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于行
行动是知识的积累,也是知识的验证,这是我一直崇高的真理。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便是我所推崇的无上箴言。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大意是:广泛的学习,详细的询问,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慎重地思考,做出准确的辨析,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实践。此句说的不正是知与行的关系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讲的是求知的过程,“笃行”是要求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就要学会;问,就要弄懂;思,就要有所得;行,就要执着。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努力,就会不断增涨才智和能力。
这也是一种知与行的关系。先知而后行,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亲身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记得刚上初中时,一时间不适应这种快节奏,制定了很多学习计划,希望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制定了却没能去做,学习自然不会进步。后来,爸爸发现了这种情况,便向我讲了这条格言。他说:“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种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让知与行结合起来。知是行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行又会进一步促进知的深入发展,只有这样才会更快的进步。”爸爸的一番话,不仅使我醒悟,也因此让我喜欢上了这条格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我发现了很多人因为做到“力行”、“审问”而有所成就。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使墨家成为春秋著名的学派。自古以来,也有很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做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各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医学名著《本草纲目》。无数实例证明:那些仅仅靠书本获得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在当今社会中,知识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取得成就。而得到知识最有效的方法除间接经验外,还可在实践中获得。
从现在开始,我就要按我喜爱的格言去做。努力学习各个科目,做到广泛的学习;节约每一分每一秒,少与同学打闹,多看一些各种领域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要主动问老师,请教同学,弄懂为止;对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要用自己的大脑加以分析,独立地思考,不盲目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对任何事物都要有自己的看法;对待知识要辨析地想,找出不同的意思。无论要实现这些事情有多难,我都会一如既往下定决心做下去。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我们排斥虚伪、拒绝空想、亲身行动,得到最正确的结论,获得丰富的知识。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才是最正确的方法。知与行,知识与行动,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与亲身实践、积极行动相结合,才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光辉灿烂,使中华传统美德经久不衰,在我们当今社会中熠熠生辉。
知人知面不知心
我不会轻易让别人靠近我,
如果你曾经牵过我的手,
那说明我信任你。
如果有一天,
你出卖或背叛了我,
你要记得,
不是我笨,
而是我太信任你。
我讨厌背叛,
我之所以相信你,
是因为我觉得你值得我相信,
可是现实告诉我,
你…是一个居心叵测的人。
相关推荐
-
