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关于生本教育早在报刊中看到,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理想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读来更印证了自己前面的激动,真正得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联想到现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迷茫,无异于一盏明灯照亮前方,迫切的学习,查阅各种有关资料,也买到了《教育走向生本》,迫不及待的翻阅,随着读的深入,就有着更多的思考。
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体现这各种新的理念,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转变中,但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彻底的变化,而再生本教育中,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是口号上的,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了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书中讲到: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更多地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教师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整体感悟。这些升本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生本教育的实验学校,学生体现出来的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总和的高素质令人赞叹,这都是落实生本教育的结果。
这些成果的背后,不单是理念方法,包括课程设计、评价、教师培训等等,总和的、根本性的教学改革。首先是理念上的全面更新,认识上的到位,真正放心的全面依靠学生。再者是方法上的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师的培养培训。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也越来越感到我们自己的许多做法也正在体现这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学习生本教育理念,感受生本教育成果,更坚定开展试验的决心,让我们的思想理念首先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礼。
新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新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大感受、小认识;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感悟。
鬼故事“后遗症”
说到鬼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吧!那大家是不是都有“后遗症”呢,可能是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吧!下面是我的“后遗症”:
2月18日晚上,我和哥哥去绍兴吃饭,这一顿饭是我还有一个大哥哥的舅舅请的,所以,我们吃好了饭就去了大哥的舅舅家玩电脑,我们到最后觉得太无聊了,就听了《张震讲鬼故事之幽灵电台》:
里面讲的是有两位主人公(是什么名字我也记不起来了),其中一个在听每周六的鬼故事时偶然听到了一句话:“七天之后,我来找你---”于是,那位主人公在第七天的傍晚找来了他最要好最要好的朋友(是另一个主人公),要他陪他一晚上,(因为这两个主人公都是男的)然后,到了晚上,他们两个主人公就又打开了收音机,听每周六的鬼故事,到了0:00的时候,节目结束了,主人公们听到了:“七天之后,我来找你。”之后,两个主人公就死了。
这个故事的最后,竞也说了一句:“七天之后,我来找你。”我和另外两个哥哥都吓得半死,谁知道呢,看七天后的了!
唉,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呢?
相似题目
-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也许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可它成为我们的教育思想了吗?它体现为我们的教育行为了吗?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边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让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老师把一切讲得通透,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悟。所以生本的课堂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上老师说得少,学生就说得多,老师做得少,只是引导学生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学生从中感悟了,就形成他们头脑中稳定的精神财富。一切相信学生,高度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老师是依托学生资源,唤醒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学生成为教育真正的主人,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生命精彩的舞台,这不正是教师职业意义之所在吗?生本教育强调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它正如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生本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样的困惑,就让我们从《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中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900字 初二 读后感
