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蒸馒头
离过年越来越近,家家户户忙着大扫除、张贴年画,年味越来越浓,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会心的笑容。
一天晚上,奶奶宣布:“明天我们蒸馒头。”听了奶奶的话,我的心里喜滋滋的,急切地喊:“要是马上蒸就好了。”奶奶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今天我们就做 一下准备工作。”我乐呵呵地和奶奶把锅、盘子都洗得干干净净,把面粉准备好。我又看着奶奶把肉馅剁得细细的,想象着明天一大笼热气腾腾的馒头出炉,忍不住笑了。
第二天早上,我还在床上,就听到奶奶在厨房里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我连忙起床,跑到奶奶跟前去看个究竟。奶奶说:“我已经把面和好了,正在发酵,下午就可以蒸馒头了。”我问奶奶为什么面要发酵,奶奶告诉我,这样蒸出来的馒头会又松又软,比较好吃。
吃过午饭,奶奶把发好的面拿了出来,开始做馒头了。只见奶奶用刀从面团上切下一小块,用双手把面团搓了几下,用刀切成几份,再用小圆棍把面团擀得薄薄的,变成了面皮。然后,奶奶一只手托着面皮,另一只手把馅儿放在面皮上,再把它轻轻捏成一团,这样一个馒头就做好了。妈妈也动起手来。我不甘示弱,照着奶奶的样子也做了起来,但是怎么也做不好,反而把面粉搞得一头一脸,像一个小老头,全家人看着我笑得前俯后仰。我并不泄气,继续努力,总算做成了一个比较像样的馒 头。
终于,几十个馒头做好了。爸爸把做好的馒头放在蒸笼里,爷爷负责烧火。随着锅里的水蒸气不停地冒出来,馒头的香味也在屋里飘散。真香啊!又过了一会儿,奶奶说馒头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抓了一个,边吹热气边往嘴里塞,一口咬下去,又香又软又好吃。
蒸馒头是我们过年的习俗之一,那香香的味道和浓浓的年味让我回味无穷。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到了,各家各户喜气洋洋,都忙着贴春联,准备着放鞭炮,各自买着喜欢的衣裳。可是,为什么一到春节就这样做呢?其实这还有一个故事呢。
据介绍,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讲完春节的来历,下面说一说春节的习俗。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关于春节的知识,我就讲到这里。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相关推荐
-
蒸馒头今天,我们家蒸馒头,奶奶说:“蒸馒头,是我们这儿的一种风俗,表示着来年的蒸蒸日上,也意味着来年的财源广进。”奶奶一大早就起来了,她先是把一大坛发酵糊和面粉揉在一起,揉成一个大面团后,放入一个大桶内。刚放进去时,只占小半桶,但过了几个小时后,那面粉团涨满了桶,像潮水一般涌上来。接着,爷爷先拿出一大块,放在桌上,再拿来一些面粉,撒在上面,不停地搓揉,然后把面团搓成椭圆形,再把它截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奶奶拿了一小块面团,又是搓又是捏,很快变成一块又圆又薄的“饼”,这时,奶奶左手托“饼”,右手用筷子夹了一块菜陷放入“饼”中,然后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不停地捏出褶皱形,而左手却在转动着。这样一个馒头就做好了。看着爷爷奶奶在不停的包馒头,不禁手有些痒痒,于是,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包馒头。看着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刚拿起小面团,我的手指就被粘起来了,奶奶说:“沾些面粉就好了,不然,可就要把你的五个手指连起来了。”我一听,就赶紧把手伸进面粉袋,出来时已经是“羊爪子”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手上的面团屑给弄了下来。又开始揉面团,把面团揉成圆的后。我就把它放在桌上,压成扁平状。可不压不要紧,这一压,那面团就粘在桌上了。等我把它撕下来后,它却破了一个大洞。哎!没办法,谁让我是“新手”呢?认命吧,重做。在我做了无数边搓、揉、压后,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成安然无恙的扁平状的圆饼了。接着,我开始包陷,可那筷子像和我作对似的,不是挑的太多,就是太少,要不是奶奶帮我,我不知要费多少周折。最难的还在后面呢。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先用左手托住圆饼底,再用右手沿着圆饼边缘不停地捏出褶皱形,把馒头转一圈后,我把褶皱形的皮往中心用力一捏,封住了口,大功告成!馒头蒸好后,我一眼就看到了我包的“怪馒头”。我品尝着我亲手包的馒头,感觉到的是成功与快乐!750字 六年级 叙事
