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海记忆
虽然我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可也是生于斯、长于斯,上海这个地方,保存了我太多小时候的美好记忆。
每天清晨准七点,我总是如闹钟一般准时,迎着射入窗户的一缕细碎的阳光醒来,伸个大大的懒腰,新的一天开始啦!洗漱完毕,和外婆一起出门。凉爽的风迎面而来,使我们神清气爽。梧桐树的叶子渐渐飘落,踩在叶子上发出“咔吱咔吱”的响声,像是在演奏一样,好听极了!穿梭在窄窄的弄堂里,发现这里已经很热闹了,老奶奶在门外的水龙头上淘米做早饭,老爷爷早起锻炼身体在打太极拳;年轻人有的一身短打出门跑步,有的忙忙碌碌夹着公文包一路小碎步;小孩子们嘴里塞着包子,一手扯着红领巾一手拽着书包一个劲儿往前跑……原来有那么多早起的人了呀!
穿过弄堂,早餐味儿扑鼻而来,我们循着味道加快步子走到摊位旁坐了下来。老板娘是一位挺和善的老阿姨,我们之前来过几次,她一眼就认出了我们,赶忙过来招呼:“哎哟,小妹妹,侬又来啦!今早恰滴撒?”外婆也忙回答:“老规矩,两碗小馄饨,一笼鲜肉小笼!”“好嘞!”说完,便转身去忙了。
因为是一家露天的摊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门口油条的制作过程。只见那师傅先把面团搓成条状,放入油锅中,没过一会儿,那白花花的面团就变成又香又脆的金晃晃的油条了。我朝外婆看了看,外婆笑了:“好啦,再加一根油条!”
“馄饨、小笼来咯!”随着老板娘好听的声音,两碗热腾腾的小馄饨和小笼就摆在了我的面前。小馄饨们挤挤挨挨,鼓鼓的肉馅儿似乎要顶破了那层薄薄的皮;切得细细碎碎的蛋皮、紫菜、葱花,在汤里轻轻浮游。那小笼则一个个静静地躺在木质的蒸笼里,那晶莹剔透的皮仿佛一戳就会破。拿起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个,蘸些醋,送到嘴边小小咬一口,轻轻一吸,那美味的汤汁在我嘴里蔓延开来。一口小笼包,一勺小馄饨,满口的肉香余留在嘴里。外婆则帮我把油条一截一截拧断,又问老板娘要了一碟鲜酱油……吃饱喝足,我和外婆幸福满满地回家了。
上海里弄里那种宁静而热闹的早晨,那能传得远远的各种早餐的香味儿,成了我心头挥之不去的美好的记忆。只可惜,那条里弄拆了,摊位没有了,我家也搬走了。现在虽说还能在一些娱乐广场或者连锁店内吃到上海传统的早餐,但总感觉味道不对了,也没了那种露天摊位前边吃边跟熟人打招呼、聊天的自在了……真的没了以前的感觉了。
上海能不能再留一些这样的里弄,多留一些回忆给大家呢?