知-行我认为,知,是知识,是学习,是探索,是认知。行,是旅行,是实践,是所见,是行动。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者”。他既重见闻,又重思索,并主张知行结合,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墨子把认识的来源归结为“闻之见之”,主张“口言之,身必行之”;孟子主张人有“良知”、“良能”,认为人的道德认识是先天的;老子持“不行而知”的观点,主张“不出户,知天下”;庄子则根本否定人们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张“齐是非”,“辩无胜”。荀子明确提出“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读书。一本好书,不仅是先人们的智慧结晶,还包含了他们的认知,对世界的理解。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学习也是一种知。而读书,就是学习。学习书中先人的见解,琢磨他们的观点,揣摩他们的思想,吸收书中的精华,丰富自身。书,承载着作者不同的心情。或宁静,或激动,或沉寂,或……而我们看书,就是在他们的想法里畅游,与他们创造的人物交流,甚至看见他们所看见的。这就是读书。读书和学习,包含了知的所有。行的一种表现方式,是旅行。人生的意义,在于行动。如果固守在原地,不去看看奇妙的大千世界,那么,无论读再多的书,眼界也始终有限,视野也不能真正的开阔。所以,行,也同样重要。我们要把从书中学到的,运用到生活中,让知和行互补互助,将知的积累应用到现实世界的改造中,为社会创造出财富,以及这个创造过程中体现的精神。知和行更重要的,体现在人生。人生,其精神之一在于探索。人类从婴儿起便开始探索,探索说话的方式,日常的行为,并学习。人生,其精神之二是实践。把所想及所得实践在现实生活里,取得成功,证实想法,这是知和行在人生中的意义。学习,认识,实践,再学习,再认识,再实践。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知行。我要知行并重去书写,去描绘,去创造我的精彩人生!650字 六年级 议论文
-
知行合“知行合一”是一种境界,是王守仁思想心学的精髓。以前,我总是不懂,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今天,我读到一个故事,终于明白了。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故事吧:有一个赫赫有名的设计家在设计一个大厅时,只设计了一根柱子,尽管他用了种种方法,证明只用一根柱子就可以支撑住大厅,可人们还是不放心。在人们的压迫下,设计师无可奈何,便又在大厅的四周添了四根柱子。许多年过去了,设计师已经变成了一座坟墓,这时,一场大地震发生了。许多建筑轰然倒塌,可那个大厅岿然不动。人们都以为是那五根柱子起的作用,可当他们维修时,才赫然发现:原来,后来添的四根柱子,离厅顶都有一定距离,也就是说,支撑住大厅的,只有原先的那一根柱子。人们惊叹了,铺天盖地的赞美向设计师扑去,可他再也听不见了。他用一个巧妙的方法,保留住了他的设计,使他的设计,比他活的更久远,更有弹性。有一种境界叫做“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好的目的,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更为婉转的手段,比如说明朝的戚继光,他并不是一个清官,但他是一个好官,他那些显赫的战功,挽救了明朝的生命,他那些或许来路不明的钱财,都用来发展抗倭的事业。如果他没有钱,他如何发展他的抗倭事业?靠一味蛮干,靠扯着嗓子干喊吗?故事中的设计师也是如此。为了自己的设计,为了全新的突破,委曲求全,可最后他成功了!他的那个宏伟的设计,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被人们永远记在了心中。而我就没有领略这种境界。比如说有次,我的一个同学在自习课不停地玩橡皮,我本着当值日班长的责任,毫不留情的把他的橡皮给收了,他很生气,说我不知好歹,我心里也很委屈:明明我是对的,为什么他还很生气呢?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能更婉转一点,能换一种方式的话,那么他和我,不就都不会生气了吗?当我们用一种方法办事情时总也办不成时,换一种更巧妙的方法会怎样?“知行合一”告诉了我们答案。750字 六年级 叙事
-
行知园行知园,对你,我都并不陌生,你曾经伴我度过一个学期。是你引我进入科学的知识堂,是你激励我奋发向上,也是你使我从四年级走向五年级。朝阳已徐徐升起,天边的朝霞在阳光下构成了一幅绮丽的织棉,阳光透过云霞的空隙射下,化作支支金笔,为行知园涂上灿烂的金色。走进园内,王半塘墓赫然展现在我的眼前。它是半圆形的,由许多石头砌成的,就像许多卫兵保卫着它,不准别人去破坏它。啊!真香啊!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原来是广玉兰呀!就连树上那一片片翠绿的叶子也有香味,一棵棵玉兰树很高很高,就像去多巨人。树上的玉兰洁白如玉,好像一个个笑脸正在向我们微笑。一片片绿叶上还有许多露珠一颗一颗滑了下来,树叶下有许多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唱歌,还在说:“我唱的歌好听吧!”我站在树下发呆,心想:以后的行知园和玉兰花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美呢?以后会不会有小蜜蜂来采蜜呢?长大以后还有没有人记得它呢?我默默地在这里许愿35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感恩于心,报恩于行感恩宽容宽容是缕缕阳光,能融化冻在人们心中的坚冰;宽容是丝丝和风,能抚平刻在人们心中的伤口;宽容是指南针,能为迷途的人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宽容是一种美德,如果人人都能宽容待人,这个世界将会更美好!宽容爱爱,其实并不遥远,他就在那举手投足之间,得到了别人的温暖,再把这份温暖回报给社会,回报给人间!在我们的社会里,如龟每一个人都能够带给别人温暖,并能感受他人与社会带给自己的温暖,那么我们的世界将永远充满阳光!200字 六年级 写景
-
