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蒲公英700字

红色蒲公英

7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我又想起了红色蒲公英

纯真的灵儿

叼蛮的月如

永远嘻嘻哈哈的逍遥

似乎早已停在了这个夏天的某一刻

犹记得那夜的烟花

六人在星空下许下美好的梦想

许下十年后不见不散的誓言

从今而后他们各自寻梦

或许再没有齐聚的那天

但无论如何

我们都能看到

有梦在招手

“吃到老,玩到老

没想到我已经这么老”

诀别

从一个诺言开始

月如

这个刁蛮任性的林家大小姐

让人心疼 让人钦佩

她对逍遥只是默默

没有报答的奉献

终于在锁妖塔的那一眼

黑白的一眼 仿佛被抽空一般

那一眼

倾尽一瞬间的幸福 无悔和一生的落寞

飘零

悲凉的风景

阿七

他在教育每个人

教会他们懂得放下

但他只把别人的包袱接过来自己背

他或许忘了自己的悲伤

但却一直在别人的悲剧里留下自己的眼泪

终于

他也离开了去陪伴他最挚爱的表妹

他最放不下的那个人

不再寂寞

七步了

他一定回头看一眼这世界

因为这儿有他同样放不下的朋友

梦想和信念

什么是真实

灵儿的真实

是哭 是笑

是痛苦还是悲伤

就像只有在痛苦和绝望过后

这世界才会飘起红色蒲公英

一路上

我们都在学习着坚强

试着勇敢再勇敢一些

总是因为灵儿过于坚强而耿耿于怀

可是她那么坚强

甚至面带微笑在所有人都伤心时

一个人

要经历多少磨难

要承受多少痛苦

才能变得这么勇敢

到了最后

灵儿的最后一刻

当灵儿说[我们都是乡巴佬]的时候

我只是难过

脑中浮现的尽是

最名贵的青菜炒牛肉和粗糙的慢头

最后 只留下逍遥

我想 时间再退流一次

她们选择的还会是这条路

假如不是

这样真的完满吗

灵儿没有痛苦

月如没有快乐

又或者

真正的结果是

灵儿永远不懂幸福

月如永远不懂悲伤

也许

真正的完满不是无忧无虑,平平安安

而是体验

是成长

是受伤

所以

当她离开的时候

记得告诉他

你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你

在你实现梦想的时候

也记得告诉你的朋友们

你的青春已经结果

当红色蒲公英再次飘起的时候

我今天才明白

阅读

1200字以上 初一 抒情散文

阅读是件让人快乐,又让人绝望的事。有太多的书要读。而时间却那么有限。正因如此,年初,我郑重其事地制定了一个阅读计划:一年内,起码要读60本书。连单子都开好了。其中有沈苇的《柔巴依:塔楼上的晨光》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年6月版)、韩瑞祥选编的《巴赫曼作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版)、艾柯的《开放的作品》(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版)。对了,还有兰德的《源泉》(重庆出版社2005年11月版),那本厚厚的书,摆在我的书架上,像诱惑,又像挑战,让我多少次暗下决心:一定要早日将它啃完。

年底逼近,如同以往,我的阅读计划再度偏离了方向。是懒惰?是忙碌?还是难以静下心来?这些原因兴许都有。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阅读本身。确切地说,阅读扰乱了我的阅读计划。

