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这是一整部论述性的作品,从前对于“书”的印象是里面有许多故事,是有情节的。如今是头一次接触论文式的书,本就陌生说理,读起来确实吃力。它的每句话都是要理解的,因此,只有在平心静气时用最冷静的思维才读的进去。我个人认为对于这样的书只读一遍是收获不够的,有读了一遍前几章,发现了其中的框架,也能结合整本书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句中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对于现在初级水平的我,对于书中一切只能算作浅谈。
佩服书中的说理,文字在乡下是否有作用本就很难论说,但作者通过将城里教授的孩子和乡下孩子对比清晰地让人理解:城里人只熟悉城里的事物,正像乡下人只熟悉乡间一样,乡下人会在城里因为无知受到嘲笑,城里人同样也会在乡下遇到不认识的事物,虽然没人嘲笑他们,但说彼此“愈”确实没有根据。城里孩子学得好成绩高,但捕蚱蜢不如乡下孩子,这都是平等的,文字在乡下不如在城里普及就像城里人不懂农家知识一样是很自然的。于是要想文字下乡,文字在乡下也起到了作用,就要加快转型,充分而有力。
无论是根据书中论述,还是从实际出发,中国都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国家,一个淳朴敦厚,有着黄土一般品德的国家。中国人自身带着几分“土气”,沉稳,老实,没有心计,中国人是含蓄的,他们面对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克己”,这种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继承,传承至今。
曾经的乡土社会已经不复存在,正逐渐向着“浮士德式发展”。在当今中国,许多新型思想冲击着就有的传统,这是乡土社会面临的机遇,保持就有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新的文化,加快转型,这是当务之急。
按照作者对礼治的定义,中国社会仍是礼治的社会,和谐社会,一直被奉为主流,道德与法律相协调。平常的生活中很少涉及触犯法律的事,正是由于礼治思想的准绳约束着,法律只是现代社会的标志,肃然也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却不如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作者认为人治有时能取得不治而治的效果,这正是人治有着“悬疑丛与”“罚疑从去”的灵活功能。
总体看来,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是由道德维系的,是有秩序的,中国人的观念深入日常生活,随处总想播种,仅用一句“我”辨别身份,诸多细节,充斥着生活。作者说这本书算不得是定稿,也并不能说是完稿,很有道理额。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中国社会,指引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更提醒着我们明确自己的身份像土一般。
太子湾游记
春天的杭州繁花似锦,美不胜收。位于西湖边的太子湾公园可以说是这美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次我们的春游活动就来到了这里。
今天风和日丽,春光明媚,和煦的春风轻抚着我们的笑脸,到处是我们的欢歌笑语。踏入太子湾公园,我们就被眼前绚丽的色彩所吸引,同学们纷纷发出赞叹声。这一整片的绚烂花海,金的灿烂,红的热情,白的纯洁,粉的稚嫩,再点缀上一些浓郁的酱紫、墨蓝,配上翠绿色的草地,就像是艺术家手中的调色盘,五彩缤纷,艳丽明亮。同学们兴奋地辨认起花朵来,风信子、金盏花、鸢尾花、杜鹃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经过了花海我们就来到了小河边。洋水仙仰着黄澄澄的笑脸在对我们微笑,像一群调皮的小姑娘。水中的小鱼时不时地悄悄窜出水面,吐个泡泡,荡起一圈圈的涟漪,又藏进水中去玩耍。小河边的假山上攀绕着绿色的藤蔓,偶有几朵浅紫色的小花在其中若隐若现,就像害羞的少女。假山旁有不少柳树,临河而立,长长的柳条或随风轻摆,或垂荡于河面,姿态纤弱,就像温柔的江南女子。仔细看看你会发现有些柳树上面带着柳絮,现在的柳絮小小的,如同米粒儿,偶有一些被顽皮的风吹跑了,在空中摇摇摆摆又飘到草地上,零星散落着,就像小珍珠装饰在绿色的绒毯上。水中的小鱼时不时地悄悄窜出水面,吐个泡泡,荡起一圈圈的涟漪,又藏进水中去玩耍。
离开了小河边,我们走入了郁金香区域。它可以说是太子湾公园当之无愧的明星。春天正好是郁金香的花期,不同品种不同花色的都聚集在此,开得如火如荼,颇有种一较高下的劲头。它们一个个站地笔直,衬托着各色的花朵,有黄的、红的、紫的、粉的……宛如一个个美丽的娃娃,骄傲得扬着小脸儿等着我们赞美。每个路过的游人都不由自主地驻足观赏,且纷纷拿出手机合影。郁金香的美,来自花瓣的娇柔,颜色的多彩,姿态的端庄,可以说是一种内外皆美的花。怪不得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客中行》一诗中写道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我也由衷的感慨:美丽又圣洁的花朵,必属郁金香。
离开了郁金香的展区我们就进入了樱花区。樱花可是太子湾公园的又一杰作。成片的樱花,到了春天相竞吐芳争艳,花朵以白色或粉红色为多,带着一种清新质朴,雅而不俗的气质,犹如轻薄的面纱温柔地覆盖在枝头。樱花每一朵都是小小的,花瓣柔滑,偶尔被风吹落下几朵,总让人忍不住伸手,捧在掌心想要呵护起来。如果你说樱花盛开的时候很美,那么我会说落樱的时候更美。樱花花期短,也许今天绽放枝头到了明天就如春雨般飘落了。那飘洒纷扬的花瓣,就是一场樱花雨,很快会铺满地面,带着它独有的清雅,马上会让你想起“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话。
在老师们的再三催促中,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太子湾,结束了这次春游。然而这里如诗如画的美景却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相信我们一定会再来的!