陶行知读本读后感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陶行知读本》这本书,虽然看不懂陶行知爷爷那深邃的文字,却能深切感受动陶爷爷的那份心,他一生有过无数给我们的启迪、让我们感动的故事,他的故事不是用笔写就的,而是用其生命写成的。陶爷爷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光辉一生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他改“小庄”为“晓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他的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让我想起了一年前发生的事。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正在和伙伴们嬉戏、玩耍。突然,一声清脆的喊叫声传来,哦,原来是包磊和吴世荣在找我呢!我应了一声:“我在这儿。”他们就赶紧跑过来,邀我去玩,我爽快地答应了。然后我就和他们来到一块草地上,四周花红柳绿,我们拿出卡片来打,不一会儿,我的卡片便输光了,我左掏右摸,把几个口待翻了个底朝天,也没一张卡片的踪影。唉,真是倒霉!真暗叹气时,我发现前方有一些卡片,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没看错吧?这些卡片难道是老天看我可怜,特地给我的?不管那么多了,先拿着玩再说,于是我拿起卡片,又投入了“战斗”。可没过一会儿,我和包磊都输光了,吴世荣拿着卡片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他想起口袋中还有一些“战利品”,就向口袋掏去,可怎么找也找不到,他问道:“你们看到我的卡片了吗?”这时,我才想起刚才的卡片是他的,可我怎么能说出来呢,于是我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说:“不知道呀。”虽然这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可我却仍然历历在目。自从我读了《陶行知读本》之后,我感到十分惭愧。“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爷爷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我要时刻铭记陶爷爷的这番话,以实际行动来争做新时代的“小陶子”。65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知行合一,贵于行之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的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实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也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所成就。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900字 五年级 说明文
-
《知之为知之》读后感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两千多年前,两个充满猎奇心的小儿,凭着直觉,一个认为早晨时人离太阳最近,一个认为中午时人的太阳最近。正当他们争辩不已之时,远处正缓缓走来一位老者,小儿双方争持不下,最终他们一起询问了这位老人:爷爷,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老人捋着白花花的长须,抬头望向一览无垠的蓝天,沉思着,最终却摇着头看向小孩:吾不知耶!这位如实回答:我不知道的老者,正是我们德高望重的孔夫子啊!这样一位把言行、德行、修行、做到极致的圣人,竟如此轻松地回答了不知道,他如何产生这样庞大的勇气?面对圣人这个头衔,他会不会愧疚?会不会觉得丢脸?而事实恰恰相反,孔子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过去我经历而我知,现在我领悟而我知,未来乃至整个宇宙,目未见之,耳未闻之,肤未触之,都显得如此神秘莫测,因此而选择不知。原来,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我不知道这句话对于现代人来说,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释然地脱口而出?也许在不少人看来,回答我不知道就仿佛整个人的身段、地位、形象都在他人面前下降了一截;反而回答我知道就似乎让自己,更胜他人一筹。但是,倘若自己真的不懂装懂,半天都憋不出个东西,说不出个道理,岂不这才真正丢脸丢到了家?最后落得面红耳赤,满头大汗,还得为自己找个借口圆谎,搞不好别人还拿着充满疑惑的眼神望着你,那可谓,得不偿失!正如古人所言,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想要取得进步,就得主动索取,在不断探索中更要学会虚心教导,无论与他人还是自己,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否定自己并不丢人,丢人的是像牛蛙一样,不断地把自己吹大,最后自食其果的人。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人生就像一份待填充的卷子,有许许多多的考题,所考的不一定是自己的知识,也不是考你语言功底有多丰厚,其更多的是对人生品质的考验,你的答案暴露着你的人格品质,决定着你未来的人生走向。自己底子的厚度只有自己最清楚,若知,则嘉勉,倘若不知,即便如实回答也无错,心中更要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知的前提下,愿我们都有能力,有定力,有辩力地求索,为人生交上一个满意的答卷!800字 说明文
