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怀想
摘要: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腊八粥用的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少了几样味道……
东西生明,时光速流,又是一个春节即将来临,在春节来临之前,第一个小节便是旧历年的腊月初八,按家乡的俗称叫做“腊八”。“腊八”在我的印象里有着很深的记忆。因为“腊八”这天要吃“腊八粥”哦,每逢此时,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我小的时候,家境虽不很富裕,但我的母亲仍会把每一个节日都过得丰富甜美。记得腊月初八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安顿我们几个兄妹:明天是“腊八”,要早些起来吃“腊八粥”。母亲说着,像变戏法一样拎出一包红枣,我们高兴得如馋猫一般,在炕上打着滚,嘴里还“噢噢”地叫着,想要几粒打打牙祭,母亲却在这叫闹中把几颗最大的红枣悄悄塞给了我,哦,那一瞬间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儿了……母亲准备好了薏米、小米、大米、红豆等东西,为翌日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再一次叮嘱我们早起,并说否则会变成“红眼睛”的。当然这一说法源于何处实在无处考证,因为我第二天还没见过某个人因在“腊八”这天没早起就变成“红眼睛”的。“腊八”这天,母亲总是起得很早,当我们还在香甜的酣梦中就隐隐听到了那“呼哒,呼哒”的拉风箱的声音,“呼哒,呼哒……”听来是那么悠扬,那么绵长,那么温馨……天还没有放亮,但红彤彤的灶火将屋子映照得灿烂美丽,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当我们洗漱完毕怀着喜悦的心情端坐在炕桌前等待着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历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哥一边吃一边还不安分地将碗里的粥用力抛向空中,而最让我佩服的是那被抛起来如球一样的粥竟每一次都准确无误落回到他的碗里,简直像耍杂技,而我学了几次不是把粥抛到炕上就是抛到后脑勺,逗得一家人笑不成声。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这时节,屋外往往是寒风呼啸、冰雪严寒,而屋里的我们却沐浴在母亲温暖的目光里,津津有味地吃着香喷喷、热腾腾的粥,那是一幅多么幸福的情景啊!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腊八粥用的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少了几样味道……哦,当我在纷繁俗尘的生活中一身疲惫时,我多么想沐浴在母亲那温暖的目光里再吃她做的一碗“腊八粥”哟!
神的礼物
我是神秘小天使,专门送礼物给需要帮助的人,看见他们的开心微笑,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今天我送出了一张卡片:“亲爱的父亲:因为你的辛劳工作,我送给你一个温泉包,让您就算不出国,一样可以享受泡温泉的乐趣,相信这样一定可以把你全身的疲劳都洗干净,让你既健康又强壮。”爸爸笑了。
第二张卡片:“亲爱的母亲,因为您的头发是自然卷,我送你一百张离子烫发券,让你永远拥有一头又直又美的长发。你的美丽,就是大家的幸福!”妈妈感动的哭了。
第三张卡片是给爷爷的:“亲爱的爷爷,胡子这么长,常常被我们的顽皮气到打结吼!好可怜!送你一把刮胡刀,让爷爷恢复年轻本色,也不会因为要整理胡子而伤神。”爷爷马上就把胡子刮干净了。
第四张卡片是给姐姐们的:“你们这么爱漂亮,送给你们商场的礼券,要买名牌、要去护肤护发、要买鞋子,妹妹都买给你们,我会努力写文章赚稿费,让你们变成最美的姑娘。”姐姐们高兴的大声尖叫。
第五张给亲爱的弟弟:“喂!对姐姐要尊敬啦!我知道你最小,我也最爱你!所以,我送你玩具兑换券,记得要跟我一起玩哦!”弟弟跑过来,紧紧的抱住我:“三姐!你最好了啦!”