相关推荐
-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一:《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内容所写成的。他想通过此,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乡土中国》这本书包含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是本书所有内容的出发点。乡土性并不是中国所有阶层的特性,但是却是传统中国最基础的特性。关于这本书,费氏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生育制度》可以代表以社会学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尝试,而这《乡土中国》却是属于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它是费氏在“乡村社会学”课上所讲内容的整理,除后记外,全书共14部分:“乡土本色”略论了乡土社会的概况,为不甚了解乡土情形的读者简要搭建了中国乡土的框架;“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两篇则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分别阐述了传统乡土中文化的传递方式,从而引出礼治之适用于较少变动之传统社会和法治之适于变动较为剧烈之经济社会;“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和“家族”三篇又成一体,通过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概念来比较作为中西社会结构基本单元的团体与社区,并引申出了中西结构其本质的不同;“男女有别”、“礼治秩序”与“无讼”三篇承前之礼治话题,从立法角度来具体考察分析乡土社会的秩序;“无为统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与“名实的分离”四篇则通过考察乡土中权力的归属将权力分为四类: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横暴权力类于传统之军政权力,同意权力类于今之法治的和平暴力,教化权力类于宗教教化之权而时势权力颇有卡理斯玛统治之列;最后一篇“从欲望到需要”则从经济的角度,以其动机是否为单纯生存需求为界,辨析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之经营目的的不同。中国传统社会作为一个高度集权的的社会,中央集中了全国最高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然而,从中央发起的改革却鲜有不失败的,更有些甚至直接威胁政权的统治,许多理论上明可强国富民的统治甚至直接危害了统治的根基。这使我们在反思体制的弊端时也不得不细细考察这一“千磨万击还坚韧”的基层社会,反思这些历无数政权更迭而依旧千年不倒的门阀其基石究竟何在,反思在显性的暴力政权下究竟还隐藏着哪些隐性权力或者权力集合。“以史为鉴”,不止是为了“知兴替”,更是因为今天的社会仍存留着无数传统的因子,今天的改革要想成功,就必须更深彻地了解这块土地的每一细微处及其产生根由,这样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不至于闹出“无粥食肉”的笑话。【篇二: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村社会无疑是中国的传统社会,直到今天还在中国占据主流位置,尽管它已经成为新潮和时代的弃儿,成为追求现代化的心病。我们不喜欢它了,觉得背着这个名字在国际上有点欠地位,脱不了国际大款眼中的土包子形象。可是努力奋斗了半个世纪,我们还是摆不脱这样的纠缠,还在想方设法;个人想脱农皮而脱不掉,国家想脱农皮也常感为难。因为乡村社会本来就是个稳定的不容易改变、不容易创新的社会;农业的特点是求稳,四季的轮回即可保证农业的运转,四季的轮回立刻带动人民的生活、带动人民的观念跟着轮回。乡村因为不变,所以重视传统,所以重视经验,所以有了老一辈的权威地位。长辈们继承了前代的一切方法、标准,这些旧传统,是足够把当前生活应付得服服帖帖的。后生小辈自然只能唯唯诺诺,专以学传统为务,务必把老者当权威、当老师,只能尊崇不能违反。待过几十年,自己也登上老者的尊位,可以捋着胡须满有把握地数落乳臭未干的后生了;这样的经历,好像复制一般,一批又一批地复制,如同四季的复制。生活方式影响生活的观念。不愿意变革、只求稳定是农业社会的思想特征。老人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可以成为人生的指针,因为他传递着祖辈们的心得,是靠世世代代历经洗练淘出的金玉之珍。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后生要树立正面形象,听话是先决条件,老人的话不对你也不可以反驳,你也不可以顶撞。传统教育要求孝,孝的主要内容就是“无违父之道”,且根本不许怀疑父之道算不算是道,一怀疑就危险,一危险就可怕,后果是严重的。听话者,善守祖业者,可以得一世英名,说不定还有御赐的嘉奖。退一步讲,就算上辈人的确立错了规矩,你也没有可以顶撞可以反驳的资格,你可以阳奉阴违,但是照顾老人的面子和情绪是顶重要的事情,是严重地关乎道德的事情。此外再无可退步的地方。费孝通称之为长老统治。说得好像农村简直不需要进化、不需要新生事物一样,那也是不可能的,新变化总会有,只是很慢而已。老人总不希望变,对新事物要反对,要压制。下一辈在遵守祖训的同时总要冒些另类的想法,但是又要顾及自己的名声,养成“美好的德行”,就不能针锋相对来犯上作乱,必须保持恭顺的妩媚样子。这样,就诞生虚伪,就偷偷摸摸干移花接木的事情。表面赞同,实际反对,表面继承,实际修改,你定你的标准,我做我的解释。看起来祖宗之法还占着神龛享受膜拜,实际上后代的蛀虫们正阴险地一点一点侵蚀它的肌体。也正因为矛盾是靠这样一种温柔的方式来调和,所以变革的节奏缓慢。也正因为变革节奏缓慢,才产生了这样一种温柔的调和方式。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别说一般无智识的农民大伯不动脑筋地在链条上依次运行,就连高层知识分子、尊显的皇亲贵族也在不动脑筋地跟着运行,这是整个社会的特征,整个社会的内涵。谁能逃逸于空气之外,呼吸于无空气之乡呢?自汉朝以来,孔子的儒学被统治阶层奉为至宝,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圣经,历代不求变革,唯恐不能洞悉孔子的原意。直到清代,儒家学说老而弥坚,不经历风雨却天天都是彩虹高挂。中国的王朝不断更替,后来者尽管对自己的敌人老辈子口诛笔伐,可是待自己上位,还是诚惶诚恐地照抄原文,用前代的印版印自己的朝廷。一乱一治地复制不停,社会还是老样子,换了姓名不换制度,犹如乡村换个村长,也只会用前人的方式拿锄头。北方陌生的草原民族数度入侵以至淹有全国,本来这一股陌生的力量没有儒家的传统血液流淌,可以不必用前朝的印版,但是他们自己本身也没有印版,于是面对中国广阔的农村手足无措,“英雄入彀”,立刻从征服者摇身变为奴仆,主动接受中国长者的传统教育,戴精美的中国枷锁,做稳定的中国国君。这一条,为中国史家颇感自豪,因为足以证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超强的魅力:军事上屡屡获胜的暴发户,在政治上、思想上无一不投入中国老当家的怀抱。的确,不求改变的传统中国社会把力图改变的外来野蛮人给改变了,最成功的改变就是把他们也改变得不求改变了。在欧洲,野蛮的日耳曼民族冲跨了强大的罗马帝国,促成了新鲜的封建制度,因为罗马帝国没有像我们这样伟大的农业;在中国,最嚣张的蒙古铁骑也被驯化成温柔的绵羊,因为中国有天下最伟大的农业。再看看知识分子都干了些什么。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来,中国思想界虽然也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但是纵使历史给了这些知识分子两千多年时间,也还是没有一个出息得可以和孔子齐名。相比孔子,后世这一切的人才,都只好二流就座。因为这些著作等身的思想家们,其实只好被称作翻译家、训诂学家,他们之中绝对没有革命家;翻译家、训诂学家注重的是准确地反映本来的意思,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当孔子肚子里的蛔虫。孔子思想能够经久不衰,一本《论语》能够在几千年后为我们耳熟能详,正要托这些翻译家的福。为什么不能违背他老人家另起炉灶?为什么两千多年时间不能产生另外一种学说?为什么两千多年时间没有人怀疑孔子的牌位有没有放对位置?为什么再也没有百家争鸣?放入农业社会这个大背景,就不需要再问这么多为什么了,当全社会都用农民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时候,一切的为什么都是危险的,一切的危险都是可怕的,后果很严重。