看着我将他的“妻”褪去毛,剖开肚皮,挖出内脏……我的手颤抖着,心狂跳,不敢再看他的眼睛。鸡做熟了之后,我一点味口也没有。过了一个月,一次喂鸡时,发现大公鸡双脚鲜血淋淋,以为是与其他的鸡斗耍时被啄的,没在意,谁知第二天回来,母亲就告诉我:“那一只大公鸡昨天还好好的,今天不知怎么就死了。”我跑到鸡舍旁,母亲已经把它的尸体由鸡舍里取出,放在地上,它的头软软地耷拉在地面上,硕大的身体还有微热,两只腿健壮有力,爪子上还留着血的斑痕,我不敢再看它,悲伤笼罩了我的全身。我用一只袋子装了它的尸体,等到天完全黑了,带上铁锹,在外面找了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掩土埋了。回来的路上,我想对一只鸡已经仁至义尽了,谁知更加放不下,不知道他是真得了什么怪病,还是因他的“妻”的死,悲愤交加,郁郁而终。我总是愿意相信后者,那是一个多么有情义的大公鸡啊。唉,这就是文人杀鸡,总觉得杀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800字 高三 叙事
-
文人临水五千年的文化荡涤着华夏的历史,文明源于黄河,所以,在文人总与水有着莫大的关联。文人临水,往往是灵感涌动的先引。最早,最伟大的临水者当推孔子。面对滚滚东逝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话。山具有仁者该有的一切品德:坚忍,顽强;而水,更多的是智者的通达,飘逸。“仁”是一种道德,所以山的形象是坚定的,不容改变的;而“智”是一种修养,在百转千绕后不变的是内涵,所以,它以水为承载,一种柔弱无骨却可冲击大浪的文人的气质显露无疑。庄子“长于水而安于水”,则反映了文人的不羁。任由水大浪高,我只安于水中。任由外界环境怎样,文人还是文人,心灵中安静如水。在道家学派中,崇尚“无为而治”,现在说其颓废,然而,有时对待是一种生活方式,有时无谓亦是一种幸福。大海有它的壮阔,浅井有它的宁静,对于那只可怜的青蛙,或许真正适合他的只是浅井,而不是大海。没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长于水而安于人。说了伟大的思想家,自然不能忘了诗人。诗人的敏感、善愁、多情很容易把水的东逝,委婉,曲折作为精神的依托。文人多失意,而诗人更是堪怜。孔圣人早就有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诗人在落泊后,往往寄情于水,任由情随水逝,世与时流。唐建中四年,任侠使气的韦应物出任滁洲刺史。在铺天盖地的黄河江浪中,只觉一叶小舟的孤独。“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自己就如伊水岸边孤村里的孤雁,在强劲的北风中向前飞去,不堪回首。同样被贬黄州的苏轼,来到黄鹤楼上,长江、汉水奔流而下,两水交流,颇为壮观,而想到自己的被贬,不由感叹:“江表传,伊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州对鹦鹉,苇花萧瑟。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埋葬祢衡的鹦鹉洲,而今芦苇萧萧,荻花瑟瑟。既为文人,何必追逐权力,在政治游戏中,文人注定是牺牲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的绝唱,使水成了愁的代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起月落,潮涨潮消,能有多少愁随水而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碧水依旧东流,只是岁岁花相似,年奶奶人不同罢了。在亘古不变的天地间,文人的声音是微弱的,文人的悲哀是巨大的。在悲哀的色调下,有时也会有几缕小小的喜悦挑染。“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多么妩媚,多么撩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多么天真,多么幽静。然而,在阴柔的碧波中,阳光永远照不到全部。文人临水,因水有德,因水有情。日日月月的冲刷中,散了他的忧伤,消了他的迷惘,只留下永恒的文字作为见证。记得这里曾有一位文人的眼泪,有一位文人的死亡,有一位文人的呐喊,有一位文人曾经的梦想。然而,一切都已逝去,在滚滚长江的波涛中,有谁听到当年的英雄高吼,在悠悠汉水的细纹里,又有谁听到昔日的怨侣低诉。一切都不复存在,只留下了水,一位智者,缓缓地淌过历史,永不止歇。身后澎湃的泡沫,只会在转眼间涅灭,留下潮湿的回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真实的虚幻,在水的映衬下格外动人。临水的时候,不要忘了身后真实的背影。800字 高三 议论文
-
文人文人多不愿自称为“作家”。“作家”“做假”。对老祖宗发明的文字,他们有很大的疑义,想那造字时代的君主定不会有“文字狱”的念头,却苦了后来的老文人们,硬是在百把字的文章里留下了成堆的通假字,用数学老师的话说,就是文字的近似值,说白了,其实就是错别字。文人手中的笔,仿佛不是自己脸上的嘴,丢下的文字,似那没有瞄准器的冲锋枪------乱射出来的。无须顾虑前方是否有靶子,只是为图个痛快。假冒的,走私的,劣质的,只出子弹不吐壳的,连扳机都扣不响的依然妄想能吓死两个文盲。用1。5的眼睛带老花镜去洞察社会。用草纸编印的心得,大泻在文化市场上,去诱骗“处女们”的第一次。笔名的隐身效果大大超过了U17上的钠米氧化锌,或干脆牺牲自己的知识产权,慷慨地让给自己最厌烦的名人。这一招是郭靖射大雕,一来以他人的名声去提高自己的销量,二来以自己肮脏的语言反过来玷污那厮的形象。以子之矛攻子盾,打一枪换一个名字,机动灵敏地游击战术,“绝影”1般地消失速度,让人望尘莫及。文人习文人学人文。文人是拥有智慧语言的泼妇,生存在批判和被批判之间,在这百鸦齐沸的时代里,期待有王者英雄出现,我想那人定是聋哑人,因为只有他才可以做到真正用心去书写!450字 高二 议论文
-
文人文人,一群游离在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精神病患者!他们追求着精神解放的同时,又寄冀于物质带来的享受和灵感,在双重世界里矛盾重重。他们标榜着清高风洁的品格,又不得不在俗尘历经磨难,他们痛苦、迷茫、彷徨、不知所措。他们又在痛苦中不断的追求着理想中的精神高度,在物质世界越痛苦,越沉迷于精神世界。他们是一群不舍不扣的精神病患者。远在春秋战国,就有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按现在的心理学分析,屈原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病患者,只看到自己内心而忽略了世界所存在的根本。这是极度的精神与极度的物质相互的碰撞,在强大的不可动摇的物质世界面前,屈原的精神世界渺小的如同泰山下的蚂蚁那么不堪一击,最后忍受不了精神世界的极度压抑,以跳河自杀来结束生命,来呐喊世人的觉醒!这是悲剧,然而,悲剧不止一次的发生……近代自杀的文人,举其大者有王国维、三毛、海子、老舍、顾城等。当中,海子的自杀给我最大的印象,也是文人在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矛盾的最典型案例。