-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他们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翻开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就被扉页上的这番话,深深的打动着,初次读到这段话,并没有完全理解它的深刻内涵,但它的确给人留下了一种心灵的震撼,带着这样的震撼,我用心品读了这本书。《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教授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传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状态。生本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强调要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既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就化学教学而言,要学好化学就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结合实践活动体验化学无处不在,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因此,化学教学中需重视几方面:首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化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其次,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亲身实践学习化学;再次,给学生化学活动的自由度,充分展示个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才能让每个学生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参与化学学习,并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才能让学生在这种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550字 初二 读后感
相关推荐
-
谛听叶落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个特点,转眼间,秋,又到了,片片黄叶飘荡而下,我停下脚步,谛听叶落。有一个成语:“秋高气爽”,说得果然没错,今天,就是一个万里无云的好日子,我走出家门,准备出去散步,却猛然发现,门前的那棵老树变了。它的枝叶不再是郁郁葱葱,取而代之的是,满树的黄叶。微风拂过,片片黄叶飞舞着落下,然后转个身,成功落地。我静静地站着,谛听那黄叶飘落的声音。渐渐地,我越来越不忍心,不希望黄叶们飘荡在空中,离开他们生存的老树。想着想着,又是一阵风吹过,好像一定要将老树上的黄叶全部吹落,然后落下、腐烂。一片又一片黄叶光荣地跳下了老树的枝丫,在风中随意地、自由地飘荡,它们一点儿也不会因为这而伤心、难过,它们更是从不任性,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老树。这一刻,我突然听见了黄叶的心声,知道了它们的愿望。我默默走上前,慢慢弯下腰,轻轻捡起一片黄叶,细细地端详着。只见,它的表面已是千疮百孔、残破不堪。它饱经风霜,不知经历了多少的风吹雨打,更不知它受过多少岁月的摧残……不知在这里站了多久,不知风吹过都少次,更不知有多少黄叶飘落。可是,我却听到了叶落的声音,听到了黄叶的心声,听到了它们那一切都为了老树,宁愿枯黄,宁愿飘落,宁愿腐烂的可贵的精神——无私、奉献,它们从不为自己考虑,永远是在考虑别人,为别人着想。又是一阵寒风,我突然不那么冷了,取而代之的是温暖,一种无法用语音、文字来表述的温暖。我慢慢走回家,期待着在以后的某一天,某一刻,某一秒,再次停下脚步,谛听叶落,聆听叶的声音……600字 初二 写景
-
爱的教育读后感这本书中记录着一个意大利小学生每天所过的生活与接触到的人,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描写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对父母和兄弟,对老师和同学深厚真挚的爱……我最喜欢是这本书中的“卖炭人和绅士”,它里面写了:人和人都是同等的,没有贫富之分。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差距而贬低他人的等级。就算是再富有的人也犯错,而不能因为他富有就纵容他。文中诺比士的父亲就是一个不因为富有而欺负穷人的绅士。只有你去尊重他人,他人就会尊重你。要养成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世界和生活,是起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它并不是来逼迫你去什么,而是一种加以行动上的教育。没有了烦恼,没有的精神上的脆弱。这就是爱的教育,这是我的理解。但是,这个问题是解决了,我又有了一个值得我思考的问题:爱,是什么呢?有人说被爱是一种幸福,有人说爱是一种动力……到底爱是什么呢?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知道我是爸爸妈妈爱着的,而未对他们说过我爱你们。我不知道我对爸爸妈妈的爱是什么?学习上,我有对老师的爱;友情上,我有对朋友的爱;亲情上,我有对远在天国的爷爷的思念的爱……但是我对爸爸妈妈的爱是什么呢?是空虚的吗?空虚的爱,又是什么呢?没有想到,一本小小的书,会给我极大的思考,这应该我读完后的感受吧。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沉浸在爱的海洋中。从中,我领悟了;再坏,再可怕的人也会被受融化.遇到可怜人应当伸出救援之手。爱能挽救一切,爱是黑暗中的一束阳光。只要你愿意付出,得到的就是惊人的收获。550字 初二 议论文
-
爱的教育读后感«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期中所记的日记,以及每月一次老师所讲的关于意大利少年的故事。我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我走进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的生活,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学们是怎样生活、怎样学习的,是怎样去爱的,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生活的追求!小说记述了主人公恩里科在三年级整整一学年中所经历、观察和感受到的一切,其间穿插了他的父母、姐姐写给他的话及老师给学生抄写的每月故事,通过他们来颂扬爱的美德、和高尚的心灵,教诲青少年爱祖国,爱人民,爱大自然,爱学习,爱劳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保护弱者,同情不幸的人。.《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让我同样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不加虚伪,不加冷藏,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500字 初二 议论文