壮乡的“三月三”_800字
壮乡的“三月三”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有吃五色糯米饭、唱山歌、抢花炮等习俗。下面我就来详细地讲解吧。
No.1五色糯米饭
壮乡人在三月三、清明等节有吃“五色糯米饭”的习俗。壮乡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五色糯米饭颜色鲜艳,由白、黄、红、紫、黑五种颜色组成。五色糯米饭不仅美观、美味,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用来染红颜色的“红兰草”具有生血作用,染黄颜色的栀子具有清凉解热凉血等作用,而染黑色用的则是枫叶。《本草纲目》里说枫叶“止泻益睡,强筋益气,久服轻身长年”的作用。用枫叶煮出来的饭,能“坚筋骨,益肠胃、补髓。”后来,壮乡人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每到节庆日,五色糯米饭的清香便萦绕着壮乡人的生活。
No.2唱山歌
广西壮族山歌是文化的精髓,主要靠口头创作,随意而出,曲调悠扬,歌词以七言四句为主,讲求平仄押韵。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和合唱等,伴奏乐器一般为二弦、竹萧、南胡等,配合歌声抑扬变化,听来可是别有一番风味。
No.3抢花炮
抢花炮是一种流行侗族、壮族和仫族等民族中的传统文娱活动,已有数百年历史。由于它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所以长盛不衰。
传统的抢花炮方法,场地通常在河滩或山坡上,不限人数,只放三炮,每炮大家一起抢。花炮是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圆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放在炮架(送炮器上)。炮架用的是旧式铁笼,内装火药点燃火炮,先后把三个花炮轰上天空,带落下时,所有人员都可奋力夺取。按民间传统,抢得头炮者,人财两旺,抢得二炮者,五谷丰登,抢得三炮者,吉祥如意。因此,参与抢花炮的人个个奋勇争先,互不相让。花炮最终被某人抢到后,唢呐声、鞭炮声响成一片,场面十分热闹壮观,胜利者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这就是壮族农历“三月三”的风俗。
六年级:黎庆华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
-
上海,上海如果说西安是一名沧桑的老者,沉淀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北京是一名欣荣的少年,继承了中华前后八百年的文化传统。那么,上海将是一名清逸不失高贵的女子,是说不完的的卓然雍容,道不尽的雅致风华。夏天的上海天气是闷热的,天空湛蓝明媚却弥漫着些许压抑。习惯了湖南热辣辣的、单刀直入的烘烤,上海的天气令内心烦躁不安,南京广场温度电子表的读数更是高达42℃。看着皮肤白皙、淡定如常的上海俊男靓女,不得不感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人讲究浪漫、品味与理性,这似乎成为了大城市人口的生活标准。在外滩边赏“万国建筑博览群”,清一色的哥特风建筑。沉郁的颜色似是在倾诉岁月的斑驳,镂空盘花、木雕鎏金体现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西洋的古建筑不似明清宫苑,中国的殿宇讲究风水、地位象征,气势恢宏不忍亵渎,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架构严谨,中国古代建筑是五千年历史的艺术结晶,是一种山间的清逸悠然,就如静谧竹林中的幽幽一殷笛,安逸不失潇洒。欧洲最有名的建筑风格无疑于哥特式艺术,它是“罗马式”艺术的更高理念。门楣中心的巴洛克浮雕,体现出优雅明快的风格。屋顶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低调却奢华、简约却不简单是哥特式建筑的精髓。而另一边的上海现代建筑群却是截然不同的感觉。高楼大厦比比皆是,鳞次栉比,杂乱却又整体。东方明珠塔时代久远,风华却不减当年,仍然如其名一样,是一颗无法忽视的璀璨明珠。登上世界第三高楼——上海环球国际金融中心,俯瞰地面,先前让我仰视的高楼大厦在金融中心的九十四层、在我脚下似万千蝼蚁,有如凌驾于万人之上,仿佛感受着湛蓝蓝天带来的清新空气。颇有“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意境。上海有时如雍容华贵的一国之母,大气是步摇锦衣;有时若小家碧玉的江南女子,优雅是环佩尘泥。要我说,上海是一盏香茗,回味悠长,而留有余香。700字 初一 说明文
-