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微查湾人。1964年3月出生,1979年以15岁之年考入北大法律系,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在呼啸而过的火车,断裂的身体——和着他的诗,他的梦,破碎在只匆忙走过的26个年头里。这是不舍不扣的悲剧啊!诗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说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一生向往大海,期望能到海边领略大海的奔高,起静的风范。从诗文里我们能感受到他那对大海强烈的向往以及对生活充满了温煦。但恰恰就是这首诗,奠定了他自杀的依据。正是对生活充满了绝望,对向往的大海——想见又不敢见的矛盾,最终让他把希望寄于明天,把绝望留在今天。正是物质极度贫瘠和精神世界高度丰满,让海子不堪折磨,迫使他精神高度分裂,最终走向不归路。死时,抱有的《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在疾风中翻落……悲剧的产生,我们是可以预见的,不管是从前还是以后,这将不断的发生,不断的为文学史上,勾勒一笔又一笔殷红浓墨的悲伤。正是由于文人过于活跃的精神的高于他人的思维深度,让他们离人群愈来愈远,最终不堪忍受与世独群,个个用极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性格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清高风洁,孤寂独行,离人索居,在精神和物质两个世界不断徘徊里,导至精神分裂!但愿往后的文人,能够清醒一点。900字 高一 议论文
-
中国文人的风骨作文翻开记录着帝王将相家谱的24史,纵使满本都写着吃人二字,但细细品味,仍掩藏不住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中国有骨气的文人的背影,之所以说是背影,是因为他们已经离我们这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渐行渐远,正如某位作家所言他们在彼岸,我们在此岸。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师级的文人在他生活的时代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当时人类的局限,他们是未来世界的来者,他们的灵魂撞击着时间的不公,他们的笔犹如利剑一般刺痛着某些人的丑陋的内心,所以凡夫俗子只能望其项背,还会自作聪明的骂他们为书呆子,嘲笑他们的不顾现实,但现实又是什么呢,只不过是人追名逐利的借口,披在狼身上的羊皮;在他们看来,现实却是百姓之疾苦,国家的贫弱。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正是他们在世人的不解与嘲笑中用自己独立的笔和人格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拒绝着荣华,笑对着死亡,名留青史;又看一看那些粉饰太平,鼓吹盛世的御用文人,他们死前可能声名显赫,荣华富贵,但死后却不过随着风沙的吹拂,战火的洗礼而消逝在滚滚的江水中。从屈原到韩非,从司马迁到班固,从嵇康到陶潜,从李杜到八大家,从辛弃疾到方孝孺,从王夫之到龚自珍,从鲁迅到柏杨,他们缔造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土壤,赋予了一代代中华文人不屈的品格,以天下为天下的普世价值观,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日渐衰微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文人站出来,踏着先人铁肩,谱写新篇章,撑起我们民族不屈的文化脊梁,为这个病态的社会开一剂文化药方。轻移蜀桐,款抚吴丝,合上书,让历史的利剑划破黎明的黑暗,仿佛整个世界,春暖花开。中国文人的风骨作文650字650字 议论文
-
文人的莫逆之交刘禹锡贞元六年游学长安,于贞元九年与柳宗元一并进士及第,从此,两人因同道而相识,由相识而相知。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不知是捉弄还是恩赐,将这两位文学巨匠在后来的二十多年的仕途旅程中紧紧地拧在一起。他们同登博学宏辞科,同入二王集团,同时成为朝廷命官,又同时贬为远州司马,同时应诏回京,又同时外放岭外刺史……同升迁,共沦落,命运之神的安排,使这两个萍水相逢的同路人,成了荣辱与共、患难同当、肝胆相照的莫逆之交。“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贬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做刺史,而那里根本不适宜人居住。当时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八十高龄,若是同去,定会吃尽苦头。念及此,已经确定被贬到柳州的柳宗元立即“请于朝”,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于是,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两人从京城出发,在衡阳分别,情景颇为凄凉。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刘禹锡内心也是同样悲苦,却对柳宗元进行宽慰。获知柳宗元客死柳州的噩耗后,刘禹锡泪如雨下。随后,他一边派仆人前去料理柳宗元的后事,一边含泪给韩愈写信,希望能为柳宗元撰写墓志铭,以昭其冤。刘禹锡还花费了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此外还收养了柳宗元的一个遗子。文人相轻的毛病自古有之,修艺修心,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柳宗元的“以柳易播”,刘禹锡的抚养遗子,共同诠释了堪比高山流水般的友情,至真至挚。友情如果没有志同道合,只靠名利与金钱来维系,那么就只能是貌合神离,不能久长。600字 初一 议论文
-
文人的风骨文人的风骨是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的节操。面对生死决择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很轻松地为自己找一个续命的方法和理由。但是他没有,他准备用自己的陨落唤醒四万万国人沉睡的灵魂。他的那一根骨已不再是他自己的那一根骨,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因为有了这节操,国人才行得正,坐得直;因为有了这节操,中华民族才在生死存亡中挺起了倔犟的头颅。文人的风骨是海伦·凯勒在严重的生理缺陷下而达到文学巅峰的无畏。尽管她又聋又瞎,但异乎寻常的勇气与毅力,让她在困难面前变得异常强大。而无畏便是这勇气与毅力的载体,是无畏让困难变成了历练,是无畏让她在面对困难时还能发出欢快的笑声。没错,这就是风骨,它能让处于劣势者成功,它能让失败者微笑,它能让成功者继续奋力前行。回首绵延期了五千年的文人风骨,它是岳飞为民族大义舍身忘我的忠义,它是郁达夫身陷孤岛却拒绝与侵略者合作的正直,它是史铁生身患残疾却笔耕不辍的坚强。文人正因为有了风骨,才凸显了才气。曾经,十分羡慕那些有风骨的人。从今以后,我不再羡慕,因为有一天,我也会有那风骨,13亿国人也都会有,而民族的风骨便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450字 初二 议论文
