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人——曹操的脸谱1200字以上

三国第一人——曹操的脸谱

1200字以上 初一 散文

生旦净丑,京剧中的脸谱种类繁多,每种颜色都带有个不同的意义。曹操的脸谱在京剧中是全白色的,只有五官使用黑色描绘。一副长眉细目三角眼,眉间一点红色,意味着奸诈狡猾,猜忌多疑。

我从小读《三国演义》,也看过有关三国的影视作品,可是这里面对曹操的描写都是极其阴险狡诈的。我对此产生了质疑,为什么曹操用计是阴险狡诈,而诸葛亮用计则是足智多谋呢?后来,我看了易中天先生的百家讲坛《品三国》,对曹操的形象做了全面的分析,以官方记载为例,证明曹操并非《三国演义》中描绘的那样。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这样评价曹操:“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可见曹操的为人是十分狂放不羁的,但又不比项羽恃才傲物。当年刘备参与众大臣歃血为盟,立志除灭曹操,但计谋被曹操识破,刘备只得躲在菜园子里避风头,生怕曹操怀疑。而曹操却十分赏识刘备的才能,邀请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见到刘备,笑道:“英雄应胸怀大志,有计谋而知天下局势,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论当今天下,这样的英雄也只有你和我啊!”可见曹操的胸怀是很坦荡的,自知是英雄,却毫不谦虚地指点江山。他也赞赏刘备,认为刘备也是英雄,也因此没有太过刁难刘备,可见他用人只唯才是举。

在民间,人们都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若没有曹操,汉献帝的江山还能守得住吗?曹操南征北战,战绩颇丰,他虽然嚣张,但是如果没有他的嚣张,汉献帝手下的臣子例如董卓、何进、吕布,恐怕汉献帝的皇位早已不保了。反观刘备,打着“仁义道德”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自称是皇叔,难道他就凭姓刘就和汉献帝真的是叔侄关系吗?天下那么多姓刘的,难道都是大汉天子的后代吗?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吗?用现代语言来表达,他和汉献帝的血缘关系用DNA都不一定能验出来。

再者,若曹操以汉献帝的名号命令诸侯平定地方割据便是不仁不义,那刘备呢?嘴上说着一心要匡扶汉室,却在汉献帝退位后建立蜀国政权,自立门户。既然是匡扶汉室,为什么他建立的国号是“蜀”而不是“汉”呢?既然是匡扶汉室,为什么自立为帝而不是让汉献帝刘协的直系亲属继位呢?显然,曹操的行径比起刘备其实并不为过。

曹操恃才,但不傲物,用人唯才是举。曹操与袁绍打官渡之战,袁绍兵多将广,双方实力悬殊。但袁绍狂妄自大,所以他手下的谋臣许攸连夜去投靠曹操。曹操早知道许攸的智谋,许攸来投,曹操在下榻的地方连鞋也来不及穿便亲自去迎接,足可见曹操对可为己所用的人才爱惜。

无论《三国演义》怎么贬低曹操,老是被称作为“龙”的刘备是没得比的,遗憾的是他的《孟德新书》没有流传下来,但无论如何,从他为《孙子兵法》作的序中可以体现出他的高明!三国时代,是一个地方势力割据的纷乱时代,就是这样一个背景,诞生了一个新颖的文化时代。一改前朝骈文的华而不实,而是一种从现实生活出发的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安风骨”,而曹操就是“建安风骨”之首,其诗句现在仍广传于世。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岑,悠悠我心,……周公吐府,天下归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等等。能写出这样大气磅礴的诗句的人,怎么可能是奸诈的小人呢?       