谁还居然会想到这里居然存在一个“为什么”呢?这么一个传统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自然这是一个需要维持的传统,不能反对的传统。当然,社会在发展,新思想自然也要发生,翻译家们采取的方式正是乡村的后生的做法,小心谨慎地在为孔子作注的时候不着痕迹地掺入自己的想法,明明是自己的东西,就算根本和孔子唱反调,还说最接近孔子的原意。这种一点一点的渗透,有的时候也会骗过他本人,以为自己真地洞悉了孔子的心声,可以为之代言;有这种感觉的思想家,常觉得自己是有大成就的思想家。也正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渗透,使得儒家学说在缓慢但是不间断地发展,有着越来越丰富而精深的内容;同样是因为这一点一点的渗透,使得革命不能发生,儒家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儒家。乡村社会有多慢,政治社会就有多慢,思想社会也就有多慢。传统是一切的中心,是人民心中的圣碑,那最有资格代言传统的长老们,自然就是圣人,有不可置疑的权威。乡村的老人、宫廷的老官僚、学院的老学究因为把传统守得最老,所以最为人敬重。整个社会的任意角落,都弥漫传统的触须,稍有反叛即被它缚住,吞入口中,消化于无形。中国社会正是因为借着传统的强大力量,保持着稳定,可以长期绵延,建成一部完整的,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衰落,有结束的整个过程的封建史,建成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封建史。农业在此立下大功。可以想象,没有19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没有西方文化的大获全胜,中国要想在20世纪繁衍出资本主义运动的风潮,繁衍出社会主义的理想,要想发生对于封建时代的全盘否定,那是何等艰难!当今中国,无可争议已经认可并诚心地接纳了来自西方的新风尚。但是几千年农业文化的滋养,诞生的眩目的光芒,很容易让人骄傲,“很有面子”。至今人们仍然津津乐道,畅谈四大文明古国的荣耀、四大发明的卓越、文明延续数千年不断的个性,以及汉唐引领世界的风骚,每每有依依不舍的情愫。的确这一切的宣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向心力。但是要警惕自己,别做了翻译家,别迷失在传统的光芒中,思想家一个人的迷失,常常会导致众多人的迷失。要切记:固然我们的传统中有值得骄傲的东西,但是我们的传统中有更多值得惋惜的东西。为什么连绵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仅仅只奉献了四大发明而没有更多?为什么我们那么发达的农业始终催生不出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为什么有数千年雄厚基础的大中华帝国会被区区小国轻易超过?……有很多会让我们觉得很没面子的为什么呢!要切记:后生可畏!更要培养可畏的后生!当今中国,正在努力摆脱农业大国的形象,要褪掉农业文明的神光,降低农业的比重,减少农民的成分,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农业文明的背后隐藏的诸多弊病。但是,也许对于农业思维的顽固存在,我们的认识还没那么明确。“听话的才是好孩子”,这样的思想,起码现在还占着统治地位;在广阔的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思维观念仍然悠悠然、施施然地捋胡须教训着后辈。更重要的是,改变这样的思想,别再让它阻碍新生事物的成长,别再让后辈们只能偷偷摸摸地搞小动作了。【篇三: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作文】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在中国社会学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要了解日本文化很多人会去读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而要了解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则离不开这本《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费老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他于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课内容整理出来的书,37年后的1984年由三联书店重刊。主要依据当时乡土社会的人际生存现状、社会结构、交往方式等,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完成。该书中的乡土中国,其实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各种元素,再看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可以发现费老的很多说法如今仍然拥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文中开篇就指明了乡土社会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乡土性,这也是整篇文章的基础。正是在乡土性的基础之上,作者延伸开来得出了很多结论。乡村社会的乡土性导致了不流动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乡土社会的特性:礼俗社会,文字的相对不重要性,差序格局,无讼无政,家族的基本结构,血缘社会等等。整篇文章是一种横向思维的视野,将乡土社会不同部分的不同特性以此剖析。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费老笔下的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而这个圈子具有伸缩能力,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能放就放,能伸能缩。这是自我主义产生的源泉,也是中国小农意识、自私自利产生的另一种诠释方式。中国人在国际友人眼中永远顶着“自私”的帽子,没有集体、国家意识,永远想着自己及小家的利益。因此他们只扫自家房前雪,他们为一己之利损害大家的利益,他们目光短促、心胸狭隘,他们不顾天下苍生只顾自己安乐。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看客,这些看客在鲁迅作品中都以群像出现,是一批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落后的群众,居处在偏僻、闭塞、愚昧、落后的中国乡村,长期以来的封建意识的毒化和侵蚀,已积淀在他们的精神骨髓中,并在他们思想、心理、性格、言行中自然而非自觉地表现出来,于是他们愚昧、麻木、无聊、庸俗,于是他们集中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的劣根性,以及我们民族精神中的严重痼疾甚至于人类某些弱点,即安于命运,麻木顺从,既受人愚弄,又愚弄他人的性格特征。不仅以前的文人在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当下也有很多人在反思。昨天和同学看完了姜文的《让子弹飞》,这是一部很多人期待已久的影片。姜文一改以前怀旧、缓慢、意识流的风格,在这部新片中注入了很多反讽、黑色幽默的东西,使得商业大片的背后也有很多让人反思的东西。其中之一,就是国民愚昧自私的劣根性。费老先生在开篇就意识到,已经有一种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逐渐产生,在这里可以称之为城市社会。如今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如火如荼,乡土社会确实在逐渐土崩瓦解。可尽管如此,乡土社会中的很多特性却残留了下来,并在城市化中畸形发展,这使得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基层民众都面临了很多困惑。最近“黄山门”事件愈演愈烈,复旦大学面临着严重的公关危机。事情可能不像网络舆论中所说的这么简单,但归根结底,广大网民还是在指责国民自私自利的劣根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费老先生笔下属于乡土社会的特性,在中国一流大学的学子们(所谓的知识阶层)身上出现。中国经济的崛起大家有目共睹,于是很多人开始称中国为“大国”,但大国绝对不能只是经济上的腾飞(中国在这方面也还需要继续努力),国家软实力、国民文化素质也是很重要的一块。