-
文人的怪癖乾隆年间,一个小镇上有个叫苏一凡的文人。这个苏一凡,不只是诗文好,更擅长鉴赏古董。任何古董到手,他一摸一敲,哪朝哪代,什么来历,都能说得一清二楚。但是,大家渐渐发现苏一凡有个怪癖:再好的古董,他说出年代后,绝不看第二眼,更不会露出艳羡的神色。这不合乎鉴赏者的习惯啊。一般的鉴赏者都是古董爱好者,他们见了珍品,一定会鉴赏再三,才依依不舍地放手。一次,苏一凡去茶馆喝茶,有人认出他来,特意上前询问其中的原因。苏一凡听了,品了口茶,长声吟诵:“天机不可泄露啊。”大家互相望望,不懂其中的意思,还想继续问。苏一凡已经站起来,双手一揖,飘然离去了。大家带着一肚皮的疑问,猜测着苏一凡的意思。恰好,苏一凡的朋友曾复也在茶馆喝茶,他听了议论,淡淡一笑道:“大家别猜了,就是猜破脑袋,也难得其中奥妙。”大家听话听音,知道曾复知道内情,就忙请教:“曾兄难道知道其中的奥妙?”曾复品着茶告诉大家,自己当然知道,只是不敢说出来罢了。大家一愣,忙问为什么。曾复说,苏一凡曾反复告诫自己,这事只有他们两人知道,千万别告诉第三个人,不然的话,两人就绝交。大家听了,更是大张着嘴,急于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曾复就是摇头不说。其中一个人呵呵一笑说:“我看曾兄是在说谎,恐怕你自己也不知道真实原因吧?”曾复是有名的君子,从不说谎,听了这话,顿时急红了脸:“我什么时候说过谎?”那人一乐,继续激他:“你现在就在说谎啊,不然,你就说出来啊。”曾复显然中了那人的激将法,他神神秘秘地告诉大家,自己说出来可以,但是大家必须保密。大家一听,纷纷答应了。曾复问大家,是否知道苏一凡为什么隐居在此小镇。大家都摇头,说不知道。曾复看了看左右,轻声地说:“因为苏一凡收藏着一件绝世古董,引起了家乡一个恶霸的觊觎,迫于无奈,只好逃到此地。”大家看曾复不像在说谎,便追问他苏一凡藏了什么宝贝,如此贵重。曾复再次左右望望,用手拢在嘴上告诉大家,是一尊瓷瓶,东坡先生烧制的瓷瓶。这些人都是读书人,都知道东坡先生的大名,他是大学者,才华横溢,但没听说他会烧制瓷器啊。曾复一笑,说:“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先生被贬谪后,和他的儿子苏迈一起烧制瓷器解闷,由于烧制成功的极少,因此不曾见于记载,但还是流传下来了那么几件。苏一凡是他的后人,因此保留了一件。”大家都有点不相信,大家和苏一凡相处很久,没听说他是东坡先生的后人啊。曾复说,人家本来就想保密啊,哪会到处宣扬。看大家不信,曾复又说:“我亲眼见过这尊瓷瓶,上有东坡先生手笔——大苏烧制。”大家一听,都啧啧赞叹。随后,有人找到苏一凡,希望欣赏一下东坡先生的瓷瓶。苏一凡一听,忙连连摇头说:“绝无此瓷,都是曾复谎言欺众。”他气得写信和曾复绝交,说一个谎话连篇的人不配做自己的朋友。曾复接到信,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把信撕得粉碎。第二天一早,苏一凡正在家里饮茶,本县周县令坐着轿子来访。一杯茶后,周县令直接说明来意:“听说先生有一件古董,能不能让本官鉴赏一番?”他见苏一凡摇头否认,又略带深意地说,“先生是读书人,应该知道宝物放在家中,并不是好事。”苏一凡淡淡地回答道:“没有宝物,又何来好坏之说呢?”周县令不再多说,一拂袖子走了。当晚,一群差役气势汹汹地冲进苏一凡家,不容分说,捆上他就走。到了县衙,苏一凡才清楚,自己被人告了。告状人声称,自己家最近遭贼偷窃,丢失一尊东坡手制瓷瓶。周县令说完,拿出状纸扔在苏一凡面前。苏一凡一看字迹,大叫道:“是曾复写的,他在诬告我。”周县令冷冷一笑:“拿出瓷瓶便放了你,不然的话,就以盗贼论处。”苏一凡望着周县令嘿嘿冷笑,一言不发。无奈之下,周县令一挥手,带着一群差役亲自去苏一凡家搜索,但掘地三尺也没找到那件古董。就在周县令垂头丧气,准备打道回府时,曾复来了,他带着周县令他们来到书斋,走到墙上挂着的一幅画前,朝画旁一枚钉子上轻轻一按,那幅画缓缓移开,后面竟然出现一个暗格。暗格里放着个精巧的檀木盒子。打开盒子,一尊瓷瓶赫然在目,莹润如玉。周县令急忙拿起瓷瓶一看,瓶底果然有“大苏烧制”的字样,不由得大喜,对曾复道:“当今皇上十分喜爱东坡先生的遗物,如果得到这尊瓷瓶,定会龙颜大悦的。”曾复满脸堆笑,说:“大人献上瓷瓶,一定会平步青云的,到时,千万要提携学生啊。”周县令乐得哈哈大笑,连连说:“一定,一定!”说完,他小心翼翼地抱着瓷瓶,坐上轿子高高兴兴地走了。后来,大家都传开了,苏一凡入狱之事,是他的好朋友曾复一手策划的,就是为了巴结那个爱搜刮民脂民膏的周县令,为自己出仕做准备。一时间,大家都咒骂曾复实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曾复却得意洋洋的,整天去茶馆喝茶,等着自己的喜讯。几天后,曾复正在茶馆饮早茶,忽然听到一个消息,周县令被打入大牢了。原来,周县令献给乾隆的并不是什么东坡手制瓷,而是一件赝品。乾隆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将他关押起来,准备秋后问斩。人们听了,纷纷奔走相告。周县令入狱后,苏一凡被放了出来。大家料定,这次苏一凡一出来,一定会去找曾复算账。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苏一凡出狱那天,曾复居然主动去迎接他。两人见面后,曾复对苏一凡深深地作了一个揖,说:“苏兄,受苦了。“苏一凡一笑,摇着头道:“为百姓除去贪官,我受点苦又何足挂齿?倒是曾兄背负一身骂名,你受委屈了。”说完,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大家一愣,随即明白过来,朝他们赞赏地说:“高,实在是高!”1200字以上
-