想想,这也情有可原。比如,面对波德莱尔的《现代生活的画家》,你又怎么能一心照顾计划而将它搁置一旁?那是浙江文艺出版社“视觉读本”中的一种,今年一月刚刚推出。一本小巧玲珑的书,光外观就让人喜欢。再看内容,更会爱不释手。正是春节。人们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刻,我躲在书房,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精致的书。享受波德莱尔的奇特思想。享受贡斯当丹·居伊的美妙画作。更享受郭宏安先生的精道译介。关于美,波德莱尔说:“构成美的一种成分是永恒的、不变的,其多少极难加以确定;另一种成分是相对的、暂时的,可以说它是时代、风尚、道德、情欲,或是其中一种,或是兼容并蓄。它像是神糕有趣的、引人的、开胃的表皮,没有它,第一种成分将是不能消化和不能品评的,将不能为人性所接受和吸收。”时隔一百多年,读这段话,依然能感到它俏皮中深邃的意味。我向来以为,理想的翻译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之上。中译本《现代生活的画家》堪称一个典范。宏安先生的译序体现出了一个译者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水准。“在法国,波德莱尔是第一个对现代性有着深刻体验并加以描述的人,因此他成为后人论述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的参照。他所提出的现代性就是‘从流行的东西中提取出它可能包含着的在历史中富有诗意的东西,从过渡中抽出永恒’、‘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任何一个在群众中感到厌烦的人,都是一个傻瓜’等等观点,暗含着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着延续与对立的辨证关系,洋溢着对现代性乃至现代化的一种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清醒的批判精神,至今仍对我们有启发意义。”这就是深刻理解和研究之后的提炼。如此准确的提炼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贴近波德莱尔。

专业的缘故,我禁不住被阿尔巴尼亚小说家卡达莱的《破碎的四月》(重庆出版社2007年1月版,孙淑慧译)所吸引。这部小说篇幅不长,人物不多,时间跨度也就一个月,却有着相当的力度和深度。年轻的乔戈,复仇之后,便踏上了死亡之路,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剩下了一个月。一颗致命的子弹时刻都会瞄准他。这是血仇的子弹,是世代传统的子弹,是国家机制的子弹,也是人类自身性格的子弹。残酷和生机均由此而生。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特征和悲剧性也在此显露。这是个高度集中和凝聚的故事,紧张到了极致,你不得不始终屏着呼吸,始终一眼不眨地追随着主人公的身影。因为,子弹随时都有可能射出,故事随时都有可能戛然而止。这样的故事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点,让你深入到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和一段历史的最深处。欲罢不能,读过《破碎的四月》,索性又一鼓作气,读完了卡达莱的另外两部小说《亡军的将领》和《梦幻宫殿》。这时,我发现,通过一个点,几条线索,不多几个人物,深入到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最深处,是卡达莱小说特有的艺术。一段时间,我又将目光投向了我的那些乡亲:朱文颖,荆歌和车前子。

我读书向来慢。读朱文颖,似乎更慢了。是有意的慢,就想久久沉浸在一种享受之中。那种语调,那种氛围,那种节奏,那种叙述的方式,都十分合乎我的口味。文字充满了灵气和韵致。氛围又是极特别的。常常,像有一阵雾,浓与淡都在意图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似有似无。我惊讶于她营造氛围的能力。叙述又灵巧,变幻,含蓄,散发着现代气息。每个故事都讲得那么好看,耐看。意味总体上来说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的。几乎在每篇小说中,她都要撕破和打碎一些东西。这让她的写作本质上具有一种“残酷的色彩”。但我又不想据此称她为“悲观主义作家”。这其实不是悲观不悲观的问题。而是一种洞穿。对世界和人生的“看透”。一种相对的看透。洞穿,看透,有时反倒能变成一种潇洒和自由。朱文颖的文字让我相信了这一点。小说集《龙华的桃花》中的十几个小说,各种人物,各种背景都有,作者都把握得那么娴熟。其中的几篇古意小说写得美极了,诗意,忧伤,贴着人的身心。