大国就应该有大国的风范和气派,而如今中国依旧充斥着小农意识和小市民意识,整个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乡下人进城穿了套西装,脚下却依旧是双解放鞋,显得不伦不类。《乡土中国》后半部分主要剖析了皇权、官僚、绅士的关系。皇权拥有至上的权力,是天下的拥有者;官僚并非天子的家门,并不和皇上分享政权,他们不过是臣仆、是行政机构;而绅士是退任的官员或官员的亲戚,他们没有权力但是有势力,他们在官僚机构的庇佑下虎虎生威。绅士是士,官僚是大夫。士大夫联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重要的层次,就是到现在还是如此。只不过名称有变而已,“士”变成了政府官员,“绅士”则变成了“官二代们”。官二代文化或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情、礼俗而非法治为基础的传统也为官二代文化提供了滋生的温床。这几年公务员考试异常火爆,这是个很值得人们反思的现象。首先参加公务员考试人员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没有多少人是真正秉着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好公仆的目的从政的,大多数的人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在得到官僚体制的特殊庇佑。当然每个人都是要生存的,有一定程度上追求物质无可厚非。但官员是特殊的职位,他有一定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社会进步的间接领导者。当一个社会上的官员都没有了责任心而沦为物质的奴隶时,这个世界是可怕的。其次,相比公务员固定的收入外,大家更加看重整个官僚体制的庇护作用。这是社会另一种形式的沦落。如今官员与官员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相互保护的体系,各种有需求保护自己的势力都在向官员靠拢,商人表现的尤其明显。于是出现了官商勾结,出现了贪污腐败。【篇四:《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内容所写成的。他想通过此,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乡土中国》这本书包含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是本书所有内容的出发点。乡土性并不是中国所有阶层的特性,但是却是传统中国最基础的特性。关于这本书,费氏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生育制度》可以代表以社会学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尝试,而这《乡土中国》却是属于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篇七:《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中国,飞速发育中的古老国度,传统与现代在交融,青铜与碳纤在碰撞,道德这个东道主也在与远道而来的制度相互切磋。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不断推陈出新,但骨子里还是有永远不会褪去的东西——乡土。中央电视台有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中国电视剧都难以企及的收视狂潮,其中除了美食的诱惑,更多的,是庞大的外出人口对家的味道的怀念,家在舌尖上,家在被褥间,家在笔墨里,正如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的前言中写道:“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据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国家结构的基层便是乡土,构成这个国家的最下一层维系纽带,正是乡土性,乡既不是特指乡下,土也非土头土脑,而是一种情感,一种牵连,是人与土地有着关于生死存亡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重土思安,故土难离。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漫长历史的农业国家,几千年来,家乡的土地对中国人来说就是饭碗,就是生存,游子在外,飘零无根,终归要站在家的土地上,挥起锄把,才算务了本业。长久下来,土地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渐渐地流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和骨髓中,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于是,中国人开始离不开故乡的泥土,所有中国人的心都被牢牢留置在屋外的土地上,因而,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加入了深厚的安稳情节,中庸的处世之道,渊远的文明流传,安定的人生追求,中国人于是有了深深的乡土气息。自然条件与家族观念决定了中国的基本聚落形式——农村,是一个内向的,封闭性的完整聚居环境,其中的每一户人家存在实际或理论上,或多或少的某种关系,这是亲密而纯粹的,邻里之间保持着基于善意的密切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味道是乡土的;而现今更多人迁入城市,特别是超大型城市的高层建筑居住,一个个水泥的方格分割了人与人之间空间上的距离,也分割了心理的联系,按费孝通先生的说法,现在的人更类似于村与村之间的关系,相互隔绝并且相互孤立,带有天然的排斥性,在外孤独,在内又缺乏相互支持,最常见的聚居单位是一家三口,自我中心和人际冷漠也就不难解释了,这种人际关系的味道是钢铁的。乡土社会与之不同,虽然村与村之间相互隔绝独立存在,但在内部有足够的交流和相互支持,村落得以建立,最初的一批创始人必然相互存在高度的信任,这种信任和心理的亲近随着繁衍而延续,人与人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相对熟悉,经过数代的延续,就成为一地的故土感情,这造成了人与人、村落与村落的差异,乡土味与钢铁味的差异,也造就了中国人的代代乡愁时代在发展,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都在变化,有些变化是进步,而有些变化则很难界定其性质。如费孝通先生提及的,钢铁的城里人看乡土的村落人,会因为其文化认知的相对不足而以为其“愚”,相应的,乡土的村落人眼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钢铁的城里人,因为基本生存能力的相对缺失,也是“愚”的,这是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乡土与城市的分歧,在起点,整个中国都是乡土的,是真正的乡土中国,而逐渐的,城市中国出现了,并且与乡土中国向不同的方向在发展。在乡土中国,封建礼教的遗存,家族体系的残影,既束缚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也是其完整精神结构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男女关系的都不仅仅是生殖与繁衍的需要,更多的是了解,同样的,维持整个人际关系体系的同样是了解,相互了解与共同认识,传统儒家观念和道德伦理是同一片乡土上的人们接受同一种意识的基础。乡土社会是靠最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和思考来配合个人之间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存和熟悉的,使人感觉到是自然的。只有生死于斯的人群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人际关系和共同思维,其中各个人之间有着高度的了解,这一切就是乡土观念和乡土情怀,其中最大的离心力,只不过是人的个体差异和必然的性别区分而已。