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汉服
《左传》有言:“中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在古时,华美的汉服曾经被上升到和礼仪一样的高度,其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向世界展现东方大国的繁荣。
然,近日一所大学寝室几位女生,严格遵循古代礼仪在课内外均着汉服,却遭到不少批评,何以如此?原其因,其未能理性面对传承。
试问,古时有何人能每个时辰均汉服加身?且不言宽大的汉服会对饮食、劳作造成什么不便。日日着汉服赴学者,非纨绔即膏粱,而如《送东阳马生序》所言,“蕴袍敝衣处其间”者,大多能潜心于学业。而今却效行古时富家子弟,若是耽于华美衣着,这与当下追逐名牌之流者有何区别?
面对此事,很难让人不忆起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他意识到宽大臃肿的汉服诸多不便,于公元前302年颁令,效仿胡人衣着,最终强国雄兵,诸侯列立其次。自此之后,汉服便逐渐成为礼服,更多地在祭祀、朝拜、迎大宾时发挥作用。而今却荒唐地时光倒流回赵武灵王之前,将不便的汉服作为日常服饰,岂不是贻笑大方?
或有如是说者:近几年韩国颠倒是非地将汉服申遗,她们这是保护传统文化之举。然君不见,这么一个要靠抢占他人文化来提高自己存在感的小国,可曾能翻起什么大浪?《菜根谭》中有言,“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想来,不妨将韩国视作跳梁小丑,汉服始终都将是华夏的智慧结晶,而我们在彰显大国气度的同时,应理性传承自己的文化。
怎样称得上理性传承?循其本,“理”立一字,处其时,行其事,不逾矩。当下,我们应以不影响学业与生活为前提,在闲暇之时,可着汉服参加诸如汉服于江边漫步,轻风拂面回味古时的诗情画意。同时,可喜的是,近日我们也看到了中央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发布的关于加大汉服影响力和宣传力度的文件,也更让汉服一步步走进21世纪华夏儿女的生活圈。可见,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不需要没日没夜效仿古代身着汉服,而是应理性面对传承,理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地将汉服中蕴含的文化积淀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关于读书_1200字
其实人们一直都把“读书”和“上学”、“上课”这些词混为一谈,错了。现在学校里面优秀的学生干得最多的就是做参考书、做试卷之类的,已经很久都不读书了,连教科书都不了,何况是其他的文学书呢!不优秀的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使劲还想变成优秀的,但这种人整天就去想着怎样变优秀去了,连参考书都没空做,遑论其他;另一种就是曾经想优秀,但某年某次,终于挤爆了头也没有优秀成,便终于只有趴在桌上呼呼小睡了。好像是某个很厉害的人曾经说过:就像在男人和女人间还存在着半男半女的人一样,在优秀和不优秀的人间也有半优秀也就是半不优秀的人。而我,就是其中之一。我是爱读书的。要读书当然得去书店,书店和学校的图书馆当然不同。如果说书店的老板是小老虎的话,图书馆的管理员就是小老虎它妈——老母老虎——好像谁都吃过她的奶似的。
书店这玩意儿实在不错。不错到成了我第三想到的地方。第一是家,第二是网吧,第三就是书店了。当然,第四也就是最后就是学校。
不过真正想读书的人要读的书都是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必须得穿过什么兵法、什么全解、什么育儿指南等组成的幻障,当然这也就显得它们的难能可贵。千呼万唤始出来嘛!最怕的是千呼万唤都不出来。轻轻或许是轻率地拾起一本,原来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厚重的文化历史压得你喘不过气,看到了不到两分钟就将他放回原处。然后发现它旁边书名意义含糊的《月暗吴天秋雨冷》,看了才知,原来是一个叫金文明的老家伙和余秋雨打笔仗。最后居然打出了书,还是两本。但我每次去它都还呆在那里,最后《文化苦旅》都走了,他也还在那里,这可能证明他坚守了自己的阵地,坚持了自己的文学操守。但买书的人却不买帐,该让指纹出现在哪儿,就让它出现在哪儿。
顾客就是上帝,但是只指舍得掏钱买的顾客,很不幸我不是。有一天下午,我到了学校对面的书店,我是冲着《就这么漂来漂去》去的,老实说,这在韩寒的所有书中是我最不喜欢的一本,写的赛车我又不懂,还有那么多的照片,多少有点骗钱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那是一本盗版书。不过还算是盗版中的上等货色,至少全书是一字不落地全盗,不像某些不负责的盗版书商,将书的上半部分印了,再将上半部分印在本该下半部分出现的位置上,这种人不仅对不起作者,连读者也都对不起的。最后,我以比翻脸还快的速度翻完了剩下的部分,看看时间还早。就始终惦着《一座城池》,如果那个书店可以把它租给我,我也只有九元钱在身上了,押金都不够,然后我决定用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店主,然后我就想该怎样说服她……然后我就到了。
“阿姨,你们这儿的书租吗?”我用尽量礼貌的口气问道,只为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
“不,不租”。她回答得果然很肯定。
我可惜似地走出了书店,然后我想:不租就永远别租,你不租,我随便进来翻又怎样?你奈何得了我吗?我就不信一次看一些,一年还看不完。哼!