荆歌完全是另一种面貌。与其说读荆歌,还不如说听荆歌。听荆歌娓娓地讲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与他的姿态有关:随意,自然,坦率,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仿佛同你面对着面。去年有几个月,我在家疗伤。时间变得单调而又缓慢。这时,捧起荆歌的小说,竟不舍得放下。许久没有读到如此有趣的小说了。后来,在不少场合,我总是乐此不疲地对人讲述荆歌的小说。尤其是那篇《滑脱》。那真是个天才的构思。我说过,荆歌小说中的那股“坏”劲儿恰恰是他最最天才的地方。那“坏”意味着幽默,夸张,变形,变幻,意味着想象力的游戏,意味着对小说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独特理解。语言是贴着时代和生活的,尤其是对那些习惯性语言的重新运用,有调侃和解构的意图。由于观念的先进,作品又绝对是现代的,甚至后现代的。这些都让他的小说有了无边的可能性。读他的小说,总会笑,有时简直笑死了。但也有些篇什,让你想哭。许多意味都在笑和哭之后了。荆歌太会讲故事了,不,应该说,太会把玩故事了。而这是需要智慧的。车前子写诗,写评论,写随笔,还画画。一个全面发展的才子。任何时刻,读他的文字,读他的画,都能觉出特别的味道。疼痛的时刻,读读车前子。他能用一个接一个惊奇让你忘了疼痛。没错,一个接一个惊奇,既是语言的,也是思想的;既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向的;既是南方的,也是北方的;既是中国的,也是外国的;既是方的,也是圆的……因此,我确信,车前子就是一种草药,有疗伤的作用。欢乐的时刻,也读读车前子。他能用一个接一个游戏添加你的欢乐。别小看游戏。游戏是需要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的。游戏就是想象和创造,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阅读车前子,你也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否则,你跟不上他的速度。你甚至还要有一定的姿态,一定的心境,一定的体魄,一定的力气,才能加入他的游戏。无边无际的游戏。规则随时都会被打破,或者根本就没有规则。彻底的放松。彻底的没有拘束。毁坏,再建设;解构,再建构。或者干脆开辟出一块空地。空地多好,有空地你什么都有了。彻底的自由。这就是天才。你不能和天才说什么规则,你只能接受他的一片天地。

大地上摆满了蛋+一根羽毛在飞+而一根羽毛在飞+当大地上摆满了蛋+而另一根羽毛在飞+即使大地上并没有蛋+一根羽毛还是会飞+而一根羽毛在飞+大地上摆满了蛋……

这就是车前子。用各种腔调、各种节奏、各种色彩和温度来读读车前子,你兴许会读出各种的滋味和意味。有时,读着读着,我忽然觉得,车前子是那么的忧伤。

不可否认,阅读乡亲,能给我带来格外亲切的感觉。已不仅仅是阅读的需要,而是某种内在的呼唤。

进入秋季,《河畔小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9月版)犹如金黄的宿命,成为我最重要的读物。阅读《河畔小城》,于我,还有另一种意义。那既是对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致敬,也是对中国翻译家杨乐云、刘星灿和万世荣三位前辈的致敬。三位前辈都已年逾古稀,却不断捧出一部又一部译作,让我们走近一位又一位捷克作家。近几年,捷克文学在中国的流行主要是他们不懈劳作的结果。克里玛,赛弗尔特,霍朗,聂鲁达,恰佩克,赫拉巴尔,这都是些捷克文学中闪光的名字。

仔细盘点,这一年,计划内的书没读几本,计划外的书倒是读了一些。实际上,这种随意的阅读更得我心。或许,这就是英国作家卡内蒂所称赞的“混乱的阅读”。或许,这才是我所必要的阅读。

阅读是件让人快乐,又让人绝望的事。有太多的书要读。而时间却那么有限。正因如此,年初,我郑重其事地制定了一个阅读计划:一年内,起码要读60本书。连单子都开好了。其中有沈苇的《柔巴依:塔楼上的晨光》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年6月版)、韩瑞祥选编的《巴赫曼作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版)、艾柯的《开放的作品》(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版)。对了,还有兰德的《源泉》(重庆出版社2005年11月版),那本厚厚的书,摆在我的书架上,像诱惑,又像挑战,让我多少次暗下决心:一定要早日将它啃完。

年底逼近,如同以往,我的阅读计划再度偏离了方向。是懒惰?是忙碌?还是难以静下心来?这些原因兴许都有。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阅读本身。确切地说,阅读扰乱了我的阅读计划。

