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家乡——武汉1200字

我爱我的家乡——武汉

12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这里有历史悠久的黄鹤楼;这里有环境优美的汉口江滩;这里有绿波荡漾的东湖;这里有树木成荫的龟山。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华中名城:武汉。

说起武汉,就不得不提那人人皆知的特色小吃。每天早晨,当你走到一排排小吃铺前时,一股香味就会扑鼻而来,令你“口水直流三千尺”。接着,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家店,毫不犹豫地点那最有特色的风味小吃——热干面。热干面是武汉最著名的食物之一,是我们武汉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成为我们心目中在全国的小吃代表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武汉食物代表。面条纤细根根有筋力,色泽黄而油润,滋味鲜美。拌以香油、麻酱、虾米、五香酱菜等配料,更具特色。值得一提的还有那香喷喷的豆皮:它皮薄透明,半圆而不破,黄色有光泽,柔软不粘,表面光滑、色泽乳白微黄光亮,风味独特,是高蛋白低脂肪不含胆固醇的营养食品。武汉的特色小吃还有炒粉、糍粑、面窝、汤包……多得数不过来。

武汉的特色,远远不止是小吃。先来看看那人间仙境般的东湖吧!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水色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东湖的景色都别有一番韵味。晴天,在艳阳的照耀下,湖面好似撒下了耀眼的金银珠宝,浮光跃金,五彩缤纷,令人目眩;雨天,蒙蒙的雨丝像珠帘垂落在湖面,湖里欢快的鱼群翩翩起舞,追逐。雨水漾起的波纹,溅起银珠似的浪花,水中一圈圈涟漪,好似闪闪发光的鱼鳞,整个湖面上轻轻的笼罩着一层青烟,仿如凌波仙子踏浪而来……东湖,有雪松、樟树、水杉共396种,被人们称为绿色宝库。不仅如此,这里更是花的海洋,有娇而不艳的梅花、十里飘香的桂花……“接天莲叶无穷尽,映日荷花别样红”一片片巨大的荷叶,像一把把大伞,把湖水都映照成了绿色,一朵朵娇艳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像一个个美貌如仙的女子,有的害羞的藏在荷叶中,把“绿叶映红花”的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有的自信地挺起纤细的腰板,昂起脑袋,似乎在向游人们展示自己最亮丽的一面,又好像在向大家宣告:“我最棒!”

武汉还有一个著名的美称——江城。“两江四堤八林带, 火树银花不夜天”,这是一位诗人对武汉江滩美景的赞颂。在武汉三镇的水景中,武汉江滩可谓是这座滨江城市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三三两两的游人悠闲地走在绿树繁花之中,穿行于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享受着忙碌生活中难得的闲适。坐在金灿灿的沙滩上,看着远处波涛滚滚、汹涌滂湃的长江,别提有多舒服。晚上,江滩更是一处亮点,这里几乎与白天没什么区别:五颜六色的景观灯同沿江大道上的灯火交相辉映。站在江畔远远看去,数只游船在江中,好像是色彩斑斓的纸船,江滩边的一排排高楼大厦金碧辉煌,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令人眼花缭乱,这一道道耀眼的光芒,把江滩映衬得别有一番风味,再加上这里晚上也有许多人游玩观光,各显其能,水声、歌声、笑声、二胡声……这里还有许多活动与景观:喷泉、晚会、秧歌舞……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一切,使江滩变成了一处“无夜”景区。

武汉的节日特色也是数一数二的,就拿刚过的元宵节来说吧!元宵节晚上,百步亭街道上,用数百个红色的大灯笼组成了许多面“灯墙”,格外抢眼。还在地上建起了模拟型长城,光芒四射,并且精致美观。在中间,有一只闪闪发光的金色大兔子,旁边挂满了居民们自己做的花灯,令人不由地赞叹:“这可真是过灯节呀!”元宵节的步行街,人流惊人火爆,热闹非凡,这样的节日特色,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