但,当我第二天我再去的时候,《一座城池》已经不再了。只剩下四大名着和《果壳中的宇宙》等,上面的灰尘似乎也已有很多了。这大概就是经典和畅销书的区别吧!也许有一天,我能够写出一本既经典又畅销的书吧!
也许……
相关推荐
-
扬起头来,汉服《月考52分作文,嘛班里大概是第二,我也真的蛮拼了写这个题材》什么时候开始走在大街上,已不再有衣袂翩跹,取而代之的是时髦靓丽的洋装洋服,你渐渐被人遗忘?什么时候开始五十六个民族的合影上,各族服饰精美异常,而唯有你被弃置一旁,独自悲伤?追求着时髦的人嘲笑着你古老的纹饰,朴素的风格,不屑一顾的去追赶新潮,口里念着“一切向前看”而对你熟视无睹,于是,你认命地退居一侧,蜷起身躯,试图用五千年的过去将自己埋葬。可这不该是你的命运,汉服!也许,你并没有太过别致的剪裁,独树一帜的设计,也没有皮毛围裹的温柔,羽衾蓬软的轻盈,但那又怎么样呢?汉服!你有对襟,儒裙款式的多种多样,你有精致温婉的绣工,那是现代风格中独缺的一份端庄。更重要的是,你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浸透着华夏一路走来的血汗与泪水,你的每一份色彩与间染,都承载了汉文化中的礼仪风范,映射出错落江山。你是汉族不该舍弃的骄傲,你是汉族薪火相传的风骨与气度!扬起头来,汉服!你不应该为了自己所不如人的地方落寞悲伤,也不应该垂头丧气,而携汉族的那份骄傲一起尘封……譬如你是秋日,也没有理由沮丧,没有理由彷徨,你有你存在的价值,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汉服!你知道吗?这个存在了五千年的华夏需要你,存在了五千年的礼仪之邦需要你,礼尚往来,举案齐眉,进退有度,扫径迎客的泱泱中华需要你!你还记得你过去的那些风华吗?诸葛亮“羽扇纶巾”,“强虏灰飞烟灭”的气度由你衬托,李白“大笑拂衣去”的潇洒由你衬托,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由你衬托!我并不敢否认洋服在当今世界所占据的地位,但我想华夏儿女的骨子里并没有将你遗忘。扬起头来,汉服!我们给你时间,给你力量,我们期待着与你重逢在烟花三月的迷蒙小巷,对视而笑,恭敬一礼,然后淡笑而去,活出汉文化中应有的风雅。是时候了,扬起头来,汉服!700字 高三 散文
-
渐行渐远的汉服“民族服饰”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五十五种民族服饰。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想起维吾尔族少女的绮丽衣裙,想起藏族独特的藏袍,想起回族标志性的白帽,想起苗族华丽的银饰……可是,汉族的服饰呢?这个占中华民族人口百分之九十还多的名字的服饰呢?有人说,旗袍。我承认,这种将女性柔美曼妙身姿展示得一览无遗的服饰很美。但是结合了满族与西方服饰特点的旗袍,绝不足以代表汉民族。诞生不过一百年的旗袍身上,承受不起五千年积淀的中华气度!有人说,西装什么的就好。对,我不只一次看到过在民族大联欢中,少数民族的同胞们穿着民族服饰欢声笑语,而汉族代表却突兀地穿着西装站在那里。和任何一个国家的平常穿着一样,和美利坚、英格兰一样。汉服呢?汉服哪去了?剃发易服三百年,汉族的子孙们当真把你忘了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汉服是一首绝美的诗。汉的大气,晋的飘逸,唐的开放,宋的端庄,无论哪一种,都好。而现在,汉服男儿的潇洒俊朗,汉服女儿的巧笑盼兮,难道都只能去历史书中找了么?我艳羡地看着从汉服演化而去的和服、韩服在各地登台亮相。从平安奈良到江户镰仓,和服改变了很多:浴袍、振袖、十二单衣……和服的种类也很多,但是,即使是经过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在今天仍可以再大街小巷看见和服的影子。和服是日本的代表。我更痛心地看到在我们国内,为汉服复兴而努力的人只有少数的同胞。甚至在他们宣传时,还遭到了无数的反对与冷眼。有被媒体说成作秀与无聊的,有被人认为是拍戏的,更有人把汉服当成和服或韩服的……当今天的我们把在民族聚会上穿上西装视为理所当然的时候,谁还记得在数百年前我们的祖先曾穿过那样飘逸而大气的服装?我的心在哭泣,为汉服,为汉族,更为了那同时被丢弃的阿萨民族记忆与文化。世有中国,却已无华夏!浙江嘉兴海宁市海宁市高级中学高三:淡然的小鬼700字 高三 散文