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提及了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即冲突决定存在,生命的过程存在于克服阻碍之上,但乡土中国并不认同这一点,或者说传统中国并不认同这一点,在中国几千年的处世哲学中,和谐稳定永远是第一位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和优先等级远远高于个性的突破和个人的满足,整个社会体系在遏制破坏秩序和稳定的因素时能够爆发难以想象的强大凝聚力,或许这是一种对进步的阻碍力量,但这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中国现在正在全力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这是应该的,科学的,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历史前进的必然,但就传统而言,乡土中国是一个人治的社会,这种人治并不停留在表面的个人集权和羊群效应上,在掌权者头上是舆论,连天子都不敢轻易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舆论的头上是道德,是伦理纲常,费孝通认为这种人治其实是一种礼治,根据礼仪和道德来实现法律的约束力。道德与法律,有时候需要面临取舍,但我认为更好的结果应该是融合,海洋法系的种种无奈已经表明了完全条文的法治是苍白的,而封建社会的最终崩溃也说明完全唯心的礼治是无力的,法律的严谨与公正保证了人格的平等,而道德发展的继承性与渐进性保证了社会进步的稳健。时至今日,城市化成为中国发展不可阻挡的浪潮,但乡村仍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土的情怀则是中国人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柔软部分,既包括对天然熟悉的故土的怀念,也包括对那一种思维逻辑的认同,那一份敏感的不可触碰。这是中国的现实,也是中国的特色,中国要发展,不可能牺牲甚至舍弃关于乡土的这一份,无论是政策,还是感情。未来,无论是探索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的建设进程,还是发展有着更旺盛生命力的新农村,费孝通先生的这一部《乡土中国》,和它所引发的对乡土的思考,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值得熟读和深思。【篇八: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村社会无疑是中国的传统社会,直到今天还在中国占据主流位置,尽管它已经成为新潮和时代的弃儿,成为追求现代化的心病。我们不喜欢它了,觉得背着这个名字在国际上有点欠地位,脱不了国际大款眼中的土包子形象。可是努力奋斗了半个世纪,我们还是摆不脱这样的纠缠,还在想方设法;个人想脱农皮而脱不掉,国家想脱农皮也常感为难。因为乡村社会本来就是个稳定的不容易改变、不容易创新的社会;农业的特点是求稳,四季的轮回即可保证农业的运转,四季的轮回立刻带动人民的生活、带动人民的观念跟着轮回。乡村因为不变,所以重视传统,所以重视经验,所以有了老一辈的权威地位。长辈们继承了前代的一切方法、标准,这些旧传统,是足够把当前生活应付得服服帖帖的。后生小辈自然只能唯唯诺诺,专以学传统为务,务必把老者当权威、当老师,只能尊崇不能违反。待过几十年,自己也登上老者的尊位,可以捋着胡须满有把握地数落乳臭未干的后生了;这样的经历,好像复制一般,一批又一批地复制,如同四季的复制。生活方式影响生活的观念。不愿意变革、只求稳定是农业社会的思想特征。老人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可以成为人生的指针,因为他传递着祖辈们的心得,是靠世世代代历经洗练淘出的金玉之珍。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后生要树立正面形象,听话是先决条件,老人的话不对你也不可以反驳,你也不可以顶撞。传统教育要求孝,孝的主要内容就是“无违父之道”,且根本不许怀疑父之道算不算是道,一怀疑就危险,一危险就可怕,后果是严重的。听话者,善守祖业者,可以得一世英名,说不定还有御赐的嘉奖。退一步讲,就算上辈人的确立错了规矩,你也没有可以顶撞可以反驳的资格,你可以阳奉阴违,但是照顾老人的面子和情绪是顶重要的事情,是严重地关乎道德的事情。此外再无可退步的地方。费孝通称之为长老统治。说得好像农村简直不需要进化、不需要新生事物一样,那也是不可能的,新变化总会有,只是很慢而已。老人总不希望变,对新事物要反对,要压制。下一辈在遵守祖训的同时总要冒些另类的想法,但是又要顾及自己的名声,养成“美好的德行”,就不能针锋相对来犯上作乱,必须保持恭顺的妩媚样子。这样,就诞生虚伪,就偷偷摸摸干移花接木的事情。表面赞同,实际反对,表面继承,实际修改,你定你的标准,我做我的解释。看起来祖宗之法还占着神龛享受膜拜,实际上后代的蛀虫们正阴险地一点一点侵蚀它的肌体。也正因为矛盾是靠这样一种温柔的方式来调和,所以变革的节奏缓慢。也正因为变革节奏缓慢,才产生了这样一种温柔的调和方式。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别说一般无智识的农民大伯不动脑筋地在链条上依次运行,就连高层知识分子、尊显的皇亲贵族也在不动脑筋地跟着运行,这是整个社会的特征,整个社会的内涵。谁能逃逸于空气之外,呼吸于无空气之乡呢?自汉朝以来,孔子的儒学被统治阶层奉为至宝,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圣经,历代不求变革,唯恐不能洞悉孔子的原意。直到清代,儒家学说老而弥坚,不经历风雨却天天都是彩虹高挂。中国的王朝不断更替,后来者尽管对自己的敌人老辈子口诛笔伐,可是待自己上位,还是诚惶诚恐地照抄原文,用前代的印版印自己的朝廷。一乱一治地复制不停,社会还是老样子,换了姓名不换制度,犹如乡村换个村长,也只会用前人的方式拿锄头。北方陌生的草原民族数度入侵以至淹有全国,本来这一股陌生的力量没有儒家的传统血液流淌,可以不必用前朝的印版,但是他们自己本身也没有印版,于是面对中国广阔的农村手足无措,“英雄入彀”,立刻从征服者摇身变为奴仆,主动接受中国长者的传统教育,戴精美的中国枷锁,做稳定的中国国君。这一条,为中国史家颇感自豪,因为足以证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超强的魅力:军事上屡屡获胜的暴发户,在政治上、思想上无一不投入中国老当家的怀抱。的确,不求改变的传统中国社会把力图改变的外来野蛮人给改变了,最成功的改变就是把他们也改变得不求改变了。在欧洲,野蛮的日耳曼民族冲跨了强大的罗马帝国,促成了新鲜的封建制度,因为罗马帝国没有像我们这样伟大的农业;在中国,最嚣张的蒙古铁骑也被驯化成温柔的绵羊,因为中国有天下最伟大的农业。再看看知识分子都干了些什么。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来,中国思想界虽然也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但是纵使历史给了这些知识分子两千多年时间,也还是没有一个出息得可以和孔子齐名。相比孔子,后世这一切的人才,都只好二流就座。因为这些著作等身的思想家们,其实只好被称作翻译家、训诂学家,他们之中绝对没有革命家;翻译家、训诂学家注重的是准确地反映本来的意思,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当孔子肚子里的蛔虫。孔子思想能够经久不衰,一本《论语》能够在几千年后为我们耳熟能详,正要托这些翻译家的福。为什么不能违背他老人家另起炉灶?为什么两千多年时间不能产生另外一种学说?为什么两千多年时间没有人怀疑孔子的牌位有没有放对位置?为什么再也没有百家争鸣?放入农业社会这个大背景,就不需要再问这么多为什么了,当全社会都用农民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时候,一切的为什么都是危险的,一切的危险都是可怕的,后果很严重。谁还居然会想到这里居然存在一个“为什么”呢?这么一个传统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自然这是一个需要维持的传统,不能反对的传统。当然,社会在发展,新思想自然也要发生,翻译家们采取的方式正是乡村的后生的做法,小心谨慎地在为孔子作注的时候不着痕迹地掺入自己的想法,明明是自己的东西,就算根本和孔子唱反调,还说最接近孔子的原意。这种一点一点的渗透,有的时候也会骗过他本人,以为自己真地洞悉了孔子的心声,可以为之代言;有这种感觉的思想家,常觉得自己是有大成就的思想家。也正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渗透,使得儒家学说在缓慢但是不间断地发展,有着越来越丰富而精深的内容;同样是因为这一点一点的渗透,使得革命不能发生,儒家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儒家。乡村社会有多慢,政治社会就有多慢,思想社会也就有多慢。传统是一切的中心,是人民心中的圣碑,那最有资格代言传统的长老们,自然就是圣人,有不可置疑的权威。乡村的老人、宫廷的老官僚、学院的老学究因为把传统守得最老,所以最为人敬重。整个社会的任意角落,都弥漫传统的触须,稍有反叛即被它缚住,吞入口中,消化于无形。