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鼓楼1000字

宜春鼓楼

1000字 三年级 记叙文

建于南宋时期的宜春鼓楼,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地方天文台,它在中国天文史乃至世界天文史上都闪动着耀眼的光辉。

至今已保存近千年的宜春鼓楼,位于鼓楼路中段。南宋嘉定十二年年)由袁州知府滕强恕组织修建,鼓楼同时兼作府衙观测天象、候筹报时的瞭望楼,又称袁州谯楼。

该楼是幢卷拱式横跨南北街道的高台建筑,呈长方形,东西向,庑殿式,四坡顶,重檐,琉璃瓦,素面瓦当,抬梁式木构架,4柱一间,面阔5间,进深3间。高12.8米,面宽11.8米,南北长23.8米,占地面积约780平方米。跨街卷拱洞宽4.3米,内高5.6米,东西卷拱洞上分别有阴刻楷书“鼓楼” “余晖”四个字。楼南北两端有长19.5米,宽7.6米的观天台。

楼上制作有铜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漏箭、铁板鼓角等器具,并“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后来还补铸了唐代著名方士袁天罡研制的观天设备铜璇玑。

为了确定袁州谯楼的历史作用和科学价值,江西省科委于20世纪90年代初将此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并邀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南京大学天文系、北京天文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清华大学建筑系等单位的20多位中国天文学界、建筑学界的知名专家、教授举行鉴定会。与会学者一致结论为:袁州谯楼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集测时、守时、授时于一体的专门从事时间工作的地方天文台。它比现存的贴木儿帝国建造的天文台(现乌兹别克境内)要早两个世纪;比建于公元1276年的我国河南登封的观象台也要早五十多年。值得一提的是,此台楼柱24根合抱之木,均相向倾斜,东八柱与中八柱往东歪,西八柱往西歪,楼顶平正,近800年不倾覆,足见当年建筑技艺之高超。

中国天文学界、建筑学界的著名专家在《袁州谯楼——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时间工作天文台研究》的鉴定书上,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环顾当今世界,除了华夏文化系统,尚未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建的时间工作天文台早于袁州谯楼,故它的发现对我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宜春鼓楼曾先后多次重修,才使其独特的风采保留至今。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匾曰:迎曦楼。清康熙和乾隆年间重修楼西,新额曰:余晖。清同治年间最后一次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年和1984年,省文化部门拨出专款,整修如旧,接待游客年12月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景点。

经过全面修复,恢复明清格调的宜春鼓楼和一座颇具宜春地方特色的天文广场,不久将正式向市民开放,其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传统风貌与开放意识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延续着底蕴深厚的宜春文脉。

宝剑锋从磨砺出

35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河南省固始城关一小 四(3)董虎威

三姨:

您好!

您还记得我在练习小提琴吗?一眼我已练习三年了,我现在已学会慢揉弦 、快揉弦 、跳弓……,但我第一次拉小提琴的情景在我的脑海中深深地刻下了一笔。

第一次拉琴的时候我夹琴的姿势非常难看,琴头非常高,别人笑我在“射飞机”,拉出来的噪音非常大,聋子听了也会受不了,并且我拨弦的时候手指经常被划破,流过很多血。那时我郁闷极了,想当逃兵,有几天我没去练习。我在看古诗时无意中看到了这一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不经历点点的磨砺,怎会有宝剑的锋利;不经历刺骨的苦寒,怎会有梅花的芬香!于是我照常练习,坚持不懈,绝不气馁。我上过表演的舞台,失败过,也成功过。我现在已过六级了,能使我练到这一步全凭这句诗给我坚强的意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三姨,我希望您能快点回来听一下我的琴声,虽然还不美妙,但我会尽力,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敬祝

身体健康

董虎威

元月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三年级
记叙文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