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飞出中国!
我们是龙的传人,这是被国人所接受的,但是在世界上,尤其是西方世界,我们的龙文化并不像现在濮阳组织的龙文化节那么隆重,甚至在西方世界,龙是具有霸气和攻击性的象征,是不好的、邪恶的、危险的,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很多人对中国仍然是模糊的,就像是对中国龙一样。长此以往,我们为文化软实力所做的努力不会有太大的成效,因为他们不接受我们的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们文化的发扬。但我仍然认为,龙文化从古至今就是中国的标志,它应该是我们打向全球的品牌。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中,龙文化已经有八千年,在其中,我们的龙文化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权势、高贵、尊荣,幸运以及成功。中国人的和善是出了名的,中国的礼仪,谦让在龙文化中都有着体现,换句话说,龙在中国文化中就像它自己一样是一个优势的集合体,这样的和谐,我们必须要发扬,一定要我们的龙飞出去。龙在国人心中的位子就像上帝在美国人心中的位子一样,本质区别就是,上帝是宗教,这对他们的政治都有很大影响,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因为有这样的影响,美国才会从一个“杂合民族”变成一个有信仰的民族,这样的上帝文化在世界上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而我们的龙文化只是在中国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在世界上的影响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如果我们要改变中国龙在外国人眼里凶恶的形象,让龙成为中国的品牌,可以通过广告、电影、文学故事等形式,譬如美国大片《怪物史莱克》中的大怪物,可以成为家喻户晓,受人喜爱的可爱形象,而中国是否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改变龙在外国人心中的形象,要通过大力宣传、挖掘和阐释我们的文化内涵,形象的表达出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祥和理念与民族文化底蕴。 另一反面,对龙这一形象,外国人和中国人之所以有着不同的认识,不仅在于文化结构,认知结构以及历史沉淀等不同,也在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如何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我想,这就不是只有宣传能做到的了,一定要有真正的实力,加强各方面的建设才是关键。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我们的代表已经将龙文化申遗提上了日程,全国人大代表刘顺妮曾建议加快“中华龙”申遗,建造华人永久精神家园,是啊!这是一种务实的做法。开展弘扬龙文化宣传活动,对于提高民族形象是极其有意义的。这些不仅需要我们国人自发地支持,还需要各地政府的支持与投资。文化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投资与建设的工程。 相信会有一天,中国龙会飞出中国,将他的那份高贵、和善和智慧传播开来,成为中国在全球各个地方的缩影,让全世界人重新认识、接受我们的这个品牌——中国龙文化。
北京大兴区高三:刘金鹏
龙沙公园一日游
昨天,我同家人去美丽的鹤乡—齐齐哈尔观光旅游,那场面还令我记忆犹新。
刚下火车,我们就乘公交车去龙沙公园,准备好好的旅游一番。
进了公园,我连忙看了看指示牌,只见前方的箭头指的是“湖面观光区”,我们向那里走去,只见那清澈见底的湖水里开着几朵引人注目的荷花:白色的荷花展现出她的纯洁;粉色的荷花展现出她的美丽。以前从没见过荷花的我真正地见识了荷花“出之淤泥而不染”。
荷花让我一饱眼福,而当我们来到动物区时,才真正地让我震惊。
多美丽的丹顶鹤啊!长长的脖子,细细的腿,特别是它那火红的“帽子”,格外引人注目。这些丹顶鹤形态各异:有的单腿站立,脖子搭在身上睡觉;有的在抢食吃;有的在“嘎嘎”地叫,好像在招呼客人……
湖水、荷花、丹顶鹤,这些鹤乡的奇观让我流连忘返,魂牵梦萦,我爱齐齐哈尔,我爱鹤乡!
