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柳
走进陕北,随处可见一种伞状的柳树。柳树树身短粗,顶端一根根笔直的椽子像伞架般张着,一头的翠绿盖在这些椽子上。
陕北柳不似江南垂柳般婀娜,不像塞外白杨般挺拔,不及黄山松之长青,不如曲阜柏之长寿。她是极普通的树。因为她的普通,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便处处是她的身影。然而,她是一棵母亲树。她像那片土地上的母亲们一样,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丝绿……
带着妈妈的血肉和体温,她出嫁了。嫁时还没有一丝根须。她从母亲的身上被直接砍割下来,削剥得只剩一根直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她就这样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裸露的肌肤上萌芽,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地长成了树形。
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学着母亲们的样子,开始了第一次梳妆。她将几支倔强的小辫冲天扎起,辫梢的绿就如花般散开。她总是迎着风娉娉婷婷地站着,少女般期待着人们对她的赞美。那时,她不但纯洁甚至还有些懵懂,她不知道她那冲天的小辫,完全是一位女性为了一生的繁衍而孕育出的生命的胚胎。
长到五六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壮的椽子,浓密的绿已经在为怕晒的懒狗和倒沫的老牛遮阳。放学后的孩子再也撼不动她的腿脚,小雨前的清风也再扭不动她的腰肢,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她早已成熟得像陕北的母亲们那样,过早地开始履行生育的天职,开始承受生活的苦累。
她努力地将树枝向上竖起,为的是要让阳光更近地温暖每一片叶。她拼命地要把树根向下扎去,为的是要使水分更近地滋润每一丝须。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阳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壮的孩子。
送子出征或送女出嫁是激动人心的,但母亲们在那一刻常常流着酸涩的泪水。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当主人提着利斧向她走来时,她颤抖着摇落了一树黄叶。那个季节,主人已收获了当年所有的谷禾豆薯,她擎托着的椽子们,是主人在这个秋里的最后一笔收成。她早已从追逮蚂蚱的裸身小子或驱牧鹅鸭的赤脚少妇们嘴里得知,主人正等着用这些粗壮的椽子,给他第三个儿子的新窑洞制作雕龙的窗棂和添置待客的炕桌。她为自己孩子们的成材而自豪,她为能给主人的生活带来幸福而自豪。她时时都在想着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她面对利斧时的颤抖,只是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她的心里是甜的。
从献出第一茬椽子开始,陕北柳再也没有停歇过,每隔三五年,她就几根、十几根、几十根地将椽子呈奉给主人。于是,主人家屋里屋外、门前院后便处处是柳制的家什——门窗箱柜、米仓面囤、扁担水桶、锄把连枷,甚至于毛驴的驮架、黄牛的犁杖、绵羊的圈栏、猪娃的食槽……
年轻的主人变成耄耋老人时,陕北柳也能张口说出老人膝下几十个儿孙的名字。但她这时却再也无法计算出从自己的身体上,究竟砍割了多少椽子。她忘光了多少个夏,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 。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 ,但她始终坚持着。她坚持着,因为在她的早已老朽的身体上,正擎托着几十个嫩绿而茁壮的孩子……
她渐渐老去的时候,孩子们继续发疯般地成长着。他们毫无节制地攫取着她的营养。他们的精力是那样旺盛,他们的胃口是那样阔大。她越来越力不从心,她拼命从大地深处汲取,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满足他们急于长大的营养需求。于是,她开始透支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血和肉直接输入孩子们的体内。孩子们长成了,而她的身体却被掏空,只剩下一层坚硬的皮壳,支撑着一树翠绿的重压。
在最后的日子里,她变得枯干老丑。粗壮的树身只是一副皮囊,顽皮的儿童随意从她身上的那个树洞钻进去,顺着她空阔的胸膛就能攀上树顶。树顶只剩一两只绿色的细椽,其余全是当年一茬又一茬砍割椽子时留下的结成疙瘩的疤痕。枝头上少了喜鹊,树洞里没了狐狸,就连好心的啄木鸟也不再来她身上敲打,因为她已枯竭得无法供给几只虫子的营养。
陕北柳终于老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她的树身甚至枯朽得不能成为引火的劈柴,只能慢慢腐朽成一块泥土,最终融入陕北的黄土地。黄土地上的陕北柳,黄土地里的母亲树,她就像我们黄土地下的母亲们一样,养育了黄土地的一切,却唯独没有养育她自己……
龙虎山游记
去年暑假,我游览了江苏省鹰潭市的龙虎山,这里山水奇秀,风光秀丽,每座山峰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如江南淑女,雍容文静;有的如龙腾虎跃,气势壮观!
我们乘坐竹筏,漂流而下,忽然,我被石壁上的景色迷住了,这儿的山石太神奇了,真是千姿百态。有的如猛虎下山,只见它张大了嘴巴,怒吼一声,高昂着头;有的仿佛是蛟龙入海,气势庞大,活灵活现……仔细一数,一座山上就有九龙二虎呢,所以它才有了龙虎之名。我还来不及继续欣赏。就被眼前的山峰吸引了,咦?这不是桂林的“象鼻山”吗?怎么搬到这里来了呢?听导游一介绍才知道龙虎山也有一座“象鼻山”,只是体积要小得多,所以人们笑称桂林的“大象”是“非洲象”,而这里的是“亚洲象”,怪不得呢!
