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学问—几何学
何其润是我的死党,有好东西总是会与我分享,今天又借了我一本《幻想数学大战》,那可是我最爱看的书之一!那一册叫神秘的学问——几何学。咦,几何学是什么,好像很好玩的样子!我谢过他,便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那本书了。看完之后,我对几何学越来越感兴趣了。我上电脑查了一下资料,只见屏幕白光一闪,一大群解释“几何”意思的字蹦蹦跳跳地出场了,经过认真地阅读和理解,我明白了:原来几何学是研究各种形状的数学,简称为几何。其实在古代,这门学科并不叫“几何”,而是叫作“形学”,我想形学的意思就是研究各种形状的学问吧!资料中还提到:“几何”两个字,在中文里原先也不是一个数学学科名词,而是表示“多少”的意思。比如曹操那首着名的《短歌行》里面有这么两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里的“几何”就是多少的意思哦!
于是我又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几何是表示多少的意思,那么是谁首先把“几何”这个词用来称呼研究形状的学问的呢?于是我又去请教百度,“百度先生”真不愧是万事通啊!很快就给了我答案:就是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答案还详细地说明了几何这个数学名词的由来:原来几何这个词,最早来自于希腊语“γεωμετρ?α”,由“γ?α”(土地)和“μετρε?ν”(测量)两个词合成而来,指土地的测量,也就是测量土地的技术,后来拉丁语化把它合为一个词,就是“geometria”,而中文中的“几何”这个词,最早是在明朝利玛窦、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中由徐光启所创,后面的人就一直沿用这个名称。啊哈!我又学到了一些知识!
在阅读《幻想数学大战》的过程中,我还经常缠着老爸问几何学的有关知识。有一次,老爸告诉我:有一种精神叫‘几何学精神’,你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要运用这种精神!我问老爸什么叫几何学精神,老爸说问百度。我只好又去请教百度先生。百度先生给我的答案是这样的:“几何学精神”是指几何学代表的逻辑推论方式,与之相对的便是“敏感性精神”,则是指心灵的直觉或敏感,或者称为“直觉的精神”。看完之后,我猛然想到算圆形的面积时就得发挥这种精神,算时得有逻辑,才能得出答案的正确!难怪老爸说:“你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要运用这种精神!”
我还发现,几何学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作用呢!比如:汽车的轮子是圆形的,这样转起来又快又平稳。比如:房子的顶是三角形的,这样结构很牢固,并且可以防雨,非常科学。再比如:伸缩门是许多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因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可以很自如地进行拉伸,带动伸缩门移动……
哇!原来学几何不仅对我有很大的锻炼作用,并且在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得上,真是不学不知道,越学越奇妙!我以后一定要努力把所有的几何知识,不!全世界的知识都学好!
四年级:黄博
有趣的实践活动
2005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天气:晴
在天高云淡,阳光明媚的星期四里,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我们六年级去的便是——唐家的珍珠乐园。我们乘着大巴来到了珍珠乐园。
一进大门,我们小组便先来到了快速滑行车。我想:“这看起来也不是很恐怖,XXX也去了,那我还怕什么。”我放下书包,便和XXX去排队。等了好几班才轮到我们。我们跑上去,争先恐后地找位置。当我坐上去时,已经后悔了。还没开始,我就紧紧地抓着前面,汗都挤出来了。前面地叫道:“开始了,开始了。”刚开始还很慢地驶上去,驶到最高的时候,前面地叫道:“下去啦!下去啦!”我也很怕,微微地闭上眼睛。瞬间,车快速地往下滑。我不敢睁开眼睛,尖叫着:“惨啦!我好害怕。”我的心似乎要飞出来了,眼睛也挤出来了。可是,只见XXX说道:“一点都不好玩,一点都不刺激,我要去投诉。”我无奈地笑了,我都急得哭了,而她却无所谓地说道。当时,我心里想着:快点下去啦!我都快不行了。”就在我想着时,我进入了山洞,四周黑黑的,车又往下滑了,我的身子似乎飘了起来心也蹦出来了。眼看终点快到了,我的心放了下来,檫了檫眼睛,回想起刚才那一刻,真让我感到心惊胆寒。
我下了车,又去寻找新的游戏。这时,我看见了“森林老鼠”,我和XXX坐在一起,心想:这看起来不是很恐怖,不用很害怕吧!”