-
蒸馒头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蒸馒头,我家也不例外。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尽管天气很冷,我还是一大早就起床了,准备凑个热闹。一大早奶奶就把早就准备好的馒头馅拿到了邻居李奶奶家。我最喜欢吃老家的这种馒头。奶奶和邻居眭奶奶已经快速地在做好吃的馒头了,她们把发酵好的面团分成大小相等的小面团,然后把小面团捏成圆盘形状,再把馒头馅放在中间,用手指抓住四边一捏一圈,一个漂亮的小馒头就做好了。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整笼的馒头。开始上灶蒸了,我和表弟盼望着美味的馒头快点出来,眼睛一动不动的看着蒸笼,在一旁的奶奶们看出了我们的心思,都笑着说:“不要着急,等蒸好了就可以吃了。”我和表弟听了都开心的笑了。终于,闻到了阵阵香味,馒头可以出笼了。我们把早已准备好的竹帘铺好撒上水,这样以免热的馒头倒上去容易粘皮,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把馒头迅速翻过来,我和妈妈,阿姨等人一起忙得不亦乐乎!就算再烫也能熬住。终于可以吃到馒头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一口咬上去真是太软了!太好吃了!一个字“香”!我狼吞虎咽地吃了第一个,李奶奶说:“喜欢吃就多吃点。”我连忙又拿了第二个咬起来,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过年真好呀!新年快要到了,先祝大家新年快乐!以后的日子会蒸蒸日上,过的越来越好!450字 六年级 叙事
-
蒸馒头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蒸馒头,我家也不例外。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尽管天气很冷,我还是一大早就起床了,准备凑个热闹。一大早奶奶就把早就准备好的馒头馅拿到了邻居李奶奶家。我最喜欢吃老家的这种馒头。奶奶和邻居眭奶奶已经快速地在做好吃的馒头了,她们把发酵好的面团分成大小相等的小面团,然后把小面团捏成圆盘形状,再把馒头馅放在中间,用手指抓住四边一捏一圈,一个漂亮的小馒头就做好了。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整笼的馒头。开始上灶蒸了,我和表弟盼望着美味的馒头快点出来,眼睛一动不动的看着蒸笼,在一旁的奶奶们看出了我们的心思,都笑着说:“不要着急,等蒸好了就可以吃了。”我和表弟听了都开心的笑了。终于,闻到了阵阵香味,馒头可以出笼了。我们把早已准备好的竹帘铺好撒上水,这样以免热的馒头倒上去容易粘皮,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把馒头迅速翻过来,我和妈妈,阿姨等人一起忙得不亦乐乎!就算再烫也能熬住。终于可以吃到馒头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一口咬上去真是太软了!太好吃了!一个字“香”!我狼吞虎咽地吃了第一个,李奶奶说:“喜欢吃就多吃点。”我连忙又拿了第二个咬起来,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过年真好呀!新年快要到了,先祝大家新年快乐!以后的日子会蒸蒸日上,过的越来越好!六年级:dw42500字 六年级 叙事
-
春节习俗扭秧歌”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妈妈经常提到他;陌生的是,我从来没见过。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去年春节,我有机会看到了它,那场面可真够壮观的,使我终身难忘。正月初一的早上,妈妈带我去逛地坛庙会。庙会上,卖的东西可真不少。光是吃的就有七八十种,什么“驴打滚”,“艾窝窝”。让人看了真要垂涎三尺了。庙会里不仅东西多,尔且人也特多。远远看去,人群就像一团乱麻缠在一起似的,黑压压的一片。忽然,我发现东北角的人最多,人们紧紧挨在一起。我好不容易才挤进去。往前一看,嘿!这是什么?真棒。只见广场上几位老爷爷和老奶奶,身穿红色的服装走摆摆步。衣服上挂着一条红段子,腰上系着一只鼓。随着鼓不停的敲,翩翩起舞。脚步随着鼓点越跳越快,最后想飞起来一样。场面十分壮观。这时,妈妈挤了进来,对我说:“佳欣,这是扭秧歌。”“是啊。孩子。”