讷河市实验小学六年级:丁昊宇
相关推荐
-
龙文化,飞出中国!!_1000字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们是龙的传人,这是被国人所接受的,但是在世界上,尤其是西方世界,我们的龙文化并不像现在濮阳组织的龙文化节那么隆重,甚至在西方世界,龙是具有霸气和攻击性的象征,是不好的、邪恶的、危险的,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很多人对中国仍然是模糊的,就像是对中国龙一样。长此以往,我们为文化软实力所做的努力不会有太大的成效,因为他们不接受我们的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们文化的发扬。但我仍然认为,龙文化从古至今就是中国的标志,它应该是我们打向全球的品牌。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中,龙文化已经有八千年,在其中,我们的龙文化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权势、高贵、尊荣,幸运以及成功。中国人的和善是出了名的,中国的礼仪,谦让在龙文化中都有着体现,换句话说,龙在中国文化中就像它自己一样是一个优势的集合体,这样的和谐,我们必须要发扬,一定要我们的龙飞出去。龙在国人心中的位子就像上帝在美国人心中的位子一样,本质区别就是,上帝是宗教,这对他们的政治都有很大影响,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因为有这样的影响,美国才会从一个“杂合民族”变成一个有信仰的民族,这样的上帝文化在世界上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而我们的龙文化只是在中国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在世界上的影响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如果我们要改变中国龙在外国人眼里凶恶的形象,让龙成为中国的品牌,可以通过广告、电影、文学故事等形式,譬如美国大片《怪物史莱克》中的大怪物,可以成为家喻户晓,受人喜爱的可爱形象,而中国是否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改变龙在外国人心中的形象,要通过大力宣传、挖掘和阐释我们的文化内涵,形象的表达出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祥和理念与民族文化底蕴。 另一反面,对龙这一形象,外国人和中国人之所以有着不同的认识,不仅在于文化结构,认知结构以及历史沉淀等不同,也在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如何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我想,这就不是只有宣传能做到的了,一定要有真正的实力,加强各方面的建设才是关键。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我们的代表已经将龙文化申遗提上了日程,全国人大代表刘顺妮曾建议加快“中华龙”申遗,建造华人永久精神家园,是啊!这是一种务实的做法。开展弘扬龙文化宣传活动,对于提高民族形象是极其有意义的。这些不仅需要我们国人自发地支持,还需要各地政府的支持与投资。文化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投资与建设的工程。 相信会有一天,中国龙会飞出中国,将他的那份高贵、和善和智慧传播开来,成为中国在全球各个地方的缩影,让全世界人重新认识、接受我们的这个品牌——中国龙文化。北京大兴区高三:刘金鹏1000字 高三 议论文
-
中国文化不知于何时,你幽然出现;不知于何处,你开始熠熠发光。从历史的深远处走来,带着先哲们的不朽之作,轻轻地靠近了我,不得不说是精灵。也许是在远古,或许是在更远的时代,你便流行于民间。但我真正地认识你,便是在读《诗经》的时候。305首诗歌的确是一种文化,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之路。在战国七雄的争战中,你曾一度消沉,而等到战乱平息,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你便悄悄地带上了《离骚》上路。这对你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笔极为可观的财富,因为《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直到今日,她还在闪闪发光,像黄金一样。不得不佩服你,因为经得住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的东西。而你独具慧眼,早在千年前,就收容了《离骚》),带着屈原的怨愤与不平。屈原沉入汨罗江,但我知道,就在他沉入水中的那一刻,分明有一个升腾的灵魂随你飘走。这些可谓民族文化大仓库中的先期珍品。你独具慧眼,与《诗经》、《离骚》携手,深味了民族的苦难,理解了屈原的怨愤。经得住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的。时至今日,它们还在闪闪发光,如黄金一样。跳荡在“坎坎伐檀”声里的“苦难”犹在耳边,“怨愤”随汨罗江水流转千万年。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可在数千年的沉淀中,你——传统诗歌文化的分量最重,包罗最为全面。不仅表达出人民的疾苦、人民美好的向往,还将文人那种柔弱的文人蕴于其中。实在不能不说是你是精灵,古怪、亲近却又让人摸不透。但你这个精灵,不知怎的,却总爱与文人做搭档,他写了,你便检查,值得欣赏的,你便悄悄捎上,没有一丝的犹豫,尽管你的囊中已是沉甸甸的了。还记得你在途径宋代的时候吗?你一路风尘仆仆,到达宋朝时,包裹早已是满满的。但你仍旧不满足,腾云驾雾,来俯视苍生。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朝代,但最显眼的地方便是赤壁。于是,不辞劳苦,你来到这里。“一道天光射向赤壁,便产生了前后赤壁赋的千古绝唱。”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也许正是这道天光,使你惊喜万分,像哥伦比亚发现新大陆一般。你在宋代稍做停留,又收集了大包的诗歌,而后又匆匆地踏上了征程。实在不得不说你是精灵,行得匆匆,却从未遗漏过哪一朝、哪一代。恍若隔世,现在你悄悄地靠近了我们。等到你又起程之后,我们及现在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但你依旧前行!因为有了你,我国成了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诗的成就,灿烂辉煌;诗人词者,星光灿烂;诗的风格,艳若群芳!我心中的精灵啊,你如同岁月水流里的白莲,愈加古老,就愈发清香!我心中的精灵啊,望你能够地久天长!900字 高三 议论文
