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
0
0
250字
三年级
状物
我家的地里有一口井。夏天,井水很凉,仔细品尝,井水里带着一股甜味呢!过路的人要是口渴了,喝了我家的井水,就会觉得特别凉快。冬天井水温度很高,如果手凉了,放在水管上,一会儿就热乎了。
这口井是1999年打的。当时,我举着红旗,爸爸、妈妈扛着铁楸,"嘿哟嘿哟"打起井来。我家的亲戚、隔壁的邻居也来帮忙,大家齐心合力,终于打成了这口井。
有了这口井,大家就方便多了,不用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井水还可以给乡亲们浇灌韭菜、葡萄、西瓜等,浇出的葡萄和西瓜,又甜又好吃!
这口井既方便了乡亲们,又让我家迈上了小康之路,我一定会好好保护它,让它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幸福。
是我不对
200字
初一
日记
今天妈妈发火了,气得骂了我一早上。诶想想还是我不对。
明明说好一早起来洗衣服,可是不知不觉一觉睡到10点半,我磨磨蹭蹭的梳洗着,一晃又过了半个小时,我妈打电话来叫我煮饭。我马上跑下去,把饭煮好,正准备洗白菜,水管下堆满了碗,我心想管他的,妈妈回来在家洗。我就把碗全部拿起来腾出位置洗白菜。顺便把白菜煮好,之后我就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了,这一出去玩可正是玩完了。妈妈马上打电话给我叫我回家,说这话哼生气。还没进门我妈就开始骂我,真是的。
诶,想想还是我的不对啊
初一:黄美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
井一口井,有些年头了。岁月,会消磨人的时光,所以,井上面放上了一些青苔。井的上面,长满了红锈。这一切都能说明,这口井,压上了时光的重担。就坐落在家门口的小园里,小院且摇摇欲坠,井反而坚定的留了下来。井就是那种最普通的井,普通的让人浮想联翩。井边到处都是杂草,草这种顽强的生物,就这样陪伴井留下来。说到井就要说到井水,说到井水就要说到井,仿佛它们两个是亲兄弟一般。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肯定的。井里的水泛着幽幽的光,一靠近就有一股水的清凉涌上来。井里还有几颗水草,在幽幽地抖动着。夏天,井成了我们的“避难所”,只有井水的清凉才能让我们缓解炎热和劳累,似乎成了我们唯一的精神依托。水就一天又一天,只有一片阳光,可我知道,他也会潮起潮落。冬天,寒冬封锁了一切,撕裂了大地,遮蔽了天空。在这漫漫寒冬之中,井始终没有结冰,因为井里有一颗心,正在跳动着。井里淘出来的水不一定都是清的,也有一些是带着些许泥沙。沉淀,这的能将泥沙沉到水底吗?井的包容,可以包罗万象;井的胸怀,对接天地。井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默默的,为人们付出着。450字 六年级
-
井这个暑假,实在是太热了。火球般的太阳像蒸笼一样烤着大地;知了停在树上,没完没了地叫着“热啊,热啊!”,人们都脱下了长袖的衣服,换上了薄薄的短袖衫。 这不,今天,爸爸就带回了两个圆溜溜,绿油油的西瓜。在这个闷热的夏天,我一见到西瓜,就垂涎三尺。“吃西瓜咯!”我欢快的叫着,迫不及待地就要切西瓜。“等等!”爸爸说,“我要考考你,你能只用四刀就把西瓜切成九块吗?要是你成功了,我就让你吃中间那块最大的、最甜的!”“切就切,有什么难的!”我接过刀,先在西瓜上画了一个“米”字,数一数,呀,只有8块!我不服气又如画了一个“ ”,但也只有8块, 我傻眼了。妈妈在一旁鼓励我:“再试试看,别气馁!”于是我又画了一个“井”字,居然有9块!“我成功了!”我开心地喊起来。“你真棒!妈妈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当然,我也吃到了中间最甜的西瓜。 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它是很甜、很甜的!350字 六年级
-