这时,一位老爷爷搭上话,“扭秧歌在你出生前就不演了,你是第一次看吧?”我轻轻点点头。老爷爷继续说:“要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我们继承民族文化,可能你们这辈人尽看不着他了。”听着这位纯朴憨厚的北京老汉的一番话,看着扭秧歌,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阵阵的波澜,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中国扭秧歌和许多其他民族文艺,都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珍品,如果人们一味的去追求洋玩意尔把我们自己的艺术珍品扔掉,那多可惜啊!“扭秧歌”不但是中国的“土产”,而且它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气魄,把奋进的精神带给我们每个人,我们一定要继承他,发扬它。600字 六年级 说明文
-
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汉族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有很多习俗:拜年、贴窗花、吃饺子、守岁……我最喜欢吃饺子这一习俗。关于春节吃饺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这个传说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每年春节,爸爸妈妈把饺子包好后,都让我第一个吃。我们还可以在碗里放一点油泼辣椒和醋沾着吃,可好吃了。每一次爸爸妈妈看我吃得高兴的时候都说:“慢点吃,别呛着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饺子,浓浓的年味里充满了快乐和幸福。我爱家乡的春节,更爱那浓浓的亲情。450字 六年级
-
蒸馒头今天下午姥姥在蒸馒头。先把小苏打弄碎,再把发好的面放进铁盆里,然后揉面,大约揉了10分钟,把面切成四块,拿起一块,把那块揉的又粗又长,揪了一些面,把面揉得像皮球一样圆,把像皮球一样圆的面用刀轻轻地切两个米字,用两根小拇指沾一点面粉,抠出一个小孔,再切一些枣块,再把枣块放进去,一连弄了9个小孔,也就是说一连放了九个枣块。一锅可以蒸八个这样的馒头。我问姥姥为什么蒸这么多馒头,姥姥说是给仙人吃的。咦,姥姥又在做神虫,看,神虫有一双黄黄的眼睛,一条短短的舌头,一共做了两个神虫。姥姥的创意可真多呀!200字 二年级 叙事
-
蒸馒头今天是十二月二十六,姥姥和三姨在家蒸馒头。因为过年,所以要蒸好多的馒头,象征着团团圆圆,我也一起来帮忙。首先,三姨把提起发好的面拿到面板上。姥姥说:“这面呀越揉才越白呢.”所以三姨就用力的揉面,直到把面揉的白白,像婴儿的皮肤一样。我们先来做馒头,把面做成一个个小团,姥姥三下两下就把面团做成了馒头。不一会,一个个白白的馒头全做好了,醒上一会就可以上锅蒸了。接下来我们又开始做面鱼。把面搓成长条,放进一个模具里,用手压匀了,往面板上轻轻一拍,真奇怪,像鱼一样的面鱼就成型了。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也要亲手做一个,也学着姥姥的样子,把面放进模具里,用手轻轻一拍,我也做成了一个面鱼,仔细观察,和真鱼很相似,有鱼头,鱼尾,还有鱼鳞,真像一条活生生的鱼啊。四十几分钟过去了,姥姥把醒好的馒头和面鱼放到锅里开始蒸了。馒头和面鱼摆在锅里,一个挨着一个特别好看。又一个漫长的四十分钟过去了,馒头终于出锅了,姥姥把我叫过去,打开锅盖,啊,香喷喷的馒头迎面扑来。还有的裂开了口,姥姥说:“它们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高兴的合不拢嘴”。三姨笑了,我也笑了,姥姥也笑了。通过这次蒸馒头,我才知道原来馒头也会笑。450字 五年级 叙事
-
蒸馒头蒸馒头由于国庆有七天的假期,我就在这个时候回到了农村爷爷这里,今天早晨的时候爷爷会出去干活,而我就在家里做饭!我在昨天晚上的时候就已经把家里的面起上了,这是我们这里的土话,其实就是把面粉用酵母发酵,过一天就可以蒸馒头了!在今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我就要开始做午饭了。我事先准备好所有可以准备的事情,其实就是把这个案板以及碱都准备好了。我在案板上放好白面和碱面,这次的碱是我自己随便放的,之后我自己我把面盆拿出来,把面倒在岸案板上开始准备做蒸馒头的预备工作。于是我就要开始揉面,这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因为我需要把这些东西均匀分布,这样才可以使得馒头好一些。不过接下来就是需要我等待水烧开,只有水开了,我就可以把没有熟的馒头开始蒸馒头。当水烧开以后,我就开始最后一步,那就是把这些面揉捏成一个馒头形状,这一次我揉了十个,我把这些东西放入锅中蒸。而自己就开始烧火,火一直烧着,只是这个农村的灶台我不会熟悉的使用,而且还需要随时随地的添柴,使得这一切都是十分麻烦。大约过去了半小时左右,我觉得馒头已经熟了!当我打开锅的一刻,发现自己蒸馒头失败了,碱大了,所以都是黄色的,馒头没有以前的时候那么白,看来还是需要多多蒸才会有经验!500字 初二 叙事