我爱我美丽、独特、热闹的家乡——武汉。

我爱我的家乡平泉

1200字 初三 写景

你看见过中央台“契丹祖源,圣地平泉”的宣传语吧?平泉,紧临京津门户,北接内蒙草原,南连冀北山川,孕育着美好河流,滋养着壮美山川——我可爱的家乡。

菌文化·神奇

看,纤如细丝的小雨,在微微透光的天空中尽情的挥洒;在茂密的松树脚下,一只只可爱的“小精灵”正在茁壮成长。它们顶着圆圆的大帽子,分散在各个松树跟或柴草下面,等待着人们的采摘。她们,就是我家乡着名的松蘑、肉蘑、榛蘑……尤其是松蘑,也叫做松口蘑。参观了就日馆,你就会知道松蘑的重要“国际地位”。最让人回味的还是小鸡炖蘑菇了,里面的蘑菇是肉蘑,不但风味极佳、香味诱人,而且营养丰富,在配上鸡肉的香味,简直就是人间极品,让人垂涎三尺。

小时候,在老家,一到夏天,就和妈妈到对面的山上采蘑菇。我总是拎着我的小筐,屁颠屁颠的跟在妈妈后面,我喜欢下“挑战书”――和妈妈比谁采的蘑菇多。可是,输的总是我。于是,就想方设法的抢妈妈采的蘑菇,那种陶醉自然之美的情趣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最让人感到神奇的是,平泉把蘑菇做成了产业,做成一种文化。平泉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有三十多年,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品种多种多样。蘑菇酱、菌丝汤,这些更便于保存和运输的美味,正带着一种文化,走向世界。

名小吃·美味

除了蘑菇,平泉还有好多的美食。改刀肉、茶糖、八沟羊汤、山庄老酒……

我最喜欢的是改刀肉,据我了解,改刀肉以猪肉和竹笋为主料,切成丝翻炒,边炒边加入鸡鸭汤、口蘑汤、酱油、绍兴酒、香油等。待肉、笋成为金黄色后,浇上汁水,盛入盘中,成品改刀肉,外形犹如一座金字塔,笋丝柔韧,肉丝筋硬,味道鲜美,爽口而不腻人。改刀肉还有耐贮存的优点呢。冬季装篓可存放三个月,炎热的夏季也能存放一周左右,要吃时加热即可,其味不变。传说改刀肉的绝技还是清宫中传出来的哩。清朝乾隆年间,皇宫御膳房里有位姓刘的师傅,有一手做改刀肉的绝技,伺候了皇帝几十年,皇帝对他的手艺非常满意。后来,刘师傅年纪大了,就退休回到了故乡平泉,开起了一家饭馆。刘师傅在平泉收了五个徒弟,并毫无保留地把改刀肉的绝技传给了他们。刘师傅在病危时还谆谆叮嘱五个徒弟,要他们齐心合力,把改刀肉的绝技传下去。

五徒弟遵照师傅的遗愿,把饭馆改名为“五奎园”,就是表明大家一起将改刀肉的绝技发扬光大。五个徒弟经营有方,改刀肉的美名到处传扬,当时张家口外蒙古族的王爷进京朝觐,路过平泉时,不但要停下来一尝为快,而且还把改刀肉当成高级礼物,带进京城,馈赠亲朋好友。从此,“五奎园”和改刀肉誉满全国。

契丹史·悠久

文化是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一部文化史,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它可以让人们从中饱餐精神食粮,催人奋进。平泉的契丹文化正是这样一本旨在弘扬平泉地方特色文化的史书。品读它,可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平泉深厚的地方文化和特色文化,更加热爱家乡,热爱平泉。

平泉是契丹族的发祥地,文化积淀亦十分丰厚,这是平泉特有的文化优势,在契丹族诞生的神话中提到,契丹族诞生于平泉马盂山,契丹之父是乘白马从辽河之源走向下游的,而契丹之母“天女”是驾青牛车泛潢河(西拉木河伦河)而下的。在平泉境内出土的辽三彩罐、龙凤纹鎏金银器等大量辽代文物,都证实了契丹人曾在平泉生活繁衍过。平泉现存辽大长公主墓、窦景庸墓、会州城等古遗址、古墓群160多处,有馆藏文物1.8万件,辽金文物占70%。

就日馆就是契丹文化的缩小版。

这——就是我的家乡,啊!我爱你,平泉!

初三:呆呆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六年级
记叙文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