中国社会正是因为借着传统的强大力量,保持着稳定,可以长期绵延,建成一部完整的,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衰落,有结束的整个过程的封建史,建成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封建史。农业在此立下大功。可以想象,没有19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没有西方文化的大获全胜,中国要想在20世纪繁衍出资本主义运动的风潮,繁衍出社会主义的理想,要想发生对于封建时代的全盘否定,那是何等艰难!当今中国,无可争议已经认可并诚心地接纳了来自西方的新风尚。但是几千年农业文化的滋养,诞生的眩目的光芒,很容易让人骄傲,“很有面子”。至今人们仍然津津乐道,畅谈四大文明古国的荣耀、四大发明的卓越、文明延续数千年不断的个性,以及汉唐引领世界的风骚,每每有依依不舍的情愫。的确这一切的宣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向心力。但是要警惕自己,别做了翻译家,别迷失在传统的光芒中,思想家一个人的迷失,常常会导致众多人的迷失。要切记:固然我们的传统中有值得骄傲的东西,但是我们的传统中有更多值得惋惜的东西。为什么连绵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仅仅只奉献了四大发明而没有更多?为什么我们那么发达的农业始终催生不出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为什么有数千年雄厚基础的大中华帝国会被区区小国轻易超过?……有很多会让我们觉得很没面子的为什么呢!要切记:后生可畏!更要培养可畏的后生!当今中国,正在努力摆脱农业大国的形象,要褪掉农业文明的神光,降低农业的比重,减少农民的成分,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农业文明的背后隐藏的诸多弊病。但是,也许对于农业思维的顽固存在,我们的认识还没那么明确。“听话的才是好孩子”,这样的思想,起码现在还占着统治地位;在广阔的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思维观念仍然悠悠然、施施然地捋胡须教训着后辈。更重要的是,改变这样的思想,别再让它阻碍新生事物的成长,别再让后辈们只能偷偷摸摸地搞小动作了。1200字以上 初一 读后感
-
《中国史》读后感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中国史》,记载了从夏到清的一些故事,因为它是简版的。不过,里面有接近200个图片,不仅有桃花团一事还有我在西安看过的三王杯。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人,可是他写出了一整套中国史,里面写的很完成,就连原始人的人吃人的肉和脑子都写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秦始皇修筑长城不是自私的,他可以引敌人到长城的一个四面城墙的包围里。好了,我的读后感就写到这里了。不过,我觉得这本书六年级看会更好看一点。200字 初二 读后感
-
中国魂_读后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我打开书的第一瞬间,习近平主席的一句话不禁映入了我的眼帘。短短的一句话,却在我看到的那一刹那中,在我的心中翻起了,滔天巨浪。短短的一句话,就使我的血液沸腾了起来,更使我全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胞都忍不住激动起来。是的,我的这一切改变都是因为习近平主席短短的一句话。或许有的人看到我的反应会嗤之以鼻,也或许他们会想:不就是一句话吗,就算是习近平主席说的,也不可能会有如此大的反应。但是,谁都不知道在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以前那些还未成年便要上战场为祖国奋斗的孩子们,那些从小就要饥肠辘辘,吃不饱饭的孩子们,那些为了对抗敌人,保护祖国从而永远留在战场上的孩子们……是啊,那时候的少年,他们的生活是那么艰苦,那么的痛苦,又那么的残忍。因为那些爱国爱党,英勇献身的少年们,我们的祖国才会一步步发扬光大。永远不会忘记,小兵张嘎,雨来,王二小,海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对祖国的恩情;永远不会忘记面对敌人的质问,那一张张宁死不从稚嫩的脸庞;也永远不会忘记,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舒适安宁的生活的确,“中国梦”是人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依靠广大青年的不断努力,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只有少年强,国家才会强,只有少年兴,国家才会兴。因为少年,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新一代的人才。完成“中国梦”,靠的不仅是少年,更是每一个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从古至今,掐指一算,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了95周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华名族改变了许多,甚至可以说是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房屋,饮食,穿着,都算得上是有了一次质的升华。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一次次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战争。就像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将我们中华名族从最初的任人宰割变成了今天的繁荣昌盛。日本人那一次次毫无人性的掠杀虽然已经过去了好久好久,但在我们看的却依旧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永远忘不了,那堆积如山的尸体;永远忘不了,无辜人民撕心裂肺的吼叫声;永远忘不了,那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但是,中国人坚持下来了,我们没有放弃,没有退缩,战士们英勇无畏,不怕艰险,抛头颅,洒热血,最终获得了胜利。即使面对日本人残忍的杀害也不屈服的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千年不屈的脊梁,这就是中国人万年不移的精神!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正因为有了这一桩桩,一件件,残酷的战争,才会有今天的中国,正因为有这么一声声嘶吼,才会成就我们今天的傲骨。无畏的气概,坚定的信念,实际的行动,这就是中国人永生不变的中国魂。1000字 初中 读后感
-
富强中国读后感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中日战争时期深入中国采访多次采访中共领导人。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做出的不懈努力,亦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甘于奉献,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红军精神。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人的红色革命如一颗光华璀璨、熠熠闪光的“红星”,永运照耀着朝气蓬勃的新中国。在书中,刚开始写道许多外国人对红军存有很大的争议,而埃德加·斯诺也对此很好奇,于是他便乘大慢车去了中国。到了中国,见到了红军,斯诺震惊了,震惊于红军的团结,震惊于红军的坚定意志,更令斯诺震惊的就是那些“红小鬼”了,他的当中最小的才9岁,平均年龄18岁,他们虽小,却跟着爬雪山,过草地,他们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82年后的今天,如书上所说,共产党如一颗红星照耀了全中国,让中国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35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富强中国读后感中国拥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有着辽阔的土地,有着壮丽的山河,有着丰富的矿产,有着强大的军事,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着13亿爱国的人民,这就是我们富强的中国。