-
中华汉中国人是独特的,中国拥有众多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其中,中国人在世界上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汉字,这是中国的身份证,代表了中国历史智慧的结晶。中国汉字有模有样,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才形成的。神农氏(炎帝)时期,仓颉创造了最早的中国文字,由模仿足印、兽身、树木、山川的形状而造出;在大禹治水时,曾传说在洛河一带有一只大乌龟浮出了水面,背上刻着最早的九宫图,华夏民族开始了在竹木、兽骨上刻文写字的历史,这就是着名的甲骨文;秦始皇登基平六国后统一钱币,文字、计量单位以小篆为统一文字,在全国实行;后来,在“五代十国”时期,辽文、金文相继出现,至清明时期,清式繁体字出现并广泛使用;抗日战争时期,穷凶极恶的日寇对中国东北三省、台湾地区占领地的中国人民进行“日式教育”,只准学习日语,不准说中国话,学中国语文,使汉字差点儿失传;解放后,新中国文字大改革,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中国文字;我国古代的篆书、楷书、草书、欧体、柳体、颜体……。。不断发扬光大。中国汉字历史曲折起伏不定,字形也给人一种说不透的心理接触感:当你看“山”字时,一座巍峨挺拔的高山似乎就呈现在你的眼前;再看看这个“鸟”字,一只飞鸟好像正要展翅欲飞;还有这“冷”、“热”二字,一看“冷”字似乎有一丝幽幽缕缕的寒气,给你全身冰凉的感觉,“热”字有让你感觉至全身处于骄阳下,这“森林”二字像不像万木成林,众木成森的景象?中国汉字是对外国影响最大的文字,如中国唐朝时期,日本文化落后,文字很复杂难懂,直到圣德太子派出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日文才演变成如今这样的文字,如果你仔细观察日文字典,里面还有很多字跟现在的汉字一模一样,至今还未转化。此外,韩国、蒙古等亚洲多国的文字制造也参照过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汉字对世界文化影响之深。所以,中国汉字的历史文化程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中国的汉字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凝结了众多祖先的呕心沥血,我们应当倍加地爱护与珍惜,作为一个中国的人,我们更应当好好学习运用中国汉字,让汉字文化更加发扬光大。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900字 高三 记叙文
-
汉武大帝《汉武大帝》看完了,64集,还真是辛苦。其实这影片中的很多人很多事都是从小就听说过的。比如张骞,董仲书,东方塑;比如李广,卫青,霍去病;比如金屋藏娇,司马相如的《长门赋》,苏武牧羊等等。影片指出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改编而成的,不知其真实性可占几成,只是看后感慨颇多,在此闲谈几句。