低下头看看这水,你会情不自禁地叫起来,这儿的水真清呀!清得可以看清水里的沙石和畅游的鱼儿;这儿的水真静呀!静得让人觉得它不存在似的,只有船桨激起微波,才知道船在前进;这儿的水真绿呀!随着水宽窄的变化,让人觉得它是一条碧绿的带子,正随风飘呢!
好美,好美,怪不得人们常说“早知龙虎山,何必去桂林。”这样的山加上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在加上空中的点点白云,如同一幅名家书画,这画令所有人啧啧赞叹!
凤山六年级:七樱雪
相关推荐
-
陕北风情中国疆域辽阔,由于各种因素,每个地方的生活习惯都不相同。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独特的风俗,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地处黄土高原,这里地表崎岖,气候干燥。正因为如此,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了一种适合陕北人居住的房屋——窑洞。它呈圆拱形,一般都是几孔或十几孔连在一起。它的抗压能力很强,冬暖夏凉也可以将水蒸气聚集在屋内,正解决了干燥的天气。窑洞内少不了一种东西——炕。陕北的炕和灶是一体的。当人们在灶上做饭时,顺便也可以把炕烧热。陕北的饮食也颇具特色。由于气候的差异,这里只能种植一些小麦、高粱、马铃薯等作物。但这里的人们却将它们做的五花八样。单说土豆,就可以来一桌土豆宴:洋芋擦擦、洋芋馒馒、蒸洋芋……陕北人喜欢用荞麦来做东西,具有代表性的煎饼就是用荞麦做成的。先要把荞麦去壳,再倒入水制成糊,将最浓的精华取出来,再放在案上摊成皮,卷入豆腐干,凉菜等,沾上汤料,就是一碗美味的煎饼。陕北葬人的方式都是土葬。家中的人去世了,先要摆灵堂,让亲戚朋友前来祭奠。过了几日后,再将死者的棺材埋到山上。风情民俗,在不同地方,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和诠释。但我认为,陕北风情是最有特色的。450字 初二
-
陕北的雪冬天的陕北,枯树残叶点缀着光秃秃的黄山,老北风夹杂着败叶沙尘满世界狂啸,整个大地一片狼籍。密云低垂,天似乎暖和起来。一会儿,柳絮般的雪在风的簇拥下,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倾刻,遍地都是晶莹透明的积雪。公路像条白色的绸缎飘舞着伸向远方。洁白的纱巾覆盖着整个山川,田野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分外妖娆的美丽画面。雪花是那样的洁白,那样的纯洁。她又是环保“卫士”,人世间肮脏的东西顿时消失,整个世界像是一块洁白无暇的美玉。有人认为雪是虚伪的、懦弱的,以洁白的外表掩饰世间的污秽。我不这样认为,雪的虚伪恰是她的谦虚,她的懦弱能证明她所具有包容万物,不计得失,不争名夺利的无私品质。她正是用自己的洁白洗刷一些人内心的污垢。和那富贵的牡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火红的石榴相比,雪花的美是微不足道的,她所做的一切,从不炫耀,从不居功,从容地从高空无声无息地落下,杀死庄稼的“敌人”,悄悄地融化,渗入大地滋润花草树木,迎接春天的到来。雪花是纯洁的,雪花是朴实的,但又是坚强和无私的。雪花用自己微弱的身躯,慢慢地暖和沉睡的大地。她一片片地从不选择环境,越是脏的地方越是勇往直前。当人们用脚踩上她洁白的身躯时,发出“吱吱”的反抗,心想我的洁白还不能洗刷你的污垢吗?不信,一个银色的大地还启迪不了你?雪花,你是人间最美丽的花,用你纯洁、朴实、坚强、无私的高贵品质,一定能使陕北贫瘠的土地方和江南鱼米之乡相媲美。600字 初二
-
我爱陕北人到中年开始咀嚼和品味自己生长的地方,甜甜的滋味在心里回荡,一种难得的蜜意漂上心房。我的家乡在陕西华县,我爱这块土地,它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有美好的自然风光,茂盛的树木,肥沃的田野。丰富的物产,极富情趣的人们。我们家门前有条河叫洛河,春天来了,冰雪融化,河水也上涨了。河对岸是一层层的梯田地,好看极了。河滩有很多柳树抽出新芽,柳条随风飘动就像是在跳舞。夏天,河水比较平静,清澈见底,清清的河水里有小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对岸的梯田地里长着各种不同的农作物,山坡上还有桃树、杏树、梨树挂满了果实,惹人爱啊!秋天就更美了,梯田地里各种农作物成熟了,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绿色的、黄色的 #39;、金黄色……一块块、一缕缕好漂亮,妈妈看到这样的美景总是赞不绝口,说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冬天的家乡就没有春天、夏天和秋天那样山清水秀的美景了。这时,黄土高原的本色就露出来了,山上光秃秃的,地里也没了庄稼,黄土地也被冰封住。不过要是下雪了,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银装素裹,在太阳的照射下,别具一番风味。这也成为我们孩子的乐园,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我们跳着,唱着,一片欢声笑语。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点评:作者的语言流畅,表达能力强,构思巧妙。叙述完整,对家乡的景色描写细致,表达了对家乡陕西的喜爱。500字 初二 记叙文