真正成天打着“仁义道德”的幌子招摇撞骗,是无法与人争雄的,作为统治者,只有用谋略,才可以得天下。曹操生于乱世,那时地方势力割据,没有谋略和计谋是会被淘汰,甚至引来杀身之祸的。曹操是一代枭雄,在军事上固然有奸狡虚滑的一面,但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是有两面性的,为什么曹操用计是狡诈,而诸葛亮用计则是用“锦囊妙计”“文韬武略”来形容呢?如此一来,曹操的脸谱其实不应如此。

在治家方面,曹操也有其独特之处。俗话说:能治家才能治国。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也是建安诗人之一。历史文坛上“一门三父子”的不仅仅是苏门,曹氏早就转美于前了。曹操临终时,他留给他妻子们的是一些针线女工,而不是奇珍异宝。这一点很重要,对于他来说,要钱要财并不是难事,但他却要他的妻子们自食其力。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恰恰体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当然,曹操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毕竟,尽善尽美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尤其是走这一条路的人,注定了不可以用常规来评论其功过。曹操,真可谓是一代枭雄,而非奸诈小人,只是被众人非议弄得背了2000多年黑锅,今天为他作词一首《念奴娇》:

波涛万丈,无处去,千古英雄于此。战鼓豪擂,惟曹操,一代乱世枭雄。白波卷地,惊涛骇浪,引得千尺雪。千古江山,无数英雄惜坠。忆往昔,有建安风骨,才华横溢。文人笔墨,字里间,句句诗成篇赋。教子得方,治国平天下,一代枭雄。人生如梦,不知何时梦圆?

三国群英之我眼中的赵云大将

1200字以上 初一 记叙文

说起三国,谁都耳熟能详。而说起三国演义中的各个人物,相信谁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偏重。今天,我想说说自己对三国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蜀国大将赵云的看法。因为我的水平有限,如果有说错和不足的地方,还希望朋友们指出批评!

很多人都说赵云是三国演义中最杰出的人物。我想那是因为大家都认为,赵云的武艺很强,而且很有事业心,尊重领导,忠实可靠。虽然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赵云不是武艺最高强的,因为如果我们现在来排个座次的话,吕布才是当时坐武将第一把交椅的不二人选。就其受重视程度,赵云在蜀国的地位不如关羽和张飞,就其经历来说,远不如曹军中的张辽、张颌、徐晃这些人风光,而就他在日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而言,他却还是不如刘关张三兄弟(这三个人都是被谥封了帝号的)。但是现在说起他,大家还是兴奋不已,随便一个小孩都能说上两句。而且我还记得自己在大学期间玩过的一款中国人自己开发的电脑游戏《赵云传》,虽然设计的粗糙了一点,但是还是很好玩的,而这也证明了赵云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位置是很高的,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具体原因应该是:赵云出身贫寒,自幼勤学苦练,他的一身武艺都是自学而来(具体的我还没查到),他幼年和少年的事情我们不知道,如果是在和平时期,赵云恐怕不可能成为后来的一代将才,只能在农村生老病死一辈子。但是当时是乱世,朝廷无力治理而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这是一个时局相当动荡的时期,人民饱受其苦,但是也是个难得的机遇期,因为任何曾经默默无闻的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实力通过这样那样的表现,成就自己的一番作为,当然失败者甚至因此而丧命者也不少。但是赵云,成功了!

我第一次看见赵云是在公孙瓒和袁绍的对垒之中,他一下子杀出来,杀了那个袁军大将,救下了公孙瓒的性命。显然他是经过了观察和考虑了的,为什么他不投向袁绍而是他的对手,尽管袁绍的实力远在公孙之上,因为他看的出来,袁绍虽然实力强大,但是自己没主见,而且为人骄横,是个难伺候的主(或许他投过,但是因为出身贫寒而被拒绝了)。而公孙瓒和袁绍交锋的地方应该离他的家乡不远,这也是为什么他投向公孙瓒而不是袁绍,该横不是其他诸侯的原因。现在很多人都很感兴趣的是:如果条件允许,赵云当初会投奔曹操吗?要知道,曹操可是当时的第一号人物,但是我怀疑,赵云出山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当时曹操有足够的实力吗?如果是他交恶董卓,逃亡途中,那赵云怎么投奔他?就算是他实力日益强悍之时,我相信赵云也不会投奔他,否则,怎么会有以后当阳长坂坡他怀抱阿斗,在曹军阵营里冲杀,宁可冒被乱箭射死的危险也不愿意当场投降曹操的情景?