想想,这也情有可原。比如,面对波德莱尔的《现代生活的画家》,你又怎么能一心照顾计划而将它搁置一旁?那是浙江文艺出版社“视觉读本”中的一种,今年一月刚刚推出。一本小巧玲珑的书,光外观就让人喜欢。再看内容,更会爱不释手。正是春节。人们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刻,我躲在书房,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精致的书。享受波德莱尔的奇特思想。享受贡斯当丹·居伊的美妙画作。更享受郭宏安先生的精道译介。关于美,波德莱尔说:“构成美的一种成分是永恒的、不变的,其多少极难加以确定;另一种成分是相对的、暂时的,可以说它是时代、风尚、道德、情欲,或是其中一种,或是兼容并蓄。它像是神糕有趣的、引人的、开胃的表皮,没有它,第一种成分将是不能消化和不能品评的,将不能为人性所接受和吸收。”时隔一百多年,读这段话,依然能感到它俏皮中深邃的意味。我向来以为,理想的翻译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之上。中译本《现代生活的画家》堪称一个典范。宏安先生的译序体现出了一个译者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水准。“在法国,波德莱尔是第一个对现代性有着深刻体验并加以描述的人,因此他成为后人论述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的参照。他所提出的现代性就是‘从流行的东西中提取出它可能包含着的在历史中富有诗意的东西,从过渡中抽出永恒’、‘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任何一个在群众中感到厌烦的人,都是一个傻瓜’等等观点,暗含着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着延续与对立的辨证关系,洋溢着对现代性乃至现代化的一种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清醒的批判精神,至今仍对我们有启发意义。”这就是深刻理解和研究之后的提炼。如此准确的提炼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贴近波德莱尔。

专业的缘故,我禁不住被阿尔巴尼亚小说家卡达莱的《破碎的四月》(重庆出版社2007年1月版,孙淑慧译)所吸引。这部小说篇幅不长,人物不多,时间跨度也就一个月,却有着相当的力度和深度。年轻的乔戈,复仇之后,便踏上了死亡之路,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剩下了一个月。一颗致命的子弹时刻都会瞄准他。这是血仇的子弹,是世代传统的子弹,是国家机制的子弹,也是人类自身性格的子弹。残酷和生机均由此而生。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特征和悲剧性也在此显露。这是个高度集中和凝聚的故事,紧张到了极致,你不得不始终屏着呼吸,始终一眼不眨地追随着主人公的身影。因为,子弹随时都有可能射出,故事随时都有可能戛然而止。这样的故事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点,让你深入到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和一段历史的最深处。欲罢不能,读过《破碎的四月》,索性又一鼓作气,读完了卡达莱的另外两部小说《亡军的将领》和《梦幻宫殿》。这时,我发现,通过一个点,几条线索,不多几个人物,深入到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最深处,是卡达莱小说特有的艺术。一段时间,我又将目光投向了我的那些乡亲:朱文颖,荆歌和车前子。

我读书向来慢。读朱文颖,似乎更慢了。是有意的慢,就想久久沉浸在一种享受之中。那种语调,那种氛围,那种节奏,那种叙述的方式,都十分合乎我的口味。文字充满了灵气和韵致。氛围又是极特别的。常常,像有一阵雾,浓与淡都在意图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似有似无。我惊讶于她营造氛围的能力。叙述又灵巧,变幻,含蓄,散发着现代气息。每个故事都讲得那么好看,耐看。意味总体上来说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的。几乎在每篇小说中,她都要撕破和打碎一些东西。这让她的写作本质上具有一种“残酷的色彩”。但我又不想据此称她为“悲观主义作家”。这其实不是悲观不悲观的问题。而是一种洞穿。对世界和人生的“看透”。一种相对的看透。洞穿,看透,有时反倒能变成一种潇洒和自由。朱文颖的文字让我相信了这一点。小说集《龙华的桃花》中的十几个小说,各种人物,各种背景都有,作者都把握得那么娴熟。其中的几篇古意小说写得美极了,诗意,忧伤,贴着人的身心。