刚开始,还不是很恐怖,可是到了急弯的时候,似乎快要掉下去了,我以为车已经失灵了便害怕地抓着XXX,可是快要掉下时车又向右边我这才安心了。车又……
玩完森林老鼠,我又奔向鬼屋。
我想XXX最大胆,就拉着方晓霞的书包。一进去,什么也看不见,伸手不见五指。我使劲地抓着XXX的书包,可是方晓霞似乎比我更害怕也哇哇大叫。本来应该到了出口了,可是方晓霞又不出去,便往回走,我想:“这次惨了,我找不到出口”就在我紧张的时候,救星来了,已经出去了的XXX又回来救我们了,我拉着XXX的书包走出了鬼屋。
我又玩了小世界,变形单车,大风车……
下午一点50分,我们恋恋不舍地坐上了大巴,跟珍珠乐园告别了。回想起刚才玩的游戏,我不仅感到刺激又感到有趣。
相关推荐
-
学问(2)有知识的人多数情况往往是一个能成就大事?的人。当今社会,知识往往是一个生存之道,有知识者会目光远见,把握成功;缺乏知识者往往只能观其近利。因此,知识能在你攀登人生高峰中助一臂之力。或许会有人问,知识真的有用吗?回望华夏五千年历史,沧海桑田,改朝换代,有多少因知识改变人的人。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小时家境贫寒,不得已在杂货店当学徒,但他不屈于当下,而是发愤图强,每晚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以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让世界震惊。此刻,明朝的墙,清朝的庙,还有那五千年的繁盛与辉煌,都在这混浊的分不清天与地的世界中晃动,逐渐消逝。有充分知识的人对某种事物的认知方面也有不同,有知识的人往往能近观其劣势,远观其优势,对于突发事件能有妥善的快速处理;而缺少知识的人往往只能观其优势,目光短浅。因为陈景润的刻苦用功,使自己的知识饱满丰富,所以才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攀登上了人生的高峰。看着一个个眼神呆滞,奋笔疾书的学生甚是自豪。曾有圣人孔子的一个学生救起一个落水的小孩,他接受了小孩父亲的谢礼,众人都批评他帮人有目的,而孔子却表扬了他;另一个学生赎救了一个鲁国的奴隶,没有向政府报账,众人都夸奖他,但孔子却批评了他。孔子认为,接受了谢礼的那个学生。虽然短期会被骂,但长期能鼓励更多人主动帮助;另一个学生虽短期内会受到赞扬,但长期会使人不敢轻易去帮助。相反,缺乏知识的人往往会目光短浅,有可能只会只顾眼前的利益。中国古代有一个叫仲永的人,从小天资聪颖,但父亲缺少教育方面的知识,不懂得如何将天赋发展下去,只懂得炫耀和赚钱,最终中勇从一个天才沦落为一个普通人。650字 四年级 说明文
-
干冰的学问这个周末,老师布置了制作干冰的作业。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向科学的道路,探索知识,做创新小达人。我不知道干冰怎么做,就上网查了一下。原来它是用二氧化碳做成的。我先买了一个装液体的二氧化碳瓶钢瓶,再把它放入冰箱冰冻一小时之后,拿出来,打开瓶盖,就发现瓶子里面有白色的气体冒出来,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它就是——干冰。我很高兴,因为我试验做成功了!做好了实验后,我有点疑惑:干冰是怎么形成的呢?干冰在哪里用呢?等等。然后我带着疑问,依然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电脑。资料上说。干冰的英文是Dryice,干冰是CO2的液态存在形式,CO2常态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自然存在于空气中,虽然CO2在空气中的含量相对而言很小,但它却是我们所认识到的最重要的气体之一。干冰极易挥发,升华为无毒、无味的,比固体面积大1000倍的气体二氧化碳,所以干冰不能储存于密封性能好、体积较小的容器中,很容易暴炸。要让干冰放在空气流通好的地方,让干冰挥发产生的气体释放出去,这样才安全。怎么样,很有趣吧?大家都亲自动手吧!试验成功了!科学只有自己去做,才有它的意义,也只有实验过,才能成功!450字 四年级
-