上海这个五一,除了在家写作业,就是上网挂日一早,我和爸爸就拖着疲惫的身躯,打着手电上路了。一路上,感受不到城市的喧嚣,也没有深夜的万籁俱寂,只是清清静静的,仿佛所有的人此刻都还陪着周公做美梦,只有我俩一直不亦乐乎地忙活着。一下车,我和老爸便东奔西跑,终于赶上了列车。动车组的车不仅待遇好,而且速度快,两个小时不到,就顺利抵达上海,下了车,我便高声呐喊:“上海,我来了!”好不容易绕出了迷宫般的站台,一出站,看着满是泥水的地面,才知道上海昨天刚下过一场大雨。但是阴暗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我高兴的心情,不一会儿,便抵达了人民广场。一落脚,就见广场周围人山人海,不时传来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响声。广场中央的喷泉真是个吸引人的地方。水花变换着无数的造型,喷涌而起,像是婀娜多姿的少女展现着她优美的舞姿,又像是无数的小朋友在手拉着手尽情游戏,有趣极了!告别了“泉水丁冬”的人民广场,我们又乘地铁来到了第二站——东方明珠。东方明珠是上海的象征,令上海人引以为豪的地方。如果说“不到长城非好汉”,那么不到东方明珠便是遗憾了。长龙似的队伍一直派到了马路别,我和爸爸也只能随着队伍蜗牛似的前进着。终于拿到了两张85元的票,我和爸爸便迫不及待地奔向明珠塔。蛇形的人群把整个大厅挤得水泄不通,等了将近20分钟,我们又爬上了2球。人群环绕着栏杆,俯视着美丽的景色。好不容易找了个帐篷钻了进去,才瞅到些景色。站在90米的高空俯视地面,全城的景色尽收眼底。金茂大厦傲然矗立在地面上,显出一副惟我独尊的高贵。马路上的汽车全浓缩成了一群小蚂蚁,路边行人也都化成了黑点移动着。黄浦江是一条连接东西两面的纽带,无数只轮船在江面上缓缓行驶着,吸引了两岸众多的游人驻足观赏。回到一楼,我和爸爸又参观了历史博物馆。见证了上海辉煌灿烂的历史,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出了明珠塔,已是正午时分,我和爸爸在一家饭店吃了顿中饭,养了养精神,又准备下午的行程。下午,我们游览了繁华的南京路,古老的城隍庙,还有美丽的外滩,令我们大饱眼福。吃过晚饭,带了满满一盒生煎包,我俩踏上了归途。坐在舒适的车厢里,脑海里回忆着那难忘的一幕幕,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满足。上海之行,使我领略了上海的无限风光,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一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在我心中留下永远的回忆……9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上海北京的故宫和万里长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它们都以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北京的万里长城规模浩大,工程坚难,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古拙秀巧,斜而不倾……这些建筑都闻名世界,连牙牙学语的娃娃都不可能对它们一无所知,但上海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它不仅美丽、绅士、有内涵和深度,同时它也散发着活力和朝气。上海将古典和现代完美结合在了一起,它风姿绰约,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雄伟壮观,给人蓬勃向上、勇攀高峰、永不言弃的启示,人在景中,景中有人,人景交辉,使上海更具独特的魅力。上海的外滩也很吸引人,早上,它像一个刚沉睡中醒来的娃娃,是那么的恬静、优雅,是那么的可爱,慢慢地,整个外滩就热闹起来了,它就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是那么的富有生机和活力,和早上的外滩有着天渊之别,一到晚上,它又恢复了宁静,此时的外滩虽然没有了摩肩接踵的人群,但是,流动着的车灯、明亮的橱灯、五彩的霓虹灯……散发着迷幻而柔和的光芒,构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不夜城”,给外滩增添了几分魅力……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是上海人民的优良传统,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过去的岁月里,从东方明珠到黄浦江大桥,从地铁、轻轨到磁浮列车,无不体现出上海人“敢为天下先”、“第一个吃螃蟹”的探索精神和攻坚作风。现在,经过10年大发展、大变化,上海已经进入了人均GDP从近5000美元到7500美元的关键时刻,这预示上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前景。这就是上海,这就是上海独特的魅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海肯定会变得更美丽,更发达,2010年的世博会上,它将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它的魅力。600字 初一 记叙文