文人的美文人有大美,墨赠灵珠妹。人在世上走,风雨一程霜雪又一程,踏过生命的经途,总会有几段难忘的美丽让我们铭记。这种美可以是自然美、生活美,也可以是艺术美与伤怀美。若说美是上天厚赠的礼物,我们且把文人称作是这些美的记录者。文人与美有着数不清的纠葛。文人爱写作,善美心中藏,偶尔文思兴起时,总会忍不住挥毫指点;情至沉醉处,也会忍不住的忘我流连。古时,文人驱车采风、踏青策马,诗情喷涌下便能成就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如今,文人端坐书案、屏观天下,方寸空间中也会有鲤鱼过江般的驰骋纵横。悲悯感怀,谱《楚辞》、《史记》是文人引类譬喻孤苦忧愤的伤怀美;临水而歌,咏《诗经》、《汉赋》是文人情致脱俗铺陈推新的艺术美;安枕而卧,诵《论语》、《春秋》是文人之乎者也褒贬世俗的生活美;意浮天外,窥《老子》、《庄子》是文人意象旷达清静无为的自然美。无美则难立文,无文则难济天下。纵观历史潮流,每一个年代的崛起都离不开文字的恣行,每一个时期的烙印都离不开文字的框架,若说衣食住行是生存的必备条件,那么文人与文字的通行则是一个时代繁盛的象征。循规蹈矩也好,文思怪诞也罢,没有哪个文人会置美于不顾,立文者心必存美,反之岂不成了画饼充饥的痛苦……唯存大美乃可慈悲,无习九思不以君子。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讲究五行八卦,其间错综复杂深奥难明,不作详说。写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对文人而言,只有先参五行方可立文。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即是万物之母,也即是美之源。这是个需要阐明,并且谨记的问题。文至此句,也许有人心里将要发问,你写的是文人的美,扯到君子干什么?这算什么事儿呢?君可知,最是书香怡神啊,古来多少奇葩,现下几多豪杰,你是独领风潮的鳌头,他是一枝独秀的骚客,不尽数的总是掌舵前行的先驱者。闲话莫说,那么,是什么成就了文人的生平呢?而文人与君子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看官莫急,放眼瀚海滔滔,苍茫渊深,中华典籍滚如狼烟,且待在下慢慢道来,以求沧海掬水,取之点滴。这君子不一定就是文人,但文人一定得是君子。隋朝著名诗人杨素,有让却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破镜重圆的佳话,时下有金岳霖舍爱林徽因,甘愿孤身终老寂寞一生的美传。都说君子有成人之美,文人何逊乎?要做文人,先做君子,君子所具备的品格与操节,文人当一丝不落,反而要更加完善并修持自身的品性。敢称自己是文人,那你就要经得住世人考盘的眼光,那你就要经得起世俗暗礁的拷打,过得了这斩马关,你,就是最美的。三国时期,魏曹丕曾言:“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文人醉墨留香的前提下,必有一颗认识美、欣赏美及追求美的善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美,继而创造美。但是,文人知道,对于美的看法,各有不同的见解与诠释,而真正的文人是不会排除异己,唯我而尊的。文人对于美的品味各有不同。君可见,蒲松龄浸淫鬼诞,郑板桥善画兰竹,曹雪芹大旨谈情,王国维人间词话;君可见,油盐酱醋皆是料,风霜雨雪尽其妙,春花秋月俱美景,梅兰竹菊各娉婷。一切来源于美的思想都不应该打击,一切纯洁的物事都不应该玷污,不拘一格出真知,百花争艳才是春呐。以己之准,苛世人同则者,心中并无大美;以自我感知的美,令百家同尊者,不是真正的文人。心存此念者,与假酸儒,伪道学何异?作为文人,对于美都有自己的偏爱与执着追求,而对于另类风格下的另类内涵,是否应该在“求同”的前提下而“存异”呢?区区不才,只喜搬弄几本典籍,闲来翻阅。每当走进文人留下的墨香中,读着那些各有千秋,刚柔并济般的文字,便似与多位充满智慧的圣贤隔空对话,体味人生百态,尘世冷暖,让人感觉到那么的亲切与儒雅。若说文人如云片片,何事晓言分说,待化雨滴落,润紫尘灿烂,那么文人的心则是一颗沉默的水晶。初念学堂时,我也就五岁。我不知道母亲要把我送去哪里,去做些什么?只是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弱小的心湖像几只点水的蜻蜓在闹,扑腾扑腾地不安分起来。母亲拉着我,拿着小书包向前面走去,我则在后面用手指缠绕着衣角不知所措地跟随着。我知道今后我将在这个地方度过一段很长远的时光,伴着郎朗的读书声,开始我的求知路。先生在讲台念一句,我跟着读一句,渐渐地,我知晓了文字,渐渐地,我了解了人文。懵懵懂懂的我,意识懵懵懂懂的清晰,我知道,书本中记载的东西离我很远很远,但我不知道,写东西的人去了何处,会不会被我惊醒。只有这些如汲甘露、开胸启智的文字,如一颗沉默的水晶般,照亮了我年少的梦……文人心中的美是寂寞的。年轮一圈又一圈的转着,四季的风雨也在不断的更迭。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文人的了解也从最初的表象渐渐深入到了内涵。文人的一生都有着寂寞的经历,相对漫长的岁月来说虽然短暂,但是他的心却寂寞了一辈子。我知道,这种寂寞可以令文人用生花妙笔写意尘世的种种,但是心中会有很多话,却又无从诉说。随着岁月的迁流,文人心中的寂寞便会尤为厚重。天色正浓,风声入耳。萧条的季节里,文人总是会站在一旁,呆呆地眺望着天空远去的雁影,直至日落西山残红,直至夜来凉月初升。文人与美,长话短说;文人与我,不说也罢。当岁月飘落了花满径,当时光消退了人事休,还有文人的笔墨,可以在寂寞的回望中相得益彰已然足够。1200字以上 初一 散文
-
江山锦绣,文人风骨江山千古,文章锦绣。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代有才人出。不论是纵横捭阖、周游列国的谋士之流,还是出使边塞、穷困潦倒的使臣,也或者是归居田园、退隐江湖的菜农。都有其自己的为人处事哲学,都有自己信奉的“金科玉律”。古往今来,为文者甚多;有文人风骨者甚少。放眼望去,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这其中朝代更替、历史变迁,远至《诗经》,近至现当代文学,其中舞文弄墨者数不胜数,然真正有风骨之人,屈指可数。是他们“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他们“不为五斗米折腰”,亦或者说,自汉唐以来,中国的文学在胭脂水粉里、在江南雨巷里、在歌舞升平里少了那份原有的坚韧与骨气,少了那份坚定不移的节操。那么,究竟何为风骨?【大汉风骨】在司马迁《报任安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是司马迁的风骨,也是他不惧万难,不惧耻辱,一心要写他的《史记》。他的风骨,是在强权面前不低头,在面临宫刑之时不退缩,在被世人嘲笑讥讽之时,依旧坚持客观公正的用一支瘦笔,记录历史的真实过往。他的风骨,是在皇帝面前叫板,是不为皇帝的权势所逼迫,刚正不阿地记录历史,还原一个个真实的汉代。试想,在那个封建等级森严的时代。皇帝的所下达的旨意是“奉天承运,皇帝召曰”,那是与天同齐、承天授意的,皇帝的权限是上天授予的。其权利之大、范围之广都是无可厚非的,司马迁一介文人,又怎敢与皇帝叫板,莫非是你真的活腻了?可他是司马迁,他确确实实地做了,而且宁死不屈。他用一部春秋笔法的《史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辉煌灿烂的大汉文明。每当我走进历史,走近汉代,都无可避免的要去太史公的墓前,拜上一拜。他在我的心里,是汉代第一文人,也是汉代历史上最有风骨的人物之一。提起汉代的文人,还有另外一个我最欣赏的人——苏武。或许,很多人都不记得,远在汉代,有那么一个苏武。一个在北海边上,持节不屈十九年的使臣。匈奴首领为逼迫其投降,就将他关在大窖之中,苏武饥寒交迫,靠吃雪和旃毛维持着生命。之后,匈奴首领又将他放逐到北海,给他一群公羊。让他牧羊,待生出小羊羔的时候,才允许他回归汉朝。可一群公羊哪里能生出小羊羔,就这样他在北海之滨牧羊十多载。每年望着南归的大雁,默默流泪。