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三八线”550字

消逝的“三八线”

55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我跟同桌方玲玲划了一条“三八线”。

那天下午,上完第一节课,我抓紧下课时间做作业。忽然方玲玲的腿碰了我一下,我想她是有意的,也用腿回敬了她一下。她瞪起两只眼睛,像在说:“我可不是好惹的!”马上她的脚又踢过来……于是,爆发了一场“脚碰脚大战”。我俩激战了六七分钟,上课铃响了,我们只得停战。她拿出橡皮,在桌子中间划了一条印子,说:“这是‘三八线’,今后,我们谁也不得超过这条线,谁超过谁打十下。”我同意了。

不知怎么,爸爸知道了这件事,他问我什么是“三八线”,我说不出来。他指着地球仪告诉我:南朝鲜和北朝鲜的分界线划在北纬38度上,这就是“三八线”的来历。而接下来让我惊讶的是爸爸承认他小时候也跟同学划过“三八线”,想不到划“三八线”的历史竟有这么长!不过,爸爸后来叮嘱我:同学之间应该没有界线的,要友好相处。

自从我和方玲玲划了“三八线”后,两个人经常提心吊胆的,就怕超线挨打。其间,我们也经常有被对方“抓住”挨打的时候,彼此都有“犯规”的现象。

有一天,不知方玲玲是健忘,还是故意,在短短一节课里,超过“三八线”竟有九次!我想:过一会儿跟你算账。下课铃响了,我对她说:“好,你超过九次,该受十倍的惩罚。”她倒不抵赖,还嬉皮笑脸地说:“算了,算了,我们还是撤除‘三八线’吧。那样的话,我们上课都没心思了,我们的成绩也都下降了。”我想:我们毕竟是同桌呀,既然这样,我们不如重归于好吧。于是我们的三八线就不见了。

这是我五年级时候的事了,我想以后也不会有这条线了,因为我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很难用线来分清的。

消逝的年味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抒情

春节,这对于亿万华人而言最为浓墨重彩的节日终于到来,似乎是让人们期盼了一年。这样周而复始,不知过了几千年。

而年究竟是什么呢?是那头传说中的吃人怪兽,还是谷穗下垂的形象?到了今天,恐怕都不是了。年成了一个代名词,成为了一种符号,成了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标记。

然而,年味似乎正在慢慢地、渐渐地消隐,或是消逝!连我自己都感到了可怖。

在记忆里,依稀还记得年长的姐姐说她不喜欢过年。那时,真的隐隐地刺痛了我的心,只是年少啊!尚未察觉。在回忆里,我又真的感受到了那种痛,不知为什么。

而现在呢?人们真的似乎都淡漠了,我甚至还听到过有的孩子说不喜欢过年。啊!原来不只姐呀!

年究竟是什么?我无法解释,但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年是一种回归的象征。每个人无论到得何地,过年时总要回家的,或者至少都想着回家――那是心灵的一种回归的渴望。家,可是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呀!

现在,姐在北方的一个城市里工作,据说北方的年味儿很浓,那儿的人们都很朴实、和善,特别重视这样一个重大的特殊的节日。因而她才可以早早地回来与家人团聚,又不必担心归期过急了。还好不在南方,据说有的城市只放三天假,那根本就不可能回家了。

而我们中国人又这么重视家。家,不仅只是我们住的地方,那更是一份寄托,一份温馨,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灵魂的休憩处。任凭风雨多大,只要有家就不怕。

如果过年了,家人还不能团聚,真的难以想象!

而年味的消逝,在我们这个小城里却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孩提时代的依稀而模糊的记忆里,我还可以看到一些过年的欢乐景象。伙伴们争着放鞭炮,嬉戏玩闹,最高兴的是领到红包,不论压岁钱有多少。火热的大红色就是过年的颜色。中国的红真的包含了太多、太多。

而现在似乎都已不再了,鞭炮声显得单调而刺耳,全无热闹欢腾的景象,孩子们似乎也不大在乎压岁钱了。

压“祟”,保一年平安,这层意义,我现在才明白,孩子们应是不知道的。

现在的过年,就好象是一个卸了红衣浓妆的老成持重的姑娘了。

还记得,寒假前,一位寄宿的乡下朋友问我:“你们城里是怎样过年的?”我竟一时愣住了,答不上来。“是啊!我们现在究竟是怎样过年的?我应该好好想想了。”便随口告诉他一些时下正时兴的过年方式。例如:团年饭去宾馆吃,全家一起外出旅游等。

他感到很吃惊,也很不解,说:“那是哪来什么年味啊!我们村里的过年,那才叫热闹呢!只有回家的,没有向外跑的,团年饭都自己做,那才有年味儿嘛,就像吃年糕那样。”

我又向他解释,“现在城里人们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像‘五一’、‘十一’这样的法定假期才能有些休息时间。一到过年,恰好一家人都有时间,便趁隙旅游了,偷个闲;上饭店吃团年饭,那样也方便,省时一些。”

其实,我也同他想的一样啊!小城里的年过的单调而乏味了,年味似乎在这儿消逝了。只记忆里还依稀有些模糊的影子。

这样的生活究竟好不好呢?

我无法替别人下定论。但至少我还不习惯这样的趋于冷淡的春节,我还不适应。我倒宁愿看到一个热闹的春节氛围。即使是那热闹不属于我也好啊。

这个节日本该是如一位活泼俏丽的红妆少女那样盛装打扮的。像北方人那样,把喜庆传到每一个角落。

几千年来的辞旧迎新史当如何延续?

我想,我们这一代应该做些什么,不要让中华文化里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我们手中渐次消逝。到以后的孩子问我们时,不要只说“那只是一段陈旧的历史。”

现代社会进步飞速,但还是留下一些古朴的风俗要好一些。

传统的节日风俗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新年赠橘(吉),压岁(祟)钱……

还记得苏辙有:“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那又是怎样的一派合家融融、一派祥和。

我想,我们都不希望中国的红变淡、年味消逝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六年级
记叙文
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