-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一样珍宝,曾一直不被人们所质疑但是自从中国走上近代后,在外来文化入侵之后,我们便开始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修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其构成在每一阶段都会有新的内容添加,便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很大的优越之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鸟兽不可与同居,吾非斯人之徒与谁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都是西方文化所望尘莫及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是任何保守力量都无法阻挡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十一封建社会文明为背景的。回顾历史,西方文化严格来说实在文艺复兴之时才逐渐形成的,是以资本主义为背景的。一个是封建社会色彩浓厚的文化,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化,这就注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性。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经验性的事物,而作为一种经验性的事物,就有着不可避免的时空局限性,这也正是文化力量的局限性所在。这种局限性使得文化在时间的延续上和空间的传播上总是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表现为诸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此文化与彼文化之间的差异等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同一空间下的文化在时间上的矛盾差异,这造成同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内部发生文化上的争论。此文化与彼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同一时间下的文化在空间上的矛盾差异,这造成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之间发生文化上的冲突。 因为文化是一种感性的事物,所以它在本质上就是非理性的。我认为文化这种东西不应该去相互竞争,而是应该相互学习融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思想文化的大融合也应该是一种整体趋势。举例来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医具有十分明显的中华文化的民族特征和历史特征。相对于西医,中医更多地在形态上表现为是一种知识的自然积累,而缺少西医的理性特征和科学方法特征。这正是中医的中国文化特性所在,也是中医的不足之处。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医必须进一步从文化形态上升到文明形态,这样才能具有更大更强的生命力,才能溶入到现代科学文明中去。中医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内容的正确与否的问题,或者说不是属于什么伪科学的性质问题,而是在形态上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或者说是属于科学方法论的性质。有趣的是,不仅中医,而且整个中华传统文化,都天生具有某种强烈的感性特征。这首先表现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语言上。众所周知,汉字是一种典型的象形文字,虽然也是一种符号,但汉字汉语与其它拼音文字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带有很强的感性色彩。比如说,汉字的象形特征、汉字的声调特征,就使得汉语在运用时有着很强的感性特点,这种感性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这一文学艺术形式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人们之所以喜欢中国的古典诗词,是因为只有在中国古典诗词这种独特的中国文学艺术形式里,才能体会到那种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感。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特征还体现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起源的《易经》中。众所周知,《易经》所具有的思想和思想方式也有着很强的形象思维的特点。《易经》所追求的是言象合一、意象合一的精神状态。了解和读懂《易经》中阐述的思想,需要凭借和发挥汉字语言的独特的形象和意象思维特点,也就是要由言及象、再由象及意。《易经》中的这种言、象、意三位一体的特点,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得他们在整体上被赋予鲜明的中华文化传统的烙印。如同中医所面临的问题一样,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也不是是否需要摈弃的问题,而是如何使之进一步现代化的问题,是如何与科学理性思维方式相融合的问题。孔子有一句名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人明白,既然我不喜欢别人不尊重自己,那么别人也肯定是希望我尊重他。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了这种体恤他人、宽以待人的博大胸怀。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这样劝谏秦始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拒细流,故能就其深。”这种对人对事的态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哲人所具有的大智慧的生动体现。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调客观以及包容的理性精神,与西方传统文化所拥有的科学和宽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符合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思想进步。因此,我们根本不必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一种失望乃至鄙视甚至彻底摈弃的悲观态度。震惊世界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赵承熙枪击案,让世人对美国人所表现出来那种冷静、客观和宽容的精神十分难忘,而美国文化中的这种吸引人之处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原来就具有的宝贵之处。文化是人类社会对自身文化进行反省反思后形成的一种自觉意识,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任何传统文化,都有着其自身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理由,但也有着进一步按照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加以改造和提升的必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以现代文明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它,并引入科学和理性的方法来改造它、提升它,使之更加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贡献。1200字以上 高三 议论文