井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自来水,吃水都要到附近的池塘里去挑。每到过年时(也就是大年三十早上),每家都起得很早,其中男劳力负责挑水,俗称“抢元宝水”,起得最早的预示着来年走大运,发大财。记得有一次过年,夜里我正睡得香甜,却被母亲的轻声嘀咕惊醒了,只听母亲说:“你看,他大爷元宝水都挑来了,你还在睡!”那语气显然是责备的口吻。“大爷”即邻居的大叔,当时二十来岁,高中毕业,在家务农,挺能干。父亲一声不吭地点着了煤油灯,在灯光的映衬下,我仿佛看到了父亲腥松的睡眼。同时,隔壁巷子里大爷的脚步声渐去渐远,最后消失了。此时鸡还没有叫,也不知当时是几点,只觉得天黑乎乎的。池塘离家大约有一里多路,真不知父亲是如何将“元宝水”挑回来的。如果是阴天,那挑“元宝水”就更艰难了。 我读初中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当时提倡“万元户”,养殖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池塘里的水也被污染得不能饮用了——压水井出现了。压水井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吃池塘水的历史。因为穷,并不是每家都有压水井。一般是几家联合打一口井,最深的30多米,最浅的10来米就打到沙层了。我家那儿打了好几个井眼,有的深度达32米,可就是不出水,最后不得不放弃,选择去别人家压水井旁压水吃。 每次挑水,先到本组的几家去。主人脸色好看的,经常去;不好看的,干脆不去。有一次,因为排队时间长,还同别人吵了一架,那心里真不是滋味。本组人家的井坏了,主人弃之不修,修完就坏,谁想修呢?主要是挑水人太多了,每天排队都要花很长时间。井哪有不坏的呢!我后来就到别组人家去挑水,最远的挑一担水来回要走一里多路,花费的时间没法计算,这样持续到我参加工作。 后来听说村里要通自来水,我心里非常激动,虽然每户要凑八九十元钱(八九十元,对于并不富裕的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但我还是非常高兴,因为我再也不想去挑水吃了。自来水——改变了人们的吃水习惯,人们再也不用花时间去排队——等压水井吃了。 当我再次站在岳父家压水井(供应急,一般不吃)旁时,思绪万千,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当年排队等水吃的情景……自来水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吃水的历史。井的演变表明了人们生活改变的发展轨迹,它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改革开饭,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900字 初二
-
井回到那里,我永远就是孩子。以孩子的目光环视他们,枯黄的枝叶散落小道,曼延的是黄绿的稻谷,田里一点水都看不见,让我想起一些古老的画面――扑满皱纹的脸,白发临鬓的摸样,眼里有无限的浑浊,却似乎又透澈的可以看见自己的影子。天旱,一个多月了。蔬菜价格上翻了好几倍。我好奇的想知道那口井怎样了。回到家乡,看见了它,水很浅,只有一尺左右,但很清,下井里去才可以碰到水,凉得心里透。水啊水,水底的那个我,多好看。“小星星回来了呀。”“哦,大娘……”我望望她,“你也来挑水呀?”“到处都干了,只有这里还有一点啦。”她放下水桶,嘴上露出抱怨的痕迹,“前几天我来挑水,你奶奶说:‘你也还喝这水啊?’好像这水是她的似的,我要是不忙的话,同样可以来把这条路扫干净!”“哦。”“你奶奶呀,老都老了,还那么多空话!真是的!”我不想说空话,所以我沉默。她下井去打水,我忽然发现,水变浊了。350字 小学 叙事
-
井外婆家里有一个院子,院子前是鸡舍,旁边有很多废弃的木材,枯萎的稻穗和成堆的红色砖块,它们堆在那里快几年了,永远保持一个姿势。而在院子中偏处,立着一口很郑重的石井。膝盖高的井沿泛着黑褐色,早已被无情的岁月雕刻的满目疮痍,绳索的泪痕清晰可见,它用青砖砌成。井旁边放着青白色,稍微有点变形了的铅桶,铅桶被一根结实的麻绳牵着。当铅桶被抛向井底,平静的水面就被扰乱了,景物的倒影变得飘忽,溅起的白色水花变成水泡浮在水面上。铅桶入水的声音在井底回荡,挣脱时间的牵绊,邀阳光作伴,约清风同行,收拾起行囊渴望着回到从前,回到过去。“外婆,外婆,我要洗手。”“好嘞,等会啊。”外婆那时很轻松就打了一桶水上来,然后把毛巾弄湿,轻轻举起我光滑的手,细腻地对我呵护。调皮的我总会把水弄得四处飞溅,外婆看了不但没责怪我,而总是会心一笑,不言不语。