在这里我也要说句题外话:当年在长坂坡,赵云为什么如此卖命,而不愿意被曹操俘虏?要知道幸亏曹操爱材,只想把他活捉,使用了陷马坑和拌马索而没有使用弓箭,否则他早就死不知多少回了。到底是为了显示他的勇猛忠诚,还是为了他自己心里的信念:一朝为刘氏手下,愿终生为其效力?如果当初一开始他就投于曹操门下做将军,不见得就比以后他被授“蜀国五虎上将”那样逊色多少,相反,以他的实力和忠勇,或许不如张辽,但最起码应该和徐晃、曹仁一样的级别!到时候,那就是他带兵攻打刘备,而不会有后来的长坂坡英雄了,而要知道,这是他一生的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我看这是《三国演义》作者的刻意而为之,因为他要塑造一个完美的忠勇形象,他不是武艺最强悍的,但是却是最忠于自己的主人的,而这样的最优秀主人已经有了,那就是代表汉室宗亲的刘备刘皇叔,因为当时汉室已经日薄西山,急需一个人物来带领大家匡复汉室,振兴汉朝!赵云很荣幸的被选中了,他是最忠诚的形象,他是要忠于刘皇叔的,怎么可能投奔他人?去公孙瓒处也只是权益之计,就当实习了,因为这个时候刘备和他的两个弟弟都还没安身之处,诸葛亮都还没出山呢,怎么去他那里混呢?但是又必须认识啊,所以就安排刘备他们暂时到公孙瓒处安身……这样看来,一切都顺理成章了!难怪《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史上非常优秀的一部文学巨著啊,作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政治倾向而又不让人看的太明白,真是费尽心思,而最后这一切的一切,却又显得那样自然而没有造作之感。所以我敢保证,就算条件再好,赵云都不可能投奔曹操,因为他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赵云这个肩负着未来匡复汉室责任的最大首领,怎么可能投向曹贼,自毁形象呢?

赵云的具体经历我就不用说了,三岁大的小孩都会背。但是我想说的是,无论他如何努力,也无论作者如何杜撰,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汉室气数已尽,无论是刘备、关羽、张飞,还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勇敢善战的赵云,还其他的什么魏延、马超、马岱、廖化,这些蜀国文官和武将都无法扭转这个历史进程,这就是哲学上经常说的“虽然英雄人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乃至影响历史的进程,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历史的前进方向”的道理。但是作者在前面已经把赵云塑造的太完美了,后面怎么把形势扭转下来呢?作者到底是水平不错,借用了历史和自己的艺术手法,巧妙的利用了关羽这个人物!没错,关羽被利用了,他的确也很强,但是也有最大的缺点:太骄傲了,除了刘备和张飞,谁的话都听不进去,谁的指挥都没用(这里我不多说了,以后我会专门说起他的),就是因为他的骄狂自大,被孙权钻了空子,所以才会有以后的大意失荆州,兵败身死,使刘备这个一直很能忍耐的枭雄一怒之下出兵攻打东吴,再辅以张飞的死于非命和黄忠的冲动而亡,后来的“火烧连营”,蜀国精锐一夜之间消耗殆尽……我看,就这样的形势,刘备回到白帝城是不得不死了!我说这些显然是有根据的,否则为什么当初刘备入川之时,不让冷静忠勇的赵云守备荆州,反而用骄横大意的关羽呢?这样一折腾别说是日益强大,地位稳固的曹魏,就连三个国家中实力最弱小的东吴他都对付不了了,还谈什么匡复汉室,统一中原?