-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曾几何时,世界各个大洲仍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曾几何时,中国仍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与世界隔绝。而如今,自新航路开辟起,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中国也自“闭关锁国”踏上对外开放的历程,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可见,同一个世界,同一片精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体现在经济贸易及经济交流之中。君不见中国产的仿制刀的坚韧程度令德国网友一脸惊叹,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制造”较高质量,更显示出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相互交融的局面。假使中国仍处于坚守自闭的状态,只开放广州十三行,那么还会出现如今的经济盛况吗?这自然是不可能的。正是因为中国不再闭关锁国,积极融入世界市场,才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铸就一片精彩。同时,由于中国的加入,世界经济也增添了一份助力。且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促使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相互来往贸易合作,这不正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实例吗?由此得知,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使双方受益,呈现出一片精彩。难道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吗?不,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文化交流方面亦有所体现。君不见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实际上,这表明中国与世界文化的融汇。由于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才使优秀中华文化传播更广,也使国人了解到不同的世界文化,呈现出文化异彩纷呈的局面。如果中华文化不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那么,我们只会了解到单一的文化,而无法欣赏到各种文化背后蕴涵的东西。文化的交流便使我们逐步了解各国历史,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丰富其内涵。故而,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文化交汇,形成了同一片精彩。除了国与国间,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亦紧密联系着。且看,中国工人援助马里修筑医院,这体现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和谐相处。即使是曾与日本有过“厮杀”,但在日本人民深陷地震时,中国人民也不计前嫌地对其进行人道主义援助。看,这便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力量,筑成了精彩万分的和谐世界。同一个世界,同一片精彩。中国与世界无论是在经济、文化、政治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紧密联系着,共筑一片精彩。800字 高三
-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这本书是由高教司组编的,因此书中所述皆是当今权威之论证,而众多作者亦可算是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我个人认为文章很有可读性。尽管我在读第一遍时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确实,姑且不谈读完后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肃穆和庄严之感。用半年的时间读完千年的历史,恍惚中总感觉半年的时光就如同已过了千年。也许这种感觉并不奇怪,用一个半年用一双眼睛去见证中国人从上古到今日的千年文化史,怎会不令人慨然?其中点点滴滴记载了中国的辉煌,透射着历史中灿烂的光芒,也详述了中国千年文明中所走过的所有曲折的路,让人读来自然会感到几分沉重。不难看出,同样沉重的是历史,是文化。然而,在一种浩瀚的沧桑感之后,其实我觉得更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文化本身的内涵和它在人类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一种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和行为的指导,没有文化的民族应该是不会存在的,即使是有,也注定是没有希望的。中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走到今天其实也同样面临着一场文化的抉择。中国人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该走向何方?在本书的末尾,本书的编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为中国新时代的文化指出了方向。然而抛开一种言论的说教以及思想上的控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经不住推敲的。一种文化的真正走向或形成往往并不会因为一种貌似客观甚至超脱的语言解释而定型。它需要的是实践的考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的决定者是历史。笔头落下上述文字之时,正听着那首小刚的《黄昏》,多少有种伤感,所以读史一定不能再听着伤感的音乐,否则那份慨叹足可令人窒息,因为人总是在不经意中把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际遇相结合,两相交映,便是一个沧桑的时代。由此我想到中国文化在今天发展的状况对于我们这代人的影响。人们曾经把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定位为迷茫的一代,就是说这一部分人生活在一个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波动与混乱,也就因此造就了一批思想波动混乱的人。这些人面临历史向前的滚滚大潮,在一种思想的多元但又不能彼此相安的状态中变得无所适从,也因此,这一代人又常被戏称为没有希望的一代,其实本质上说的就是,这些人由于文化的不定性,始终无法让自己找到一种让自己信服的文化价值系统,所以理想是模糊的,前途是模糊的,他们伴随着经济的超速膨胀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因此中国新时代文化的真正定型过程还远未结束,中国文化依旧任重道远。古人云,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这本书记载的历史文化处处透射出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但细读这本中国千年文化史的终极目的绝非是去一味追索一种昔日的文明,去单纯重温昔日中国文化的光辉灿烂。历史的真正作用是告诉后来人,不要再走前人曾经走过的错误的路,或是让后人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指导未来,因此文化始终与历史相融。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感慨。我们可以在书卷中穿越时空,走过这历史的千年,不胜唏嘘。然而当曾经的八零后最终开始登上社会的舞台时,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百年,就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因为恰恰是无数的人生百年才凑成了历史的千年。1200字 高三 读后感
-
