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1000字

生命

1000字 高一 叙事

生命之绚丽,负重之华彩

昭通市第一中学高336班苟亚梅

生命当负重,因为负重的生命异常绚丽。

成功之花,开在负重的生命枝头!

一桅杆,刚降下了初春的残云淡月,又升起了晚秋的白荻劲风,历史的烟云融进古铜色的香炉,青烟缭绕着苍老的记忆。泪流尽,心破碎,原以为你已悲赴黄泉;身体残,心尽锁,原以为你已服药自尽;朋友弃,亲人离,原以为你已引刀自刎。可是,你却坚强地活了下来,意志似山,巍然不动,刚毅如铁,临危不惧,你没有将悲痛和耻辱写在脸上,怀揣着一份责任和信念,你决定这段坎坷的人生,抗起这场负重的生命。于是,《史记》铸就;于是,名垂青史;于是,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美誉。

司马迁,你寄希望于你负重的生命,不在乎抛弃与背叛,不在乎挫折于失败,将悲痛于苦难化作一缕缕缭绕青烟,飘散于人生的漫漫长河,你轻轻拂袖,留下一脉馨香,千古留芳。

豪迈之花,开在负重的生命枝头!

赤壁怀古,冷观萧萧暮雨。历史的洪钟已消逝在时光的涤荡中,岁月的痕迹已湮没在来来往往的车辙里,而前人与先哲的智慧却越过了时光的冲洗和岁月的刷新,愈发闪烁着荧荧光华。孟德曾在这里痛吟悲歌,周瑜曾在这里把酒临风,谈笑风生,而真正把赤壁的豪迈上演得淋漓尽致的却是你,苏轼。你心境澄澈透明如冰,目光平静淡泊如水,官场上的险恶没有侵蚀掉你乐观向上的心,豁达豪迈的情,你坐笑于此,伴着涓涓细流聆听习习古风。对待官场上的排斥,你一笑而过;对待贬谪的遭遇,你淡漠不语。你寄“千里共婵娟”乡思,但你不抒“逢秋悲寂寥”的惆怅;你才华横溢,遭人妒忌;你身正不阿,遭人排挤但你却始终做你自己,无所谓世人的闲言碎,无所谓事物的悲喜,无所谓自己的遭遇,你只愿坐观庭前花开花落,笑看天上云卷云舒。

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樽还酹明月。这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忧伤,却成就了你的豁达与洒脱!

悲壮之花,开在负重的生命枝头!

残阳如血,大浪淘沙,风萧萧兮易水寒。萋萋乌江畔,金戈铁马残。你手持宝剑,目光决绝,毅然割断心爱之人的咽喉,随即拔剑自刎,只留下两行清泪暗自滴坠。多想奏一曲哀婉的琴瑟为你送行,换来的却是泪眼婆娑;多想谱一篇悼念的词曲为你永世吟唱,却写不出只言片语。西楚霸王,你承载着江东父老的心愿,你背负着家族传递的使命,你所向无敌,你英勇盖世。你决然吟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漫天残云,楚歌声里,你吟唱生命的壮丽,你用你的生命为世界添了一朵悲壮之花,它傲立于你负重的生命,你用淋淋鲜血将它浇灌,它为你怒放,回报你旷世的壮美绚丽。

你浩然正气响彻万里,抛头颅,血可滴,撒下男儿泪,映出天地辉。

空船易翻,负重之船最稳当。被风刮倒的是无基之树,只有根深干粗之树才能屹立于万峰之颠。生命当负重,因为负重的生命回报我们勇敢、稳健、悲壮、豪迈,还有成功!

名著“必读”还是“选读”

1200字以上 初二 议论文

中学生要不要阅读名着,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非要冠上“必读”两字,就变成强制命令。偏偏有些中学生天性叛逆,你说必读,我偏不读,看你能拿我怎么样?

既然说必读,那就是非读不行,可事实绝非如此。名着不同于法律,法律必须执行,你犯法就必然受到法律制裁,读名着不可能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所以说“必读”带有强制的意味,这两个字眼,绝大多数中学生看起来很不舒服,当然也不太乐意接受。同样是要求读名着,不如换一个字眼为好,就像同样要求不乱踏草坪,“不准乱踏草坪,违者罚款”,就不如“请不要打扰,我正在睡觉”来得效果更好,前者令人望而生畏,后者令人备感亲切,且发人深思。说“必读”,是针对不读而言,但对一些中学生的不读名着我们也不应该一棍子打死,要做具体分析。我曾经做过吃力不讨好的事,开阅读课,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名着或名家的经典文章,有的同学就跟你捉迷藏,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上面放一本名着来遮你眼目,下面放一本明星杂志或体育杂志,还有的趁你一眼不注意,就偷偷做起其他作业,你命令他们把与名着无关的书都收起来,他们就用失神的眼光无聊地瞪着那名着上的一个题目,一堂课翻都不翻一页。像这样的阅读课,我觉得是很悲哀的事情,非但没有达到阅读名着、吸收滋养的效果,反而浪费了他们的宝贵时间。我曾经找这些同学谈心过,他们说实在对这些名着不感兴趣,实在读不下去。于是我就反思自己:我们认为是好的东西,是不是学生们就能全部接受;反过来,学生们认为好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就能真心真意地接受呢?

比如,网络文学,他们同龄人的作品,他们认为好的,不是没有被列进“必读书目”吗?应当承认,我们和学生之间存在着矛盾,有些甚至不可调和,这个矛盾不解决,阅读名着的渠道是无法畅通的。

诚然,一些成功人士,包括一些作家和老师,是伴随着名着长大的,但我们不可能把我们的成长史硬套在当代中学生身上,因为我们那个时候有什么?传媒、声讯十分落后,绝大多数家庭连电视也没有,生活节奏又十分缓慢,你信息来源的惟一渠道是书本,你不读书又去干什么呢?现在他们就不同了,他们来到了一个传媒、声讯十分发达的时代,各种信息通过报刊、电视节目、网络等传媒手段纷至沓来,外界的诱惑和冲击很大,使他们的思想与情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姿态,加上应试等等的压力,挤占了他们大量的阅读名着的时间。那么几十种名着,你都非要强制性地要求他们“必读”的话,那势必会“强扭的瓜不甜”,带给他们的不是阅读的愉快,而是巨大的负担了。

我以为:一、阅读名着的必要性不可置疑,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二、有些名着尽管经过历代读者证明了其为名着,其思想、情感、艺术具有永恒价值,但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是不是就一定适应,因为今天的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甚至超越了过去的几百年、上千年,社会格局、经济形态以及人的认识领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名着和我们今天的中学生中间应该有一个媒介,如何搭设好这座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难题;三、新课标指定的“必读书目”,有什么法定标准,具备怎样的合理性,已经受到了有关专家的质疑;四、即便这些指定的名着,也不一定非要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必须读完,有些是到大学读的,有些在学生走上社会以后,觉得需要了,在一种无功利、自觉、放松的状态下去捧读,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更有帮助。我们既然强调终身学习,阅读名着也应是一种终身阅读状态。

其实我们在中学生中间做些文学名着的推荐、介绍、普及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鲁迅、胡适都曾为中学生开过书目,国外也有,但都不是非要“必读”不可,而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挑出自己感兴趣的去选读。所以,我想,“必读”改为“选读”,是不是更适宜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一
叙事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