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的那条小河1200字

窗前的那条小河

1200字 六年级 写景

窗前的那条小河

601班

施展

我家的窗前有一条十分不起眼的小河,我不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但是我知道,它伴随我走过了11个春夏秋冬。

春天,微风拂过大地,万物复苏,同时也唤起了沉睡了一冬的小河。微风轻轻地吹,轻轻地吹,把小河上的一层薄薄的冰吹走了,小河伸了伸懒腰,打了打哈欠,泛起了一阵阵涟漪,慢慢地,慢慢地醒了。柳树也慢慢地,慢慢地长出了嫩芽,垂在小河边,一幅优美和谐的画面出现在我的眼前。

夏天,知了扯着嗓子疯狂地叫着,烈日照得我直冒汗,我飞快地跑回家,关上屋门,开了空调,望着窗外的景色,看到那条小河。小河静静地躺在那里,一点也不急躁,显得那样平静、清凉。我赞叹,赞叹它竟然知道“心静自然凉”的道理!

河边时不时有几个钓鱼的人,头戴草帽,手举鱼竿,在烈日下耐心地坐在小板凳上等着小鱼上钩。过了一会儿,一条贪吃的小鱼离开了小河的怀抱,被钓了上来。小鱼挣扎着,但是,无情的鱼钩勾住了它的下颚。我叹息,叹息它居然不知道“贪小失大”的道理!

秋天,柳叶渐渐地,渐渐地,从绿色转变成了黄色,一片一片地,缓缓地落到了小河上。在我的眼里,柳叶弄脏了小河的脸,但是小河呢,微波荡漾,脸上露着宽容的微笑。最后,还是一些穿着蓝色衣服的环卫工人,乘着木船,划着桨,拿着捞鱼网,一片一片地耐心地捞着落在河面上的柳叶。

我从地上捡起一颗小石子,投入小河,小河像是被我惊吓了,“扑通”地叫了一声,接着又泛起了一阵阵涟漪——它笑了。我觉得这声音很好听,于是就多投了几块。“扑通—扑通—扑通…”,这声音把我带到了我7岁的那一年……

记得7岁那年的一天,我做玩了回家作业,约了楼下的小伙伴出去玩。玩什么呢?我们走来走去,看到了那条小河。小伙伴提议:“你把你的小铁桶拿出来,我们往河里提水,然后把水灌到这个洞里,让老鼠从洞里逃出来。”说着用脚指了指脚下的一个洞。“好啊!”我一边说一边跑上楼把我的小铁桶拿下来。我们开始动工了。小伙伴从裤袋里拿出来一条绳子,在水桶的柄上系上一个结,然后把水桶放到小河里。我们感觉到水桶有些沉了,就马上把水桶提上来。“扑通”,“哦,我的天啊!”我大叫起来。原来绳子系得不结实,水桶掉到小河里了。我眼看着小水桶越来越沉,心里越来越焦急,还是小伙伴反应快,马上到她家的车库里拿出一个竹竿,使劲地捞啊捞。可是,小水桶慢慢地,慢慢地沉了下去,再也捞不起来了。我呆若木鸡,小伙伴也很难过。想到以后我再也不能玩小铁桶了,我的泪水就“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和小伙伴垂头丧气地走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默默地对小河说:“小河,以后我的水桶只能由你保管了。”

冬天,小河也有几天要冬眠。它盖上大地妈妈送给它的冰被,悄无声息地睡着了。这几天,它睡得真熟啊!我拿起石头往小河里扔,想吵醒它。可是小河“咔嚓”一声,再也没有什么动静了。我转而心想:不打扰它了,就让它睡吧。

我们马上就要搬家了,也就是说,我将要与小河说再见了。我想像不到我搬走了以后的10年、20年,小河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小河一定会越来越干净、越来越漂亮,更多的小鱼小虾会在小河里快乐地游戏,因为每天都有环卫工人对小河的守护。到那时,小河,我的小铁桶你还保管吗?

清明节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写景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六年级:缠绕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写景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