-
陕北的雪冬天的陕北,枯树残叶点缀着光秃秃的黄山,老北风夹杂着败叶沙尘满世界狂啸,整个大地一片狼籍。密云低垂,天似乎暖和起来。一会儿,柳絮般的雪在风的簇拥下,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倾刻,遍地都是晶莹透明的积雪。公路像条白色的绸缎飘舞着伸向远方。洁白的纱巾覆盖着整个山川,田野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分外妖娆的美丽画面。雪花是那样的洁白,那样的纯洁。她又是环保“卫士”,人世间肮脏的东西顿时消失,整个世界像是一块洁白无暇的美玉。有人认为雪是虚伪的、懦弱的,以洁白的外表掩饰世间的污秽。我不这样认为,雪的虚伪恰是她的谦虚,她的懦弱能证明她所具有包容万物,不计得失,不争名夺利的无私品质。她正是用自己的洁白洗刷一些人内心的污垢。和那富贵的牡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火红的石榴相比,雪花的美是微不足道的,她所做的一切,从不炫耀,从不居功,从容地从高空无声无息地落下,杀死庄稼的“敌人”,悄悄地融化,渗入大地滋润花草树木,迎接春天的到来。雪花是纯洁的,雪花是朴实的,但又是坚强和无私的。雪花用自己微弱的身躯,慢慢地暖和沉睡的大地。她一片片地从不选择环境,越是脏的地方越是勇往直前。当人们用脚踩上她洁白的身躯时,发出“吱吱”的反抗,心想我的洁白还不能洗刷你的污垢吗?不信,一个银色的大地还启迪不了你?500字 初二
-
陕北的风有很多种感觉,有可说、有可看、有可闻、有可听、有可……这就是风的性情。在陕北,春天里风的性子有些急。立春,大风起兮云飞扬,风就像脱缰的野马,狂奔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圪梁梁上。黄尘四起,搞的到处是黄羊皮蓬,七拐八歪,根本没有个形。昔日里不知隐藏了多久的废纸、烂烟盒、旧塑料袋子拖家带口的四处游荡,偶尔停停脚步便又灵巧的一跳,到了别家的门夹中。他们的确成了孤儿,没有家,便成立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呀!。街上行人少见的很,远处偶有人影走动,也都弓着腰,拢紧头巾,紧跟着风,大踏步向前。即便是在讲究的姑娘,唇角干裂,青发随风而起,没有了顺滑。衣服上罩着一层淡淡的 米黄西沙外套,那不是衣物,是沙替风过留下的足迹。春天时节,风低低的横盘在地面,枯黄的艾草被连根带走,做了风的一支枯信使,告诉外面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 可有些愣是活活的埋葬,悄无生息,有些迎着风,尽可能将脖子伸长,看着远方,期盼那里的明天,在今天总算有了希望。外地来过的人,回去后提起陕北风情,便说是那里到处风沙封眼,人人灰头土脸,好似野人的生存状态。我不能驳斥他们的看法,毕竟风在这里给了他们理由,只能说他们或许来的不是时候,不了解这里的风。陕北的风入夏后,性子可淑女了,浮起身子,迈着轻盈的步调,调的男人们再也不愿离开。450字 初二 记叙文
-
柳忙忙碌碌的生活,总使人的心变得烦躁不安。也只有在中午的空当,在小河上,小桥边静坐,享受难得的闲适。学校不是世外桃源,深绿深绿的水,只有轻轻的波纹,让我想起西湖的美景——尽管我没去过。摇摇晃晃的波纹中,是两岸柳的绿影。毕竟是初秋,那柳叶的颜色尽管是绿,却也与初春的那嫩得“能掐出水”的绿不同,绿中还透着影影绰绰的黄——近看却看不到。河面上漂荡着零散的树叶,黄得发棕,显出些许破败。柳叶中,柔嫩的柳枝用黄绿而又细长的身子隐在了其中,微微的风扶着它摇晃。柳枝间,是粗壮棕黑的树干,沟壑纵横。其中青苔的绿隐约可见,像幅墨画,大笔的棕,泼上浅浅的绿。有时我甚至怀疑,这两排夹岸的柳树,是哪位大师稼接的杰作,树干的棕,与柳枝的绿;犹如厚重与柔美,那么陡然一换,却又浑然天成。突然,来了一阵风,均匀地吹着。风口的柳舞了起来,上上下下,摇晃着,与水波呼应。可惜柳枝太短,或许十几年后,再来一观,便可看到一幅绝好的“少女浣发图”了。远处飘来了悠扬的歌声,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与面前的风景倒是很相宜。在一片绿中,仿佛一切都有了生机。算了,时间已久,马上又要投入那紧张的生活中了。人生的车轮开始了转动。别了!远远望去,层层的柳树像叠嶂的绿山,轻轻摇摆,算是告别吧!500字 五年级 散文
-