-
我的上海印象我从小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作为一个小小吃货的我,上海的各种美食可以说是陪伴着我长大的。鲜美多汁的南翔小笼包,浓油赤酱的红烧肉,回味无穷的五香豆,外脆里嫩的炸猪排,各式各样清淡而又健康的上海小炒……而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那盛放在白色塑料盒中的四个生煎和红色塑料碗中的一碗牛肉粉丝汤了。小时候我家旁边开着一家“小杨生煎”,生意十分火爆。我和爷爷是那里的常客,每次去这间小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无疑就是它门前大排长龙等待取餐的顾客了。里面的师傅倒是悠闲得很,先不慌不忙地在锅中倒下不少油,等油烧热了就不紧不慢地把一个个生煎放入锅中,好像在为一群小孩排队似的。接着,盖紧锅盖在一旁看着,每隔一会儿就用夹子为锅挪一下位置。然后,掀开锅盖,将早已准备好的两大把葱段和两大把芝麻撒入锅中,向锅中扫了一眼,又把锅盖盖紧。生煎的样子看不到了,可它愈来愈浓的香气却如顽童般蹿入饥肠辘辘的顾客们的鼻子中。终于开锅了!顾客们都骚动了起来,纷纷向那个小窗口挤过去。又过了好一会儿,才看见爷爷拎着一个塑料袋从人群中挤了出来,笑着对我说:“走吧,回家吃生煎!”到家了,我迫不及待地抢过塑料袋,掀开盒子,一股香气直蹿鼻子:生煎半黄半白,上缀几段碧绿的小葱和几粒黑色的芝麻。牛肉汤也香气四溢,真想端起来直接喝上一大口。看我一副猴急样,爷爷便笑着阻止我:“别急,好东西要慢慢品尝。”只见他从餐架上拿下一个小碗、一双筷子和一个小汤勺,并且在小碗中倒满了醋放在我跟前。我立即用筷子夹起一个生煎放在醋里蘸了蘸,送向嘴边。用牙轻轻咬掉一层皮,一股滚烫的汤汁如瀑布般灌入嘴中,一阵滚烫过后,我的味蕾彻底被激活。真鲜!真香!真美味!一口咬下,皮,肉和脆底壳一起进入嘴巴嚼动,皮的薄,肉的鲜和脆底壳的香,那种杂糅在一起的美味,真不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接着是牛肉粉丝汤。牛肉汤的分量很足。夹一片牛肉放入嘴中,不急着咬!牛肉要和粉丝一起吃才好吃。从碗底撩起一些粉丝,一口吸入嘴中,一起嚼下。然后,用小勺舀起一勺汤,一口吸入。在嘴中细细品味那肉的嫩,汤的鲜,粉丝的嚼劲和香菜的香气——啊,人生得此美味,夫复何求!一盆生煎,一碗牛肉粉丝汤——这就成了我最深的上海印象。900字 初一
-
我的上海情结那是一座石库门建筑,黑漆大门的四周,围着花岗岩的门框。进了大门,天井、客堂、前厢、后厢、前楼、后楼、亭子间、灶披间,就错落有致地坐落在整幢房子每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没错,这儿就是我太公太婆的家——老城厢老西门的一幢房子内。它是一个温馨的家,也是在我童年中一个美好的回忆。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我们都要去太公太婆家。走进弄堂,一股浓浓的菜香味就弥漫在空气中,耳边也时不时传来零星爆竹的燃放声,弄堂的地上散落着鞭炮的碎屑。走进太公家的门,便看见邻居们正忙着杀鸡烧鱼煮肉。在一阵阵铲子“叮叮当当”的挥动声中,一道又一道美味佳肴便新鲜出锅了。走进客堂,发现太公太婆也在为准备年夜饭而忙碌着。见我们来了,便笑容可掬地请我们喝茶、休息,而自己却继续投入到年夜饭准备的忙碌中。不一会儿,一桌香喷喷的年夜饭便准备就绪了。在一阵阵温暖的问候声、欢声笑语的交谈声中,我们互相交流着一年中的各种收获、酸甜苦辣,也互相给对方夹着美味的佳肴。笑声不断地在我耳边响起,祝福的话语接连不断,呈现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吃完晚饭,我们一家人便围着电视机,吃吃瓜子,喝喝茶,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左邻右舍也不断有人来串门,谈笑风生。于是除夕就在欢乐的气氛中度过了。在上海石库门老房子里的生活是多么温馨啊!当然,我童年在石库门的记忆还不止这些。特别是夏天,老人们搬个藤椅在过道里吹吹弄堂风,闭目养神;孩子们再热也会跑出来呼朋唤友打场球,骑个车,大汗淋漓后再去弄堂口的小卖部买支冷饮吃;一到晚上,大家就把烧好的饭菜端出来,在大门口过道放一个小桌子,就在外面吃夜饭,男人们则喜欢再喝上一杯冰啤……在石库门弄堂里,我们总能感受到别样的生活风情,可惜的是,在别的地方我就再没找到这种感觉了。石库门不仅是具有温厚历史底蕴的建筑,也是上海这座城市中最浪漫、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可惜,如今上海的石库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真心地希望,石库门作为上海的代表性建筑,能够永远地保留下去,并永远成为上海人怀旧心绪的寄托。800字 初一