-
《知之为知之》读后感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两千多年前,两个充满猎奇心的小儿,凭着直觉,一个认为早晨时人离太阳最近,一个认为中午时人的太阳最近。正当他们争辩不已之时,远处正缓缓走来一位老者,小儿双方争持不下,最终他们一起询问了这位老人: 爷爷,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 老人捋着白花花的长须,抬头望向一览无垠的蓝天,沉思着,最终却摇着头看向小孩: 吾不知耶!这位如实回答: 我不知道 的老者,正是我们德高望重的孔夫子啊!这样一位把言行、德行、修行、做到极致的圣人,竟如此轻松地回答了 不知道 ,他如何产生这样庞大的勇气?面对 圣人 这个头衔,他会不会愧疚?会不会觉得丢脸?而事实恰恰相反,孔子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过去我经历而我知,现在我领悟而我知,未来乃至整个宇宙,目未见之,耳未闻之,肤未触之,都显得如此神秘莫测,因此而选择 不知 。原来,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我不知道 这句话对于现代人来说,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释然地脱口而出?也许在不少人看来,回答 我不知道 就仿佛整个人的身段、地位、形象都在他人面前下降了一截;反而回答 我知道 就似乎让自己,更胜他人一筹。但是,倘若自己真的不懂装懂,半天都憋不出个东西,说不出个道理,岂不这才真正丢脸丢到了家?最后落得面红耳赤,满头大汗,还得为自己找个借口圆谎,搞不好别人还拿着充满疑惑的眼神望着你,那可谓,得不偿失!正如古人所言,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想要取得进步,就得主动索取,在不断探索中更要学会虚心教导,无论与他人还是自己,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否定自己并不丢人,丢人的是像牛蛙一样,不断地把自己吹大,最后自食其果的人。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人生就像一份待填充的卷子,有许许多多的考题,所考的不一定是自己的知识,也不是考你语言功底有多丰厚,其更多的是对人生品质的考验,你的答案暴露着你的人格品质,决定着你未来的人生走向。自己底子的厚度只有自己最清楚,若 知 ,则嘉勉,倘若 不知 ,即便如实回答也无错,心中更要坚信 三人行,必有我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 知 的前提下,愿我们都有能力,有定力,有辩力地求索,为人生交上一个满意的答卷!900字 说明文
-
书海寻知每当我陶醉在书的海洋时,我似乎听到心里发出的由衷感慨:“读书真美妙!”原来书的世界真的这么奇妙,仿佛一翻,就来到了古木参天的九寨沟,再翻又来到了如梦如幻的童话世界。我有一种甜蜜的感觉:书,真好!读书一词,正如冰心所说的:“我读书奉行九个字,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读有意义的书,能让我们受益匪浅。好的文字,愉悦着我们的眼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依稀记得小时候每个临睡前的夜晚,爸爸妈妈都会拿着一本故事书,指着上面的字一个一个的读给我听。我也只有在听完了故事,才愿意进入甜甜的梦乡。我遨游在童话世界里,好像看见了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快乐的生活,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又进入了小说的世界。跟随曹文轩的脚步,欣赏了《草房子》、《青铜葵花》;阅读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安武林的《一只想做强盗的猫》;庞婕蕾的《夏天的风》……每一本书都牵动着我的神经,为书中的人物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悲伤着他们的悲伤。每一本书,都为我的成长添上一笔五彩的颜色。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可增加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读书可以增长见识,去除无知;提高素质,去除愚昧;充实生活,减少空虚,让人欣赏的不同的风景线。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如大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图书,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人生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我们都知道,站得越高,看得越远,以书为垫脚石,可以攀得更高,让我们也是微友,让书香伴我同行,在书海中寻知!750字 五年级 说明文
-