柳咿呀学咏柳的韶华,给老鹰叼了去;懵懂摇曳柳絮的音容,飘散了一帘幽梦。许多孤寂,几杯闲愁,道不尽这一巷柳条楚楚动人柔。煞是寒风掠过惊慌失措,前额紧皱。昔日君拜满池香,如今妾独贴绿眸。忽惊醒,烟雨蒙蒙,伸手不及柳如是,睁眼不见君俨然。我道是谁盈盈一影剪枝条,却是“玉阶鸾镜总春吹,绣影旎迷香影迟。忆得临风大垂手,销魂原是管相思。”人间若有真情在,哪怕往年之交也罕惜。都说红颜多薄命,谁人再恋柳如是?恐怕,也就只有这一帘柳絮了。千尺丝丝,丝丝别离。清风托着步履,柳絮迷了飘零,漫笔描细腰残枝。把心藏进幽林,放逐喧嚣与尘世,我待柳眉如自己;为何叹离叹聚叹柳絮,悲歌悲舞悲现实?把心藏进幽林,放逐喧嚣与尘世,我待柳眉如自己;为何叹离叹聚叹柳絮,悲歌悲舞悲现实?300字 六年级 散文
-
柳柳_写景抒情散文200字细雨如棉,飘飘沥沥中挥写出了夏的留恋,漫步在校园门前,向粉色围墙前望去,一缕苍翠的光芒涌进心间。柳,你笑的那样灿烂,风儿都不禁为你而翩翩舞动。清晨的露水浇灌着柳的枝叶,翠绿的叶瓣上还闪烁着水灵灵的“宝珠”它们无气息地滴落到地面,激起点点水花。柳,你无休止地摆动你婀娜的身姿。是否诠释了美的概念?昨日雨水的冲刷,将你的翠绿显得更加耀眼。走进你的胸膛,仰望天空,一丝绿色挂在天际上,湛蓝的天空,让你楚楚动人。折射的阳光让你刺眼,可柳树却在沐浴着阳光,温暖地照进它的心房。积水倒映着柳的影子,轮廓的朦胧,波纹的荡漾,你是多么的柔情!泪水_抒情散文200字我依在那冰冷的窗栏旁,望着那淡的路灯,一滴滴不争气的眼泪掉了下来。家必定是温暖的;父母必定是慈爱的;泪必定富有情感的。我看着那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车辆,不禁想起了父亲那忙碌的身影,他昼夜不分地工作着他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为我们美好的家庭做出巨大的贡献;他是一根家庭的顶梁柱,支起了百万吨重的家庭,失去了他,整个家庭将面临着“死亡”。望着那柔和的夜色,我仿佛看见了母亲那慈爱的面孔,她微笑的面对着我,给了我无穷的幸福,为了使我渐渐地长成国家的栋梁,她多一根白发,一丝皱纹。母爱是温暖的;是幸福的;是无微不至的!此时,我已是泪水满面。我爱你们!父母!戏_抒情散文200字残阳斜照,学校浑浊,依窗看戏。该来的,总会来,与其走在别人后面痛苦,倒不如,先行一步的洒脱。何必又一次步入灵魂的丧心之地。时间的淡忘与逝去,人生的得到与失去,太多的无法言语与无奈交织。如果那天没有遇见你我一定不会如此迷茫如果那天没有爱上你我一定不会如此疯狂如果那天你没有离开我一定不会如此忧伤如果我不再是现在的我你会不会回到我身旁。曾经听人说过: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一条弧,只有遇见另一段合适的弧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圆。我想我是一段虚线做的优弧吧——看起来很大很长,其实很小很短,就想我们只是世界的一点一样……残阳不残,戏还未完,还要看下去……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情感真切自然,无矫揉造作之嫌,以平淡心现真实情。全文可圈可点的佳句不少,给文章增添了些文学情趣。900字 高一 散文
-
柳从前的我对柳树不太喜欢,因为它太平凡,完全没有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某年春天的时候,我和家人一同去到一个小湖旁边,正准备划船的时候,看见一棵柳树,它身上有很多小小的白雪,近看之下,原来是一朵朵小小的白花,这些白花随风飘落,被人称作"柳絮",我感到很有诗意,便爱上了柳树.风,一种自然界中最常见,但也是最有用的东西.柳树和风简直是天生一对.在风的吹动下,柳枝徐徐飘荡,为风拌舞;平淡的湖面,在柳枝的倒影的映衬下,增加了无限风致.晴天的柳树,散发著阳光的气息,给人一种朝气勃勃的感觉;阴天的柳树,笼罩着团团烟雾,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雨天的柳树,伤心地哭泣著,但也不忘为风作伴舞.我真希望能变成一棵柳树,因为它的任劳任怨的精神令我佩服,不论何时,只要有风来找它,它便会履行它的义务,为风起舞,从无怨言.柳树的工作,只是随风飘扬,但这是很高尚的工作,虽然多数时间都是别人的陪衬品,但它并不嫌弃,好一棵无私的柳树呀!一生不停地工作,为的是甚?为的只是做别人的陪衬.400字 六年级 抒情散文
-
