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也识愁滋味1200字

少年也识愁滋味

1200字 高三 议论文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二十四岁时的处女作,作品取材于现实,凝聚了作者对德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形象地揭露了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反动。小说围绕着维特与绿蒂的爱情这条主线,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对德国当时的阶级与阶级、同一阶级中不同类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广泛地涉及到了政治、宗教、法律、道德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少年维特之烦恼》有强烈的感情,浓郁的诗意,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在信中,维特冷静地直接进行自我剖析。例如:“我的心时时地战栗着”“我把它当成病孩儿似的迁就”等等。通过这样的自由,我们可以知道主人公是何等的多愁善感,心高气傲;同时也预感到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这敏感而脆弱的心是难免破碎的。

文章中自然景物的描绘也异常成功。维特初到互尔海姆正值万物兴荣的五月,离开和再回来时已是落木萧萧的初秋,在他行将谢世时刻更到了雨雪交加的仲冬。这时序的更迭与自然界的变化,与主人公由欢欣而愁苦以至于绝望的心理发展过程极度吻合。还有荷马诗的意境和“莪相”的哀歌,也恰到好处地穿插在书中。“春风啊,你为何将我唤醒?……风暴就要来临,将我刮得枝叶飘零!……”“莪相”的这几句哀歌,由行将永别人世的维特念出来,不正是他自己凄怆心境和悲惨命运的写照吗?

为了使感情的描绘显得更为具体、生动,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他把整个社会比作一座“舞台”,人们为着自私的目的,纷纷粉墨登场,丑态百出地尽情表演。他写道:“我现在陷没在混乱的状态之中了!我的精神完全干枯了!……我就好像立在一个西洋镜之前!看见一些人儿马儿在我眼前回转,我常常问自己,是不是看花了眼睛。”丑恶的封建社会,确实好像一座使人眼花缭乱的“舞台”,上演着各种令人作呕的丑剧。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结构非常灵便,它以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用近百封信串了起来,这样,情节跳跃式的展开,省却了许多过渡性笔墨。

作品的剪裁也极为严格,经济。大到一个事件,一个场面,小到一个细节,一泉一石,都是为刻画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和阐明主题思想服务的。例如,书中六月二十六日的信只有一句感叹,一句诘问:“不错,我仅仅是个世间的飘泊者,仅仅是个来去匆匆的过客!可你们不也如此吗?”这一问一答,道出了维特的多少辛酸,宣泄了他对人世间的多少绝望!而联系着前边那封充溢着生气的长信来读,更表明维特一年来的变化有多么大啊!

《少年维特之烦恼》含蓄的行文更堪玩味。全书结尾写维特死后下葬的情形尤其深刻。“老人和他的儿子们走在维特的遗体后面,阿尔伯特没能来,绿蒂的性命令人担忧。几名艺人抬着维特的棺木,没有一个牧师来给他送葬。”寥寥数语,隐含着无数潜台词,我们读完禁不住会向自己提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把维特与来送葬以及没来送葬的各种人的关系都思考一遍,以致咀嚼回味全书的内容,直到悟出这几句似乎漫不经心地写出的话的深刻含义。这几句话“就像头敲击棺木似的“咚咚有声”,“歌德从此以后再不曾写出象这么沉重有力的句子”。

综上所述,维特不仅是时代的觉醒者,而且是社会的叛逆者,通过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言论行动,不仅述说了法国大革命前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怀抱的理想,揭示了这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且对妨碍它实现的社会进行了谴责和抗议。所有这些,使《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具有了鲜明而强烈的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巨大而积极的思想意义;加上其精到的艺术特色,时至今日,仍不失为一部世界名着。

少年书香放飞梦想

1000字 五年级 议论文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的我就开始接触一些关于国家、经济、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书籍,渐渐地把眼光投向了这奇幻而美妙的书的世界,在蒙昧之间慢慢读懂了它们,知晓其宏阔与伟大。

在浩繁的书海中,史书是我的最爱。

翻开史书,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一个个历史人物鲜活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在这些人物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革命家、外交家周恩来总理。他童年励志的故事,尤其让我难忘:

“你们是为什么读书呀?”先生问。

“为挣钱”“为父母”“为自己”……答案有许多,但先生却直摇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面容清瘦的孩子站起来果断地回答,字字铿锵。

先生满意地点了点头,鬓角间漾起了微笑。

这个孩子就是少年时代的周恩来总理。

孩童时代的我对那句话似懂非懂,如今如拨云见天日,重温那句话因知其义而倍感振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顾名思义,就是为祖国的兴盛与强大而读书,少年老成,心智远大,有理想有抱负,试问后来的同学少年中又有多少人也有如此的胸襟和理想?!

苦难塑造高贵的灵魂。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就是一个典范。

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就留学美国。勤奋努力的他很快在物理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功成名就后他没有忘记他到美留学的初衷:为了将学到的本领带回祖国,拯救灾难深重的母亲!他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去的。美国人极力挽留——顶尖的设备和实验室、天价的薪金、豪华的住房和优秀的助手,但这些优越的条件却未能禁锢住他那颗拳拳报国之心。他深情地遥望着大洋对岸、百废待兴的祖国——他很清楚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还很贫困,科学研究的资金更是捉襟见肘,但他仍然执意回国。他说:“在美国期间有几个人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我一美金都没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情做准备——因为我是中国人!”

美国海军部部长见劝留无效,恨得牙根痒痒,说:“一个钱学森抵得过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放他回中国!”

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钱学森胸间汹涌,一浪高过一浪,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它排山倒海般的气势,这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强大力量!历经坎坷的钱学森最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钱学森是好样的,他在万般困难中真正做到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感叹、震撼!

现在,我们是祖国的新一代,未来的中国等着我们去发展、去强盛、去傲立于世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起于地球,则中国雄起于地球!

年少的我合上史书,放飞我的梦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三
议论文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