他叫苏武,汉代使臣其中的一员。可他面临匈奴威逼利诱之时,手持汉节,宁死不屈。他是文人,一个封建社会里士大夫阶层的文人。可他用自己的铮铮铁骨,扞卫了大汉朝不可侵犯的尊严,用他赢弱之躯,抒写出一个文弱书生的传奇,昭示出汉代使臣威武不屈的文人风骨。每次走进他,陷入眼帘是一片苍茫的白色之中。一个汉使,手持节杖,一个瘦骨老人。他的脊梁骨瘦如柴,却撑起了汉代历史的高度;他的气节,千古流芳;他的风骨,虽然在浩瀚的长河之中微不足道,可足以令我对其敬畏一生。何为风骨,这是汉代人的阐述,也是我最早结识的文人风骨。当我走进中国文学,走进那个辉煌灿烂的大汉文明,他们的风骨是为我的启蒙课,也是我第一次懵懵懂懂地明白,原来千古文章多锦绣,大汉风骨昭日月。【建安风骨】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记得当时年幼,第一次走近他,走进这个被誉为“文采气骨兼备”的曹植。我才第一次走近这个群雄逐鹿、谁主沉浮的汉魏更替年间。曾有人说“时势造英雄”,那么又是什么造就文人的风骨呢?撇开“三曹”,我们说说“建安七子”。直到建安年间,人们才对“风”、“骨”一词做了重新的定义。“风骨”一词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为风骨。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如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等等。那么,究竟为何人们在谈论到风骨之时,都会离不开“建安风骨”之说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便与当时的政治有关吧。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着,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倘若只是讨论文章、诗歌,那么这个解释倒可以接受。可我之所以欣赏“建安风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继“建安七子”之后,又出现了“竹林七贤”。若说建安七子是在诗歌上对汉代长期以来浮华的文风所做的“筛选”,一改奢靡浮夸的文学风气,主张写实、主张言之有物;那么,“竹林七贤”就将这一风骨很好地运用到了文人的身上,成为后世文人骚客所瞻仰的偶像。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当然,竹林七贤不仅在诗词上有所创新,一洗奢靡之风,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为人处事。在面对司马集团的统治之时,他们不卑不屈,隐居不仕。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与当权者抗争;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一种不媚世俗、高风亮节的品质,这才是我最欣赏其风骨的主要原因。放眼普天之大莫非王土,还有几个人能够坚守清贫、坚守静心,用淡泊名利的方式,坚守着自己心中的净土。不没有,只有竹林七贤。他们七人,个个身怀经世治国之才;可当他的理想与当局者推崇的思想格格不入时,他们毅然而然地选择了归隐。当理想遭遇现实,当他们无法与司马政权苟同之时,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明着自己的心迹。试问一下,出则万千繁华唾手可得,入则青灯孤影老树寒鸦。当我们去选择,我们会选择什么?是不折不扣的为当局者歌功颂德,还是退隐于江湖,独享一份属于自己的落落清欢?建安风骨,可见一斑?【五柳风骨】世人都知道五柳先生,亦知道那个古往今来,归隐的最出色的“陶渊明”。说起陶渊明,最脍炙人口的便是他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每当世人遭遇各种不如意时,都会用他的诗句自宽,用他的诗句自娱自乐。殊不知,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又有几个人归隐田园而不耿耿于怀?他,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纵观古今,文人墨客数不胜数。可又有几个人能够向他这般,真正做到不愿“以心为形役”,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不愿“不为五斗米折腰”。纵使清贫,可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怀揣着自己的理想。毅然辞掉官职,走进自然,拥抱属于自己的田园?世人都知道《五柳先生传》,却不知道知道,这个看似怡然自乐的居士,有着属于自己的风骨。就想《爱莲说》里所表现出来的莲之性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是他安贫乐道的写照。自幼体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这是他生活的写照,也是他性格的写照。他依旧高呼《归去来兮》,依旧坚持着自己的那一份“田园”。因为那份田园,不仅是他的精神净土,也是他高尚情操的栖息地。故此,朱光潜先生曾说,“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他叫陶渊明,也叫五柳先生。他是那个“宁折不弯”的五柳先生,也是那个“中国田园诗第一人”。他的风骨,不是铮铮铿锵,也不是熠熠夺目,更不是万世流芳的脊梁;可他是我心中的“真文人”、“真豪杰”。李杜诗篇万古传,可五柳先生的风骨,又有几人知晓?古代的文人风骨,各有所长,各有千秋,那么近现代的文人呢?如果说林则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那么鲁迅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睁眼看文学的人。【鲁迅先生的骨气】总所周知,鲁迅先生起初是学医的。可当他在讲堂上看到中国人给俄国做侦探,被日本兵抓获,要枪毙了,周围一群中国人都在围观,可他们却对这一幕高呼“万岁”而后拍起掌、欢呼起来。鲁迅第二年在仙台结课,停止了学医。毅然地选择了回归中国,可每当他看到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的情景,彻底的改变了他的理想。之后,鲁迅弃医从文。以一个革命斗士的身份,用一篇篇看似尖酸刻薄的文章,狠狠地刺痛着那一群群伸长脖子的“看客”。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势和魄力,揭示出中国国民的略根性。让沉睡中的人们,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我是深爱的。很多人只看到他文章的那些刺骨的批评,却不知在他的批评背后,有着一颗“爱国忠心”。正是因为他的用心良苦,所以才使个熟睡的东方巨龙,睁开双眼去看世界,才使中国文学没有走向灭亡,才使得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没有亡国灭种,成为日本人口中的“东亚病夫”。