柳又到了梅溪湖,映入眼帘的依然是湖边那大大小小的柳树。柳树有什么好看?又有什么好写的呢?它们早就写成了一成不变的那个样子,而我只希望,这棵柳树,不要成为那万千柳树中的一个。这棵柳树被人们安放到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因为人们不常到哪去,连底下的小草都要长得茂盛几分。阳光雨露可能并没有眷顾它多少,不过这并不影响它的生长。乍一看,它跟其他柳树没什么不同,但是仔细观察,还是有细微差别的。人们一般把柳树比作曼妙女子,而很少有比作男子的,这棵柳树,他的枝条要比其他柳树短很多,倒是树干长得粗壮一些,笔直一些,虽不像其他柳树的树干姿态各异,但到也别有一番趣味。走近它,你会觉得它实在不像一棵柳树,那是因为它从里到外散发出来的沉稳,坚忍的气质,更像一棵樟树,梧桐树或别的什么树。 ”暑天闲绕烦襟尽,犹有清风借四邻“看着柳树,却突然想释智圆的《庭竹》,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咏竹颂竹,柳树却更多是抒发离别感伤之情。微风习习,湖边柳树随风轻轻摇曳,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柔情万种,阳光在湖面上静静流淌,宛如时间。环湖骑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人们所热爱的,绝不仅仅是这里的柳树,但如果没有它们,梅溪湖应该会少了几份生机吧。在春天,万物复苏,它们却在姹紫嫣红中一如既往的展现纯净的绿,在秋天,它们不惜掉光叶子,养精蓄锐,只求在来年春天带来一片绿意。这便是柳树的幸福。500字 初一 散文
-
陕北情我是南方人,要谈起我对江南文化的印象,那就是“缠绵悱恻、婉约柔美的小娇娘”,要谈起我对陕北文化的印象,那就是“铿锵雄浑、高亢豪放的关西大汉”。要我说,江南的风光的确很美——“小桥流水,柳絮飞舞”,陕北的高原则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但我却热爱着陕北这片热土。说起陕北高原,这可是陕北地区的一大亮点,要说其地貌特点,真可谓是沟壑纵横,形态各异。在我眼里,那些用黄绵土叠起的黄土高坡,却是那么地雄浑大气、豪侠仗义。我在陕北呆过三年。陕北地区属于中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到大热天,光秃秃的黄土高原上几乎找不到一处可以遮挡阳光的地方,再加上气候干旱,真让人感觉热腾腾的。这“滋味”和江南的热天比起来倒有些不同。有人说,陕北的夏天带给人的感受,好比是站在火炉旁;江南的夏天带给人的感受,好比是站在蒸笼旁。所以每当感到闷热时,陕北人们都会选择躲到窑洞里避暑。窑洞是陕北高原上特有的建筑。说实话,在没去陕西之前我还真没亲眼见过窑洞。刚来陕北的时候,我便急着想去体验一下住在窑洞里的感觉。陕北的人民一般在山的一侧随形就势,掘洞筑室,利用他们缜密的设计,就这样一个别具匠心的土窑便形成了。窑洞里冬暖夏凉,舒适而节能。据我观察,一般的窑洞都是呈圆拱形,这在以黄土为背景下,却又更显得轻巧而活泼。也正因为是拱形,加大了窑洞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住在里面感觉开敞、舒适。就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陕北人民不仅智慧,在待人方面,他们憨厚、真诚、无私。陕北大部分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偏低,条件较差,连老百姓喝的水都是水窖里积的雨水,庄稼也是靠天收的,产量最高的就要数得上土豆和大枣了。有一次,我去同学家做客,他们知道外地人喝不惯当地的水,他们便拿出自己辛辛苦苦攒的白糖掺入水中,让我们喝上去甜滋滋的,感觉不到一点儿从水窖里取出的味道。我想,那些白糖估计他们平时连自己都舍不得吃。谈起土豆和大枣,这便要说起陕北的两大农副产品。到过陕北的人无不接触到这两种特产。陕北的土豆吃上去与南方的土豆大不相同,它松软、有嚼头。陕北的大枣与南方的枣子也有所不同,它个大核小,肉质密而细脆,味微甜,或浅绿色或紫褐色,不像南方晒干了的小红枣。绥德“枣林坪”的大红枣更有“人参果”之美称,可直接食用,也可用来煮粥、熬汤。长期食用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补血养颜。在陕北,几乎每家每户至少都有两棵枣树,每到收获的旺季都会看到同学们带着自己家种的大枣来到学校,分给同学们品尝。下课时,同学们有的在比较谁家的枣子味道好,有的在比较谁家的枣子个头大,都把自己家的大枣分给同学们品尝,生活在这种氛围中,无不让人感到快乐、美味。对各地方言较感兴趣的我来说,陕北方言的确很有味道。与同学们交谈中,我细细品味发现,陕北地区方言多属北方方言的西北官话,方言受山西影响较大,也杂入一些蒙语,至今保留入声。陕北大部分地区地处山区,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蕴藏于古老的陕北方言词语中。“信天游”便是由陕北方言所谱写的一类民歌,以绥德、米脂一带的最有代表性,神府一带又叫它作“山曲”。“信天游”在陕北民歌中数量最多,曲调最多,内容最广,故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此,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多数高腔曲调奔放,悠扬高亢,加之音域宽,跳动大,节奏自由并富于变化。不少曲调用到无限延长音和混合拍子,因而唱起来自由舒展,感情奔放,无不体现出陕北人民淳朴、勤劳的特点。三年里,我去过革命圣地延安的宝塔山,到过榆林最北的长城古迹“天下第一台”——镇北台,唱过正宗的陕北民歌,跳过地道地陕北秧歌,亲手做过陕北的油馍馍、洋芋嚓嚓、羊杂碎,吃过陕北的小米饭、大杂烩,学过标准的陕北方言……无论是哪一种具有陕北样式的东西,我都会去尝试一下。体验一下陕北人民的生活,体验一下他们的乐趣。当你站在陕北高原之巅,走在弯弯曲曲的黄土道里,行进在千沟万壑的荒山之间,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那么请记住,这便是勤劳的陕北人民正在用他们的方式欢迎你的到来。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记叙文