龙文化中国韵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富有中国韵味的龙文化。“礼”——龙文化似一条巍峨盘旋的巨龙,“礼”便是它的头。“礼”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知文达礼、以礼相待、礼贤下士、彬彬有礼等等,都是中国礼数的具体表现。哪怕是脸上还挂着稚气的小孩,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就早已播下“礼”的种子,见到师长前辈,他们总会弯腰问好;见到亲朋好友,他们也会亲切打招呼,以示问候,礼貌情形随处可见,亲近自然。“孝”——龙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之一。记得看过一则故事,一位住在偏远山区的老人病重,生命垂危,恰又逢数九寒天,她的儿子不顾寒风凛冽,道路崎岖,硬是背着自己的老母亲奔走在泥泞的山路上,途中小憩,怕母亲受冻,就赶紧用自己的外套把母亲紧紧裹住,一路疾步快跑,衣服被汗水浸湿又干,干了又湿,奔了五十多里的山路,将母亲送到了医院。母亲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初愈时问儿:那么辛苦,又是何必?拖累你了。儿子回答:小时候我身体弱小、多病,您不厌其烦给我喂食,无数次在黑夜里背我去医院治病,是您养育我长大,我要陪您变老!就像小时候您对我那样……这,就是孝的体现,龙文化的韵味。“诗”——龙文化中的精品。对于诗的概念,我总是会不由自主想起曾经懵懂无知的孩提时,喜欢坐在门口的梨花树下,细数嫩嫩的白花瓣一片片落下来。爷爷总会陪着我,教我识字、读诗,也是在那时,我渐渐有了唐诗宋词的概念。我现在回味起来,仿佛仍置身淡淡梨花清香中,稚气的念诗声久久飘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爷爷告诉我,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清夜无尘,月色如银,我抬头望着那发出银辉的月亮,似懂非懂,一首诗,一轮月,曾寄托多少思念、期许和挂念。朗朗上口的诗,满满的中国韵味儿……“节”——龙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的民俗节日中,有许多是和“龙”有关的,在南宋朝的时候,就有元宵之夜舞龙灯的习俗,他们用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之状,场景壮观,美不胜收;大词人辛弃疾也有“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诗名。最具特色的还是中国的农历春节,在整个中华大地上,千家万户欢欢喜喜过大年,大街小巷人流如潮,辛勤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做年糕、放炮仗,辞旧迎新,送春联、送祝福,享受着传统节日的美好时光。还有端午节,古诗有云:“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为了纪念爱国人士屈原,人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互祝安康!由此等等,每个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故事,寄托人们不同的愿望,也生动体现了、诠释着独具东方魅力和特色的中国龙文化。“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在伟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龙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相信,世界各国一定能感受到我们国家的独特韵味,中国气息也一定能在世界处处洋溢。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1200字 初二 议论文
-
文化-中国依稀记得小的时候和爷爷一起练毛笔字,爷爷那苍劲有力的毛笔字总是让我隐隐的感受到一股力量,爷爷说这是文化给人们带来的震撼,中国文化独有的力量。——题记转眼间从小学到了初中,知识面广了,对祖国的了解不仅仅是那一张地图,我愈来愈感受到那股力量的强大,我试图去寻找它独有的魅力,却一次又一次的迷失了寻找的方向,它是怎样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扎根发芽的呢?又是怎样带给世界以震撼的呢?我来到了美国,这里的一切都使人感到新鲜,让我不觉的把美国和我的祖国作对比。的确,美国很先进,很干净,人民也很热情,他们的日子简单,轻松,我想,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但我却觉得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少了些什么——那种富有强大力量的,那种深厚的文化。虽然他们拥有着人人平等的理想,他们拥有着水平极高的生活,但他们没有中国,孩子孝顺父母,老人享受天伦的快乐;没有中国文化礼、义、谦的熏陶。美国的每一家,似乎都是国家里独立的个体,而中国,所有的家连起来就是国家。这是文化的力量!“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能逃过李白编织的乡愁,“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谁又能坦然走出杜牧心中的悲凉。易经对炎黄子孙留下的解开宇宙密码的钥匙;“人之初,性本善”在中国人每个人心中留下的烙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文化传承的结果。祖国和祖国的文化不可分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中国在东方屹立不倒,炎黄子孙之所以没有被历史残忍的中断过,像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是因为那种充满团结力量的文化始终传承在国民的心中,文化让我们审视自己,文化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大学的格物之道,中庸的做人之道,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他无时无刻的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勤、俭、宽、恕。这么一种伟大的文化,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我景仰他的文化,我更敬仰他的精神,他就像一颗夜明珠,会在世界都陷入黑暗的时候,放出他璀璨的光明照耀世界。700字 初二 议论文
-
中国龙梦想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生命;梦想是一方罗盘,给迷路的我们指明方向;梦想是一帖良药,为我们愈合心中的创伤;梦想是一只白鸽,牵引着我们飞向希望的天堂。梦想是伟大的。它充满着神秘而不可思议的力量。它能使人振奋,使人勇敢,使人充满活力与激情。在大雨滂沱时,梦想会成为一把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在无月无星的夜晚,梦想会成为一盏灯,为你照亮脚下的路;当你误入灌木丛林时,梦想会成为一把利斧,为你斩去挡道的荆棘;当你陶醉在成功的港口时,梦想又会成为一双有力的手臂,牵引你奔向又一段航程,开始全新的追求之旅……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梦想。因为,有了梦想,我们就有了去拼去闯的动力;有了梦想,我们才会拥有无穷的力量;有了梦想,我们就会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才会赢得胜利。记得是刚入初一的时候,面对全新的生活,年幼的我有些手足无措。经过一个暑假的时间,我好玩、懒散、上课不专心,与放假前的样子截然相反。前两次考试,我考的很差,都是六十多分,这让以前考前几名的我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周末的时候,作业不想做,电视不想看,电脑不想玩,对别人也是爱理不理的。只是一个人在那里看着试卷,翻着书。妈妈看到我这样,走到我身边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是布满各种艰难险阻的,但是只要有梦想,它就会激励着你前进,你就会看到曙光,就会看到希望的。孩子,你的梦想呢?它还在么?”听完妈妈的话,我的心就像抽了一下子似的,突然,我好像明白了什么。是啊!是梦想陪伴我走过那些已逝的年华的。初一又是一个崭新开始,需要我带着梦想出发。人生或许不是那么顺利的,有欢乐也有泪水,即使风浪再大,我也要执着的前进着,无怨无悔。为了美好的明天,请让我们在这收获的金秋,面带微笑,对着蓝天,对这大地,向千千万万个生命大声呼喊:“带着梦想出发!”650字 初二 议论文