很多人都知道鲁迅先生的文风老辣成熟、却不曾细想,他又有怎样的风骨呢?中国近百年来的大清统治,给中国文人养出了一身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风气;可鲁迅,能够直视这种旧疾,以全新的文风抒写出一篇篇引人深思的文章,这又需要怎样的勇气呢?记得他《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他的铮铮铁骨,他的大爱无声,他的民族精神,可见一斑。若不是其有着一颗爱国忠心,有着高风亮节的骨气,又怎会不媚世俗,又怎会开口讲真话,又怎会招来“横眉冷对千夫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倘若没有气节,没有骨气,那又是何其悲哀呢?幸而,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个鲁迅。一个敢说感写的革命斗士,一个用笔战斗的文人,一个有风骨的中国文人!【风骨之我见】纵观古今,有风骨之人大有人在。有骨气之文万世永存,那么究竟何为骨气?据我所言,所谓骨气,是指人的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一种气质,一种自然而然、由内及外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一种类似“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昔日,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我们作为文人,作为天天笔耕春秋的我们,究竟什么是“风骨”呢?武将报国,当战死沙场;文臣报国,又该怎样?放眼当下,自从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低迷多年的文学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发芽;各个文学网站更是欣欣向荣、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与此同时,也必然出现了一些良莠不齐。一、文人之间相互吹捧。虽然,古往今来,中国都存在着文人之间的相互吹捧;但,这种风气是否应该延续,值得我们去思考。曹丕《典故?论文》里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殊不知,在当代这种一味的相互鼓吹、相互逢迎,本就是一种“相轻”的表现。古往今来,锦上添花者颇多,雪中送炭者甚少;互赠金玉良言者甚多,可说出真知灼见者很少。之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听美言,因为真话大多很刺耳。而之所以很多人不敢讲真话、不愿讲真话,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怕得罪人。之所以怕得罪人,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负面效应”。所以,纵观古今,也就只出现了一个鲁迅,鲁迅之后,再无他人。而之所以很多人怕得罪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便是,许多当权者喜欢歌功颂德,喜欢锦上添花,而听不进去不同意见。所以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者立刻就出现了。伴随着一些自我陶醉、自我满足的心理现象,便随之而然地出现了各种溜须拍马、丑态百度的窘相。为文者,首先应该端正好心态。心态好了,自然能够写出好文章。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不光可以运用到生活态度之上,也可以运用到为文的态度之上。许多人提倡为文要严谨,殊不知态度不端正,不论怎样严谨,写出来的也都是条条框框的“论文”,即使引经据典,即使东成西就,却没有灵魂。一直坚信,文章是有灵魂的!何谓灵魂,就是一篇文章从头至终,所散发出来的气凝聚而成。有的人心怀叵测,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残羹剩饭”;而有些人心灵美丽,所以才能写出诗情画意的文章;还有些人心胸狭窄、妒贤嫉能,所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其实什么都不是。自古以来,都有句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各有所长,各有千秋而已。山外青山楼外楼,一山更比一山高。一些人听不见意见,见不得别人好,灵魂深处早就已经肮脏不堪,又怎么能指望其写出好文章呢?二、文学缺少风骨,写出来的尽是些“谄言媚语”。放眼文坛,还有多少人在写一些“心之物语”,还有多人能够笔随心动、意随笔动?他们每天趴在电脑前码字,码出来的尽是些淫词艳曲、浮华篇章;观其内涵,空洞无物。每天逮着个外婆的裹脚布,写个没完没了,却没有半点可用之句。即使这些“谄言媚语”能够得到某些当局者的“高度肯定”和“极力赞扬”,殊不知对于文学,真正的试金石是时间,时间能够检验出一切文章的经典性。千古风流人物,大浪淘沙者,何其之多。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才是文学的瑰宝,才是文学的经典。只有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才能耐得住现实的批判。记得贾平凹老师曾说过,任何一篇文章,当你得到的肯定比否定多那么一点点的时候,你就成功了。可就是有些那么一些人,听不进半点歧义。殊不知世界上绝对完美的事物根本是不存在的,哪里还有什么十全十美的文章?金无足赤,文无完文。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文学爱好者功利心过重,缺少文人应有的风骨、应有的品质。有些为了名噪一时,有些为了扬名某个网站,有些为了得到所谓的认可,不惜牺牲文人的良心,写出来一些媚俗的文章。即使得到了一时好评,却不定能够得到一世;即使得到了某些人的肯定,却令很多人对其不齿。作为一个文人,可以没有富裕的生活,可以没有光鲜的衣着,可以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是你必须要有一副铮铮铁骨。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就请你不要以文人自居。或者,你可以给自己一个响亮的名字——“御用文人”。看看,多么响亮的名字呢?既可以得到某些当局者的赏识,又可以得到你所需要的名利,名利双收,岂不美哉?三、缺少自我批评,却习惯去他人文章下面挑刺。鲁迅在中国人的劣根性里面说到,喜欢挑刺是中国人固有的毛病。可问题是,这些人不是挑自己的刺,而是喜欢挑别人的刺。遇到自己不喜欢的文章,不论人家的观点是否正确,不论人家的成绩是否突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去挑刺吧。