外婆还经常用井水洗蔬果,浸过井水的水果吃起来特别清爽,比放在冰箱里的还要清凉,还携有一丝泥土清香。夕阳似乎在金红色的彩霞中滚动,然后沉人阴暗的地平线后面。通红的火球金边闪闪,迸出两三点炽热的火星,于是远处树林暗淡的轮廓便突然浮现出连绵不断的浅蓝色线条。忽然,我的耳边又传来水桶入水的扑通声,回头一看,是外婆。现在外婆白发苍苍,脸上的皱纹清晰如画,背也已经驼了,可她仍然拖着疲惫的身躯,乏力地将桶提起来。我连忙跑过去,一把抓住外婆的手,和她一起把水提了上来。顿时我能感觉到岁月的沧桑与悲凉。外婆拍拍我的头,说:“你长大了。”接着,外婆微微一笑,布满老茧的双手抓着水桶,驼着背一步一步艰难却又坚定地缓缓离开。上初中后,外婆家去得少了,那口井也很少想起,我只想知道,我真的长大了吗?从前的我是那么胆小懦弱,外婆无时无刻不照顾着我。我似乎已经明白,外婆的背上承受得太多太多,这时,我感到一丝愧疚。鸡舍旁的那些杂物堆在一起,静静地保持一贯的姿态,院子中间,那口井依在,移开盖子,依稀可以闻到泥土的清香,隐约听见水桶入水的扑通声……8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相关推荐
三年级
状物
250字
-
井蛙归井井里的青蛙向往大海,请求大鳖带它去看海。大鳖平生第一回当向导,非常高兴,便欣然同意。一鳖一蛙离开了井,慢慢前行,来到海边。青蛙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惊叹不已。它“呱呱”大叫,急不可待地扎进大海的怀抱,却被一个浪头打回沙滩,措手不及喝了几口咸水,还被摔得晕头转向。大鳖见状,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带着它游海。一蛙一鳖漂浮在海面上,乐趣无穷,青蛙也逐渐适应了海水,能自己游一会儿了。就这样,它俩玩得很开心。过了一阵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咸的海水。它也有些饿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它可以吃的虫子。青蛙想了想,对大鳖说:“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海里的生活。最要命的是,这里没有我能吃的食物。看来,我还是要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乐土。”于是,青蛙向大鳖告别,回到了自己的井中,过着平安快乐的生活。原来如此,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350字 三年级 叙事
-
俊井我的家乡,上海西郊诸翟镇上有一口食井。据说是历史文物。今天,金老师带着我们去参观侨井,我心里感到十分好奇。 我们来到了镇东永福禅寺的遗址,只见一垛黑顶白墙的中间有一个石牌坊式的大门洞,门媚上刻着两个古朴的篆体字:“俊井”。老师说: “这是书法家吴颐人的手迹。”白色墙上还。镶着一块大理石的方碑,上面刻着“上海县文物保护单位”几个金色大字。踏着石阶走进大门,里面是一个小庭院,青砖铺地,平整美观,周围种满了绿树翠竹和各种花草,幽雅宁静。庭院中间,是一座具有明代风格的方亭。方亭从屋顶到底基全是花岗石筑成的,精巧美观。走进石攀,抬头一看,上面挂着一块黑色匾领,上面是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的亲笔题词—“楼井”。石亭后有一口饱经风霜的古井,这就是侨井·风刀霜剑在青石的井栏上刻满了岁月悠久的痕迹。 井后的白墙上镶着一块刻有碑文的方碑。上面的碑文是什么意思? 我们看了不解其意。这口伤痕累累的废井,为什么被称作“倭井”和 “历史文物"?为什么值得市长亲笔题词?老师好像看透了我们的心思,让我们在石亭里坐下来,娓娓地对我们说起这楼井的故夺事。 距今40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日本九州一带的封建诸侯勾结海备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被人们称之一为“楼寇”。一次,一群倭寇窜到我们这里—当时叫紫硬村。他们像一群恶狼,冲进村里厂,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胡作非为。村北的玄寿观,也都被焚毁。