知恩感恩我首先要感谢父母,是他们的爱把我带到这个世界,这个家。不管这个家是富贵还是贫穷,我都爱我的家人。我要感谢母亲,是她为我准备了甜美的旅之。精心照料着我,让我健康的成长。我还要感谢我的父亲。是他利用改革开放的机会,在外勤劳奋发,努力拼搏,才使我们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我要感谢我们一起生活的奶奶,俗话说“家有一老,胜似一宝”,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奶奶具有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锅头灶脑,针头线脑,园头园脑。”安排的井井有条,周围的邻居也相处的如亲如一家。奶奶常对我说“远亲不近邻居”,要我敬老爱幼。“老吾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幼”,我又怎能不理解奶奶的良心用苦?家里正因为有了奶奶,爸爸,妈妈,才得以安心的在外挣钱。作为“留守儿童”的我才得以幸福的在家上学。我要感谢社会,因为有了合作医疗。虽然爸爸生了比较麻烦的毛病,花去好几万元,但是并没有因此变得情困潦倒。如今的我正在上学,已经不用交学杂费了。与此同时,农村中的大人们也“解放”了,以往的各种“款,捐,杂,税”也都一扫而光了,大人们在家种田,搞副业,还有各种补贴呢,家里多出了几个“小红本子”,让人看了就舒服,想起来就高兴。我要感谢交通,从我们家南下苏州,上海,北上徐州,连云港,其实只坐汽车也可以一天一个来回。更不用说乘飞机了。这让古代传说中,“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神马也望尘莫及,即使是腾云驾雾的神仙也会对此感叹不已。正因为如此,星期假日我才可以像小鸟一样自由的在爸爸,妈妈和奶奶之间来回飞翔。我要感谢通信,现在的人们,经常天各一方,分居不同的城市。但是,无论亲朋好友,身在何方,只要轻轻的按一下电话号,那边就能传来对方的话语,实现了古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神话。我也常常向远在千里之外的爸妈汇报学习情况,提出各种要求;爸爸和妈妈也常常通过电话,来了解和关心我和奶奶的生活。我要感谢师长,感谢同学和朋友,是他们让我感受到友谊在快乐中成长;我要感谢神奇的网络,感谢为我们生存提供多方便的电力部门……800字 四年级 说明文
-
行而知之凡事都有其意义所在,旅行也是如此。所谓“行而知之”,道出旅行的旨趣,似乎并不是在于繁荣的街区、豪华的酒店、高档的商品,以上种种皆无法称之为旅行的意义;旅行的旨趣,仿佛是只有行走于那片土地时,方能感受到的独一无二的气息,或许这才是旅行意义,行而知之。有句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因如此,我去过不少地方旅行。其中一次,我去了敦煌。到达时已经是八点左右,天却是刚要暗下来。踏上敦煌土地的瞬间,扑面而来的是大漠吹刮来的尘埃,夹杂着包含厚重历史的沙粒,席卷着沉淀千年艺术的碎石,弥漫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气息。从绘满飞天的灯罩里散发出缕缕幽光,犹如在追逐西沉的太阳,那么轻描淡写,就好像历史一样。我从未见过哪个城市是同敦煌般,于是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它。在此处,处处可见千佛与飞天,但这些都不是令我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最独一无二的东西——那比这更加美妙。沙洲夜市,简直和故事中描述的斯卡布罗集市别无二致,琳琅满目的商品比比皆是。我和妈妈流连在这里,不觉来时的路,便在夜市上四处转悠,找人询问。正巧看见一个卖瓜摊位,其中有许多是我至今叫不出名字的。当时是酷暑,即便到了晚上依旧火伞高张,我们便想买个瓜带回旅馆。“老板,这瓜多少钱一斤啊?”妈妈随手拿起一个瓜,用手拍了拍。“不按斤卖,按个卖的!”老板笑呵呵地答道,“你拿的那个品种还没到季节呢,现在不甜,这个时候这种才甜!”说着抱起一个白白净净的瓜给我们看。“哎?这是什么品种的瓜啊?”望着那没见过的瓜,我不禁脱口而出。老板看着我笑道:“外地来的吧?这是银帝白兰瓜,甜得狠呢!”妈妈看起来似乎不太相信老板的话,目光还停留在那些我们认识却不应季的瓜上面。瓜摊的老板则是仔细地浏览每一个银帝白兰瓜,半晌,似是精心地挑出了两个,选了一个切下两块;然后又从妈妈看着的那种瓜里挑了一个出来,同样切下两块,对我们说:“来尝尝,我不骗人的!”于是,我和妈妈拿起瓜一尝,银帝白兰瓜果然奇甜无比,就打算买一个。本以为老板会把那个切过的卖给我们,结果那却拿出原先挑出来的那个完整的瓜,以15元卖给了我们——没有算切过的那两个瓜的价钱!这对于我来说,基本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曾我经听过某广告的词说:“山美水美,人更美。”事实上,敦煌就给我这样的感觉。这是踏上这片土地以前前所未有的感受。行而知之,行走于这片土地你才能知道它,感知这片土地独特的气息……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1000字 高二 记叙文
-
善行于心老子云:“上善若水。”庄子云:“大善无声。”自古以来,善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的善心会被一些杂念所左右。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时间回转到过年的时候,我兴高采烈地准备去新华街买些年货。路上车水马龙,路边一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不禁停下了脚步。她行色匆匆,似乎有什么急事似的,不停左右看着来往的车辆,丝毫不顾车辆擦身而过的危险。不一会儿,一辆白色的小汽车停在路边,她迅速跑过去钻进车里。“啪——”,随身的小包掉了,她好像看了一眼,却并没有去捡。那个黑色的包躺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显得格外突兀。人流穿梭,但没有人去捡,有的是没有发现,有的只是瞅一眼,然后绕道而行。我看着这个黑色的包,很想将它捡起来,但想想,她刚才好像看了一眼,有可能是故意掉的。