-
陕北的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我爱陕北的窑洞,因为他汇聚了人民智慧的结晶!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记叙文
-
陕北窑洞也美丽作文在现代大都市里,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成为城市美丽的风景。这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仅外饰时尚雅观,内饰亦越来越精美华丽,电梯、空调、冰箱、彩电、电脑等应有尽有,为人们提供了诸多方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建筑水平的不断进步,那些直入云霄的带有地标性的摩天大楼更是层出不穷,变得越来越高,成为城市繁华的象征。而与此同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质朴无华的建筑则日渐式微,在大城市里已不多见。每当我走在省府高楼林立、繁华嘈杂的街道上时,我总会想起外婆家那一排充溢着欢乐和笑声的陕北窑洞。在遥远的北方,在黄土高原,有看不到头的山峦。这些一望无垠的山峦,虽不及城市的高楼群落那样壮观,可依然会让人留恋,令人感慨万千。放眼望去,在每座山峦的向阳处,几乎都会有星星点点的民居坐落在山腰间。近观其貌,方知陕北窑洞特色鲜明,大多一家一户一个独院,院内有石磨、石碾、石桌椅,有的还有水井,木质格窗上贴着各种各样的剪纸,称之为窗花。每户都有围墙,墙内是院子,墙外就是庄稼地,种植各种农作物和花草树木,处处允满农家气息。直到现在,那里的人们仍然喜欢住在窑洞里。陕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最原始的民居样式,祖先们就是在类似的土窑洞中生存和繁衍的。主席也曾在陕北窑洞中居住过十三个春秋,在那里运筹帷幄,指挥人民军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陕北窑洞虽然质朴无华,不像大城市的楼房那般富丽堂皇,但我还是很喜欢它。尤其是外婆家的那排土窑洞,更是令我神往和留恋。外婆家的窑洞,坐落在陕北米脂县龙镇乡靠近公路的一座大山上,一排四孔,两孔住人,两孔储粮和堆放杂物。住人的那两孔窑连成一体,分前窑和后窑,前窑的正门向外开着,后窑没有正门,只在侧面居中开了一个洞口,从前窑的正门进去,穿过那个侧门洞才能进到后窑,很是别致。最具特色的是窑洞的窗户,它不像城市里那些楼房的窗户,全是玻璃的,而在造型别致、煞是好看的木质窗棂上糊了一层薄薄的麻纸,看似弱不禁风,实则环保耐用。窗棂格子也贴着几朵剪纸窗花,使窑洞顿时有了生活韵味。进了门,前窑右侧靠墙放置一只很高的大木柜,有四五层,里面放一些农家人织手工常用的物件和生活必备品。再靠里边是用石材砌成的锃光瓦亮的大锅台,高度只及人腰,与最里面的大土炕连在一起。炕上面铺了一层芦苇席子和几块羊毛毡,每盘炕能睡四五个人。窑洞内的设施极其简陋,唯一的电器就是一个挂在窑顶的电灯泡,没有空调,也没有冰箱。陕北农民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纯朴,有一个能照亮全家的电灯就已经很满足了。现如今,外婆一家人已搬到榆林城里住上了楼房,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儿时在窑洞生活的美好回忆实在令我无法忘怀。每次过春节去外婆家,表哥表姐总要领我去爬山。有些山没有路,一眼望去净是梯田,小小的我当时还没有一阶梯田的一半高,在我无法爬上梯田时,都是表哥表姐把我一次又一次举上去的。当我最终爬上山顶俯视那些起伏不平的山峦和纵横交错的沟壑时,心里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快感和自豪。下山时,可以直坐在黄土斜坡上像滑滑梯似的顺势而下,毫不费力,要多爽就有多爽!回到家里,浑身是土,家里人不停地责怪:“这娃娃太不省心了,整天把衣服搞得这么脏,真不像话!”不管大人斥责也好,埋怨也好,可我总不在乎,山野里无拘无束的那股兴奋劲儿久久不能散去。到了晚上,大人们在桌前打牌,我们几个表兄弟则在大土炕上抖开被子玩起“包饺子:’游戏。大的“欺负”小的,用被子把小的盖住,就像包饺子似的,不让小的出来。