村里火光冲天,狗吠声、哭骂声、惨叫声乱一片。村民们眼看家乡被蹂券实在忍无可忍,不知是谁高喊了一声,“乡亲们跟他们拼了!”顿时,大家幸起了锄头、铁裕、扁担、菜刀,从四面八方涌向供寇。经过一场血战,终于把这伙俊寇全部消灭了。乡亲们为了毁尸灭迹,把这些债寇的尸体抛不永福寺的这口废井中。从此,人们把斌口井称作 “楼井”。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几百年过去了,永福禅寺几经兴衰,现已无踪影了,但是这口井却被保存下来了。它时时教育激励着家乡人民,使我们诸翟涌现出侯恫曾、侯玄演、侯玄洁这样的明末抗清豪杰;涌现出赵季昌、侯伯泉这样的抗日英雄;涌现出沈修璞这样的杭美援朝烈士…… 听着,听着……我似乎觉得这伤痕斑驳的古井突然放射出耀眼的金光,这金光不断地扩展,扩展,映红了家乡的天空。900字 三年级
-
一口井从前,有一口井生活在森林里本来生活很宁静,白天吹吹风、晒晒太阳。偶尔会有一只小鸟飞过,生活过得惬意极了,也许是这口井不安于现在的生活,也许是它开始讨厌这死一般的宁静吧!它居然有想走出森林的念头,小鸟都笑它疯了、青蛙对它进行严厉的责备。不多久,它的事就传遍了整个森林。它的事成为了大家茶余之事。这一天它像往常一样想着它飞起来的样子突然一只小鸟飞过来对井说我家里的孩要喝水请让我打一点点水好吗?井水果断的说:“好!小鸟你打吧!”小鸟把装井水叶子提上天时井水笑了它的的微笑太美了因为它的愿望实现了虽然它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时实现的愿望可它还是实现了。我想井水现在应该在小鸟的肚子里,但它不后悔因为它实现了它愿望。300字 三年级
-
青蛙跳井今天,徐老师在班上讲了“青蛙跳井”的问题。“一只青蛙在井底,它要跳出来一天,它只能跳4米,又滑下来2米。这口井深40米,问,这只青蛙要几天才能跳出来?”同学们议论纷纷,大家七嘴八舌地答道:“9天!”“10天!”“不对!11天”到底是什么呀?我冥思苦想,觉得是10天。这时,徐老师让同意10天的人举手,班里一大半人都举了手,我犹豫不决,也悄悄的把手举了一半。徐老师看到了,轻轻一笑:“哦?连数学班长都举手了?”我面红耳赤,不知道该说什么。徐老师说:让我告诉你们,10天,是错的。”“为什么?”有的同学还不甘示弱。“这只青蛙跳到离井口还有4米时,只需再跳一下就足够了。到了井口还会往下滑吗?”我当时后悔不已,唉,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300字 三年级
-
井蛙成因一个早晨,小青蛙贝贝起了床就去找朋友们玩了。贝贝住在一条河里,那条小河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一些小动物和一些小植物。小虾和小鱼在水里玩着捉迷藏。河面上有一大片的荷花,荷叶绿油油的。小青蛙贝贝每天在荷叶下躲太阳,晚上蹲在荷叶上捉虫子吃,吃完虫子在荷叶上呱呱地叫着,好像在唱歌似的。可是,直到有一天,人类把岸边的树木全砍光了,建造了一个工厂。工厂的废水没有处理就顺着管道流向了小河。废水像魔爪一样伸向了小河,原本美丽的小河不复存在。小河变得浑浊不堪,许多小鱼小虾都死了。贝贝想:这是我的家乡,舍不得离开。所以,他就留下来了。可是贝贝没过几天就受不了了,因为河水实在是太臭了,于是他含泪离开了家乡。贝贝走啊走,走啊走,他看见了一片农田。这让他想起了妈妈说的话:“保护农田,蛙蛙有责。”于是,贝贝就生活在了这里。农田里的水非常干净,早上贝贝躲在水里避暑,晚上出来捉虫子吃。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一个农民拿了一个喷雾器向农田喷农药,还好贝贝躲得快,不然就一命呜呼了。贝贝又找了一个池塘住了下来,水很清澈。可过了不久,有一个年青人的到访打破了这份宁静。他拿着钢叉向贝贝扔去,还好贝贝反应快跳到一个井里。他在井里望着天空说:“等到人类和动物和平相处了,我再出去吧。”井蛙就是这样形成的,它告诉了我们要爱护小动物,要和大自然和平共处。550字 三年级
-