荆歌完全是另一种面貌。与其说读荆歌,还不如说听荆歌。听荆歌娓娓地讲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与他的姿态有关:随意,自然,坦率,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仿佛同你面对着面。去年有几个月,我在家疗伤。时间变得单调而又缓慢。这时,捧起荆歌的小说,竟不舍得放下。许久没有读到如此有趣的小说了。后来,在不少场合,我总是乐此不疲地对人讲述荆歌的小说。尤其是那篇《滑脱》。那真是个天才的构思。我说过,荆歌小说中的那股“坏”劲儿恰恰是他最最天才的地方。那“坏”意味着幽默,夸张,变形,变幻,意味着想象力的游戏,意味着对小说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独特理解。语言是贴着时代和生活的,尤其是对那些习惯性语言的重新运用,有调侃和解构的意图。由于观念的先进,作品又绝对是现代的,甚至后现代的。这些都让他的小说有了无边的可能性。读他的小说,总会笑,有时简直笑死了。但也有些篇什,让你想哭。许多意味都在笑和哭之后了。荆歌太会讲故事了,不,应该说,太会把玩故事了。而这是需要智慧的。车前子写诗,写评论,写随笔,还画画。一个全面发展的才子。任何时刻,读他的文字,读他的画,都能觉出特别的味道。疼痛的时刻,读读车前子。他能用一个接一个惊奇让你忘了疼痛。没错,一个接一个惊奇,既是语言的,也是思想的;既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向的;既是南方的,也是北方的;既是中国的,也是外国的;既是方的,也是圆的……因此,我确信,车前子就是一种草药,有疗伤的作用。欢乐的时刻,也读读车前子。他能用一个接一个游戏添加你的欢乐。别小看游戏。游戏是需要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的。游戏就是想象和创造,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阅读车前子,你也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否则,你跟不上他的速度。你甚至还要有一定的姿态,一定的心境,一定的体魄,一定的力气,才能加入他的游戏。无边无际的游戏。规则随时都会被打破,或者根本就没有规则。彻底的放松。彻底的没有拘束。毁坏,再建设;解构,再建构。或者干脆开辟出一块空地。空地多好,有空地你什么都有了。彻底的自由。这就是天才。你不能和天才说什么规则,你只能接受他的一片天地。

大地上摆满了蛋+一根羽毛在飞+而一根羽毛在飞+当大地上摆满了蛋+而另一根羽毛在飞+即使大地上并没有蛋+一根羽毛还是会飞+而一根羽毛在飞+大地上摆满了蛋……

这就是车前子。用各种腔调、各种节奏、各种色彩和温度来读读车前子,你兴许会读出各种的滋味和意味。有时,读着读着,我忽然觉得,车前子是那么的忧伤。

不可否认,阅读乡亲,能给我带来格外亲切的感觉。已不仅仅是阅读的需要,而是某种内在的呼唤。

进入秋季,《河畔小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9月版)犹如金黄的宿命,成为我最重要的读物。阅读《河畔小城》,于我,还有另一种意义。那既是对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致敬,也是对中国翻译家杨乐云、刘星灿和万世荣三位前辈的致敬。三位前辈都已年逾古稀,却不断捧出一部又一部译作,让我们走近一位又一位捷克作家。近几年,捷克文学在中国的流行主要是他们不懈劳作的结果。克里玛,赛弗尔特,霍朗,聂鲁达,恰佩克,赫拉巴尔,这都是些捷克文学中闪光的名字。

阅读是件让人快乐,又让人绝望的事。有太多的书要读。而时间却那么有限。正因如此,年初,我郑重其事地制定了一个阅读计划:一年内,起码要读60本书。连单子都开好了。其中有沈苇的《柔巴依:塔楼上的晨光》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年6月版)、韩瑞祥选编的《巴赫曼作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荆歌的小说。尤其是那篇《滑脱》。那真是个天才的构思。我说过,荆歌小说中的那股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抒情散文
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