-
《爱的教育》读后感合上了薄薄的书本,看着书本封面的图片,心中洋溢着一种感觉——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的日记,来观察日常生活中感人的一切:老师和学生的爱,父母、兄弟姐妹间的爱……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于是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一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坚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于是,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最终,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但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互相帮助……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更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然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便会感觉到:人生,是多么美好的东西啊!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便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800字 初二 议论文
-
《爱的教育》读后感今天我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刚开始是妈妈让我听,刚听两篇我就忍不住拿起书来看。书里写的都是满满的爱,让我沐浴在爱的教育中。这是意大利的一名叫亚米契斯(安利柯)的作家在三年级一个学期的日记,日记里写了每个故事里人物和每个同学关爱同学、孝敬父母、热爱祖国、尊重残疾人……的事迹。比如:《救同学的洛佩蒂》中,洛佩蒂为了救一个快被车撞到的男孩,不幸被轧断了一条腿;《父子情深》中的叙利奥为了减轻爸爸写封套的劳累,他准时晚上12:00起来偷偷地写封套,却因白天劳累遭到父亲误解;《少年英雄》中一位弃儿受命令做了哨兵,不顾子弹袭击,爬上树侦查情况,不幸中弹身亡……这些故事主人公的表现,都出自同一个信念,那就是“爱”。爱的力量是最伟大的,需要我们去做。我记得刚开学的时候,在二豆店里玩,看见洗车店里一位残疾阿姨,她走路时一瘸一拐的,当时我什么也没想,就学起了她的样子走,觉得好玩。后来被妈妈发现制止了我,和我说:这样可不好哦,以后可不能这样做了,本来阿姨就已经很不方便,你这样做如果被阿姨看到会很伤心,难过的。现在,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没有尊重她。在我们生活中和校园里,爱是到处都有的。我的身体很不好,经常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我也应该学会并做到关爱同学、孝敬父母和老师,尊重残疾人……这样才能做个好学生,还会得到同学、老师和父母的赞许和尊重。读完这本书,我发现爱,离我们并不远,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550字 初二 读后感
-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学校开展生本教育到现在已经尽快3年了,为了更好的理解生本,学校开展了关于生本理念的理论学习,也尝试着相应的生本课堂模式,但现在想一想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问题。在暑假期间,我仔细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又有了深入的认识。《谛听教育的春天》是当代著名的教育专家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诠释了生本的理念的教育思想。生本教育本身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死板教条的搬用某种教学方法,而是要领悟其中的“精髓”,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通过假期的学习,再次回想反思自己在过去实践中的“生本课堂”,自己对“生本”又有了深入的认识。那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其本质来说还是体现出了郭思乐教授生本理念的精髓。那么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发觉,并且还能使其继续发挥其功效呢?其实学生的潜能的发觉全都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要承认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就像郭思乐教授所说:“无论是学习以前的知识或通过智慧而产生的新的知识可达到的地方,或是不可达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没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而现在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无用。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在课堂上才会出现很多让老师都无法预料的惊喜。现在再反观自己的生本课堂,再回想自己的教学,实在有些惭愧。原来教学时每次都害怕学生们听不懂,于是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后来在开展生本课堂后,也开始模仿去做。开辟小组交流,小组展示等。然而不知怎么回事,这样的课堂中孩子们仍然不能调动。学生慢慢的已经厌烦了这种形式的课堂,上课不是毫无表情的坐在那里听,就是躲在一边玩,不会参与到学习中来。现在想想问题在于只学会了生本的外形(模式),没能领悟到其真正的内涵,即便是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的环节,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走个过场,并没有真正落实合作学习,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不会很高。这样的课堂肯定会给教师产生一种在课堂上无能为力的感觉,学生累老师也累。