大方井大方井在紧靠重庆邮电学院的后山上,是一个1.2米的正方形水井。四周是用石头砌成的井壁。来挑水的人们还为它修建了一个小小的凉棚,能遮风挡雨,还能防止树叶掉进尽力井里。井里的水真请啊,请得可以看见井底褐色的石头;井里的水真静啊,风雨交加也不会起浪,静得如一面镜子;井里的水真干净啊,没有一点杂物。溢出来的井水,涓涓地流入山下的竹林沟。大方井的四周有四季常青的松树和柏树,有高大挺拔的槐树,有绿树成阴的楠竹,有满山遍野的香花野草……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周围的植物都像忠诚的士兵一样守卫着“国王”——大方井。在大方井旁有几条蜿蜒无尽的小路伸向翠绿的山林,远远望去,绿色的海洋里镶嵌着一条条银白色的锦缎。这样的山林围绕着这样的井水,这样的井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林,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虫鸣鸟叫,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走在方井旁,人在画中游。”350字 四年级 状物
-
描写井的作文在我家村口有一口老井,叫做四方井。爸爸告诉我:这是村里四面八方的乡亲们一起修建的,修好后大家又一起饮用,所以把它命名“四方井”。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和妈妈去井里挑水,总会看见几位挑水的叔叔盘腿坐在那井边的石块上抽烟聊天;几位妇女也会站在那井边聊着自家的“新闻”;这时,还会从井边传来一阵阵孩子的欢笑声。由于附近几里地的人都在这口井里挑水吃,每天早上去老井的路上挑水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大人们要遇谁或是捎口信什么的,都能在挑水时、在老井边完成。老井成了人们的“联络站”。我上学后,不时也跟父亲去挑水,老井还是那个样子,老井的水依然是清澈甘甜,却意外地发现挑水的人一年比一年少,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把我的疑惑告诉父亲,父亲说:“现在由政府财政补贴修建水窖,很多人家都有了小水窖,就不来跳水了。”我明白了,怪不得井边长了一些杂草、灌木,都没人料理;井边有些石块已经松动,甚至掉到井里也无人理会。我不时还会去老井挑水,据说今年在我们村到处挖水沟埋水管,或许不久就会喝上自来水了,到那时,还有谁会去老井取水呢?人们的饮水已不再依赖老井,人们遇人聊天捎口信更不依赖老井,老井失去了他昔日的繁华。今天,我又来到了老井边。看到井口疯长的藤蔓,看到井盖上悠闲自在的鸟儿,看到老井排水沟涓涓的细流……老井显得孤寂。我矗立良久,想到过不了多久我也不再来挑水了,于是,于是我在心里默默地向老井道别:再见了,老井!指导老师评语:小作者用短短500多字叙述了家乡的一口老井从修葺到使用,从“繁华”到“寂寞”……这些过程看似社会发展的一种正常演变,却是小作者身处改革开放洪流中的深刻体验。小作者以小见大,不但表达了对老井的不舍,而且还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美好祝愿——改革开放,一定能让各族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改革开放,一定能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李仁义)750字 四年级 状物
-
两只井蛙于是,两只青蛙一只向东,一只向西,准备开始干他们的大事业。叮叮来到了东边农村,看到农民都在农田里忙着插秧,它不由自主地说:“多么朴素、纯洁的农民啊。”说着,它来到一位农民的身边,拉拉他的裤脚说:“农民叔叔,我可以帮你们什么忙吗?”农民叔叔蹲下来对叮叮说:“原来是小青蛙,没什么事要你帮,你就坐在那块石头上晒晒太阳。”叮叮听了,垂头丧气地来到了石头上。到了晚上,叮叮趁没有人的时候,来到稻田上,为小麦捉害虫。一位农民看见了叮叮,连忙告诉乡亲们,说叮叮为小麦捉害虫。大家感动得不得了,都一一感谢叮叮。可叮叮去谦虚地说:“没什么,这是我应尽的义务。”没过多久,叮叮在农田边盖了一幢小房子,整天起早摸黑地为人民除害。可啦啦却和叮叮相反。它在西边一家大公司里享受“王子”般的生活,总经理每天给他几百元。但啦啦却从不节约。后来这家公司倒闭了。总经理在回老家的时候,把啦啦扔在了路边。啦啦又回到了他原来的家——“井底”。从前两只有远大理想的井蛙,一只实现了,另一只只能再等待机会的到来!400字 四年级 状物
-