爸爸是警察,我常听爸爸讲一些“失主反咬好心人”的事情。我抬起头,发现有些路人停了下来,四处张望之后,最后都选择了离开,也许他们也有和我一样的顾虑吧。“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不要给自己找麻烦了,我打定主意不去管它。我一转身,却撞上了紧跟在后面的妈妈,妈妈显然也看到了这一幕,她默默注视着我说:“你,不捡吗?”我笑嘻嘻地回应道:“为何要捡?万一是陷阱怎么办?”我以为妈妈会赞赏我行事谨慎,不料她脸色一沉,说:“如果这个女孩是真的把包丢了呢?你有没有想过她该有多着急?你不能因为别人做了好事被冤枉就不再帮助别人。这样的现象虽然存在,但是社会的正能量还是占主流的。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见到别人有困难,却不施以援手,那么人心不就都冷了吗?”听完妈妈的话,我惭愧极了,跑过去将包捡了起来,送到马路拐弯处的治安岗亭,并留下了电话以备警察核实情况。到家没一会儿,母亲便接到了那个女孩的电话,原来这个女孩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包掉了。她因为家里有急事才那样匆忙,当时觉得是有什么东西掉了,下意识地看了一下,却没有发现包滑落到地上。包里装了许多重要的证件,她发现的时候急坏了。在感谢完妈妈之后,她执意要感谢我。她说:“新华街人那么多,包没有丢,说明你们和别人不一样,我真的很感谢你们,你们让我知道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虽然我嘴上应承着,但我的内心却因为最初对人心的揣测而感到万分惭愧。善乃中华之美,但现今社会有些人却连起码的善念都没有。善意,并不需要我们的举动有多么的惊天动地,并不需要我们如英雄一般献出生命。也许一个微笑,一个举手之劳,世界就会为之改变。愿你我心中共驻善念,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丽和谐。1000字 初一
-
知行合一作文知行合一作文(一)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 中庸 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在 论语 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反过来讲,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实施行动的人。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往往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个简单而低级的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讲其言,不去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们通常用英语讲:JUSTDOIT,而不是说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转换在行动上,那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无论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教材,这样的理论与教材,也是没有用的。1000字 叙事
-
陶行知教育名篇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陶行知的名字是耳熟能详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许多教育理念对我们教育者触动都很大。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让我感触颇多。“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生活化的教育内容我们要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实际发展出发,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生活化的教育环境在平凡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天津静海县府君庙四年级:sss12345678910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陶行知教育名篇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陶行知的名字是耳熟能详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许多教育理念对我们教育者触动都很大。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让我感触颇多。“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生活化的教育内容我们要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实际发展出发,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生活化的教育环境在平凡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天津静海县府君庙四年级:sss12345678910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