-
中国“和”文化当今,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趋同。中国早在万隆会议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世界是多样的,而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包罗万象。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称之为“和”。这大概就是和谐文化的起源吧。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以和为贵,儒家思想也相应诞生了。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为启蒙运动时期的伏尔泰所用。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世界上颇有些影响力的。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来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便是最早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和,是兼容并蓄。自西汉佛教传入,儒家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它得以代代相传,就是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结果。到了今天,现代社会,虽然英雄时代已悄然离去,不崇拜主席,也更不去感悟孔子。人们除了崇拜金钱,再无精神寄托。但我们依然能理解“和”,理解和谐,借着《论语》,来保持心灵的一方净土。于丹说的好:“当今社会,不只有GNP,还有GNH。”GNP就是grossnationalhappiness――国民幸福指数。不去深究幸福的定义,至少我觉得那并不仅仅是金钱。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理解金钱不等于幸福的人真很稀有。“拿文凭为了赚钱,赚钱为了结婚,结婚为了生孩子,生孩子为了拿文凭……”有人说那是都市真理。我觉得不是。那是单调,不是和谐,更谈不上幸福。《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幸福快乐的生活。和谐为美,这个时代里,我们更应该学会感悟孔子。记得子贡问政,“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这似乎就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理念:“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由此观之,和谐并非妥协,和谐恰恰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我同意于丹的看法,孔子没有颜色,但他有温度。他的话经的起几千年的推敲。我们可以从社会的发展,政治理念中时时刻刻感受到他的话的重量,那是一种怎样的历史厚重感啊!穿越了几千年,孔子温度尤存,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组成了历史。“兼爱”、“非攻”、“尚贤”这是小生产者寻找和谐的表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追求和谐的声音。这些不能不说是受了儒家的影响。在《论语》里,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那便是如何做君子。“和为贵”这是君子的准则。如果说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小部分的话,那么要做到和谐社会就得有大部分的君子。他们的作用不只是感悟人生,传承儒家思想。首先,他们得保证自身的品质,提高自身的修养,才会有点化所谓凡夫俗子的可能。毕竟不是谁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总是拿小人做对比来完善自身修为。但古代君子多偏执,因为被太多游戏规则束缚了。“君子不忧不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太累了……但也不能不说,他说准了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取悦于人。这违背着和谐的原则,但它是个事实。就好象半桶水听哐响,谁让人家是半桶水呢?他有空间,空间就是他炫耀的资本。而肚子里的墨水越多越沉默。漫谈许久,总觉得古老中国的“和”文化,虽然简约,但值得细品。清茶幽香伴书卷气,没比这更优雅的了。品味书香,体会和谐文化,是当今都市人生活中最高雅的享受!点评:说理充分透彻,立意鲜明。适当地运用对比、比较等手法,通过事物相互间的悬殊与差异,有力地佐证文章的中心。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1200字以上 初三 议论文
-
谈谈中国文化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是很少能有国家与之比拟的,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古代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应算是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例如长城吧,不看内在,光是长度就让人为之震撼;在看看圆明园,不想原样,光看现在一些残园,也让尔等大吃一惊,——所以说中国的文化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想想现在的中国,已在世界上有了一些地位,而其中一部分是靠中国古文化所影响的,就像国人与外人交谈,内容大多是:以后有时间一定要多去长城参观参观,去长江黄河游览游览。谈到这些时,大多中国人都感到自豪,但谁又曾想到如果一寐靠着先祖留下的一些财产而扬名,那中国迟早会再次落后,那这些财产又有何意义呢?其实不免可以这样看,中国的古文化建筑让世界注意我国,那我们就应借势发展中国,展现中国。所以我们应把中国历史看作是一次壮大中国的机会,而不是一个结果。再者从中小学生的教科书来看,其中有一半是在写旧社会或中国历史的吧,仔细想来又有何太多意义,倒不如想想现在或未来,了解了解新时代——不是吗?以上不过是以一个中学生的角度去看待现在的中国,而不是妄自尊大,要求中国应怎样做。400字 高二 议论文
-