吃的学问在生活中,“吃”是多么普通的字眼啊!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对于我们小孩来说,更是喜欢不过了,总是念念不忘。记得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和一群小伙伴走在放学的路上,忽然,听到远处飘来一阵小贩的吆喝声:“卖羊肉串啦,香喷喷的羊肉串啊!……”我们这群人,不知不觉,就被这声音给吸引过去了。来到摊位旁,羊肉串的香味直往鼻孔里钻。看到滋滋作响的羊肉串从油锅里捞出,口水就情不自禁地往肚里咽,真想马上塞到嘴里咽到肚中。刚想把兜里的钱递给小贩,我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胖妞的形象:双下巴,水桶腰,走起路来摇呀摇。不由得一阵冷颤,想起了妈妈每天唠叨的话:“少吃油炸食品,容易发胖。而且这个油不知被炸过多少次,对身体有害处。”唉,算了吧,不能因为一时嘴馋,就不顾身体,还是远离这些摊位比较好。现在,经过学校的教育,我对“吃”这个字理解得更深了。我懂得了要多吃水果和蔬菜,因为水果中含有许多维生素,对身体有好处,尽量少吃油炸食品和其它零食,不要偏食……哇,饮食还真是讲究,我应该多学习学习,让自己有一个健康、强健的身体。450字 四年级
-
睡觉的学问睡觉,相信每一个人都熟悉这个词。人的一生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觉。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活到75岁,大约25年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由此可见,睡觉的好坏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按时睡觉,不要通宵看电视或玩电脑,占用了睡觉时间,这样不仅损坏眼睛,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健康。睡觉实际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性休息。它能使身体得到充分的能量补充,使人获得新的精力和体力,,还能使人体在活动时积蓄的废物继续分解排泄。经过睡眠,大脑消除了疲劳,身体恢复了能量储备,人就会感到精力充沛,身心愉快。这就是睡觉的好处。怎样才能睡好觉呢?首先应有良好的睡姿,正确的睡觉姿势应该向右侧卧为好,千万不要趴着睡。另外,不应该把头蒙在被子里睡,这样被子外面的新鲜空气流不进被窝中来,造成吸入的氧气越来越少,被窝中积蓄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长时间吸入这样的污浊空气肯定对声体各个器官造成危害。所以最好不要蒙头睡觉。觉一定要睡好,但不能多睡,睡多了,不就成小猪了吗?400字 四年级 探究考察
-
扫地的学问因为每个星期天是我们家的清洁日,所以我们一起来分配任务,爸爸负责洗衣服,妈妈负责拖地,剩下扫地,就由我来完成吧。我们开始各就各位,我右手拿着扫把,左手拿着垃圾铲,妈妈看到了说,这小妞还像模像样的。我一扫,“刷刷刷”地扫了很多垃圾。可我感觉腰酸背痛,“啊!原来扫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我说完后,灰尘都迎面而上,把我变成一只大花猫,气死我了。妈妈看到我这个狼狈的样子,就说:“你这个笨蛋,扫地也是有学问呀?”我疑惑地问:“是吗?”妈妈回答:“应该先用扫把沾点水,然后再把四个角落的垃圾扫在一起,你试试,看能不能扫干净。”我听了还很不耐烦的样子,心想扫地还有那么多讲究?我半信半疑的按照妈妈说的方法去扫,结果我真的把地板扫得一干二净,一尘不留。通过这一次的清洁,我发现原来扫地也是一门学问。300字 四年级
-
