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声喑哑750字

雨声喑哑

750字 高三

王开岭言:“这是一个心灵服从感官的时代。”意指现代人在纸醉金迷的浸泡下的麻痹状态,失去了对心灵的、对自然的渴求。《古典之殇》一书,深切痛悼现代人灵魂对自然的麻木。

是啊,我们早已屏蔽了雨打芭蕉的天籁,无视了烟雨画桥的景致,抛掷了雨中嬉戏的意趣,驰骋于纸醉金迷的声利之场和永无止境的欲望渊薮,失去了对下雨乃至其他自然现象的惊喜,却不知这些被遗弃的才弥足珍贵!那是一种对自然的亲近,对灵魂生活的渴求。

下雨了,又要打伞,鞋子又要弄湿了,这是厌烦;下雨了,快用滤镜拍张照片发在朋友圈无病呻吟一下,这是矫情……这些都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

于是,“雨声”彻底喑哑。而我们身处“雨声喑哑”之中而不自知。

纵览诗词长卷,歌咏自然风物的诗篇巨浪般汹涌而至。“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意境让多少骚人墨客魂牵梦萦;李白踏山川、遍江海,走一程,咏一程;涨潮的《幽梦影》几将自然之趣尽数揽入其中……自然风物永远是文人骚客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亦可供其寄情山水、使其心灵得到安置;催使他们回归自然,洗去内心的尘垢,留得满腔清气与怡然。而最重要的是,人与自然至此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融与和谐。而这些是人类本该的生存状态。

如今的心灵麻木与钝化,确是生态遭破坏与摧残的根本诱因。失去了对大自然灵敏的察觉、衷心的热爱与敬畏,失去了对雨惊喜的能力,造成了对自然的无视甚至肆意的利用、破坏,只是将自然当做牟利的工具。甚至那些披着回归自然的光鲜外衣的旅游业,也只是为了榨干自然的利润,而成为破坏自然的元凶。

不仅如此,现代人的迷茫无措、空虚寂寞、蝇营狗苟、唯利是图亦是由我们对自然与灵魂的无视引起的。

不如像李渔所言“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净且停停”,静下心来,抛却贪欲,聆听天籁,饱览“造物者之无尽藏”。为下雨惊喜,为落红悲慨,满足对自然、对心灵的渴求。

擦亮心灵、切莫让雨声喑哑。

天平山游记

650字 初二

不了解范仲淹,何以能感受到天平山的精魂?信步“先忧后乐”坊下,几笔苍劲有力的大字镌刻在了上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虽然不生活在北宋,但范仲淹刚正不阿的形象和他的灵魂仿佛就凝聚在这几个大字中。

不到忠烈庙,何以能说了解范仲淹?宋徽宗钦赐的“忠烈”便是对这位忧国忧民的臣子最高的褒奖。跨门而入,才子唐伯虎亲手栽下的的罗汉松直插云霄,墙的高度早已无法遮挡其饱经风霜的枝干,反倒是这松树如一位修行的罗汉俯视着着这一方院廊,教化着奔走不止的游客,此处有高洁之士值得仰望。往里走,鱼池,三太师庙依次映入眼帘。

忠烈庙的尽头,就是天平山真正的入口,沿着整修一平的道路向上爬,坡度较大,不多时便只有参差不齐的台阶可走了。

我们不断地爬高,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往远处的高山望去,却是云雾浓稠,爬着爬着就感觉山风渐凉。也许是我们性子急,越来越想马上到达山顶,步子随着急切的心情慢慢变快,背上、颊上也滚出了汗水。途中所见的每一块山石都姿态各异,几乎找不到两块完全一样的石头。刀劈斧凿的棱角早已在风霜雨雪的摩挲下日渐光滑,少了几分凌厉,但那倔强挺立的姿态却不断提醒着人们,“青山有幸埋忠骨”,长眠此地的有中华历史长河中正直不阿的脊梁。

经石屋登山顶远眺,大大小小的村庄星罗棋布,排列整齐有序,薄薄的云雾盖在村庄之上,使我感觉自己宛如仙人。

下山时卧龙石、仙人洞等大大小小的山石使我注目和赞叹,山路上参差不齐的树木的树叶仿佛能揉出浓汁,而范文正公的浩然之气更令我感佩于心。天平不平,目之所及,方寸之间,俯仰之下,皆有美点可赏。如有机会,我定当再访天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