先给别人当头棒喝,何须去管自己的对错?所以就会出现了一些现象,一些人的文章要么得到一致认可;而另一些的文章是全盘否定。之后就是出现一群赞美声和一片批评声,各种礼乐大奏交响曲。对于这一点,在很多文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也许,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自己后颈窝的毛,自己看不着”;可对于挑刺,我们也需要辩证地接受。比如有些挑刺是客观公正的,而有些挑刺则是恶意诋毁。对此我们也应该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虚心地学习进步,以免过于自负,自以为百毒不侵。与其有时间对别人的文章指指点点,还不如多在自己的文章上下点功夫。写出些经得起推敲、经得住考验的文章。那么,纵观上述所存在的问题,到底应该怎样坚持自己的“风骨”呢。第一,作为一个为文之人,简称文人。首先要做的便是保持一颗纯洁的心,写文不要与功利挂钩。为何要保持一个纯洁的心呢,因为相由心生,文由心生。心态好了,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挥洒自如,自然水到渠成,伸展有度。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文章的字数,比如为了达到某些所谓的“要求”,故意在写作的过程之中,添油加醋,短话长说,故意咬文嚼字。以期达到某种字数要求,从而使文章失色。令人读起来,味同嚼蜡。第二,坚持自我,不媚不俗。说到这一点,不难,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当然,笔者这里的“不媚不俗”、不写“谄言媚语”,并不是说朋友有喜事,都不可以去庆贺;而是指某些从头至尾溜须拍马之文,某些一味的阿谀奉承之流,就实在令人不齿了。所以,要想做到真的不媚不俗,就应该坚持自己的良心,用心写作。高尔基曾说,“文学是人学”。那么,我想说,文学是一场心灵的旅行。第三,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作为一个文人,更应该有骨气。没有骨气的文人,写出来的文章,无论如何锦绣,不论如何华美,不论如何博取众家芳心。在笔者眼里,那终将是不值一文。“媚颜奴骨”的文章,即使得到了当局者的一致好评,却也不一定能够赢得真正喜爱文字人的认可。人可以没有傲气,但是不能没骨气。“傲气”与“骨气”,虽然是一字之差,可意思却相隔万里。就像笔者常常说的那样,作为一个文人,可以没有“傲气,但是不能没有“傲骨”。画皮画虎难画骨,一个人的傲骨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替换的。这也是笔者欣赏一些作家的原因,也是对一些现当代作家的评审标准之一。【写为后记】不论历史如何变迁,不论时代如何更替,不论沧海怎成桑田。在笔者的心里,作为一个文人,一个敢于“浪遏飞舟、激昂文字”的人,都要有一身“傲骨”。不论现实如何蹉跎,都应该坚守自己心灵深处的文学净土。千古江山,文章锦绣。然真正令笔者喜欢的文人,屈指可数。不是我们对现实太苛刻,也不是我们的文人不够有才华,更不是我们的文人不懂的匠心独运;而是,许多现当代的文人,早就从骨子里流失了那一份“铮铮铁骨”,那一身无所畏惧的“正气”。江山锦绣,文人风骨。有多很多常常提起,却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坚持。昔日曾闻,业精于勤而专于恒;那么,我们铁血男儿,我们文学爱好者,我们这些文人墨客,是否也应该坚守自己的“梦想”,坚持一身“风骨”呢?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我想真正能够写出经典传世之作的文人墨客,都是些有风骨之人吧!就像笔者一直喜欢的路遥,就像笔者一直喜欢的沈从文。我想,关于“文人风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角度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想法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在历史的变迁中,成王败寇;但是在文学的领地上,一直都是有风骨之人,各领风骚数百年。江山千古,文人风骨。1200字以上 六年级 散文
-
你只是一个文人你是一个文人,彻头彻尾的文人,不论后世如何评说,你终究是个文人。可你永远也不会明白,在汉政府,在那个英明神武的汉武帝统治的朝野,你只是一个小小的史官,你的责任是记录历史,可是你必须记录好的一面,你做了史官,就休想再做真正的文人。公元前99年,汉武帝召集百官商讨李陵投降匈奴一事。与其说是商讨,还不如说是定罪。他刘彻此番召开会议的目的,不过是想让群臣心服口服,同时也是杀鸡儆猴,让那些个将领好好看看:投降匈奴,背叛汉廷,背叛我刘彻是什么后果,他李陵让我颜面尽失,我要让他全家都不得好死!群臣只是唯唯。而在这时,汉武帝却要你,一个小小的史官,来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不论他刘彻出于什么动机,按照当时的舆论走向,你就应该说,李陵投降匈奴,罪该万死。这就完事了,可你偏不,你说的话使这个不可一世的皇帝觉得:你司马迁这分明就是在指责我,我用人不当,就算李广利的援兵没有及时赶到,他李陵为什么就不能像他爷爷那样,拔剑自刎,那样才叫有气节!投降匈奴,苟且偷生,算什么英雄好汉!你司马迁居然还敢为他辩护,这根本就是没把我刘彻放在眼里!就这样,你成了封建王朝专制皇权统治下的一个牺牲品,也成了李陵事件的一个陪葬品。当你话还没说完,就被莫名其妙拖下大殿的时候,你肯定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你的言辞中,没有半句冲撞武帝的话,可是为什么惹得龙颜大怒?你只是看不惯满朝文武那副唯唯诺诺的样子,你只是在就事论事。这有何错?是的,这完全没错。错就错在你是一个文人,不懂得察言观色,也不懂政治。你只知道一味地横冲直撞,从古到今,没有一个统治者会容忍自己的臣民为一个叛徒,一个投降的败将说话。更不能容忍你指桑骂槐。统治者就算有错,他们十有八九是不会承认的。因为他们是九五之尊,他们自从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专制独裁。更何况你顶撞的还是这样一个功勋卓着,不可一世的皇帝。你不懂得明哲保身。趋炎附势那套,你学不来,也不想学。可这就是在朝为官的生存手段,你只是一个区区的太史令。他刘彻不用你,还可以用别人。我不知道你当时在大殿上是否面有惧色,你可曾退却?我想没有,如果有,你就不必受此大辱。你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知道,你在受刑之后的心理一定非常矛盾。命运把你推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从某种角度来讲,你已不能算真正的男人,但也不是女人。而从当时汉政府的官僚机构来讲,你既不是纯粹的宦官,也不能再算是士大夫一类。上天和你开了一个荒谬绝伦的玩笑。你肯定想到过死,可是,就这样死了,算什么呢?顶多被人家认为是不堪屈辱而死的。