最受感动的几个地方: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辛13载后终于得已归来,当他步履蹒跚地走在长安大街上时,街道两旁的黎明百姓无不称其为“英雄”;当他衣衫褴褛地出现在大堂之上时,满朝文武百官无不落泪,刘张二人相拥而泣久久不能自已。卫青生前去见刘彻最后一面,惜日的士兵高呼着“大将军”抬他入宫。隔着台阶,年迈的刘彻高高在上,重病在身、白发苍苍的卫青一级一级地往上爬,身后的皇后、平阳公主及所有的宫人、侍卫都是泣不成声。刘彻晚年带着弗陵去功烈乡--全乡800名男丁,710人参加了对匈作战,135人建立过军功。乡亲们奔走相告“皇上来了”,在御驾周围齐齐跪下,争相诉说当年的战功以及对皇上的思念。可刘彻在那看到的却是家徒四壁满目疮痍,当全村老小匍匐在他身后高呼“皇上万岁”时,刘彻老泪纵横,喃喃自语“不能再打了”。还有最解恨的几个地方(卫青、霍去病在战场上的痛快淋漓暂且不说):一是田玢的下场。这位国舅兼丞相大人,在与淮南王刘安勾结时为我所不齿;在洪灾中被下令分洪淹地之后,居然派了个家奴去找窦樱索要赔偿,这更是荒唐得让我笑掉大牙。他设法除掉窦樱之后便彻底清醒了。将所有的田地、财产上交国库,而自己也变的疯疯癫癫不成人样了。我以为,他唯一的贡献在于举荐了韩安国。(补充说明一点,我认为:吕后不是哪个太后都有本事做得的,窦太后确有过人之处,刘彻年幼时她掌权多年也是必然。至于那王太后她就别想了,她的贡献在于生了刘彻。嘿嘿。只可惜她的野心害了窦樱家满门,这窦樱的死我只能说叫“浪费”,在刘彻的时代是不需要周勃的,刘启的一道密诏反而只是给他惹来了杀身之祸。)二是江充的下场。“巫蛊事件”殃及了众多的王室宗亲及无数的黎民百姓,皇太子刘据一剑刺死了江充,一向温柔贤淑的卫夫子得知后大笑:“我看你现在这副样子,这才真象是刘彻的儿子啊!我笑你枉担了几十年懦弱的虚名,骨子里还是有你们刘家人的种姓啊!”这几句话说得我直想拍手叫好!至于他的下场呢,有点可惜,却也不能算坏---他如果就这样懦弱的活着,日子也未必就会好到哪里去。看得最最郁闷的两个人物:一个自然是刘陵了。呵呵,刘彻说他“姿色可人,才智过人”,她凭借着这些以及翁主的身份,结交达官贵人、各路豪强,甚至是匈奴胡人,寻找一切机会滋生事端以求夺取政权。而东窗事发之后,她居然轻轻松松的就服毒自尽了。真是一死也难解我心头之恨!另一个却是李广。我是读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诗句长大的。当看到他背负着“飞将军”的名号,却一直做不了真正的前锋,满身才艺得不到用武之地时,我心中也是滋味百般,可似乎也怨不得刘彻--他的作战方针是新的,起用的也是新人。更何况,卫青,霍去病等人也确实了得,捷报频传,所向披靡。韩嫣说他“时运不济”,(这到是让我想到了周亚夫--“飞鸟尽,则良弓藏”--另一种功臣的结局。)淮南王刘安也不止一次地为他的“未能封侯”而叫屈(其用意是试图拉拢李广一起夺权),可李广说:“天下诸侯多的是,可李广只有一个。”他不计较名利得失,一生只求能当上前锋痛痛快快地打一仗,只可惜他的最后一战也只是去做匈奴的诱饵!以至于卫青在战场上就连呼“惨胜如败啊!”就是现在一想起他那郁郁不得志的神情我仍旧心酸不已。最最喜欢的一个人呢,就是霍去病了。(至于女人呢,大月氏国的女国王可真是漂亮!嘻嘻!)如果说张骞的坚韧与忠贞是个传奇,那么,霍去病的军事天才就是一个神话。只可惜了他不是死在战场上。24岁的生命,他也值了。“子不类父”,让刘彻失望了许多年,且不谈后来弗陵的出生,其实刘彻早就对霍去病说过:“你象朕,从骨子里就象朕!”所以,刘彻给了他许多别人得不到的特权,而他,也不负圣望建立了别人所没有的赫赫战功,成就了汉匈战争史上的一段神话。……其实还有些东西想写的,比如“和亲政策”就曾让我感慨万千,只是觉得自己过于浅薄,历史上的许多人和事都是我没法看透也表现不了的。----1200字以上 高三 散文
-