“井底之蛙”跃出井后……总评:井底之蛙最终成为一只博士青蛙!一直以来被喻为目光短线、不求上进的“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因为这篇作文而彻底改变,有了更新一层的意思!从整体来看,本文描述了青蛙跳出井后的所看所想,语言较生动,结尾处寓意颇深;从行文来看,作者能够按“井底之蛙”性格发展的逻辑,想象“井底之蛙”的言行,并通过情境感知,把握住原文情节的线索,调动已有的知识和表象积累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出一种源于原文而又不同于原文结局的意念形象,因此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续写是成功的,尤其是反其道的结局(成为一只博士青蛙)则令人耳目一新。全文语句流畅、表意清楚、中心突出,对“井底之蛙”达到海边的情景详写,起到了回扣原文的作用。当然,本文也存在着不足,比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尽贴切(见文中标识),但作为考场作文,应评满分,不能因为有孩童的口吻以及个别地方存在口语等原因扣分。专辑指导老师:朱雨欣“井底之蛙”自从发生了那件事,便(觉得)整天无脸见人,躲在井里,怕自己一出井,就受(其他)动物嘲笑。(扣住原文展开,符合续写作文的要求;这里的“受”若改成“被”更贴切。)然而,那一个使他命运发生转变的日子终于来了。那一天早上,“井底之蛙”和往常一样,正在井里睡觉,一只过路的山羊却把他叫醒了,问道:“青蛙老兄,你知道通往东海的路昨走吗?知道的话,带我去好吗?”这一下可提醒了青蛙:上次bie(鳖)来的时候给我留下去东海的地图,那我可不是可以带山羊去吗?而且,我也可以借当导游的借口去井外见识一下。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方法,哈哈,真是天赐良机!想到这儿,他迅速打包好行李,跃出井外,跟山羊一起上路了。(紧扣原文相关素材,展开情境想象,既补写出了“井底之蛙”的性格,又因为先前鳖留下的地图而使得事件本身的发展符合逻辑。)在前往大海的路上,青蛙遇到了织布鸟、小山鸡、大黄狗等许多老朋友,这些老朋友不仅没有嘲笑他,还像以前一样跟他友好的(地)问好。这时井底之蛙才发现自己以前都错了,同时他也明白了,只要自己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好朋友就还是好朋友。(略写路途中所见所闻,突出内心的感受,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只要自己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这句成为本文中“井底之蛙”结局的关键原因,也正是因为作者提前交代了这个原因,使得它成为“一只博士青蛙了”不会显得突兀。)在之后的旅程中,“井底之蛙”和山羊也遇到不少困难,但都被山羊和他勇敢机智地化险为夷。(对路途中的困难虽然一笔带过,单符合本文结构要求,同时还起到了服务主题的作用——提醒读者解决困难增强了“井底之蛙”的阅历,这同样是成为“博士”的关键原因。)在走了三十几天充满艰辛与困苦的路程,“井底之蛙”与山羊到达了海边,大海果然像bie(鳖)说的那样壮观、辽阔,然而,他们看到的另一个现象(情景)更使他们惊讶得合不拢嘴——沙滩上、海面上,到处都是水族动物,他们高举红布条,红布条上写着:热烈欢迎青蛙、山羊!见到他们到来,水族动物都喊起来:“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看到这场面,“井底之蛙”与山羊激动地走向沙滩,却见(这时)bie(鳖)迎面跑来说:“青蛙老兄、山羊老兄,我们早就料到你们会来,看到那幢别墅了吧,是我们特意为你们准备的,你们以后就往下来吧!”“井底之蛙”与山羊连忙高兴地点头称是(说谢谢)。(段首过渡自然。海边情景的详写和“鳖”的出现,回扣了原文,使得续写与原文浑然一体。“点头称是”改成“点头说谢谢”更贴切,因为“鳖”是在告知青蛙、山羊已经特意为它们准备了别墅。)从此,他们俩就住下来了。如果你以后在东海边看到一幢海滨别墅,那就是他们的小屋,如果你想拜访他,可别叫他井底之蛙了,因为他不再是那个知识短浅的青蛙了,而是一只博士青蛙了!(续写故事就是更好开发同学们想象力的最好的写作文方式之一,本文的这个结尾虽然谈不上意蕴十分深刻,但因为打破了“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对人们的禁锢而成为本文的出彩之笔!或许有一天,“井底之蛙”会因为作者的这篇续写而成为褒义词。)1200字以上 四年级 状物