-
黑板上的记忆(上海中考作文题)黑板上的记忆是各种各样的,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有同学之间的争吵,也有求学的酸甜苦辣……黑板上的记忆使我回忆起了我的校园生活,想起来,是那么丰富有趣,那么多姿多彩!记忆一:黑板上的名字又到了自习课的时间,黑板又接任了自习课一成不变的任务——记不守纪律同学的名字。“我希望值日生不要记我们组任何人的名字,如果记上,全组都要罚写的。”我忐忑不安祈祷着,心里画着十字架。“吱吱吱,”值日生又写下了一位同学的名字,我猛地抬头一看,心情又平静下来:“还好,不是我们组的同学!”记忆二:老师的板书虽然我已经上五年级了,但那“咯吱咯吱”的版书声,仍在我耳边回荡,原封不动。语文老师在学校颇负盛名,从她成为我们的代课老师和班主任以后。曾记得:她第一天开始给我们讲课,在黑板上写字,把所有的同学都惊呆了。她的字写得真好,我更是看得连眼睛都不愿眨。这时,我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因为有一手漂亮的好字而出名的。这我们并不怀疑,她的板书告诉了我们!有一次,老师给我们上课,不知不觉就偏离了话题,讲起了“四大洲,五大洋。”当我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老师也讲得慷慨激昂,在黑板上写下了“四大州,五大洋。”这六个字,同学们一看,急忙说:“老师,您“四大洲,”“的”洲写错了!老师一看,急中生智说道:“同学们,知道我这节课要干什么吗?我就是要让你们找错字。”听老师这一说,我们这堂课的气氛又活跃起来了——记忆三:不同的解题方法这一节,上数学课,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目:“刘大爷用15。7米长的篱笆靠墙围一个半圆形的养鸡场。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经过同学们的一番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先算出周长,再算出半径,最后算出面积除以二。我急了,我有另一种解题方法,我赶紧举起了手:“”还可以用半圆的那个篱笆的长除以圆周率算出半径,再算出面积,最后除以二。这引发了同学们一场激烈的讨论,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至今还没有结论。黑板上还有许多记忆、有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多姿多彩,五彩缤纷。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职工子弟二校五年级一班:侯翔【编辑推荐阅读】2010年上海中考满分作文:2010年上海中考满分作文:黑板上的记忆(1)2010年上海中考满分作文:黑板上的记忆(2)更多《黑板上的记忆》范文:黑板上的记忆(1) 黑板上的记忆(2)黑板上的记忆(3)黑板上的记忆(4)黑板上的记忆(5)黑板上的记忆(6)黑板上的记忆(7)900字 五年级 叙事
-
上海的冬天上海的冬天——仿老舍《济南的冬天》对与一个在上海住惯了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出北方冬天那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寒冷冬景的。上海的冬天从头到脚都透着点温暖的气息,它总是那样蹑手蹑脚,轻悄悄地降临在人们的身边。上海,是一颗属于东方的明珠,是一颗属于世界的明珠,如此的璀璨,如此的瑰丽夺目。请闭上眼睛:在五彩霓虹灯包围的四周,悠悠浦江水荡然穿流与彩灯的泛光之下,冷风中感觉着这冬天的气息。虽然是冬天,却不算很冷。这就是我理想境界中的冬天了吧!城市中那一圈装扮上海的炫彩“服饰”,上海人一看到它,心里便踏实了。那伟岸的、高大的幢幢大楼似乎可以包容这冬天的一切寒冷,只有回到呀呀学语的年代,躺在母亲怀里甜美入睡,才会萌生出这样的亲切感觉似的。小草欣欣然挺立与路边,快活地眨着眼,微风中翩然起舞。油黄的绿意,这是冬天上海的绿色,常引人侧目而视。听,它快乐地歌唱。唱自己的幸运,诞生在这美丽的城市;唱自己的价值,用生命的颜色装点上海。上海冬天的风是和煦中夹杂着点傲气的。但它不像北方凛冽的寒风,吹得人直哆嗦;更不像北京的风,吹得人睁不开眼。它是一个和善的小精灵,在你踏上劳累的归途时,轻轻拂过你的脸庞送上半点寒意;或是,徐徐吹动你耳畔几缕发丝,奏上一曲浪漫的大自然交响曲。那风吹的声音,犹如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叩开你的心扉。对于这小精灵的问候,你能撅起嘴吗?你只有“忍”着几丝寒意,出口气罢了。冬天的太阳,对上海格外偏爱,照得人心头暖烘烘的,照开了人们脸上的笑容。上班族们哼着轻快的歌,高兴地去工作;老人们乐呵呵地坐在院子里唠叨家常的,整理老家当的……生活在上海,冬天粉装玉砌的白雪世界是无缘相见了。偶尔,从天空飘落的零星雪花,时而夹杂着丝丝细雨,为这座城市增添一份妖娆。这足已使上海人兴奋好一阵子了,有时人们无法分清那纷飞落下的是雪还是雨,但感受到的不是寒冷,而是一份特别的美丽和一种小小的雀跃。可爱的上海人,总想假装憋气,对外地人埋怨:“这地儿真没劲,老不下雪。”却又总也藏不住心府的快乐与骄傲。那浦江水不结冰,还吸引了成群远道而来的游客,参观黄浦江畔——蓝蓝的天、高高的楼、潺潺的水,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登上东方明珠顶层俯视上海,一派美景尽收眼底。上海——这颗明珠,它的冬天包着美景,包着所有上海人的笑颜!900字 高二 写景