三年级:刘涛玮
相关推荐
-
腊八粥过年喝腊八粥在我的家乡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人们喜欢喝腊八粥,既是因为腊八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因为腊八粥是一种美味。在家乡不论贫穷富裕,还是繁忙与否,人们都会熬腊八粥。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准备熬腊八粥用的材料了。首先准备的是各种米:糯米是首选,因为它既糯又香。黄米也很好,它是我们华北地区的特产,也是中国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两种米比较起来,我更喜欢黄米,因为用这种米熬出来的粥味道更浓。再加入大米,小米等。其次是各种豆,主要是红小豆,它既有营养,又色泽鲜艳。黄豆、绿豆更是应有尽有。我最喜欢的是红枣,其实红枣早在深秋,就要开始准备了。刚打下来的红枣要晒干了,直到枣的皮儿皱了为止。听爷爷说,大红枣晒得越干就会越甜,因为在太阳下一晒,水分都跑走了,只留下糖分在里面。所以我家每年都是最晚收红枣的户家之一。晒完后,还要把坏的枣捡出来,枣坏了,就会变苦,很涩的那种。虽然现在在超市里也开始卖红枣,可以省去不少人力,但是家乡人还是沿用传统的老方法,因为超市里的不仅坏的枣居多,而且也不如自己种的甜。到了腊八这一天,家乡人就要熬腊八粥了。把头天煮熟的红枣、花生、大米、小米、绿豆等放在锅里,用文火熬。熬得黏黏的、软软的,吃起来,不仅细腻,而且口味极佳。关于腊八粥,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一个贫穷、干旱的地方,那里不知什么原因闹起了瘟疫,在粮草尽绝的最后时刻,一些人把找到的零碎的谷物放到一起熬制成粥,给患病的人们喂下,奇迹发生了,那些患病人的病全好了。于是人们把这一天也就是腊月八日记下来,每年庆祝。从而期望明年身体健康,无病无灾。腊八节熬的腊八粥特别多,每家都熬一大柴锅,要吃十来天,人们不仅吃的是粥,更主要的是那种氛围,那种欢乐,那种文化,那种家乡的味道。700字 初一
-
怀想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黄金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全力以赴吧!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那种滋味,你们体会过吗?在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650字 初一 散文
-
怀想我不知道是否 还在爱你如果爱着为什么 会有那样一次分离我不知道是否 早已不再爱你如果不爱为什么 记忆没有随着时光流去回想你的笑靥我的心 起伏难平可恨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有婆娑的夜晚一如从前 那样美丽100字 初一 诗歌
-
怀想莺歌翠柳岸 又闻兰花香 不见姐倩影 旧景好忧伤 无意想从前 想起你难当 时光真滋味 浓浓的膏汤50字 初一 诗歌
-
吃腊八粥记忆是一朵花,每年都会开得不同。腊八时节,家家都该吃上一碗粥吧。虽然,在我对粥的回忆里,这朵记忆之花起初是那么的孱弱而迷离,似乎一不小心,就会被迷雾给遮离住了。可是,再对往事的渐渐追溯过程中,它却慢慢的盛开了。确实,湿冷的寒夜,吃上一碗腊八粥是再好不过了,那温暖,是会从心底笃笃实实的漾出来。可,最初知道腊八粥,是从冰心的一篇怀人文章中。她说:腊八粥中须有十八种干果,代表十八罗汉,是纪念先人的一种祥和食品。她的母亲是1930年腊八逝世的,所以,每年要熬腊八粥以示缅怀。从老人那冰清温婉的笔调叙述中,我似乎能品咂出那份香甜与回忆之美。其实,即使不用十八种干果,腊八粥的主料和辅料也甚为复杂,包括大米、糯米、小米、黄米,赤豆,粟子,红枣,粥成后还需有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葡萄干,这样丰富的搭配,在小时的家里,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寻觅得到的。即使现在,做这样一碗粥也常需费一番心力。当我提起腊八粥时,是站在一种别致的角度,置身于一个完全笃实的环境之中。于是,一时间,我的记忆里弥漫着一股甜糯的香味。其实,印象中,家境清寒,似乎从没有过过腊八节的。所谓的粥,就是最简单的白米粥,而那米,过来人都知道,得经过好一阵挑拣,慢慢挑去里面的砂子、石子,洗净,才会上锅。所就菜,不过是一些咸菜、酱菜之类的。再好一些,不过是粥里加些红豆、赤豆之类的辅料,调节一下。但是这种简单,却是能见出寒苦度日的功力。550字 初一
-