通过本次学习,了解到“生本教育”其实是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会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放的开,对学习就会更加有兴趣,而兴趣会是最好的老师!后来由查阅了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比如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觉到,首先教师一定要在思想上定好位,要明确必须要改变方式。在我以前的课堂中,每一节的上课内容是不会预先告诉学生的,很多的问题都是突发式的,因为我觉得如果学生都知道了上课的内容与问题,这节课就没有了新鲜感与吸引力了。可是这样做的话呢,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实现。所以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学生,先学后教。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前置性作业就是对学生课前先学的一个引导。)生本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思路是:“早识字,大阅读,大感悟,以阅读为中心,推动听、说、读、写。意义识字,推进阅读,以读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说,以读引写,全面提高。”如果说课前的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回到课堂把故事说出来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仅把课前阅读到的知识经过思考表达内化成自己的学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带动了听与说的训练,能说会道是为了以后的写做铺垫的。由此可见,生本教育其实恰恰利用和学生“生命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生本教育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去实践。但是我认为其核心的精髓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要从思想上去理解它,内化它。我相信,如果我们真正内化好生本教育的精髓时,一定会收获教育的春天。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教育专著读后感《基督山伯爵》是大仲马的代表作之一,是以情节取胜的通俗小说。十九世纪中叶,这部小说是当时排行榜上的“畅销书”,而大仲马本人,亦可谓当时法国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十九岁的爱德蒙·唐泰斯,是个活力四射的年轻水手。他有慈爱的父亲、甜蜜的爱人,有光辉的前程、幸福的生活。善良乐观的天性,使得他对周遭的每个人都以礼相待,并且真挚热情。他清澈明亮的目光里,写满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神往。可就在他的结婚典礼上,他遭人陷害而被投入大牢。一时间失去了一切,伴随他的只有伊夫堡阴森地牢里的黑暗及精神和肉体对他的双重折磨。可与此同时,有人正把快乐建筑在他的痛苦之上。他们害死了唐泰斯的父亲,夺走了他的爱人。在他最无助绝望想要自杀的时候,法里亚神甫走入了他的生活。神甫把自己一生的知识传授给他,告诉他基督山岛宝藏的所在,并帮他成功越狱。此时,唐泰斯入狱已有十四年。十四年里,物是人非,唐泰斯也由一个懵懂青涩的青年变成一个家资巨万的伯爵。他开始报恩亦开始报仇。昔日的船主莫雷尔有恩于他,伯爵首先把这位濒临破产的好人从绝望的路上救了回来。此后又始终照顾他的儿女,直至最后把基督山岛的宝窟送给他们。对唐格拉尔、费尔南和维尔福三个分别代表法国七月波旁王朝金融界、政界和司法界显要人物的仇人,基督山伯爵个个击破。最后,这三个人破产的破产、自杀的自杀、发疯的发疯,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在小说中,基督山伯爵这个人物几近完美。在与仇人面对面复仇时,他没有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他的良知从未泯灭,他的人格亦未扭曲,他始终保留高贵善良的心。当他帮助莫雷尔一家摆脱困境的时候,当他从一个该诅咒的家族中救出他的一个女儿的时候,当他答应梅尔塞苔丝不杀仇人之子的时候,这个高贵的心灵映出了金子般的光辉。基督山性格里贯穿始终的节制,即面对财富、美色、仇恨的不贪婪,亦让我印象深刻。在达成一生最大的心愿后,他悄然地放弃了原有的财富,只身远走他乡。掩卷思索时,觉得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几乎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蜕变过程。因为掌握巨大财富的支配权,基督山伯爵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似乎整个社会都在围着他转。这固然有它揭示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社会现象的积极意义的一面,但从文学创作角度出发,塑造这样一个完美的“超人”,不能不说是作品的一个败笔所在,因为它大大削弱了作品现实主义的批判力量。在大仲马笔下,时时吐露出金钱可爱、金钱万能的观点,也反映了他本人的“拜金主义”思想观念。大仲马曾经直言不讳地说过:“在文学上我不承认什么体系,也不屑于什么学派,更不树什么旗帜;娱乐和趣味,这就是惟一的原则。”大仲马之所以在法国文学史上不能得到更高的地位,究其根源,我想这恐怕就是主要原因所在。翻看全书,不能不佩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布局谋篇的编故事才能。在这部将近一百多万字的小说里,既有节奏紧张、大起大落的高潮,也有节奏相对舒缓、充满浪漫传奇色彩的小故事。大仲马在小说中还不时穿插一些典故传说、奇闻轶事、异域风情和大海、岛屿的景色描写。所有这些,也许就构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大仲马情趣”吧!如果单纯以故事情节论,我以为《基督山伯爵》确实是难得一觅的好书,并且让人大开眼界、回味无穷。一、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二、希望在人间——《基督山伯爵》读后感必须想到过死的痛苦,才能懂得生的快乐。——题记这本书是全世界流传最广的名著之一。但一直没有去看,原以为会有枯燥的开头和与现代合不上的对白,没想到一读就放不下了,欲罢不能。书中我是喜欢基督山这个人物的,很真实的感觉。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我遭遇到他的遭遇,我也会进行复仇,但那不是上帝的手,而是复仇天使,是死神的手。我看着他从天堂掉入地狱,看着他从云端掉入地底,看着他从充满希望到彻底绝望,看着他从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变成一个心中充满仇恨的复仇天使,看着他最终放下仇恨,找到幸福。