学问公元2014年4月25日,Y与D成立了在师数学工作室。他们俩都是有很多学问的人。但是,他们的风格却迥乎不同。D,十分严谨甚至拘谨的一个人。他关注每个细节,每个细微的东西他都要算到底。而Y则不同,他通常不拘小节,思想则天马行空,会冒出各种各样奇怪的方法。这天,他们正彼此争论着谁的学问多,一道题目摆在了他们跟前,要求解答。于是,他们约定:谁先解出,谁就获胜。这是道举世难题,但Y瞄了几眼,就有了思路。开始写了起来,D则不紧不慢,一步一步地推导。一个月过去了,Y已经要完工了,可D才完成四分之一。两个月过去了,Y丧失信心,放弃计算。而D已经完工。终于,D打败Y。结局似乎表明了一个道理:细节决定成败。但事实的发展却不像这样。不久,Y积郁成疾,不久将离开人世,也不可能再思考了。于是,大师数学工作室由D承担。此时的D,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但是,每每有难题、怪题来让他解决时,他却没有新方法,只会老套路,不敢有一点点创新。不少人开始对他质疑,甚至质疑他的学问。可他却不管这些,继续坚持他的真理:做学问只要严谨就行。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这个工作室。而D再也没有做出过任何研究。而这时,Z,传奇女数学家,登场了。她是Y的唯一弟子,也掌握了他的思想。在她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诞生了,大师数学工作室再度生辉。在一次记者采访会上,应记者问,她说道:师父教给我最大的学问就是做学问要严谨,但不可拘谨,懂得如何做学问才是最大的学问呀!600字 初二 叙事
-
学问今天下午我在家里看了《格林童话全集》,里面有《白雪公主》,《青蛙王子》,《睡美人》等好多有趣的童话故事。爸爸问我:“你知道这些故事的作者是谁吗?”我摇了摇头。爸爸告诉我:“就是格林,他是位很有学问的童话作家,写了很多著名的童话。”我问爸爸:“什么是学问呢?”爸爸说:“学问就是知识。”“那我有学问吗?”我又问。爸爸说:“你有一点点学问,因为你才一年级啊!平时学校里老师教的,家里父母讲的,课外自己学的,只有你知道了才是你的学问。平时碰到自己不知道的要多学多问,才能增长知识,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我听了有点懂了。250字 一年级 叙事
-
学问人生处处皆学问,这句话说得真的是一点都不假。我觉得我们的生活中,做事做人,都需要遵循一定的道理,或者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做的,但是一般来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的经验和经历都是严重欠缺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学习那些需要我们掌握或者了解的学问了。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我们勤奋的去学习,去汲取新的知识,我们的眼界就会不断地拓宽的,我们的人生之路也会少走很多的弯路。让我们每个人,从点滴做起,积累学问,做一个有着丰富大脑的人吧!200字 六年级 叙事
-
学问学问孔子曰:“学而常习之不亦乐乎”。我认为这是对“学习”一词的解释,也是为学习的方式指明了道路。学习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是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那么什么是“学问”呢?在我看来或许用“学而常问之,则不惑哉”这句话来解释它,更能阐明“学问”这一词的真正含义。历史上有很多有学问的人,我所知道的就有:孔子,爱因斯坦,马克思,孙武等等。通过学习他们的传记我了解到,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博览群书,在书的海洋中孜孜不倦的学习。以马克思为例,他曾十数年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外都在图书馆中阅读。每当读到书中精彩之处,他总会情不自禁的用脚在地板上轻轻地擦几下。时间久了,坚硬的水泥地板居然被擦出一个深深的凹印。可想而知,书本就是他生活中欢乐的海洋。