龙文化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中国人民的吉样物。龙其实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国人民也会形象地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关于龙的文化有很多。舞龙就是龙文化的精髓之一。每逢佳节我们这里都会舞龙来庆祝,舞龙有分多种,我们这里的火星龙较为广泛。记得元霄节前夕,我到了姨父那里,他正在做火星龙,出于好奇,我便去询问火星龙的制作过程和些来历。姨父也算是舞龙头的老手了,据他说,龙身是用稻草竹篾编成的,龙头是用竹篾扎成的,节下装有木柄,3~10节不等。节数多为单数。要用的时候把一根根点燃的线香插在龙身上。舞龙时,有一个带头的拿龙头,其他的舞头身,一点点小火花就像天上的星星点点,还时不时火星四射,给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喜庆的氛围。记得奶奶也跟我说过,他们以前舞龙都会在家家户户的客厅里转下几圈,而且舞龙是盼望来年能风调雨顺,庄稼能有大丰收。听完了姨父说的这些,我就想亲身经历一下做龙的过程。姨父说过程很辛苦,劝我放弃。但我不达目的不罢休。鉴于我一直坚持,姨父便手把手教了我如何用稻草和竹蔑做龙身。果不其然,这可没有那么简单,我好不容易才学会了那么一点点。用竹篾做出大致的形状,用稻草包好。我还以为没什么,挺容易的。但却真的得费好大劲,而且这真是一项技术活!我还没有做好一节,姨父都做了好几节了,最终我不得不放弃了。后来,姨父又给我讲起了龙的传说。据说,在荷花池边有一对夫妇,女的叫荷花,男的叫百叶,他们非常相爱。这一年荷花怀了孕,可是足足怀了九九百九十九天才把这个孩子生出来。并且这孩子出生时全身发着光。大伙都叫他“龙神”。这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子,也被无旅老组长知道。他便想要杀了那个“龙神”,荷花夫妇肯定不愿意,但又没办法。邻居想了办法:叫荷花把孩子里用盆子装着,放到荷花池。结果,百叶被老旅长的孙子东杀了。荷叶则是被他抢到了家里。旅长要荷花去淘米,盆子就着顺着风飘到了荷花身边,荷花就给孩子喂奶。就这样,她每次都会偷偷给自己孩子喂奶,可最终还是被发现了。在老族长要再一次杀害小孩的时候,孩子便化成了一条蛟龙,把老族长和他的子一同丢进水里淹死了。荷花看见儿子化成蛟龙飞上天空,大声呼喊,可蚊龙早己无影无踪了。自此以后,河水每逄干旱,蛟龙都会来散云播雨,就这样。每年春节或重大节日,老百姓都要舞成龙,以此来感谢小龙的恩惠。我现在才知道原来舞龙是这么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研究啊!10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龙文化初冬的十一月,从小巷吹来的寒风“呼呼”的扑我的鼻子,夹带遥远北国的冰雪味,还有……久违的麦芽糖的甜味,它们像一片羽毛,轻轻落在我心,不禁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的往事。晶莹的糖丝左拐右拐,承载着太多期待的小眼神,老旧的转盘舞来舞去,吉祥的图案和它一起跳舞,结果就算是一只小虫也可以让孩子们高兴一整天。而主宰这一切美好东西的人,也不过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而已,“唐爷爷”这是我们对他的称呼,没有人知道是这个‘唐’,还是这个‘糖’。或许他本来不姓唐,只因为他卖糖人,所以给他取了这个姓氏。唐爷爷很和蔼,一双小小的眯眯眼,看上去像睡着了似的,虽然瘦瘦精精的,但是却很硬朗。一身天蓝色的衬衣,一条黑色长裤,加上手工缝制的黑面白边的小布鞋。天气暖和的时候就穿着这一身,偶尔天气转凉,也只是添一件外衣,或者是再加一双棉袜,唯一不变的是他衬衣上洗的发白的衣角和那几个寄生在长裤上的灰色的补丁。还记得那天放学后,与同学一起站在摊前,忘记了父母的叮嘱,夕阳跑的很快,竟兀自站在那里看一波又一波的客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直到他要收摊,我才惊慌。已经那么晚了吗?路边的灯光早已亮起,同行的伙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走完了。我知道我不得不回家了,正要走的时候,只见他俯身弯腰舀起了锅中的最后一口糖,他又要作画了。我必须要回家了,但是当他舀起最后一口糖的时候,我的心被牵了起了。仿佛有根无形的线,将我心与小摊紧紧的连在了一起。我觉得我可能走不了了。我在心中默念。就一次,最后一次,看完就走。就这样,我注视他。我看见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左侧手,右侧手,在低垂着牵着糖丝,旋转的手腕像是在大理石上跳舞。也许是最后的糖人,他做的格外认真。他不像一个做糖人的老人了,像一个画泼墨山水画的大师,他的每一次运笔,每一次挥洒,每一个墨点都在闪闪发光。时间偷偷留走,他已经快完成了。凑近一看,惊觉,他画的竟是龙,是最复杂的龙;是傲于九天的龙;是呼风唤雨的龙。驾着一团云雾,张着爪子,怒目而视。路灯下,甚至是它的胡须都泛着金光,全身如要飞起来一般。也许下一秒它就会脱离这根长长的木签而一冲上天。然后再穿破云霄,引着金光飞驰而去。就在我还在沉浸于幻想中的时候,突然,我想起他的创造者-那位大画家,他呢?他正无力地摊在椅子上,双目望下聚集着无数飞蛾的灯光,什么都没有做,如此的沉默着。难道他也看到了那似真似假的龙吗?我没有时间多想,我必须得回家了。就这样,我走出了小巷,与这位艺术家无声地道别。我在那之后再没有见过那样的龙,以后,我相信也没有。1000字 初三
-
龙文化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龙是水神,水中行走是龙的拿手好戏,龙又是天神,腾飞云天是龙的看家本领。无论水中行走还是天空上飞,要行得快,要飞得高,都得昂首挺胸,瞪目振鳞,把劲聚起来,把神抖起来,奋斗开拓全速前进。因此,我们说龙的精神,也就是奋发向开拓的精神。说龙的精神,也就是继承发扬的文化。让我们携手一起去了解,探索,钻研这中国悠久而又传统的龙文化吧!龙文化里面蕴含文化数量之多,可能超乎人们的想象,在中国的历史中,龙文化已经有八千年的历史了。在这其中,我们的龙文化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权势,高贵,尊重,幸运以及成功。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真实而又先进的时代,不得不说文化自然是和人体相连的,在当今时代,处处为求一个为什么的我们,在龙文化不可以否认,它处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文化太多,处于一个形而上的阶段,龙文化的意义很难给世人揭晓。对于龙的形象,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着不同的认知,不仅在于文化结构,认识结构以及历史沉淀等不同,也在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如何提高国际影响,我想,这不是关宣传就做得到的,一定要有真正的实力,加强各方面的建设也是关键。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我们的代表已经将龙文化提上日程,全国人大代表刘顺妮曾建议加快 “中国龙",建造华人永久精神家园。这是一种务实的做法。因为中国人的和善是出了名的,中国的礼仪,谦让在龙文化都有着表现,换句话说,龙在中国文化中就像它自己一样是一个优势的集合体,这样的和谐,我们必须要发扬,一定要我们的龙飞出去。开展弘扬龙文化宣传活动,对于提高民族形象是极有意义的。这些不仅需要我们国人自发的支持,还需要各地政府的支持与投资。文化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投资与建设的工程。龙本身就是在国人心中的位子就像上帝在美国人心中的位子一样,本质区别就是,上帝是宗教,对他们的政治都有很大的影响,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因为有这样的影响,美国才会从一个“杂合民族”变成有信仰的民族,这样的上帝文化在世界上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而我们的龙文化只是在中国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在世界上的影响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如果我们要改变中国龙在外国人眼里凶恶的形象,让龙成为中国的品牌是个不错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广告,电影,文学故事等形式来进行传播。如美国的大片《怪物史莱克》中的大怪兽,可谓家喻户晓,受人喜爱的可爱形象,要通过大力宣传,挖掘和阐述我们的文化内涵,形象的表达出中国人民追求的美好,祥和理念与民族文化底蕴。相信会有一天,中国龙会飞出中国,将他的那份高贵和智慧传播开来,成为中国在全世界的各个地方的倒影,让全世界重新认识我们的这个品牌——中国龙文化。让我们带着“龙的传人”的称号,将这个品牌发扬光大,磨砺前行,不负明天。1000字 初二