腊八粥《腊八粥》预习任务清单1、查课本或字典明确下列词语读音,然后我们一起读三遍腻咽匙沸腾唾沫搅和浓稠资格稀烂染缸塞灌肿胀深褐嘟囔2、扫除了字词障碍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1、第一遍出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再把课文读给家里人听一听吧,这次要读出节奏和情感3、第三遍带着下面问题默读课文①本文的作者(),原名(),作家。籍贯______,民族_____。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等②阅读课文,仿照示例,试着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盼粥——()—()—()——吃粥比较一下,作者哪些部分写的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呢?三、十五分钟完成以上预习任务,然后听魏致远、郭金铭、林彦如、李润泽范读任务一的词语(上课十五分钟后直接在群里发语音即可)。剩下时间观看直播。作业内容我发到家校本(作业写到作业本。不要用纸,开学咱们可以继续用)。350字 六年级 叙事
-
腊八粥“好香啊。”农历腊八的早上,一起来,我就闻到了一股香味,匆匆穿好衣服,来到饭桌前。这时,一碗粥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正准备拿起筷子好好品尝一番,妈妈突然走过来笑笑说:“小馋猫,你知道这是什么粥吗?”我摇了摇头。“这个是腊八粥,每年农历腊八,人们都要吃腊八粥。”妈妈说着,拿起勺子了一点粥,吃了下去。“说起腊八粥的来历,那就悠久了。你想不想听?”我开心的笑了:“肯定啦,了解一下也好嘛。”妈妈念念有词的讲解着腊八粥的来历:“好了,我开始讲了: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发现,女童急忙跑回家寻找食物。可她家境贫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种的杂粮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几粒米。姑娘向来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她将每个粮袋子底下所剩无几的粮食搜罗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种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香喷喷的粥后,很快苏醒过来,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每到这一天,寺庙里的僧众将募化来的斋粮煮成稀饭,来供奉神佛,将佛粥供过之后,再分给穷人食用。后来,腊八粥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腊八粥作为民间的吉祥食品相互赠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从此,每年农历腊八,人们都要吃腊八粥了。”我用汤勺轻轻地在碗里的四周划了几下。然后,舀一勺放进嘴里,粥熬得烂烂的,不用嚼,很快融化了,嘴里还留有余香。喝下了这碗腊八粥,我的心就暖了起来。700字 六年级 叙事
-
腊八粥腊八粥是由十八种干果、红糖和糯米煮成的,这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天上的十八罗汉,让他们保佑全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快快乐乐。从我很小的时候,每年奶奶都要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由红枣、糯米、桂圆、花生、葡萄干等很多种干果粮食一起熬成的。腊八粥吃起来非常香,由于放了红糖,也非常甜,真是两全其美。奶奶每年都煮一锅腊八粥,就是我们一大家子每人喝两碗都喝不完,我奶奶说过,腊八粥是由十八种干果、红糖和糯米煮成的,这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天上的十八罗汉,让他们保佑全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快快乐乐。所以每到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全家人都要喝腊八粥,喝少了奶奶生气,喝多了奶奶开心。每到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是我最讨厌的一天。因为我小时候比较喜欢喝腊八粥,可是一年过去了,二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每年都得喝这种粥,慢慢地我就讨厌喝腊八粥,可是奶奶有办法让我喝腊八粥,奶奶说:“你要是不喝腊八粥,我今年不给你压岁钱。”天呢,奶奶没压岁钱怎么行呢?所以这腊八粥啊,不喝也真不行。为了压岁钱我一定要坚持住啊40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