早在几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汉字,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后来又慢慢创造出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四大发明,这都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现在的生活中,我国的军事变得更加强大,科技也越来越先进。每当新闻节目中看到其他地区陷入大乱时,我们却处在和平盛世。这和平是多么可贵呀!生在这和平年代,一定要好好珍惜这可贵的和平。现在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整天看的不是纪录片和关于科技发展的影片,却整天沉迷在网络游戏和娱乐节目、明星真人秀当中。对大事不管不问,天天去了解那些所谓自己喜欢的明星家事,不去了解发展历史和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却整天买那些明星的海报、动画片等等。80%的小学生理想是做明星做歌手,想当科学家的却少有人在。这一代中国人怎么了?这样下去,人们就会变得没有灵魂。因为我们小学生就是未来祖国的栋梁,只有现在努力学习,才能够让祖国母亲更强大。我们是中国人,有着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这是我们的标志,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人的热血,无论我们走到哪儿,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在平时的生活中,偶尔追追星,看看娱乐节目完全没有问题,但是绝对不能沉迷其中。我们要有一颗爱国的心,我们是龙的传人,要时刻不忘祖国母亲和炎黄子孙受到的屈辱,有一个让祖国更繁荣富强的梦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应该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600字 初二 读后感
-
乡土闻着家乡的土壤,就想起那为自己儿女辛苦的父母;闻着家乡的土壤,就给自己带来了前进的力量;闻着家乡的土壤,就让自己有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因此在我的书包里装着一盒土,它是我离开家乡的时候,特地从我家的菜园子里挖的,在他的身上有我父母滴下的辛勤的汗水。记得刚到县城读书报名的那一天,母亲把我安顿好后,正要转身离去,我却叫住了她:“妈你别忙走。”我把憋在心里很久的话说了出来,“我……我想买一些资料书,你能给我一些钱吗?”我知道我的家庭很困难:我和我的两个姐姐都在读书。大姐读高中,我读初中,二姐在技校学厨师。试想一个农村家庭能供这样的三个孩子学习是多么的不易!母亲没有说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掏出10元钱给我:“够了吗?”她问。“可能...可能不够!”我声音有些颤抖。“那你要多少”妈妈接着说。”大概30元吧”我难为情地回答道---母亲可能身上没那么多钱了!”你要那么多钱干嘛!”母亲有些发怒了。”我……”我边哭边跑到墙角里去。母亲当然想拉住我,但她没追上我,我躲到墙角边哭边抱怨:人家又不是乱用钱,人家只是想买一些好书搞好自己的学习,你慢慢找吧!我似乎尝到了报复别人的甜头,立刻变得十分高兴.这时候,我清楚的听到了乡土的话:孩子,胜利而骄傲的孩子,欢呼吧,你报复了你的亲妈,你用剑刺伤了她的那棵心,她的心在流血,你知道吗?孩子?听了这些话后,我被羞得面红耳赤,想想母亲从早到晚,起早贪黑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我们!这时,母亲找到了我,一把抱住我,急切说:”小伟,你快别再折磨妈妈了,妈知道你不会乱用花钱的!”说着妈妈把手伸进了衣兜里,并且给了我50元钱.我向妈妈笑了笑,她也回应了我一个笑容,现在想起来妈妈的那个笑容是多么地勉强。后来我才知道,妈妈因为身上钱不够,只坐了一趟短途车,剩下的十多公里路都是她走完的,妈,我对不起你;妈,我爱你!从此乡土倍伴我度过了三年初中,每当我生气时,乡土给予我劝导;每当我困难的时候,乡土给予我鼓励;每当失败时,乡土给予我力量!两天前,我发现不知从哪儿飘来一颗种子落入我的那盒乡土内.长出一颗小小的幼苗,但我知道,那颗小小的幼苗就是我自己,在乡土的教导和滋养中不停地成长。啊!纸盒中的乡土,你是我成长的基石;你是我灵魂的归宿;你是我一生的伴侣!离开了你就像船失去了方向;离开了你就像里里失去了光芒;离开了你就像雄鹰失去了翅膀.总之,你……乡土,我不能没有你!因为乡土象征着我那爱我的爸爸妈妈!900字 初三 书信
-
中国石拱桥读后感中国石拱桥读后感《中国石拱桥》读后感《中国石拱桥》一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作者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述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艺术水平;最后又综述解放后我国桥 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新发展。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这种明晰的条理 ,是客观事物自身各种关系的如实反映,也表明了作者对所说明对象的深刻明白的认识。“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初日出云,长虹饮涧”。人们将心中最诚挚,最高度的赞叹赠予了赵州桥。“世界上独一无二”、“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马可·波罗又将卢沟桥和中国石拱桥推向了世界。石拱桥以自身高度的技术水平与不朽的艺术价值,以制造者的杰出才能与精妙构思;以在石拱桥的背后永远屹立的中华儿女的辛勤劳作与伟大背景闻名世界!第二篇:“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初日出云,长虹饮涧”。人们将心中最诚挚,最高度的赞叹赠予了赵州桥。“世界上独一无二”、“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马可·波罗又将卢沟桥和中国石拱桥推向了世界。石拱桥以自身高度的技术水平与不朽的艺术价值,以制造者的杰出才能与精妙构思;以在石拱桥的背后永远屹立的中华儿女的辛勤劳作与伟大背景闻名世界!又是“中国制造”,又是中华民族!这些普普通通却又不平凡的中国人,这些在天地万物面前显得微小却不渺小的中国人,将自己百击不倒的毅力,将自己千锤百炼的勤奋,将自己博大精深的智慧,将自己无坚不摧的力量,将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化作一颗明亮的星辰,永现于历史的天空!化作一篇宏伟的章节,永垂于历史的诗篇!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万里长城、敦煌石窑……这些独特的建筑伟大而不可思议,它们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我们不能仅凭这些建筑来衡量一个民族,但是这些伟大而不思议的建筑却折射出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爱,视角独特,坚忍不拔!“长虹大桥”“武汉大桥”“鸟巢会馆”……世界人民又一次被中国现代技术和创造力所深深折服。从古至今,中华儿女用自己特有的性格,追求、气魄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宏伟篇章,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石拱桥读后感900字 初中
-