那么,就等写完《史记》再死吧,这是父亲的遗命,轰轰烈烈的死,还不如孤独寂寞的生,那样起码能够死而无憾。于是,你活了下来,以坚强的意志完成了这部宏伟的历史巨着。简陋的居室里,你笔耕不辍,你不想再去迎合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自己已经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不能再失去作为一个文人的尊严!你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一个史官的良心,日以继夜,不辞辛劳的工作着,最终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后人不得不为你傲然的气节所折服。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你和武帝的一场真正的较量,最终你还是赢了。他刘彻掌控的不过是一个时期,而你却获得了千秋万代的文人的尊重,你的肉体早已覆灭,而你的精神却获得了永生。这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无法企及的境界,也是他们作为统治者最深的悲哀!他们的历史功过,无可奈何的要被后人评说,他们一世辉煌,当被埋进坟墓之后,只是过眼云烟。而《史记》,将作为永久的历史和文学着作,不断地流传下去!我想,我作为后人,可能无法真正的读懂你,因为我们之间横亘着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你已经披上了历史的尘埃,长眠多日,而我,只是一个中学生,我没有资格说我已经读懂你了。但我明白,你是一个文人,在脱去了文学家、史学家等一切华丽的外衣之后,你只是一个文人,你骨子里流淌的,是文人的血。所以,你学不了官场的阿谀奉承,你也不需要矫揉造作,来以此获得皇帝的宠幸和更高的官位。你的所作所为,都因为你是一个文人,赤裸裸的文人!笔,是你尖锐的武器;《史记》是你为自己谱写的一曲旷世长歌!1200字以上 初三 叙事
-
你只是一个文人你是一个文人,彻头彻尾的文人,不论后世如何评说,你终究是个文人。可你永远也不会明白,在汉政府,在那个英明神武的汉武帝统治的朝野,你只是一个小小的史官,你的责任是记录历史,可是你必须记录好的一面,你做了史官,就休想再做真正的文人。公元前99年,汉武帝召集百官商讨李陵投降匈奴一事。与其说是商讨,还不如说是定罪。他刘彻此番召开会议的目的,不过是想让群臣心服口服,同时也是杀鸡儆猴,让那些个将领好好看看:投降匈奴,背叛汉廷,背叛我刘彻是什么后果,他李陵让我颜面尽失,我要让他全家都不得好死!群臣只是唯唯。而在这时,汉武帝却要你,一个小小的史官,来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不论他刘彻出于什么动机,按照当时的舆论走向,你就应该说,李陵投降匈奴,罪该万死。这就完事了,可你偏不,你说的话使这个不可一世的皇帝觉得:你司马迁这分明就是在指责我,我用人不当,就算李广利的援兵没有及时赶到,他李陵为什么就不能像他爷爷那样,拔剑自刎,那样才叫有气节!投降匈奴,苟且偷生,算什么英雄好汉!你司马迁居然还敢为他辩护,这根本就是没把我刘彻放在眼里!就这样,你成了封建王朝专制皇权统治下的一个牺牲品,也成了李陵事件的一个陪葬品。当你话还没说完,就被莫名其妙拖下大殿的时候,你肯定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你的言辞中,没有半句冲撞武帝的话,可是为什么惹得龙颜大怒?你只是看不惯满朝文武那副唯唯诺诺的样子,你只是在就事论事。这有何错?是的,这完全没错。错就错在你是一个文人,不懂得察言观色,也不懂政治。你只知道一味地横冲直撞,从古到今,没有一个统治者会容忍自己的臣民为一个叛徒,一个投降的败将说话。更不能容忍你指桑骂槐。统治者就算有错,他们十有八九是不会承认的。因为他们是九五之尊,他们自从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专制独裁。更何况你顶撞的还是这样一个功勋卓着,不可一世的皇帝。你不懂得明哲保身。趋炎附势那套,你学不来,也不想学。可这就是在朝为官的生存手段,你只是一个区区的太史令。他刘彻不用你,还可以用别人。我不知道你当时在大殿上是否面有惧色,你可曾退却?我想没有,如果有,你就不必受此大辱。你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知道,你在受刑之后的心理一定非常矛盾。命运把你推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从某种角度来讲,你已不能算真正的男人,但也不是女人。而从当时汉政府的官僚机构来讲,你既不是纯粹的宦官,也不能再算是士大夫一类。上天和你开了一个荒谬绝伦的玩笑。你肯定想到过死,可是,就这样死了,算什么呢?顶多被人家认为是不堪屈辱而死的。那么,就等写完《史记》再死吧,这是父亲的遗命,轰轰烈烈的死,还不如孤独寂寞的生,那样起码能够死而无憾。于是,你活了下来,以坚强的意志完成了这部宏伟的历史巨着。简陋的居室里,你笔耕不辍,你不想再去迎合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自己已经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不能再失去作为一个文人的尊严!你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一个史官的良心,日以继夜,不辞辛劳的工作着,最终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后人不得不为你傲然的气节所折服。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你和武帝的一场真正的较量,最终你还是赢了。他刘彻掌控的不过是一个时期,而你却获得了千秋万代的文人的尊重,你的肉体早已覆灭,而你的精神却获得了永生。这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无法企及的境界,也是他们作为统治者最深的悲哀!他们的历史功过,无可奈何的要被后人评说,他们一世辉煌,当被埋进坟墓之后,只是过眼云烟。而《史记》,将作为永久的历史和文学着作,不断地流传下去!我想,我作为后人,可能无法真正的读懂你,因为我们之间横亘着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你已经披上了历史的尘埃,长眠多日,而我,只是一个中学生,我没有资格说我已经读懂你了。但我明白,你是一个文人,在脱去了文学家、史学家等一切华丽的外衣之后,你只是一个文人,你骨子里流淌的,是文人的血。所以,你学不了官场的阿谀奉承,你也不需要矫揉造作,来以此获得皇帝的宠幸和更高的官位。你的所作所为,都因为你是一个文人,赤裸裸的文人!笔,是你尖锐的武器;《史记》是你为自己谱写的一曲旷世长歌!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实验中学初三:唐宇昕1200字以上 初三 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