那么马克思爱因斯坦孔子孙武他们是不是仅仅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成为一个受众人敬仰的思想家或科学家以及书圣或武圣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每一个图书馆的管理员不都可以成为一个个像他们一样的人吗?因为,据我所知,图书管理员所看过的书也都不少。可为什么他们却成为不了一个有学问的人?我认为这就要通过”学问“这一词的含义来解释这一现象。“学问”一词如果把它分拆开来,我理解为:学=学习也就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问=思索和探究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索钻研,把获取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之完善,从而做到掌握知识。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才是“学问”一词的完美阐释。东华小学五.3班张紫君2009年4月6日550字 五年级 叙事
-
学问从前,有个老人很有学问,他的房子里有一块匾,上面写着“学问”两个大字。老人死后,两个儿子八遍分成两半。哥哥拿了个“学”字,从早到晚,只是读书,从不提问。弟弟拿了个“问”字,专门提问从不读书。日子长了,两个人都学得稀里糊涂。后来兄弟俩想起了爸爸的教诲:学问学问,要又学又问。于是他俩勤学好问,结果也向他们的爸爸一样,都成了有学问的人。150字 五年级 叙事
-
学问“学问学问,都是问出来的嘛!”学姐站在讲台旁,目光审视过我们这些刚进入初一的“小孩”。我有些羞愧地盯着脚尖:我对于“问问题”有着天然的恐惧感,无论是“问路”,还是“问题目”,以至于我一直是个“路盲”,成绩也并不出彩,听学姐这么一说,心里第一次滋生出对于“问”的渴望。转眼便是下课铃响之际,数学老师手忙脚乱地提着教材与大三角尺正往门外走去,我咬咬牙,一个健步追过去,拦在老师面前,带了些羞涩的微笑,扬了扬手中的数学书,小声嗫嚅道:“老师,我想问个问题。”数学老师有些惊诧却又舒心地一笑:“你问你问,我一定帮你解答。”我捧上数学书,小心翼翼地提问,换来老师妙语连珠的解答。我心里残存的那点好奇被毫不保留地拽出来,像小雏鸟从被孵出到嗷嗷待哺。之后,我成了与数学老师接触最多的人,仿佛问着问着,我的学问真的有所增长,数学对我也越来越有吸引力。这种对于“问问题”的积极与收获学问的喜悦毫不客气地蔓延到其他学科,譬如英语和语文。渐渐地,只要一遇到难题我便直奔老师办公室,享受老师精妙的讲解,直至我大呼“明白!”为止。就是这样一日一日的积累,我肚子里的墨水似乎多了起来,学问也渐渐多了。同学们有时愿意问我题,我也乐于解答。事情本该就这样按部就班,顺顺利利地发展下去的,直至期中考试那一天。我望着卷子上蝼蚁排衙般的小字,脑袋晕沉沉的,好不容易平复了心情,定神看题目,勉强下得了笔,却哆哆嗦嗦,仿佛我一直在以正确答案为中心绕圈却怎么也接近不了它。考试结果自然不提,我却有些生闷气,那些几天才往老师办公室跑一趟去问问题的好友竟是比我这个天天问问题的分数高出不止一大截,他们的学问竟比我要好的多。我心中很忿然。放学后,我照例抱着习题踏进数学老师办公室,刚摊开一道题却迎上老师不那么温和的目光。“你说说,为什么成绩下降这么厉害?”我沉下头,如往常一般嗫嚅不言。“要我说,你问题问得挺多,可这些题你有自己思考过吗?”老师放软了语气,“你自己并不思考,平时指望着我来讲解,那考试呢?你指望谁呢?”我有些懵懂地点头,心里却似恍然大悟一般明了:我错便是错在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学问也在被动地增长。三年后的某日,我即将进入高一,作为学姐,来到老师新接手的初一班级,同样面对那些稚嫩的脸庞,我低声道:“学问学问,自然是问出来的,可更有价值的是经过自己思考后问出的问题。”我抬头,恰巧撞见老师赞许的微笑点头。我回以一笑,我会把老师的话放在心里,作为人生的学问,慢慢琢磨。1000字 高一 叙事
-