-
我眼中的新上海变化,似乎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变化,是生命永恒的话题,变化,更是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虽然,有时这变化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可能没有发现它,但只要大家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各个细节,所有的事物每天都有一个样,明天又会有变化。我生活的这个城市——上海,也有不少变化呢!以箭一般的速度,向新的领域攀登。说出来恐怕说到口干舌燥也说不完,嘻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是房子,以前我家在乡下,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乡下的空气很清新,但是比较落后,那儿有窄窄的石子路,走在上面,把脚咯得生疼生疼的,破旧的砖瓦房,金灿灿的菜田,人也也稀少。过了许久,我回到了乡下,发现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楼房代替了原本破旧的砖房,附近也建造了许多厂房,我来到奶奶家,看见家具都换成新的了,看见奶奶身上的衣服更气派了,到处都闪闪发光,看到这些情景我真是百感交集,为爷爷奶奶高兴,为上海自豪。房子有了,紧接着交通也更加通畅了,从轨道交通1号线到12号线无比体现了上海发展的步步攀高,我小时候听妈妈说她们那时还没有地铁,交通十分不方便,到别的地方去要乘几个小时的汽车才能到达,既费时间又不舒服,而现在我要去别的地方游玩乘地铁就能轻松到达,如果远一点的乘磁悬浮也不过几分钟。交通便捷了,那联系怎么样了呢是不是还重复着飞鸽传书的传递方法呢?哎,那太古老了,也太不保险了,一不小心就会丢失。瞧瞧,现在的联系方式多么发达有电话、手机,最最方便的要数互联网了,各种聊天工具接连问世,什么MSN啊、QQ啊……都是很受人亲昵的,人们在QQ中聊天,不仅可以纯粹聊天,还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亲朋好友近在咫尺的视频聊天。亲友碰头当然有说不完的话喽。用手打字又慢又费时,新增的语音聊天就可填补这美中不足的地方了,我们不但可以面对面聊天,还可以大家一起聊呦!说了这么多现代科技,也来我们自己身上找找进步吧,有的人说我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进步了。NO!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人本身没有进步.,那更不可能促使社会进步。所以说人是进步了,我们人类变得更文明了,更善良了,更团结了…...从以前人与人之间的视而不见变成互相问好,从以前的随地乱扔垃圾变成主动捡起放入垃圾箱,从以前的各色各样的地方口音变成统一的普通话。啊,上海变了,变得繁荣兴盛;大家变了,都变得容光焕发,彬彬有礼了,让我们每个人以微笑迎接明天的上海!9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
热爱上海上海位于我们祖国的东海之滨,是一座繁华、经济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是现代中国的缩影,是了解中国社会的钥匙。早在6000过年前,上海西部已经由江海泥沙的长期淤积而成陆。我们的先人就栖息在这片树木森林、物产丰富的沃土上,创造了余韵绵绵的福泉山、马桥等文化。古代的上海,因渔而聚。唐朝时还是个河口渔村,但是凭借港口之利,入江东海,聚集人口,增殖财富,宋代起开始设镇,元朝置县,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了富甲东南,衣被天下的“江海名邑。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埠为通商口岸,在时代的风云际会中得以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它一越而成为万商云集的中国第一大城市,成长为中国的经济、金融、文化和交通中心。