而作者在这里显然又不想一下子把蜀国写的彻底完了,因为三国之势初成,蜀国当时实力虽然大减,元气大伤,但是还没有到完全毁灭的边缘,阿斗虽然是滩扶不上墙的烂泥,但是当时毕竟还有诸葛亮和赵云辅佐。事业就有了后面的魏国团结其他实力。数路大军围攻蜀国,击破这样的围攻,一可以显示蜀国实力尚存,不是可以欺负的,二可以显示诸葛亮的杰出指挥和协调功能,三就可以显示赵云作为武将的强大实力!虽然汉室是匡复不了了,但是刘备的子孙还在,皇室宗亲还有人健在,还可以给天下人一种希望,还可以努把力,看历史是否能扭转,“百足之虫,死而未僵”啊!可惜,虽然围攻被击破了,偏偏蜀国又摊上了一个孟获,在边境线上兴风作浪,危害蜀国后方安全!赵云刚刚作好出击魏国的准备,却又不得不把自己的军队转回来对付孟获。等他把孟获收拾好,魏国的司马懿又渐渐崛起,司马家族开始成为蜀国的主要对手了……该当蜀汉无法匡复汉室,该当诸葛亮的最终结局在五丈原啊!有人就说了,当时的作者是不是很有扩版意识哦,很知道吊大家胃口,多写几个篇幅嘛。但是我认为,这是作者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当时的时间跨度他是必须考虑的,小说可以是杜撰的,但是也应该有事实的根据,否则写成了现在很多的YY小说,就算当时有人喜欢看,但是怎么保证小说能流芳百世,历朝历代都有人理解,抄诵?而这个时间跨度……就只能把当时的某些事情经历的实际时间写长一点,来连接历史了。

至于赵云的缺点,没有人说起。现在的有些人也批评过他的某些事情,比如他不应该为了个笨蛋阿斗在长坂坡这样拼命,也不应该跨江截阿斗,费尽心思把这个扶不上墙的家伙救回来,而他虽然勇猛,但是对自己的后代却教育不力,去世以后赵云后人只能为他戴孝守夜,而不能像关羽和张飞的儿子那样带孝出击,为他们报仇,为蜀国创建军功。但是在我看来,这些人还是没有理解历史的精髓!因为赵云是不可能不救阿斗的,就算他再傻再笨,也是刘皇叔唯一的骨血,也是刘氏宗亲最后的命脉之所在,况且说白了,当时幼年和少年时候的他也没表现出自己有多笨啊,既然是这样,赵云就必须救,而且要主动救!因为这样,也为表现他的忠勇又增添了一个新的证据,让大家更喜欢他。同样,赵云是无法后继有人的,他的忠勇只是为了那个气数已尽的汉室,现在汉室差不多了,他也应该走了;就算他的后人能打仗又怎么样?没看见张苞摔死的多不值得吗?没看见关平、关兴后来就死的死,埋没的埋没了吗?毕竟这些人物已经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三国演义》的作者就是再高明的写法,再加上尽量多的杜撰,显然也是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个人可以风光一时。不可能风光一世,连聪明绝顶的诸葛亮都遇到了自己最大的敌人——司马懿了呢,那你赵云是不是也必然在一定时候让贤呢?不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是愿意还是不愿意!

其实赵云的悲哀并不在于他投错了主人,更不在于他的忠勇,而在于他的时代已经没有汉室的匡复希望了,而且作者需要一个人来担当这样的悲剧角色,而赵云被选中了。该当他倒霉啊。虽然从这个角度来说赵云是悲剧人物,但是却给大家留下了太多值得回味的历史典故,“当阳长坂坡”的壮举就足够大家兴奋地说上一阵子的了!赵云是不是真的那样猛我现在已经不知道了,但是他为了心中的信念,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宁可冒杀头的危险也要去完成任务的英雄作风就是现在很多人都缺乏的,也是现在这个社会都渴望看见的,因为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男人!

我认为,赵云是三国时期最优秀的人物。没有了赵云,三国演义少了很多精彩,蜀魏吴争霸少了很多英雄气概,没有了赵云,我们怎么去寻找时代的精髓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