喝豆浆的学问我起床洗完脸后,刚坐在饭桌前,妈妈就端来一杯热腾腾的豆浆。我开心地喝了下去,整个身子都暖烘烘的了,感到无比的惬意。于是我便问妈妈:"妈妈,为什么你要我每天都喝豆浆呢?”妈妈笑眯眯地望着我告诉我说:“豆浆有较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以及钙·磷·铁·维生素B等,而且豆浆价廉物美。所以我要你每天都喝豆浆呀。”“噢,原来是这样的呀!”从此我每天都坚持喝豆浆。一天,妈妈急着出门,于是便让我自己起床之后煮豆浆喝。我因为太心急了,看到锅里的豆浆一冒泡我就关火并把豆浆盛入碗中大口地喝了起来。不 料 ,过了一会儿,我的 肚子 便疼了起来。那滋味,哎,甭提了,简直就好像是一群成年的非洲象在我肚子中散步。幸亏爸爸把我即使送进医院,要不然,后果可想而知。经过这次之后,我再也不敢喝豆浆了。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你煮的豆浆喝了不会肚子疼呢?而我煮的却······这到底是为什么呀?”“傻孩子,你豆浆没有煮熟当然喝了之后会肚子疼呀!”妈妈慈祥地对我说。"不可能呀,我的豆浆怎么会没煮熟呢?我是按照你告诉我的方法煮的呀,而且我明明看见锅里冒着泡泡,我才盛起来喝的呀。”我反驳道。可妈妈却乐呵呵地对我说:“你呀,我忘了告诉你,煮豆浆时最重要的就是要警惕‘假沸’现象。豆浆由于皂素的作用,加温80%时,便会出现泡沫,以后泡沫越来越多。此时有害物质并未被破坏,而有的人就会误以为是豆浆已经烧开了。如果喝了这种‘假沸’的豆浆,很容易就会发生中毒,比如 就像你一样哟。所以煮豆浆 时对此务必充分注意。一般应将泡沫取去,直到豆浆完全沸腾为止。这样的豆浆才会煮熟,而且喝了也不会中毒。”听了妈妈的一番话之后,我便对豆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带着少许的不理解和好奇心上网进行了相关的查询。原来食物进入消化道后,消化道内有两种十分重要的消化液——胰液和小肠液。前者含有胰蛋白酶,是一种 消化 食物蛋白质的重要酶类。未煮熟的豆浆中含有皂素·抗胰蛋白酶等有害物质。皂素对粘膜有刺激性,它还含有能破坏红细胞的皂毒素,使人发生中毒,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抗胰蛋白酶可使蛋白质不被 消化 吸收,从而刺激胃。引起呕吐,腹泻。另外未煮熟的豆浆中含有一种叫脲酶的物质,同样可导致人体中毒。俗话说“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诞生于仔细观察之中。”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看似寻常的细节,是科学发现的重要前提。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闪烁着发明创造的火花,动用你敏锐的大脑和善于观察的眼睛,把看与想紧密结合起来,你就找到了一条通往成功殿堂的捷径。1000字 高一 读后感
-
拿筷子的学问你会拿筷子吗?先别笑,我儿子就不会。虽然他三岁就开始学会了用筷子吃饭,但在半年前我发现他的动作错误之后,纠正到现在还没纠正过来。有一次在饭桌上,看到朋友的孩子、亲戚的孩子也不会拿筷子,动作都不对,夹起东西来很别扭,也很困难。更令我诧异的是当我在观察我班上的孩子们吃饭时候拿筷的动作时,竟然发现没几个是拿对的,虽然这并不影响他们把饭菜送到嘴里。就这么一个小动作,但最不引人注意,但却是要最经常用到的,而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它可能跟我们的很多习惯相关联,如拿笔时候的动作等。基本上不会拿笔的同学跟不会拿筷的同学是重合的,或许是两者动作相似的缘故吧。大部分的错误都是相似的,我儿子亦如此,多是用三个手指就将两只筷子拿了,食指圈住上面的一只,中指抵住下面的一只,拇指压住两只,但筷子分不开来,分开了也夹不住东西,或夹住了也很不稳当,并且两只筷根本不能自由开合。除了这样拿的,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拿法,共同的特征就是夹食物时不稳、不便、不快、不顺。正确怎么拿?大致如下:右手五指自然弯曲执筷,大拇指尾部、食指和中指夹住一根筷子,大拇指底部和无名指夹住另外一根筷子,小指自然弯曲。夹菜时,食指和中指向内弯曲,使第一根筷子靠紧第二根筷子,从而将食物夹住。