腊八粥腊八粥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喝腊八粥,现在无稽可考,敢肯定没有两千年历史。腊八粥是汉地人的风俗,起源于佛教,因此也叫“佛粥”。距今两千五百五十五年,佛诞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自己是太子。感于人类对生老病死的苦恼,二十九岁出家,隐居雪山修道。起初每日食一麻麦,瘦得前心贴到后背。由于如如不动,鸟儿在蓬乱的头上筑巢。越六年,未得道。起身到尼连禅河洗去了身上多年的尘垢。遇到牧牛女苏耶妲,牧女以牛奶和腐烂粥供养。不久太子面色红润,身体康健。于是跌坐菩提树下发愿,若不成佛,将不起此座。是夜,清风和煦,繁星闪烁。黎明时分,太子仰头刹那,望启明星豁然开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腐烂粥,就是杂粮放在一块熬的粥。东汉永平年间佛教自阿富汗传入中国后,逐渐国内也兴起了“腊八粥”的风俗。喝腊八粥,一来纪念佛的成道,二来也祈求自己未来成佛的愿望,或者说希望得到佛的哀佑。我的母亲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每年的腊八粥总会按时熬就的。那时家里穷,无非用的是大米小米萝卜白菜之类。熬一大锅。弟兄姐姐好几个,吃的很香。母亲说腊八粥是团圆饭,全家人都应该吃。有年二哥不在家,母亲把粥盛一大碗珍藏起来,春节时哥哥回来了,母亲看着哥哥把粥吃了。母亲去世多年了,哥哥姐姐都相继成家,全家人再也没机会围着锅喝香喷喷的粥了。身处江南,这里家家户户都喝腊八粥。单位的食堂也给职工煮粥喝。明天早晨我端碗时候,碗里盛的不仅是古老的传统文化,而且也是久久怀恋渐行渐远的亲情。600字 高中 记叙文
-
腊八粥“好香啊。”农历腊八的早上,一起来,我就闻到了一股香味,匆匆穿好衣服,来到饭桌前。这时,一碗粥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正准备拿起筷子好好品尝一番,妈妈突然走过来笑笑说:“小馋猫,你知道这是什么粥吗?”我摇了摇头。“这个是腊八粥,每年农历腊八,人们都要吃腊八粥。”妈妈说着,拿起勺子了一点粥,吃了下去。“说起腊八粥的来历,那就悠久了。你想不想听?”我开心的笑了:“肯定啦,了解一下也好嘛。”妈妈念念有词的讲解着腊八粥的来历:“好了,我开始讲了: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发现,女童急忙跑回家寻找食物。可她家境贫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种的杂粮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几粒米。姑娘向来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她将每个粮袋子底下所剩无几的粮食搜罗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种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香喷喷的粥后,很快苏醒过来,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每到这一天,寺庙里的僧众将募化来的斋粮煮成稀饭,来供奉神佛,将佛粥供过之后,再分给穷人食用。后来,腊八粥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腊八粥作为民间的吉祥食品相互赠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从此,每年农历腊八,人们都要吃腊八粥了。”我用汤勺轻轻地在碗里的四周划了几下。然后,舀一勺放进嘴里,粥熬得烂烂的,不用嚼,很快融化了,嘴里还留有余香。喝下了这碗腊八粥,我的心就暖了起来。6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腊八粥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1979年2月3日凌晨900字 六年级 状物
-
腊八粥作文再过两天,就到了腊月初八。“腊八,腊八,冻死要花。”这是过去贫穷社会里一句流行语。既言隆冬之寒,又言乞丐穿衣之单,生命存亡之忧。小的时候,十分盼望这一天。因为这天早晨要吃香喷喷、甜蜜蜜的腊八粥,这是一年当中很难得的,至于“要饭的”、“乞丐”之类,在我们心里也会想到,但在我们心里停留的时间很短,因为总是认为“乞丐”离我们十分遥远。而我最先想到的却是邻居一个二十多岁被称为“拉巴”的人。这人走路总是一瘸一拐,拉巴拉巴的,俗称罗圈腿。我当时竟以为:他拉巴的原因是吃腊八饭吃得太多了的缘故。这当然是十分可笑的,因为“腊八”与“拉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典故和传说有关,腊八粥当然也不例外。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腊八粥的来历十分复杂,如果详细地说出“腊八粥”演变的来龙去脉将是很费事的,所以我们只好简而言之。所谓腊八粥是指古代君王作蜡祭时的祭品,而作蜡祭的目的是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蜡祭的祭品是用蔬果干物搅合煮熟成粥,祭祀的是八谷星、八农神(即农业的八个方面),又在农历的十二月八日,故称腊八粥。