与马服子书自你调任长平战线尔来多日,为母甚为想念。今日听闻君上已擢升你为长平主将以替廉颇老将军,你父亲在世时曾多次劝诫君上不可任你为将,奈何君命难违。为母夜下深感心绪不宁,反复思之,家书告之。空无一物的袋子无法直立,空谈而无真才实学之人无以成事。为母在世数十年来感触颇深。蓬间鸟雀时刻叽喳,无鲲鹏之能而笑其高飞万里,众人嗤之以鼻;树上秋蝉声声知了知了,整日不学无术,人皆鄙其所为;池中蛙蟾终日夸夸其谈,而又不思进取,人皆不屑一顾;何也?其言大而泛泛、空而无当,其实无才无能、败絮其中。此亦为母所虑括儿也。括儿自幼天赋聪慧博览群书,十岁方可背诵兵书十三部并能见解一二。你父尚在时被君上封为“马服君”,人皆称你为“马服子”。然为母所忧者便是如此,年少成名,难免多有轻狂冒进之处,眼下秦赵两国相持不下,窃不可一味急功近利,舍三军将士之性命于不顾而轻易出兵;再者兵书所言皆是从实战而来,括儿从未上过战阵,更不说统兵作战,却以何为凭据多方评点见解?为母深虑括儿亦如上卿蔺相如所言“赵括才名虽大,却只是据书谈兵,不知据实应变之道。用赵括为将,犹胶柱鼓瑟也。调弦之柱被胶粘住,瑟便无以发声。赵括为将,便如同胶住了五十万大军变通之道,唯余猛攻死战一途,后果不堪也!”为母深惧括儿亦是那善言而无行的蓬雀!而反观秦国,虽六国之人称之虎狼之邦,然其肱股之臣却人人皆有真才实干。以武安君白起为例,此人与你似乎两个极端——他完全是依靠军功进爵一步步由蹑足行伍至官拜上将,一身才能悉皆来自战阵磨砺。而你是子承父爵,初上战阵,战阵用兵之才未有考证。然纵是才能胜他一筹,却也必将因为不熟战阵而大为吃亏。好在此次与你对阵之王龁远不及他,否则为母还当真会害怕你会甚至兵败如山、全军覆没。其间根本就在于空谈是不能成事的。若非如此,君上邀来几十名孔门儒生、名家学士,于战阵之前大背《论语》、《孟子》,争辩“丁子有尾”、“ 郢有天下”不就能大破秦军么,那还要我赵国五十万胡骑将士如何?再者以蜀地太守李冰为例,此人极不善言谈,虽是水家名士,却从无任何治水典籍著作传世,然便是此人却能兴修起都江堰这等天工水利,使蛮荒蜀地自此成为天府沃土、秦国粮仓。为母料定,纵是千秋之后,亦将造福一方、为人所乐道传诵。自然,为母也不是说人不可善言。善言固好,然善言之人必先有其真才实干,否则便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以张仪苏秦二人为例,二人同为鬼谷子门下高徒。张仪依秦而说六国连横,苏秦仗燕而说五国合纵。纵横捭阖数十年后的今日。时势虽是天下既为合纵亦未连横,然秦国却是全然占据优势。并非苏秦之计不若张仪,实乃六国庙堂不图变法强国而只谋合纵疲亲(注:当时天下除秦商鞅变法外,另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以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但最后均已种种原因失败),以至实力远落于秦国也。弱国无邦交!张仪之所以能以一张利嘴在邦交场上无所不利战无不胜,凭借的也是身后秦国的实力威慑六国。末了,为母还是想重申一次,空谈不可胜敌,纸上谈兵终不可行,括儿应当以战阵实际出发,戒骄戒躁,料敌至深,方可用兵。切切。好了,军务繁忙,括儿早些休息。为母预祝括儿长平之战早日得胜归来。1200字 高三 状物
-
第一天穿班服火红的班服发下来了,我们大家都兴高采烈。但我第一天穿班服,却多了一些尴尬……汗,我还是慢慢讲吧。不过,你可不许笑我呦!星期二,也就是发班服后的第二天,我按正常行动来到了学校。当天,我正穿着“流行”的帆布T恤,看上去格外引人注目。我远远便看到了窗户里的红色,我有些奇怪:“咦?怎么这么多人穿班服,都急着出来炫耀呀。呵呵,我要和他们比一比,看看“鹤立鸡群”的感觉?”我美滋滋地想着。突然一声“喂”从背后传来,原来是同桌。她也穿着班服,火红的班服在朝阳下极为耀眼。“你怎么不穿班服?老师昨天说过的呀!”她万分惊讶地说。“咦,老师不是说要星期五穿吗?”我反问。“你这个书呆子,老师说过‘星期二统一穿班服,!”同桌无奈地说着,然后就一溜烟——跑了。我像在大冬天被人泼了冷水,全身到脚“凉了”。不出我所料,同学们像对待外星人一样对我,斥责和提醒汇成了一部交响曲。我尴尬极了,恨不得钻到地缝里。无奈,谁叫我记性太差。