整个过程中,只有食指和中指才会动,其它手指都是不动的;对于筷子则是第一根筷子动,第二根筷子静止不动。令我奇怪的是竟有这么多的人不会用筷,而且不止我们班,几乎每个班都如此,可以说这样的错误已经成了这一代孩子的通病。为什么?我不明白。事实上,像我们这一代人几乎人人都能正确地握筷,正确地使用,而且从小也没有人教,也没人管。究竟是什么缘故呢?就像写字握笔时的姿势一样,我辈人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正确的握姿,而现在的学生又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五的握姿错误。何哉?是现在孩子的提早学习的缘故吗?是骨骼发育的迟缓吗?还是习惯比较随便?亦或是什么都要教了?还是现在的人筷子使用越来越少了?握筷子是很重要的,我想,它跟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相关,我们中国人一直以使用筷子为傲,而今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用筷。我班的一个学生还骄傲地告诉我说,他一直是用汤匙吃的,直到八岁才开始用筷子吃。是不是大人们太爱孩子,让他们用筷子的时间推迟了?更让我着急的是竟然他们不懂得正确握笔还与握筷是相关的。大概以后人的这些功能都会丧失吧?我困惑着,当我看到一个个越来越不可思议的现象如此格格不入的时候,我怎能不迷茫?到底是什么改变着生活,改变着环境,又改变着人类?(时2007/06/05)1000字 一年级 记叙文
-
不要放弃学问放弃学问?不!学问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学问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江河,由浅短、平息涌入深奥、汹涌的大海;学问像大鹏,携带着我们的思绪翱翔于广阔、蔚蓝的苍穹;学问也像一位博学多才的教师,引领我们由愚昧的世界拓展到知识的新领域、新天地,让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学习知识要学会思考,会体学会其中的内涵与奥秘;并且领会到主旨后还要继续努力学习、探索、挖掘,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禁锢头脑。古时的伟大思想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的话强调了学习知识要思考与探索相结合,不要固执的只学习学问,不然,就会一如既往地一无所获,事倍功半的地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知识与学问从书本或生活中转移到我们的思想中,其结果要在我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孜孜不倦地、持之以恒地汲取知识,全面地巩固其主要的内容,并创新自己的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孜孜不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勤能补拙,勤能成就自我,不管是从事于小工作、完成大的使命,还是从简简单单的学习知识、做学问,只有从开始到最终勤勉,坚持自己的信念与追求,不半途泄气,不放弃学问。知识的掌握不仅需要思考、创新与毅力,更重要、最根本的还是我们首先不要放弃学问。对自己失去信心的人,无论是天才还是神人,还不是做事情一塌糊涂,还不是稚鸟有了翅膀不敢飞?!胡适曾嘱咐过他的学生:不管从事于何种职业,身处何处,“都不要放弃学问!”可知他是多么重视知识、多么渴望学问啊!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知识充足而深奥,特别是我们中国,文化昌盛、繁茂,有多少文化精华是用多少代氏族的智慧凝结而成的。可是,现代中国学问已出现了少数的危机。“知识好难学啊”“学习真累、真烦”这些已成为了现代中学生的口头禅了,他们认为学习的包袱重,只是复杂、麻烦、困难,没有自信再做学问了。