没想到一碗腊八粥会有这么丰富的含义,含有这么深刻的道理,可见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小的时候吃腊八粥时,除了想到天气的寒、乞丐的冷、眼下生活的不易,吸引我们的还有花生的香,红枣的甜,还有父母那疼爱的目光。一想到这些,就感到与父辈的生活比较起来,生活是十分幸福的。恍惚之间,感觉时间过得真快,生活变化也大,孩子已到了我们当初那个年龄。也许在他们的眼里,腊八粥只是新年到来之前摆到饭桌上的一道新鲜的、丰富的、好吃的饭菜,就像是为接踵而来的美食拉开的一道序幕,诸如“乞丐”、“祭祀”等太多的想法不可能太多,因为他们头脑中大多被扣人心弦的电视剧、铺天盖地的微信占据着,哪里还有容纳“老辈子”之事的空间?其实,在他们心里,应该为传统文化留有一席之地。因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都是靠绵延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着。腊八粥,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无非就是一道丰盛的饭菜,但在不同时期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从简简单单到丰富多彩,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凝聚着几代人的拼搏与心血。然而,这道看似普通饭菜的变化里却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缩影。900字 初中
-
喝腊八粥腊八古称“腊日”。从先秦时起腊日已被当作一个节日来过了,但当时腊日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直到南北朝时,腊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从此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并祈求丰收。在历史上,每年的腊日天子们都要向天祈福,并且大宰牲口,举办“腊”这种祭典,以求神灵、祖先保佑,取得来年丰收。“腊鼓鸣,春草生”是汉代流传的民谚,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腊日敲鼓驱疫,迎接新春的仪式和情景。而到了现在,过腊八马上让人想起来的一件事可能就是喝腊八粥了。腊八粥顾名思义,是要凑够八样的,红枣、花生、核桃仁等等不一而足,随心所欲。有些像平常喝的八宝粥。到了腊八前一天,家家的主妇就开始准备了,在街头巷尾碰巧见了,不妨站一会儿交流一下你是哪八样,我是哪八样。总有人忽然的惊叫一声:哦,我忘了!然后匆匆的忙活去了,其他人便站在当地大声笑起来。腊八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飘着浓浓的粥香,喝完了粥的小学生一直讨论到上课仍争执不休到底谁家的粥更好喝。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有很多种传说,其中以来源于佛教的说法较多,一说传为佛教徒仿牧女供养世尊乳糜之典故,而于腊月初八日用米及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一说农历十二月初八为佛诞日,诸大寺作法佛会,煮果品、五谷等物为粥,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馈赠信徒,以邀佛佑。其后,此风气渐传至民间,成为我国民间风俗之一。不过,我老家却有一个和这毫不相干的传说,倒也有趣。讲的是很久以前,一个非常不仔细(方言:其意为很奢侈)的富人整天花天酒地,一年一年的,花钱就象流水。这一年到了快过年的时候了,我想就是腊月初八日吧,才忽然发现所有的家产都已经花完了,甚至连吃的也没有了,饥饿之下只好把家里所有的装粮食的缸底儿给清了清,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刚好凑了八样,就熬了一锅粥,这锅粥真是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最终这个人还是饥饿而死。为警示后人,所以家家到了这一天都要熬腊八粥吃,以示珍惜粮食和财富之意,也有过日子要思量,别钻过头不顾屁股之意。小时候每年喝腊八粥母亲都会讲这个故事,然后说:“其实也就是快过年了,让人家儿都把缸底儿的剩粮食清清,打扫干净,利利索索的过个年。”母亲对什么事的分析总是一针见血的,我想也许真的是这个意思吧。那就让我们别忘了清清自己的粮食缸,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过个年吧。900字 高一 说明文
-