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作为重要的工业、商业和科研基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民以其智慧、勤劳改变着家乡的面貌,尤其是1990年以来,上海从改革开放的“后卫”一跃为“前锋”,“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可以说,上海成为了当今世界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活力的城市之一。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我们上海也同样在不断的提高,我想上海人一定不会忘记,在2002年一个对外人来说很普通,可是对于我们上海人来说意义非凡的日子,那就是我们迎来了“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城市的揭晓仪式,正当蒙特卡洛传来喜讯,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取得成功的时候,让全上海人感到欣喜,令上海不夜,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华儿女几辈人的宿愿,最终将会在我们上海实现,如今,期盼已经实现,全球所有的人都会关注着我们上海。同样,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来自上海,着有“速度”之称的刘翔,在110米栏的比赛中,突破重重险惊,满载着数10亿人民的希望之下,赢得了这枚意义重大的金牌,为国家争得荣誉,也为我们上海增添了光彩。不管是时事政治,还是体育文化,我们上海都领先与祖国的其他一些城市,这令我们每一位上海市民所感到骄傲,感到自豪。21世纪,给上海带来了太多的机遇,太多的希望了,上海所有的男女老少,特别是我们风华正茂的这一代,都应该为之而努力,为之而奋斗。我们要热爱上海,建设上海,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面向全球,经济、金融更发达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900字 初二 写景
-
忆上海上海。写到这个词的时候,我的心狠狠的痛了一下。有你相随的日子,生活多甜蜜偶尔想起过去,点点滴滴如春风化作雨,湿润眼底。没有谁能忘记这美好的回忆。相见欢,且把泪水轻轻拭去。就算相见有期无期,在某个夜晚,我会想起你上海。上海的夜空是永远也不会黑的。观察了6年的我,夜夜看,天天看……从来没想过,会有一天看不见上海的夜空。过年的时候,整个弄堂里的孩子一起去街对面的摊子去买鞭炮,我总是吃上一半的年夜饭,然后和姐姐一起急急忙忙的跑下楼,和早就在下面等候的朋友们一起放鞭炮。鞭炮随着每一个人的欢呼声而绽放,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快乐,所谓的苦笑、伪装、笑里藏刀……在这里是不存在的。邻居们有的抱着未满月的小弟弟出来凑热闹,有的外公外婆用毯子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自己年幼的小孙孙出来看热闹那时的我是出了名的胆大也是出了名的调皮,爱在烟花旁大叫大跳,有些男孩子也一起欢呼,于是,妈妈拿起照相机,留下了这一刻,化作永恒,居住在我的相册里,生活在我的记忆里。在上海这么复杂的城市里,我决不会迷路,走了6年了,我对每条路都是那么熟悉。上海的公车是很难挤的。上避碰撞,下避脚踩。特别是去南京路。姐姐现在依然住在上海,而我,来到了杭州。在杭州找路,我是这样的:找哪条路像上海的,就走哪条。记得很小的时候,和姐姐一起去南京路,那天上海很漂亮。姐姐摸着我的头说,塔塔别乱跑,跟着姐姐,等你长大了,就可以一个人来了。可是现在我长大了,像姐姐那样大,但是妈妈说,下次回上海,如果要去南京路,叫姐姐带你去,你离开上海这么多年了,路一定记不得了……去南京路的路上,我看着车窗外的景物,笑着对姐姐说:“这条路我记得很清楚呢。”是啊。这条路在我的梦境中出现很多次。姐姐用上海话与别人交流,我全听得懂,姐姐说:“塔塔不错,这么多年了,还听得懂。那一定记得怎么说了吧?”我茫然。杭州话是滚瓜烂熟了,但一开口说上海话,竟然说的结结巴巴。姐姐笑了。笑里还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哀……一个下午,姐姐都在用上海话与我交流。晚上去院子里拜年时,我记起了所有上海话,说了6年的上海话。从前的邻居、伙伴、朋友都很开心。忽然儿时玩伴刘乐说:“姐姐,你回来住吗?”我忽然就沉默了下来。良久,我笑着用上海话说:“勿拉格勿要太幼稚哦!侬还要读书。”那天,乐乐拉着我吃遍了家门口的摊子。说真的,我感受到了小时侯自己拉着乐乐吃摊子……物转星移,物是人非。角色转换就是那么快。我从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变成了来上海过节的游客……900字 初三 书信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