大孩常常玩得满头大汗,见小的挣扎不开包裹而“幸灾乐祸”;被包进被子的小孩儿也不哭不闹,一旦挣脱包裹钻出被子便纵情大笑,像打仗突围似的,异常开心。就这样,我们往往玩得昏天黑地,乐不可支。那种在窑洞里满家欢喜、无拘无束、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是住在城市高楼大厦里的孩子们无论如何体会不到的。都市里霓虹闪烁、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虽然也令人陶醉,可大山里那排充满欢声笑语和朴实无华的土窑洞却更让我魂牵梦萦。它比城里的高楼大厦更低碳环保,更节约能源,不用电梯,不用空调,且冬暖夏凉,更接近自然,更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在我心中,窑洞是很美的。1200字以上
-
插柳爷爷,奶奶,您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吗?快乐吗?在这多雨的季节,倍增了我心中无比的思念。孙女我怎能忘记您们把我抚养成长的辛酸;怎能忘记我小时候读书与长大后工作回家的村口上您们的等待背影。小时候的我又是多么的任性,多么的不乖巧。您们却是那么的不愿意让我受一点点委屈,一点点伤害,无时无刻的保护着我。我就在您们的这般宠爱中慢慢成长,慢慢地尝试着人间冷暖。随着我一天天地长大,您们却一天天地变老,我深深的惧怕有那么一天您们会离我而去,每当看着慈爱的您们两鬓斑白时,孙女默默真诚的祈祷:但愿能用我的一半生命来延续您们的寿命,这样我就可以用我另一半生命一直陪伴您们,守候您们身边,报答您们的养育之恩。然而,就在我满怀希望,步进社会拥有工作让您们生活得以改善时,老天却无法怜悯地兼顾着我,在我愿望还来不及实现之时就将您们相继都从我身边带走。这一刻、、、生命是那么短暂,亲情是那么无力,外表坚强的我也脆弱得无法接受。无数个的夜晚,您们慈祥的脸孔浮现在我梦中,枕边打湿的一片是我无声的眼泪,那种无法言表的念亲之痛一次次占据我的心头,一次次让我窒息。爷爷奶奶,是您们的`精心呵护让我幸福的成长;您们的悔悔教导让我自强;我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都注入了你们深深的爱。是您们,让我深深懂得了宽容与感恩。人生若真有来世,请允许我还做您们的乖孙女,我要带您们走出穷山沟,来看大都市璀璨的灯光,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陪着您们,孝顺您们,好吗?孙女愿在天国的您们安详!快乐!【插柳_日记2】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人间有个说法,那就是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插柳_日记3】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今人《芜湖古今》:清明,“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近人杨韫华《山塘擢歌》:“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说明戴柳有辟邪功用。清明戴柳之俗遍见各地。清光绪二年《怀安县志》:清明,“插柳于门,男女亦各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纪年华之义,有所谓清明插柳“纪年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1200字以上 高三 日记
-
柳笛_作文柳笛悄悄地,大地醒来了。你看,小草绿了,树芽绿了,连小虫子也钻出了融化了的土地,到外边找食吃了呢。听大人们说,一天之际在于晨,一年四季在于春。因为春天是一年的开始,那些树叶呀、庄稼呀不都是从春天长起来的吗?就连那小燕子、小黄鹂也是从春天来了之后才搭窝、产卵的。因此,我爱春天的绿色,我爱春天的阳光,我爱春天的空气,我爱春天的花朵……这一天是星期日,我正提着竹篮在西坡上打猪菜,忽然不远的地方传来一阵哨子的呜呜声。咦?那是谁呢?为了不打扰那甜甜的哨声,我弯下腰,顺着水沟快步向着哨子的声音跑去,如同电影里八路军叔叔在地道里快跑去抓鬼子……“呜呜呜,呜呜呜,”哨子仍在吹。随着我向目标越挨越近,那声音也越来越大了。“呜呜呜,呜呜呜,”哨声就在跟前了。我偷偷地钻出水沟向前一看,原来是好朋友二松站在一颗粗壮的柳树下面正在吹着什么,一悠一扬地,十分动听。咦?二松啥时候学会了这一招儿?猛地我想起来了,准是跟他爸学的。他爸是村里放羊的高手,人称大羊倌,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到了他的嘴里都会变成了哨子,吹得有滋有味,谁听了都会赞不绝口的。如今他当了俺们村的村长,才不再吹那些五花八门的哨子了。为了给二松来个突然袭击,我慑慑地走出了水沟,又猫到了大柳树的后面,可痴心的二松竞仍在吹呀吹,并没有发现我的到来。“呔。”我猛地喊了一嗓子。