老屋怀想本来以为,一出生就生活在城市的我应该没有什么老屋情结的。可是,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脑中却自然浮现出那么一栋老屋。那是一栋地地道道的老屋。徽派的设计,极富对称美的厅堂,墙上挂着水墨画和太公亲手写的对联。木制的家具,木质的楼梯,楼上的房间是带着樟脑丸味的被子的味道,阳光从推开的木质窗户中斜照在地面,顺着光线可以看到扬起的灰尘。天井边有一口矮矮的小井,旁边恰到好处的点缀着几盆盆栽。门前的石头路总是潮湿湿的,一旁还布着葱郁的青苔,每次读到“苔痕上阶绿”我都会想到这里。不远处是不是还有农田我记不太清,不过我想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即便是有农田,也一定是秀美精致的。这可不就是我心目中地道的老屋。与其说是我的老屋,不如说是妈妈的。她从小生活在这里,而我却只来过这几次。这儿从前是太公太婆住的地方,自从太公过世后,太婆就被外公接到城里,所以自我记事以来,从来也没有见过他们在这栋老屋里生活。我记忆中第一次去老屋,竟是随着家人像参观文物建筑一样,怀着敬仰的心情,可是也与它疏远异常。后来,妈妈说我出生以后在这生活过一段日子,说了好多我与太婆的故事,可我却都没有印象了。而真正与老屋的亲近,也是在太婆过世那段日子。那是我印象中第二次去老屋,与第一次不同,堂中的八仙桌被推到墙角,房门都关得死死的,厅堂中央放着一个木制的棺材。那次,我在老屋里守了太婆几日。我看着她,太婆脸颊深深的皱纹,就像这木头的年轮,与这些柜啊,橱啊一样,都经历了近百的岁月。这老屋有她,就像个家了。我仿佛看到了太婆一手抱着我,一手冲开水的样子,淡淡的眉毛磕着我的脸蛋,乌黑的头发(她的头发一生都是乌黑的)整齐地束起;我仿佛看到太婆慢慢扶着楼梯走上二楼(她出生的时候还是清末因此裹了小脚)每一步都走得很认真。推开书房的门,太公创写的《郑长褆诗词书法集》静静地摆在书柜上,他的书法作品也挂满了整间屋子。我仿佛看到他专注得磨好墨,提笔写下:“但愿锲而能不舍,青云直上慰阿翁。”这是他在我舅舅被高校录取时写给他的。我又仿佛看到他就在这老屋里望着旭日,直感叹“远山迤逦如衔日,恰似双龙戏火珠。”原来这就是我太公,原来这老屋还有这等宁静的气质。一年一年,随着老屋,更随着这屋里长大的人,源远流长。那时还是土葬,妈妈牵着我的手,一路踏着湿漉漉的石头路,去到山顶。900字 六年级 叙事
-
怀想天空仓皇南飞的大雁不知又带走了谁的思念。天空仍然很蓝,不知是人们的爱点亮了天空,还是天空照亮了人们心中的爱。一个人的天空在这古老的东方大地上,生活着一位歌者,他用自己的爱筑起了一个舞台,用这个舞台的所得为那些失学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天空。丛飞,那个在与癌症作斗争的男子,捐出了自己的所有,却没有想到去治疗自己的不治之症。丛飞走了,带着自己对失学儿童的爱飞走了,飞向自己那片蔚蓝的天空。有人说:“丛飞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让每一个孩子的眼中都铺满灿烂的阳光。”但是,正是丛飞用自己的歌声唱出的那片天空,刺痛了我们的双眼,让慈善事业的大门逐渐开启。这是爱的天空。三个人的天空你能想象一个人从万丈悬崖跌落下来,是什么后果吗?是灭亡,还是幸存?几年前的那件缆车事故,至今让人历历在目。当一辆坐着享受天伦之乐的三口之家的缆车从缆绳上跌落的时候,只见四只手同时托起一个不大的身体,也同时托起了一个脆弱的幼小的生命,然而这两双手的主人却义无返顾地逝去了!这是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撑起的一片由血和肉组成的天空!有人曾说:“那件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天空显得异常恬静。让人看了有一种想家的冲动。”是的,当父母用自己的双手呵护着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一片永远也看不到风雨的天空,就在孩子们的头上铺展开来。这也是爱的天空。一群人的天空为什么这个古老国度的慈善指数总像一个不想长大的孩子?为什么人们总是在一张张充满中彩希望的“小纸片”上去关注福利事业?为什么人们总爱追问一个个富翁的资产,而不去关心富翁们对慈善事业的捐款?但是,青岛出现的那个爱心团体,却努力地改善着这一切。“微尘”,这个爱心团体见证了一张张不同的面孔,却有同一个名字——微尘!人们早已不去追究“微尘”到底是谁,他究竟捐了多少钱。因为,了解这个团体的人都成为了“微尘”的一员!“微尘”,寻觅不到却又随处可见,自认渺小却又成就伟大!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良心!看啊,远方慈善事业的天空,已露出了鱼肚白。这更是爱的天空。一个人的爱是渺小的,但是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是一群人呢?当人们的爱汇聚起来,天空就被人们的爱点亮,同时,这由爱点亮的天空,又指引着芸芸众生,去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爱。【评点】:此文以“叙”带“议”,情感深沉。作者精选三幅画面,灵犀共启,层层推进,将“爱的天空”拓展到了极致。在一篇高考作文中,如果用例超过两个,就应当学习此文的构思和技巧。900字 初三 书信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