-
蒸馒头前几天,爸爸让我蒸馒头,我很爽快地一边答应着,一边高兴地跑进厨房去了。拿着电饭锅,我愣住了,该怎样蒸呢?于是我大声喊:“爸爸,怎么蒸呀?”爸爸在另一间屋子里回答了一声说:“自己动脑子想想吧!”听了这话,我刚才的高兴劲儿一下子没了。突然间我想到了:爸爸煮饭时在电饭煲里放上米,先淘米,再放上2厘米深的水,然后插上插头,按下开关的。哦,原来是这样。我也学着做了起来。先把馒头放进电饭煲里,再放上2厘米深的水,然后插好插头,按下了开关。做完了这些事,心里美滋滋的。心想,过一会儿就可以吃上自己蒸的香喷喷、软绵绵的馒头了。我就得意洋洋地看电视去了。当我正聚精会神地看电视的时候,突然听到爸爸大叫一声:“啊?陈箫,快来看呀,你是在水煮馒头啊!”听了这话,心里十分纳闷。赶紧跑过去一看:“哎呀!真是成了水煮馒头了。”水把馒头全煮烂了,这怎么吃啊?爸爸又问我:“你是怎么做的?说来听听。”我又讲了一遍蒸馒头的过程。爸爸笑着对我说:“蒸馒头应该先把水放进锅里,再把蒸格放进去,然后把馒头放进蒸格里,盖上盖子,接通电源就可以了。”哦,原来是这样啊。虽然水煮的馒头我们都没吃,但这件事还是很有意思。于是我又高兴地去玩儿了。500字 三年级 叙事
-
蒸馒头在我记忆的天空中,有许多明亮的星星,我把最亮的那颗给你们欣赏。有一天妈妈生病了,爸爸不在家,家里没馒头了,只能靠我来蒸馒头了。我首先在面盆里放了五碗面,然后在碗里泡上酵母,等酵母化开,把它倒进面盆里。然后我就下手和起来,一会加一点水,虽然弄得胳膊上、腿上、头发上、地上到处都是面,但是,一盆面终于在我手中诞生了。第二天早上,面发好了,我急匆匆的去蒸馒头。首先把和好的面团切成三块,在拿其中的一块揉成球形,用手把他摁扁,放到电饼档里,订上时,不一会儿就闻到了香喷喷的味道,急忙跑过去一看“熟了”。就这样一张脆生生的大饼在我手里出生了。剩下的两块也是这样做的。怎么样我厉害吧。这就是我成长故事中的一小段。四年级:刘安琪250字 四年级 叙事
-
春节习俗“过年啦!过年啦!”伴随着钟声一次次敲响,新的一年也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这不,我们也穿着新衣,踏着喜庆的脚步来到了外公外婆家,准备全家人一起欢欢喜喜地过大年。过年当然要包饺子了,今年是我第一次尝试包饺子的全部流程。首先,我把一些面粉放到盆里,准备开始和面。在外婆的指导下,我一边把碗里的水慢慢地倒入盆里,一边把水和面粉揉在一起,揉着揉着,我的手就变成了“小花手”,面粉也变成了一团黏黏的东西。然后就不用加水了,只要再继续这样揉啊揉啊,面团就变得有点硬了,表面也变得光滑了。接下来,就可以醒面了。在醒面的时候,不但要盖上盆子的盖子,还要给它盖上一层“棉被”,不能让它着凉。等面醒好了,就可以正式开始包饺子了。外婆把大面团分成一个个小面团,让我拿着其中的一块,在面团的中间开个洞,把它变成“甜甜圈”的样子。再把“甜甜圈”扯断,面就变成了长长的一条,像一条小蛇。最后,外婆把这个长条面揪成一颗颗“小丸子”,就可以继续完成按饼、擀皮、包馅的工序了。我包的饺子虽然没有外公外婆包得那么美观,都长着两只超大的耳朵,却在外公的帮助下,让它们变成了“小元宝”的样子。我包的饺子虽然大大小小形态各异,但却是我认真努力、克服了许多困难的劳动成果。所以当饺子煮好,吃到嘴里的那一刻,我感觉特别好吃;我也让大家品尝了我的饺子,他们都啧啧称赞,我的心里更是乐开了花。过大年,包饺子,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包饺子的所有工序,让老爷爷、老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只负责品尝就好!600字 初二 叙事
-
春节习俗“过年了,过年了!”我们大喊着,这可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最红红火火的节日!我们过除夕总有一些习俗,下面我来说说我们过除夕的习俗。首先,过年怎么能少了贴春联。这次,可是我自己亲手写春联。我拿来几张红色底的纸,再拿起毛笔蘸墨,便在这红红火火的纸上挥起毛笔,开始了我的书法作品之旅。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未免有些失误。把撇写长了,蚯蚓变成了长蛇,或是手一晃,直直的线条成了上下起伏的波浪……最后写成的作品,简直是“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所以,只好再写一张。