只见二松身子一抖,真地被吓了一跳。“你……咳,你呀。”二松转惊为喜地说。“真棒,吹得真好听!”我笑嘻嘻地向他伸出了拇指。他美滋滋地点点头,大方地说:“这算什么?等我给你弄一个。”“我不会吹呀。”“一学就会。你等着。”二松真不愧玩家,只见他弯腰从地上拣起柳枝,选了选,就用两只手拧了起来。不知怎么的,很快,他从衣兜里掏出把小剪子,只那么一剪,又一抽,一根白光光的柳棒被抽走了,留在手里的却是一根软筒似的柳条皮。只见二松“咔咔”两剪子,剪了一个粉笔长的柳筒,又用指甲在两边用力一刮,深绿色的柳皮没有了,露出了嫩绿的“哨嘴”,用嘴一吹,“呜呜呜。”呀,经他魔术般地一阵忙,一个柳笛做好了。“给,吹吧。”他爽快地说。我如同接到命令似地答道:“好好。谢谢。”说完,我把柳笛放在嘴里一吹,“呜呜呜……”,真地很动听。我如获至宝,便晃着身子不停地吹了起来。“注意,吹的时候,不能用牙咬哨嘴,咬破就完了。”“好好。好好。”我仍沉浸在快乐之中。突然我发现,我现在吹的柳笛和刚才他吹的那个声音不同,他的深沉,我的清脆,这……是为什么呢?“二松,你再吹吹你刚才的那个。”“行。”“呜呜呜,”他再次吹了起来。真的,前后两个声音不同,如同人们唱歌,声音有高有低。鬼头的二松兴许发现了我的疑问,把小鼻子一皱,俏皮地说:“你不说我也知道你想啥?两个哨子声音不一样,对不?”我点点头。他深有把握地说:“你看,我的这个跟你的那个一般粗吗?”我摇摇头。“柳条粗的声音就粗,细的声音就细呗。”“为啥?”“还为啥,柳条粗,装的气多,一吹声音就粗吧。你看我爸是大胖子,说话声就比二狗头他爸那个小瘦子说话声音粗,对不?”我又点了点头。说心里话,我从心里钦佩二松的解释。他真聪明哩!猛地我冒出了个想法,跟二松一说,他竞满口答应。于是,我俩约好,晚上回家就通知伙伴们做准备,下星期日就干。说出来也没有什么新奇的。我告诉二松,能不能组织村里的小伙伴来一场柳笛大赛。赛之前,请他当老师,教大家做柳笛的方法,做好了,大家练,下星期日就比赛。二松一听就蹦了起来:“你的鬼点子就是多。行!”如同一阵风,“柳笛大赛”的事立刻吹遍了全村各个角落,于是,许多小伙伴都问我,二松啥时候教做柳笛?二松早就计划好,明天晚上吃完晚饭八点钟在我家大门口开讲,每人准备一根柳条。晚饭刚过,我家门口热闹起来了,连大人们走的路都被堵塞了。应该说,这是常事。由于我家门口地方大,爸爸还在门口摆了一些大块的石头,因此,吃完晚饭后许多人出来聊天,就常坐在我家的大门口,夏天如此,秋天如此,冬天虽然严寒站不住人,但我们孩子打雪仗、堆雪人,也常在这里。而今,为给柳笛大赛制做柳笛也在这里,便是习以为常的了。说起来,小伙伴的热情可真高,二旦子、二狗头、小松子,小石头、胖福子、德贵,王顺子、春妞儿她妹妹二妞儿都早早地来到了这里,站好了位置,每人手里都举着一根或粗或细的柳枝。二松也确实像教师那样,左看看,右照照,时不时地还帮助劝劝架,不让伙伴们因为争地方而大动干戈……看看时间差不多,二松开始讲课了。瞧他那架势,还真有点“大教授”的味道哩。他先讲怎么选柳枝,再讲上树要多加小心,别摔下来;一会儿讲用双手掰柳条的方法,再讲怎么用剪子剪柳条;一会儿讲如何用指甲捏柳哨;又讲吹的时候如何不能用牙咬……洋洋洒洒,足足讲了一顿饭的工夫。虽然时间长,可小伙伴们听得挺有劲,一个个瞪着眼咧着嘴,像要把二松吃了一样。当天晚上,大家都学会了制做柳笛。你听吧,一会儿这里嘟嘟嘟,一会儿那里呜呜呜,而在月牙偏西的时候,美妙的柳笛声传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这里成了柳笛的世界!星期日晚饭后,我家的门口再次热闹起来了,不,比上次还热闹,因为一些外村的小伙伴也闻讯赶来了,他们也想看看柳笛大赛的方法,看样子,他们学了也想回本村去赛呢。事先,二松和我商量了,每个小朋友吹一次,大家说好就鼓掌,不好就不鼓掌,特别好的就热烈鼓掌,最后,以鼓掌时间最长的为胜。呜呜呜;笛笛笛;嘟嘟嘟;吱吱吱;……声音不一的柳笛声相继地响着,小伙伴们的手掌也一阵阵地拍着。最后,以胖福子的柳笛为最棒,那柳笛不但粗,而且长,发出的声音如同牛叫,哞哞的,逗得伙伴们个个笑弯了腰,二妞竞笑得趴在地上起不来了……二松正要发奖——一个外边绿里边红的心里美大萝卜——这是二松从家里抱来的,他说这象征着胜利,忽然他那个当村长的爸爸从人群里钻出来了。“二松,二松。”二松楞住了。他不知道爸爸怎么会赶了来,是不是他埋怨我从家里抱来个大心里美萝卜呢?二松刚要解释,二松爸却站在了前边大声地说:“我做为村长,祝贺你们的柳笛大赛取得了成功!”说完自己带头鼓起了掌。我们见了,也忙跟着拍手。可二松爸话头一转,却变了味道:“不过呢,拧柳哨要折柳枝,不好,伤害了树木的生长。这样吧,我今天教你们用另一种东西做哨子吹,也很好听的。”说着一伸手,从衣服里扯出几根长叶子的大葱。“你们说,这是什么?”“大葱。”“对。这是大葱。也可以用葱叶子做哨。”说着,他灵巧地揪下一片葱叶,不知怎么在上面用手刮了几下,放到嘴上一吹……呀,动听的曲子从他嘴上流了出来……“噢”。大家喊着、叫着,也都鼓起了掌。“柳笛大赛”只办了一次就停止了,看来,下次的葱笛大赛一定会更精彩呢。我悄悄地想着。1200字以上 初一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