-
一个井盖的故事一天妈妈带着我出去吃早饭,走着走着,我突然看见一个井盖没有盖好,我就拉拉妈妈的手,对她说:“咱们把那井盖盖好吧!”妈妈头也不回地说:“这又不是我们弄的,你别管闲事了。”我只好跟在后面走了。 />我们吃饱了,我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忽然我扑通一下子掉进了井里。我拼命地叫着:“救命啊!救命啊!”妈妈听见我的叫声,立刻跑过来,伸过手把我拉了上来。她看见我的伤口,眼里流出了珍珠般的眼泪。我说:“咱们赶快盖上井盖吧!”妈妈和我一起盖上井盖。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有些举手之劳的事我们做了,不仅方便别人,也方便了自己。 />指导教师崔梅茹250字 三年级 状物
-
井蛙出井井蛙听说井外的世界很美,就出了井。青蛙先去了小河。刚进去游泳,吃着虫子,开心极了。可是,突然来了一根管子。青蛙想上前看看,刚跳一下,管子就冲出一团团黑水。青蛙吓了一跳,赶紧上岸,只见那一团团黑水就像一个大黑爪子在清澈的水里来回游动,不一会儿,清澈的小溪就变成了浑浊的黑溪了。青蛙又去了农田。刚进去,一股浓浓的药味就冲了过来,青蛙差点就要晕倒了,忙说:“哎,还是回家吧!”青蛙来到家门口,还没有进去,一个农夫的叉子射了过来,幸好青蛙速度快,一跳跳回井中,没有被抓到。青蛙想: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我再也不出去了。250字 二年级 童话
-
井蛙成因在我们村外有一条小清河,青蛙可以在那里欢快地玩耍。可是,有一些不自觉的人们常常会向小清河里放些污水,小青蛙实在受不了了。正在它绝望的时候,忽然,它看见不远处有一片稻田,心想:我在这里生活还不错。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农民伯伯该往稻田里喷洒农药了,小青蛙有心想:这回我是真的要死掉了。它艰难的挣扎着、挣扎着……总算从稻田里跑了出来。就在附近有一个小池塘,小青蛙刚想洗个澡,不幸的是,它却碰上了一个专门捕捉青蛙的人,恰巧,旁边有一口井,小青蛙情急之下,无可奈何地跳了进去,最后成了井底之蛙。看到这只小青蛙的遭遇,我要写一份倡议书,倡议大家要自觉爱护环境,给那些小动物们一个舒适的家。250字 五年级 叙事
-
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250字 初二 诗歌
-
乌龟跳井乌龟跳井 盛世雄从前,一只乌龟在水里呆够了,觉得很没意思,就上岸去散步,路过一口大水井时想喝点水。水井提醒乌龟说:“小心,离我远点,掉下去可不是闹着玩的。”乌龟不以为然地说:“什么样的大江大河我没见过,还怕你这小小的水晶?我跳下去给你看看!说着,乌龟就跳下井去。乌龟在井里喝够了水,就想离开水晶。可是不管乌龟怎样怕,也怕不出这又黑又暗的水井。乌龟伤心地说:“水井,都怪我不听你的话,现在我真的出不去了。”水井说:“这就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下你知道错了吧。”说着,乌龟低下了那骄傲的头。水井看了看乌龟,伸出身上的肋骨对乌龟说:“老兄,你快踩着我的肋骨上去吧?”说完,乌龟在连声道谢中离开了这口爱帮助人的水井。250字 二年级 记叙文
-
塑像与泉井有一个人,想人们永远记住他的伟大,于是用泥土为自己塑造了一座高大的塑像。旁边,塑像取土留下了一个深坑。多年以后,那座高大的塑像在岁月中倒塌,成了一个小土堆,而旁边的那个深坑却成了一口泉井。炎热的夏天,人们蹲在那个小土堆上,喝着从井里取来的甘甜的泉水,说:“这个挖井的人真伟大!”这是俄罗斯作家谢儿·阿利托夫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一个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再高大的塑像,也会在岁月中风化,也会在人们的心中遗弃和淡忘,它代表不了伟大。真正伟大的人,往往是那些源源不断给人们输送甘甜的人。哲思启示:是为自己塑像,还是为别人造福,区分出卑下与高尚、渺小与伟大。250字
栏目热门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