快乐对他来说是短暂,十四年的牢狱之灾,使他的外貌,声音,心性,性格也都发生巨大变化。他从坟墓中爬出来,恩怨分明,对帮过他的人进行报恩,对那些对不起他的人,施以报复。人们总是不满足语言现状,不满足于既得的幸福,可只有当失去时,才发现那份幸福是多么的麋足珍贵。我们总是埋怨学习的辛苦,父母的唠叨,而我们却不知道,学校是这社会上仅剩的净土,父母的爱是世上最无私的情感。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最终终于看透世事,正如他对莫雷尔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既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只有一种处境和另一种处境的比较。必须想到过死的痛苦,才能懂得生的快乐。"那时怎样的豁达,怎样的胸襟啊!那时历经磨难后得出的人生感悟。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
《感恩教育》读后感今天,我早早的起了床,并且还准时说看了山东卫视的感恩教育。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点。分别是第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重老师,懂得感恩。知道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教导在人际交往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和自强以及自信等抵抗挫折的能力。千万不能娇生惯养以便养成依赖他人的心。在他的讲述中,让我感到很惭愧。同时也让我脑子一亮想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的树枝砍了做房子。”又过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中年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这个人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这正是我们的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成全。而我们却生在福中不知福,还常常惹父母不高兴,还让他们生气。有时他们打了我们,我们心中充满了憎恨,但你仔细看看他们打你的那只手,在不断的哆嗦,他们不是不敢打你,而是下不了手,不忍心去打你。俗话说得好:打是爱,骂是亲啊!但我们早在愤怒中把这句话给置之度外了。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而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孩子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想要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就要亲自点亮自信的明灯。看完感恩教育,我对我以后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五年级:2842471837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75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感恩教育读后感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今天早上,我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电视节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丹老师说了捐肾救母的故事。有一个名叫田世国的人,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必须换肾,田世国决定把自己的肾换给母亲,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多么令人感动啊!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要孝敬父母。小羊有跪母之义,乌鸦有反哺之恩。父母是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他们为我们的学习操劳,为我们的生活奔波,为我们的一切而辛苦了一辈子。我们应该要感恩伟大无私的爱。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吧!广东汕尾陆丰市益智学校三年级:李威晔250字 三年级 读后感
-
感恩教育读后感今天早上,我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电视节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丹老师说了捐肾救母的故事。有一个名叫田世国的人,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必须换肾,田世国决定把自己的肾换给母亲,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多么令人感动啊!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要孝敬父母。小羊有跪母之义,乌鸦有反哺之恩。父母是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他们为我们的学习操劳,为我们的生活奔波,为我们的一切而辛苦了一辈子。我们应该要感恩伟大无私的爱。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吧!200字 三年级 读后感
-
《守望教育》读后感看到刘铁芳《守望教育》第二辑的标题是“我在,故我说”。我马上联想到了这样一句“我思,故我在。”?阅读,是一种与书中人物心灵对话的过程,多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有人把阅读经典名著比作与伟大的哲人对话,“阅读一百本好书,就是和一百个有思想的人对话。”这种深层阅读中的思考,更能体现出人存在的价值。在这方面,美国的教育值得借鉴。有个老师布置给二年级孩子的任务是作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要求孩子自己跑图书馆找参考资料,而且参考资料要来源于不同的地方。还要求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详见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美国》164页)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而且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略读、浏览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能驾驭语言文字。”我们要教会学生阅读的艺术:(1)读书贵精不贵多,“与其匆匆博览百本,不如彻底消化几本”,要求学生读书要通读精读,读有所悟;(2)读书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读书多而不思考,头脑就会因膨胀而受到压抑,弊多利少;只有思考和消化书上的知识,才能发挥书的作用,给人头脑以健康和活力。而我们自己,不单单为考试、写论文而读书,让我们的孩子不仅仅为考个好分数和写作得到好成绩而阅读。让我们为多种成一些充满人文精神的各色各样的树,形成充满生机的原生态森林而阅读吧!700字 初三 读后感