消息传到老师耳里,不久,我就被传了过去。老师教育了我一通,然后叫我去拿来手机,拨了号直发给了老爸……我暂时是拿不到班服了,而此时,又要做广播体操。这下可完了,在大厅广众、众目睽睽下,我定会成为“害群马”,谁叫我这衣服太引目了。老师很聪明,在排队时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这样高个子可以把我掩住,但做操时,我还是会暴露出来。我做体操时轻手轻脚,好像被铁链锁了起来。这回不是“鹤立鸡群”,而是“鸡立鹤群”。“何涛,过来。”李老师唤我出列。我高兴极了,因为班服带过来了。一看,妈妈在没好气地站在门口。下面,可能有点“惨”……我终于穿上了班服,忐忑不安的心也下来了。看看这火红的班服,我的悔意便串上心头。第一天竟是这么穿上班服的,恐怕谁都会讥笑吧!可没办法,这就是我的记性,看来以后不可以再健忘了,不能再让“第一次”变成遗憾了!唉唉,不准笑。75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
汉的有趣的汉你们了解汉字吗?你们知道汉字的秘密吗?在这段时间里,我和同学们进入了一个神奇又有趣的世界——汉字王国,一起感受汉字的无限魅力。在“有趣的汉字”展示活动中,同学们都准备了精彩纷呈的节目,比如:龙瑾萱组他们表演的是歇后语,这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一般寓意深刻,让我们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和智慧;徐睿颖组介绍的是中华汉字的来历,汉字的悠久历史和它们神奇的降临让我们望洋兴叹;胡予璇组出其不意地向同学们问了许多字谜,还准备了奖品等着我们来拿,大家都积极开动脑筋,热情参与,我们从这热闹的猜字谜中悟出了汉字的无穷变化。在众多的节目展示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属熊子瑞那一组了!他们不仅介绍了汉字的来历和汉字的神奇传说,还有一些关于谐音闹出的笑话,你们不妨也来听一听:一个男人的女友说他要块地,还没等男人开口,门口传来快递小哥的大喊:“你有快递(块地)!”男人愣住了,女友却高兴坏了,激动地对男友说:“真的吗?太好啦,我有块地了。”这就告诉我们:在汉字的学习中要知其音,更要知其意,不然就会闹出很多笑话。不用说,你们肯定知道我们这一组也是无比精彩。我、罗梓昊、崔艺萌、田成蹊,四个人默契配合,并用了中国传统的曲艺表演形式——快板,进行了表演。我们从汉字的意义到汉字的历史,从汉字的优美到汉字的力量,精心设计了快板词,每天下课都争分夺秒地练习,就是为了让所有人感受到汉字、语言的魅力。一上台,我们心情激动不已,为我们所展示的汉字文化而觉得非常的骄傲。“中华文化生生燃,博大精深最璀璨……”当我们整齐的声音响起,配上“嗒嗒嗒”有节奏的快板声,让同学们一瞬间纷纷竖直了耳朵。清脆的快板,打出的是对汉字创造人的敬佩;坚定响亮的声音道出了对中华汉字雨点般的赞扬。中华汉字博大精深,它是最璀璨的明珠,是我们中华人民的骄傲。750字 初三 应用文
-
奶奶穿靴子我终于让妈妈给我买了心仪已久的靴子。这是一双时下流行的长筒靴,尖头的靴面上还系着新潮的花穗,光鲜的靴面踩在客厅上“踢达踢达”地响,我来回地走着,不仅引来妈妈的目光,连奶奶也一个劲地羡慕我:“你们年青人就是好,可以穿这么漂亮的靴子。”看着奶奶爱不释手的样子,我怂恿着说:“奶奶,别那么封建了,什么年轻人不年轻人的,你也买一双吧。”妈妈也顺势帮腔:“是呀,从老到少,谁都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要不,我和你都去买一双靴子,比比谁穿的好看?”爸爸乐了:“你们这群女人呀,都成了靴子一族了,我不就是异类了吗?不过说实话,女人穿起靴子更添魅力了。”奶奶直摇头,说:“老了,还添啥魅力,免得惹人笑话。”一边走进厨房,一边恋恋不舍的望着我的那双靴子。