英雄中国读后感1949年10月1日,那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难忘的日子。在亚洲,在中国,在北京,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短短的几个字,是中华儿女期盼了100多年的几个字,更是无数烈士用?血所浇筑,用生命所书写的。让我们向这些烈士敬礼。他们是历史的英雄,。这短短的几个字使全场30万人们欢呼雀跃,更使我这个共青团团员热泪盈眶,兴奋不已。新中国成立之后,外界对她并不看好,并断言:"社会主义新中国并不会走得很远!''这使我感到很不服气,我相信中国可以低昂,可以腾飞的,事实也证明,他们错了。中国的各项事业均取得惊人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从原来的吃不饱到吃得饱,还要吃得好;从原来的雪花密布的电视到现在简单方便的电脑;从原来的辛苦疲惫的步伐,到现在天上飞机飞,地上汽车跑,水中轮船游.....一切一切,都是因为我国的经济腾飞了,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虽然有些地方还是贫穷落后,不过,我非常有信心。加油吧,中国!加油吧,中华儿女!2008年5月12日,当中华女儿全世界人民都沉浸在奥运的喜悦中时。地震给于了我们的沉重一击,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那时,我们还在教实里专心致志地上政治课,可是在千里之外的的同学,却是惊慌失措,到处逃跑。那一刻,在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爆发了,其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8.0级强烈地震!震撼了中国大地,震撼了全体中国人的心。灾后为了能让我们民族精神凝聚和弘扬,整个中华大地充盈着万众一心,众志城成,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精神气概。总理奔赴第一线,与灾区人民一起共同抗灾;人民子弟兵来了,奋不顾身地投入救灾;无数的抗震物资来了,为人们带来幸福......加油!灾区的孩子,灾区的人民,坚持,你们是英雄!2008年8月8日,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在鸟巢举行了。看着李宁将雅典的火炬送到了北京的大火炬上时,我欢呼,喜悦与跳跃。接下来的十多天,我亲眼见证了运动员们艰辛,奇迹与欢乐。最后取得了51枚金牌的好成绩,荣登奥运会金牌榜首。奥运健儿们,你们是中国人民的英雄!已过了2千年,从洛衫射击场上许海峰的枪身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共产党,是她带领我们走向国际,登上阶梯。以后,我会更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弘扬民族精神,立下志向,学好本领,长大后和全国人民一道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更加富强。希望中华人民能成为英雄人民,书写英雄历史,建设英雄中国!900字 五年级 叙事
-
英雄中国读后感世间多少英雄,又有多少他们的事迹。杨利伟,中国首位“太空人”。他第一次把祖国的旗帜带到了外太空;在地球轨道上分外珍惜地绕过几圈后,依依不舍地返回地球。还有他的后继者:费俊龙、聂海胜。这些都是人们所看见的、所熟知的。在此之外,我们应仔细地剖析一下。这些英雄人物看似平常,在他们登天之前名不见经传;在其之后,便轰动了全国。他们完全是凭借冲出地球这一壮举而成名的吗?林丹,当前的羽毛球世界冠军。每当我看见他在赛场上打球,就会变得心潮澎湃。无论是反应、速度、力量以及力量控制都令人叹服。赛场上的闪光点总会聚焦在他那里。羽毛球拍一旦握在他的手中,一切皆有可能。一场场精彩的比赛被他创造,一个个的世界冠军揽入他的怀抱。由于这些,他的球迷也数不胜数。这又是一个瞩目的英雄。他也仅是被数不清的金牌所衬托出来的吗?刘翔,110米栏世界纪录保持者。从前,没有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相信黄种人会在直道径赛中夺得世界冠军。这一不合时宜的理论在雅典奥运会上被推翻,被刘翔推翻。他就是在那气氛紧张、压抑沉闷的110米栏决赛场上打破了自我。进而打破奥运会纪录,平世界纪录。12秒91,这个难忘的数字。之后更令人为之叫好的数字是12秒88。他就是这样穿过层层阻碍,为整个亚洲树立了里程碑。他变得名扬天下,根本上是因为他打破了世界纪录么?长征中的每位勇士皆可称为英雄。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阵脚;强渡大渡河,自此红军摆脱了腹背受敌的窘迫局面;爬雪山,过草地……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是由多少英雄们的鲜血铸造!这个亘古不变的奇迹,会永远血脉相传。这还只是从高空鸟瞰,让我们再走近些。你看到了他们的衣着,补丁上面打补丁,一年四季没有区别;你看到他们所谓的“伙食”,破锅热过的淡到没有味道的野菜汤,粮食都很少见到。若是跟他们谈条件,我们谁还能抱怨自己的环境?那么,这个奇迹之所以能够续传也仅仅是因为这些?英雄们总是风光无限。我们不该只看到这些裸露在外面的易发现的事物,深层的奥妙更值得去钻探。以上列举的这些,相对于一个事物,只能算是表层。而那深层的便是内心的坚强。唯有内心深处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计划才是计划,目标才是目标,成功才是成功。世间多少英雄,又有多少他们的事迹。但唯一不变的是存在于英雄们内心的坚不可摧的核。900字 初二 议论文
-
《英雄中国》读后感旧中国积贫积弱,闭关锁国。参加的屈指可数的几次世界运动会,也都是空手而归。当其他国家的运动员捧着鲜花,戴着奖牌,神采奕奕地回国时,中国运动员只能黯然伤神地踏上归途,甚至被一些西方种族主义者称为“东亚病夫”。但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就。还是让我们采撷一些历史的片断,感受一下新中国体育的腾飞。第一个世界乒乓球冠军的诞生。1959年世界乒乓球赛在西德举行,我国运动员容国团在世界男子单打的决赛中,击败匈牙利名将西多。中国作为乒乓王国就是从那天开始的。中国奥运史上“零”的突破。1984年洛杉矶射击场上,许海峰的枪声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纪录。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闻讯赶到了现场,亲自为许海峰颁奖,他郑重宣布,中国运动员获得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这是中国体育史上最伟大的一天,我为能亲自把这块金牌授给中国运动员而感到荣幸。在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血洗“东亚病夫”的屈辱,是全世界华人半个多世纪的梦想。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全面出征奥运会,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获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在金牌榜上居第四位,成为中国当代体育全面走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迎来了中国的奥林匹克时代。国外报刊纷纷赞扬“奥林匹克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体育大国——中国”,“这是中国5000年历史的一个壮举”。中国运动员的战绩使亿万炎黄子孙为之欢欣鼓舞,他们的出色表现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地位。而这些仅仅是个开始。奥林匹克运动借改革开放大潮激发了全体国人“更快、更高、更强”的拼搏精神。在金牌榜上,从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的5枚金牌列第十一位,到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6枚金牌列第四位,再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28枚金牌列第三位,直至2004年雅典奥运会32枚金牌列第二位。2001年7月13日是中国人应该永远记住的日子。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一百一十二次全会上,随着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出“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时,全场一片沸腾!全中国人民沸腾了,全世界的中国人在高呼:“中国赢了!”整个中华大地彻夜无眠!从1993年第一次申奥以两票惜败到2001年申奥成功,终于圆了中国的世纪奥运梦。从20世纪初的不知道奥运会为何物,到21世纪初的奥运东道主,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中国在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9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