“我们还是放弃吧”这句话已成为了中国学习时代的特点,不少的中学生以做学问、学知识视作跳不过的“门槛”,越不过的沟壑,面对着,都一一泄气。放弃了学问,遗弃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与心血,因此,中华的国学的危机已一步步蔓延。做学问难吗?学知识苦吗?难道就如此地放弃学问吗?!不!不!不!!没有学问,人的志气就如江河一般终生碌碌无为;遗弃学问,人的思绪就如小鸟般岩壁低飞;彻底地抛开学问,愚昧与无知将永远的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禁锢放飞的梦想。你会放弃学问吗——不!学问如一条星光大道,直属我们蔚蓝的未来;学问如一把宝剑,劈开禁锢我们黑暗的牢门;学问如一瓶修正液,涂改我们黄色的愚昧。不要放弃学问!1000字 初二 议论文
-
打开学问的另一扇天窗“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 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发展中进步的。如果没有原始人尝试摩擦生火,没有人类尝试发明创造,就不会有高科技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今天。只有实践才能创新,只有实践才能进步。爱迪生为了科学实验的成功,不是终日埋头苦读,而是夜以继日地不断实践。为了实践,硫酸差点毁了他的眼睛,强大的电流险些要了他的命。但他仍孜孜不倦地为科学事业奋斗着,最终造福于人类。居里夫妇不顾生命危险,坚持在强辐射的化学药品中奋战。为了提炼钋,他们投注了大量心血,日夜不停地进行实践。提炼成功后,他们放弃了专利权,放弃了一笔巨额报酬,又向更新的科学高峰迈进——发现一种新物质——镭。为了发现镭,他们又投注了全部精力。四年来,他们不惜每天加热搅拌20多公斤的铀矿渣来逐层提炼镭,不惜在强大辐射的环境中工作,而期间的艰辛又差点让他们命丧黄泉。经过1350个日夜苦战后,他们终于从8吨沥青铀矿残渣中提炼出来1克(八百万分之一)的镭,为4年的科学苦役画上个大大的感叹号。哥白尼、伽俐略等人在不断地对天体的观察并实践后,才向权威而荒谬的“地心说”发出强有力的挑战,但却因此触怒了教皇,献出了生命。……但这其中的艰辛,都阻挡不了科学家们继续实践的脚步。正是这样一批批科学家的不断实践与发现,才创造了我们今天舒适幸福的生活。为什么王阳明格物会失败?为什么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无疑都是缺少实践。要获取成功,就必须付诸行动,而不是只会浮想联翩,否则就是死读书、读死书,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所以现在课程要改革,为的也是使学生走出课本,注重社会实践。裴斯泰洛齐曾说过:“知识和实践就像做手艺一样,两者必须结合。”的确,如果不亲自去实践,那么便不能获得知识,至少不能说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学了十几年英语,词汇丰富,语法烂熟于心,但却羞于开口,缺乏操练的经验。那么,当他碰上外国人时,必定不能从容面对,甚至口齿不清、四肢打颤,让人笑话。试问,他能算是真正地掌握了英语这门课程吗?答案是否定的。学习,必须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透彻、更精辟、更深入地分析问题,甚至可以驳倒书中的谬论,从而向更新的境界开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朋友,还等什么呢?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忍心让你的头脑一片空白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那么来吧,来动手实践吧。你会发现,这实践的过程,就是你打开了学问的另一扇天窗的过程,就是你迈向更高境界的过程!1000字 五年级 议论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