-
我眼中的中国龙文化古往今来,中国的龙文化在华夏文化谱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秦统一后,历代帝王称自己为真龙天子,把龙做为至高无上的荣耀,更是使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今天,在多种外来文化冲击和交汇的现代社会,龙文化更是影响悠远……关于龙的定义,宋代画家董羽认为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这也是我们现代比较认可的龙的形象。龙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常见的经典生物,虽然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组成物源于现实,可以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龙的形象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和我们的文化也紧密联系着,其精髓不断渗透到我们的脊髓中。现代社会,我们对龙文化的再认知与反思,将使我们重新看到民族文化的伟大之处。龙文化的内涵实质是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中国的龙的形象,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容入到中国人特有的基本观念这中。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种观念: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动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所以我认为,与其将龙文化简单定义为一种我国传统艺术形象,不如将其定义为一种文化理念。它是中国人处理四种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亦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它不仅可以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可能达到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和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而且这些无时无刻都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我们国家国力的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不同肤色的外国人到中国生活学习、发展,并且与当地人和谐相处。在任何时候,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帮助那些需要照顾的人,处处充满着“爱吾老以及人之老,爱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温馨画面。不管你身在何处,在大灾难面前,我为我是龙的传人而自豪,因为最先被解救的永远都是我们中国人。龙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具有中国龙的形象,所以说龙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纽带。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在世界的东方一条龙正在腾空飞速前进,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成功、“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的设立、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无疑都是这条巨龙正以其傲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巅。作为一名“零零后”的学生,我们应立足传统、放眼世界,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对经典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汲取和传承中,用所学到的知识使其完美融合,让这条“中国龙”更有活力、蓬勃向上,更有信心、锐意开拓,将龙之精神、龙之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腾飞吧巨龙!1000字 初二
-
传承龙文化,弘扬龙精神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龙呢?龙又是什么呢?龙是一种中国人传言了千年的神奇生物,没有人真正见过它的模样。但是无数国人还是在不停地传承着,描述着龙的传说。那首历久弥新的《龙的传人》,不管经历过多少个轮回,依然被无数国人满怀激情地传唱。龙的故乡在中国,于是多少年来无论国人身处何地都自诩为龙的传人而骄傲和自豪,也铸造了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龙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的形象已经深入了社会各个角落,渗透社会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与积淀。龙装饰,建筑里的雕龙,元宵节的舞龙灯,二月二的龙抬头,吃龙须面,端午节赛龙舟,关于龙的诗歌和歌曲等等都是长期流行的民间文化,由此可见,龙的身躯和形象深入人心,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它是我们的文化传承,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关于龙的传说,世界各地都有描述,更贴近我们生活的还是黑龙江的由来。传说以前在柏江上有一条无恶不作的白龙祸害民生,有一天,来了一位黑衣男子,见当地百姓民不聊生,于是化身为一条黑龙,与白龙打斗起来,但黑龙法力不够,被白龙所伤,一滴血流入柏江,整条江都黑了,松树纷纷落下花朵,盖住黑龙,黑龙趁其不备击败了白龙。从此,黑龙在此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农作物年年大丰收。人们为了感谢黑龙,而将柏江改名为黑龙江。直至今日,“黑龙江”仍有黑土地之称,土壤肥沃,孕育着中华儿女。龙图案是中华民族建筑里的重要风格。无论是在以前的古建筑上,还是现在很多建筑上都能看到龙的图案。图案中龙挺着高傲的头颅,矫健的身姿,炯炯有神的眼睛,舞爪有力。这些图案时刻闪烁着华夏儿女智慧的光芒与精神。“龙”带有神秘色彩的字眼,其实不用刻意地把他找寻,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他就在我们身边。如:“宁可脏一人,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大庆铁人”王进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等等,他们作为炎黄子孙,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龙的传人学习并传承。《龙的传人》中传唱了我们心中的思想与精神,不管怎样,都要昂首挺胸,即使一败涂地,心中的傲气不容许任何轻贱。清朝末期,中国从一个被万人唾骂的“东亚病夫”经历无数次斗争奋斗,终于蜕变成一条不屈不挠的东方巨龙!而在今后的每一天,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更应该要铭记历史,奋发图强,勇于开创未来,传承好龙文化,弘扬好龙精神,以龙的姿态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1000字 初一 记叙文