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生活1000字

和谐生活

1000字 初三 书信

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对有的地方格外留恋,有人向往曾经马革裹尸苍凉悲壮的大漠,有人辗转于明亮温暖的海南,但我的梦却一直停在“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姑苏城畔。

因为什么,也许是一种亲昵。

两次路过江南,三月里揉进了杨柳清风。诚然,江南已不是诗里画里的江南了,但江南的美丽依然植入了心底。

仅凭想象,江南的味道就很美。

它美在茶馆里缭绕的轻烟袅袅,它美在小桥流水的乐曲丁冬,它美在走也走不完的长巷,它美在总也摇不完的外婆桥。想象是很多年前的真实,它确确实实存在过,存在得那样自然,让我们习以为常。以为本来就是如此,好多年前就是这样,好多年后也应该是这样。因此,江南成了无数中国文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

因为什么,也许是一种亲昵。

亲自来到江南,走过江南的小巷,终于证实了那种亲昵。现代化的城市街道,走不出江南的气息,印象中,江南应有幽僻的景致,婉约的人文,于是我避开了近几十年的繁华,在楼背后的旧街里发现还有这样几条幸存的长巷。路很窄,墙很高,初春的阳光水一般倾洒在斑驳的灰石墙上。敞开的院门里,几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歪在老式的藤椅上眯着眼睛享受着阳光,有的边挑青菜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铁皮包木的门上,对联已模糊,大福字却依稀可见。“和电视上的一样!”我几乎脱口而出,不禁笑自己的俗。不管怎么说,这里的岁月好像没有走远,它放慢了脚步。古老的方砖依然驻守在高墙之上且覆盖着青苔,象征着年代的台阶也依旧清晰可见。连这里的空气都没有跟着流年走,安详,凝重,有一股淡淡地从老宅里弥漫出来的和谐气息。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我想,这便是我苦苦探寻的亲昵,这就是和谐。婉约的人文让江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那么和谐,上班慢慢的,吃饭慢慢的,聊天慢慢的,整个人生都是慢慢的,把生命撂在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慢慢地享受人生。

我想,我应该是这样的人,生活在百年前长巷的风景里,构建我和谐的志向。也许你会笑我这样的年龄就有了暮气的归隐,但大隐隐于市,在繁华嘈杂的城市中,也有人能找到较为滋润的生活方式,在喧嚣外有一种清空的启悟,又何尝不是一种隐?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我始终觉得和谐才是完美。大起就会有大落,踉踉跄跄地走一辈子,也许是为了一个终点,可为了追赶终点而无暇于路边的美好,便是一个十足的“一等人”了。但也不能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地打发日子,光阴是宝贵的,看着手里的日子越来越少,我只好愈加珍惜。正如一群刺猥彼此靠近用相互的体温取暖,太远了起不到温暖的效果,太近了会被彼此的利刺刺伤,我亦于进取中寻求和谐。

在街石上的脚步声中倾听到自己的心跳,江南始终有着我梦寐以求的和谐。我过滤了江南的一切美好,也留下了许多,包括自己的理想。

理想,其实也是梦啊。

我梦里的生活,在烟雨残月中,孤独地徜徉。

文明的产物书包

550字 六年级 状物

说起书包,它绝对是有着悠久发展史,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至少在中国尚未被淘汰的一种文化产物。想起来,它真是功德无量,但凡是有知识有学历的人,哪一个不是得先背着它走路?

最早的书包是一种书箱。历届披红挂彩的状元先前在肩上披着的可不是那红花,而是那蕴集了无数文化瑰宝的书箱,是压在他们身上十余年的书箱。

再后来,取代书箱的是单肩斜背的书包。这种书包在中国着实盛行了一段时间。听妈妈说,她小时侯就背过。那种单一的形式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根,那种书包盛载着那一代人极强的求知欲,人们忘不掉它是因为——它让人们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大环境影响,他们不得不把它小心的珍藏,取而代之的是一把锄头或一个拎包。从此,书包也便成了他们神圣而又悲哀的向往。

时代在前进。书包成为梦想的岁月早已随着历史的巨浪翻滚而去,接踵而至的是书包泛滥的时代:双肩、单挎、斜背、月亮式……这不能不让我们的父辈不无感慨的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再没有人视书包为至圣至洁之物了。相反,它们已成了所有学子的埋怨——说它是负担。怎么不是呢?足有十几斤重,占了体重的七分之一。这也一定是治疗驼背的最有效方法!然而不知不觉中,它似乎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那沉甸甸的不是书本,而是父母的希望。

岁月在流逝,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背上书包。一旦有一天你真的告别了它,那意味着你已失去了一种极其美好的东西,是校园生活,亦或是你匆匆的青春时光?

有道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学生不可一日无书包。”说不尽道不完的书包呀,你将引领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走向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书信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