-
爱的教育读后感禅的最高境界是无,聪明的最高境界是难得糊涂,美的最高境界是无痕,而爱的最高境界是无私。《爱的教育》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一个学年写的所有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爱,姐弟之爱,子女与父母之爱,师生之爱,对祖国的爱。读完后,我犹如在爱的怀抱中获得重生。爱的境界,是充满无限生机的草原。正如《让爱更美好》歌中所长:“让爱传出去,阳光温暖我和你……”爱的境界,犹如金色的海洋,也像天上眼睛忽闪忽闪的小星星,有如海里自由自在游动的小鱼,恰似无数张露出微笑的可爱的孩子的脸,还像……《爱的教育》,让我们把爱传出去!掩卷沉思,我不由得想起那年的暑假……那天,气急败坏的太阳急红了脸,源源不断地把怒火洒向大地。人们走在路上,就像一个个被烤焦的红薯。我热的满头大汗,想去买瓶冰镇的可乐,浇浇嗓子眼里冒出的火。我带着五元钱,从家里出发了。也许是心烦气躁,还没走到小卖店,钱却丢了。懊恼的我正准备回家,却发现了一张五元钱的钞票皱巴巴地躺在地上——不是我的那张。我立刻紧张兮兮的四处张望,还好,没人注意!我急忙把钱捡了起来,正准备去买可乐,心里却冒出了一个声音:丢钱的那个人,他肯定也和我一样懊恼,找不到钱,一定很着急。于是,再三挣扎,我把那五元钱放回了原位。我相信,丢了钱的人,总会回来的!这个念头支撑着我,我等了足足十多分钟、看!有新线索!只见一位身穿粉红色短裙的姐姐正低着头,眼睛进行“地毯式”搜索,好像在寻找着什么。我一眼认定,那钱就是那位姐姐丢的,立马把地上的钱给她,我问:“姐姐,这钱是你丢的吗?”姐姐回答:“是我丢的,小朋友,谢谢你帮我找回来。”我笑了笑,心里甜滋滋的!虽然,没有喝到甘冽清甜的可乐,我却品味到了爱的境界,它是无私的,也是甜美的!700字 读后感
-
爱的教育读后感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700字 五年级 叙事
-
《爱的教育》读后感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的,一本好书会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和无尽的快乐。朋友们你们喜欢看书吗?今天我想向你们推荐一本书——《爱的教育》。这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亚米契斯的一部代表,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这本书的扉页上的那段话: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这本书主要是写小学生安利柯的成长故事。通过安利柯九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并以高尚的爱心情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带给我们爱与美的享受。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这里有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小石匠”的朴实可爱,克洛西的坚强不息……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一篇文章是《勇敢的罗伯特》,故事讲述了:一次爸爸送主人公安利柯去上学时,目睹了一个小学生在上学的时候,跑到马路中间,正好有辆马车驶过,眼看小学生要被车子轧着了,罗伯特英勇地冲了过去把小学生抱开,小学生得救了,可罗伯特却被车子轧伤了脚,脚骨粉碎,从此残废了。罗伯特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爱的教育》这本书中还有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如《扫烟窗的孩子》、《感恩》、《穷人》、《小抄写员》等等。从我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每每被书中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感动。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想《爱的教育》这本书将会把“爱”带给更多的人。让我们的爱无处不在!!!7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爱的教育》读后感焦欣玥在去年暑假期间,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读完后,我深受感动。这本书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爱的教育》这本书共收录了58篇,其中《万里寻母记》最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故事讲述的是十三岁的少年玛尔可生长在热内亚的一户贫困家庭,为了能还清数不完的债,他的母亲只好去外国替人做工。起初母亲还托人往家里捎钱和口信,可是时间久了就再也没有母亲的消息了。勇敢的玛尔可就独自一人去南美洲寻找他的妈妈。经过无数的艰辛和困苦,流浪了三千里,玛尔可终于在离布克曼不远的地方找到并救活了因思念儿子而贫病交加的母亲。当看到医生说“救活你母亲的不是我而是你自己,你真勇敢”时,我忍不住流泪了。我觉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真正体现在了玛尔可身上。他不怕困难,面对困苦决不屈服,最终找到了母亲。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的。《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受到情感的滋润!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我读完这本书后,发现原来“爱”就是无私的、伟大的呀!亲爱的同学们,你也来读一读《爱的教育》这本书吧!7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