我读懂了奶奶的心思,向爸爸妈妈使了一个眼色,撒娇似的拉着奶奶坐下:“不是魅力的问题,是保暖的问题。这靴子把脚跟到小腿牢牢的包裹起来,暖和极了,您不是常受冻疮的折腾吗?这正适合您!”奶奶一听,两眼放光:“真的吗?那我可要买一双,先说清楚,我可不是贪图漂亮,主要是为了保暖。”爸爸妈妈忙不停的点头说:“是呀,主要是为了保暖,值得买!”第二天,在妈妈的安排下,奶奶喜笑颜开的把靴子买回来了,迫切地试了起来。我们不断的夸好看,可奶奶突然叫道:“我该穿什么裤子来配靴子呢?要是穿长裤,都把靴子严严实实的盖起来了,这不等于靴子白买了吗,怎么办呀?”妈妈和我相视一笑,偷偷的乐。我马上出主意:“奶奶,靴裤或者裙子配上靴子再合适不过了,你有没有裙子?”经我的这么一提醒,奶奶跑回房翻箱倒柜捣鼓了半天,终于找出了一条绒裙并且迫不及待地试穿了起来。呀,整个人年轻了十岁!奶奶陶醉的在客厅里扭起了秧歌舞,长筒靴发出欢快的节奏声。穿靴子的奶奶更有魅力了,原来年纪大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年轻的心!750字 初一 叙事
-
汉文化与奥运世上任何事物不过是散落一地的珠子,而文化就是将他们串联起来的柔韧之绳。——题记从1896到2008;从雅典到北京;从风情万种的爱琴海到波涛澎湃的渤海;从然不动的奥林匹亚山到蜿蜒连绵的长城脚下。奥运的脚步近了,几乎能遥望到奥运圣火在神州大地处处燃起,全中国13.06亿儿女都仰目为奥运祝福……2008年8月8日晚8时,鸟巢主会场上空燃起数百只烟花,似一条巨龙俯视着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我明白,傲立于世界东方的汉文化终于可以也西方的同志们作一次“亲密接触”了……我知道,老外们对中国的看法不外乎就是“神秘”二字吧!大地他们也是这么看印度的——这个在佛脚下年了五千年经文的古老国度。但他们更为中华文明而诧异,这个东海托起的古老国度.文化明珠,她的礼乐制度,她的文学艺术,她与众不同的社会制度。世上仇华的人不在少数,到我坚信仅一开幕式,消弭“仇恨”足亦……当缶声震天,一个个刚烈的汉子舞动着双臂,将全场带入了第一个高潮!我为其撼动,为其欢呼!当一群身披红袍的儒生们对“字”行礼时,我几乎亦欲为之稽首:“朝闻道,夕死可亦!”四大发明,四大国粹,汉舞似写意画一般,红的湖州大毫黏着焦黑的墨香,几乎一并向宣州白纸甩去,微州墨味清而不远,浓而不俗,似万只墨色蝴蝶连翩飞去,就连镇台的端州古玩也为之吟唱!如果说开幕式的前期更似文房四宝的话剧,那太极拳则是中华文化中庸和济思想的体现,我知道外国人也是与我们一样,同在一个世界,同在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象的照耀之下,同属二十八宿的星辰之间。在中国武术在空中展示中。我看到一个国家和一个地球,看到了中国的自信与风采,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她重在彰显一个东方古国的魅力!汉民族之花终于在世界面前绽放。大家,请一道为我们的文化喝彩吧!让大同观念在圣火中绽放,让和谐理想在世界前发芽!750字 初三
-
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妓女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1958年,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开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纪念活动。同年6月28日晚,国内至少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750字 初三 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