这一张,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认认真真,专专注注地写,一定要写好!终于,一副美观的春联展现在大家眼前,妈妈还把它贴在了我家门口,别提有多高兴了!下面介绍一下,我们老家东阳的特别习俗——灌糯米肠。顾名思义,就是用糯米灌的肠子。灌糯米肠是个细活,工艺特别讲究,稍一马虎就坏了。如果糯米太多了,就会像炸弹一样,煮的时候会炸掉,但是如果太少了,吃起来就会不香。做好的糯米肠,十分滑,像一条泥鳅一样,仿佛要从我手中逃脱。灌糯米肠给工我们让除夕“年味十足”生活“多姿多彩”。最后,就是一个最重大的习俗——吃年夜饭。一碗一碗香喷喷的饭菜从厨房中端了出来,有绿油油的青菜,犹如一块块绿翡翠,还有金亮亮的大黄鱼,在灯光的照耀下,像一块金子似的,闪闪发光,还有白胖胖的在年糕,它可是寓义着年年“糕”(高)的含义……这顿年夜饭,我们吃的干干净净,心满意足,似乎还想再吃一次,令人难以忘怀。600字 五年级
-
春节的习俗今天就就是春节了,写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因为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精神饱满的。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讲价声和买到后的欢笑声在整个街上徘徊。大街好像也要过年似的,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花灯把它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是。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人们把买来的食物全部都弄好,等除夕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除夕,是春节的前一天,在度过除夕的尾巴和春节的前夕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守岁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围坐桌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春节的早晨,是我们男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放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春节到了,我们对长辈们说着一些吉祥话儿,长辈们就拿出压岁钱,让我们高高兴兴的。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600字 初一 说明文
-
桂林春节习俗从“小年夜”到除夕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600字 高二 写景
-
家乡春节的习俗我的家乡在玉环,它是一个小海岛,每个地方的风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个小海岛更有一番独特的韵味。家乡的风俗代表着我们的文化,也代表着我们海岛人民的朴实与热情好客,这更是让我们的风俗简单又温暖 。春节是我们中华人民最传统的节日,在春节又更能体现出一年劳动人民的付出,和与各个地方的风俗特点。春节的坎门,更是带着海岛特色,处处都带有着玉环坎门特有的“鱼香味”。大年三十的早上,我总是被清脆的“咚咚”声唤醒,家家户户都敲着鱼面,这声音一点都不刺耳,反倒听起来还特别舒服。这敲起来的鱼面还可以来做鱼皮馄饨,一口既可以吃到鲜嫩的猪肉,又可以吃到鲜美的清鳗,简直是“一举两得”。下午,大人们再忙也会带小孩子们去看鱼灯,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鱼灯就尽览在我们的眼前,这些鱼灯是对我们今年霉运的驱赶,对明年好运的期盼。鱼灯迎春更是海岛人民对来年平安幸福的愿望。赏阅鱼灯后,大人们又会带着我们去看舞龙、舞鱼,红彤彤的道具服更是给过年带来了喜庆与热闹。观看的不仅有年老的老人,年轻的小伙子,还有爱看热闹的小孩子。每个人观看完都会赞不绝口。“大饱眼福”后,大家都会回去吃年夜饭,一家人坐在一起,和睦融洽,在桌子的中央始终摆着一盘红烧黄花鱼,鱼是用一个大圆盘装的 ,代表着来年红红火火,年年有余,团团圆圆。家里有捕鱼的人吃鱼还不能翻面,因为鱼翻了船就翻了,也是家人希望捕鱼人出海时能够平安归来的期望。我们坎门的春节既热闹又喜庆,是海岛人民朴素、热情的象征,是海岛人民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愿望。600字 六年级 散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