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650字

亲近自然

650字 初二 记叙文

春天,梅花似雪,“万树梅花三里路,断人行处一人行”。夏天,枇杷金黄,“谁铸黄金三百丸,弹胎微湿露溥溥”秋天,板栗票箱,“尝新掘泥笋,代饷剥枯栗”冬天,红桔累累,“浸月冷波千顷雪,苞霜新桔万株金”。这就是东山——一个花果丛林为主的自然景观和明清古建筑为主的人文景观为特色的旅游胜地。在这里月月有花,季季有果。这花花果果,既装点了东山的山山水水,又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东山还是誉满天下的鱼米之乡,银鱼、白虾、梅鲚鱼是驰名中外的“太湖三宝”。除了吃的还有东山的悠久历史,紫金庵的南宋彩泥罗汉等。这么美丽的地方你怎么能错过呢?

席家湖外杨家湾,百亩新园迤逦开。斗起层楼疑殿宇,平铺云石作阶台。长堤一带栽新树,堤内凿池深几许?嶙峋石骨砌栏干,曲折回廊避风雨。

枕流凝土架环桥,圆桂双耸接电燎。山气遥通金岭脉,波光近映太湖潮。这首诗是诗人朱润生状写启园风光的。院内有融春堂、如意小院、翠微榭、涵影池、坐金亭、环翠桥、震泽楼、镜湖亭等诸多景色。启园内可以说有三个宝贝:柳毅井、御码头、杨梅树。

柳毅井,柳毅井又称柳毅泉。井看似不深,俯身探手可掬,然而常年旱涝无盈涸,风摇亦不混浊,水质甘甜可口,是东山五大名泉之一。杨梅树,听说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南巡来到东山,见此百年杨梅树型优美,苍劲古拙,逸趣横生,因此这棵杨梅树保留到现在。如今,古树更深野猫,每年硕果累累,杨梅成熟后,呈紫黑色,酸甜多汁,为杨梅中的佳品。

御码头,深入湖中一百米,码头顶端筑有通湖亭,亭内选有康熙御笔的“翠色满湖”。御码头旁为骆驼山,系湖石假山堆筑而成,因状如骆驼而得名。东山真美啊!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离开喧闹的大城市——上海,到小山村中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对我们的身心不是大有帮助吗?

领略美景之余,也多亲近自然。唉,真是一举两得!

亲近自然

1200字 初二 散文

每年开春,仿佛无意中突然发现土中冒出了稚嫩的青草,树木抽出了小小的绿芽,那时候会有一种多么纯净的喜悦心情。记得小时候,在屋外的泥地里埋几粒黄豆或牵牛花籽,当看到小小的绿芽破土而出时,感觉到的也是这种心情。也许天下生命原是一家,也许我曾经是这么一棵树,一棵草,生命萌芽的欢欣越过漫长的进化系列,又在我的心里复苏了?

唉,人的心,进化的最高产物,世上最复杂的东西,在这小小的绿芽面前,才恢复了片刻的纯净。

现在,我们与土地的接触愈来愈少了。砖、水泥、钢铁、塑料和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把我们包围了起来。我们把自己关在宿舍或办公室的四壁之内。走在街上,我们同样被房屋、商店、建筑物和水泥路面包围着。我们总是活得那样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我们已经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赏土地的悲壮和美丽。

这熟悉的家,街道,城市,这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候我会突然感到多么陌生,多么不真实。我思念被这一切覆盖着的永恒的土地,思念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乡。

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上帝对亚当说:“你是用尘土造的,你还要归于尘土。”在乡村,那刚来自土地的生命仍能贴近土地,从土地汲取营养。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的环境。农村孩子的生命不孤单,它有许多同伴,它与树、草、野兔、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它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相比之下,城里孩子的生命就十分孤单,远离了土地和土地上丰富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断了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城里孩子是没有童年的。

土地是洁净的,它接纳一切自然的污物,包括动物的粪便和尸体,使之重归洁净。真正肮脏的是它不肯接纳的东西——人类的工业废物。

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觅得一粒柳芽,一朵野花,一刻清静,人会由衷地快乐。在杳无人烟的荒野上,发现一星灯火,一缕炊烟,一点人迹,人也会由衷地快乐。自然和文明,人皆需要,二者不可缺一。

每到重阳,古人就登高楼,望天涯,秋愁满怀。今人一年四季关在更高的高楼里,对季节毫无感觉,不知重阳为何物。

秋天到了。可是,哪里是“红叶天”,“黄花地”?在我们的世界里,甚至已经没有了天和地。我们已经自我放逐于自然和季节。

现代人只能从一杯新茶中品味春天的田野。

旅游业发展到哪里,就败坏了哪里的自然风景。

我寻找—个僻静的角落,却发现到处都是广告喇叭、 商业性娱乐设施和凑热闹的人群。

久住城市,偶尔来到僻静的山谷湖畔,面对连绵起伏的山和浩淼无际的水,会感到一种解脱和自由。然而我想,倘若在此定居,与世隔绝,心境也许就会变化。尽管看到的还是同样的山水景物,所感到的却不是自由,而是限制了。

人及其产品把我和自然隔离开来了,这是一种寂寞。千古如斯的自然把我和历史隔离开来了,这是又一种寂寞。前者是生命本身的寂寞,后者是野心的寂寞。那种两相权衡终于承受不了前一种寂寞的人,最后会选择归隐。现代人对两种寂寞都体味甚浅又都急于逃避,旅游业因之兴旺。

游览名胜,我往往记不住地名和典故。我为我的坏记性找到了一条好理由——

我是一个直接面对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是细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记叙文
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